《《流行病学——疾病预防策略与疾病监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行病学——疾病预防策略与疾病监测》.ppt(7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疾病预防策略与疾病监测疾病预防策略与疾病监测意义: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主要用于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为制定疾病防制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现代医学院校毕业的医生要学会运用流行病学的理论和方法积极开展疾病的预防工作。 内容:防制的策略和措施。疾病监测。关系:制订预防策略和措施,需要以疾病监测提供的信息为依据;而预防策略与措施是否正确必须依靠疾病监测来评价。第一节 疾病的预防策略预防和控制疾病应讲究策略和措施。策略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制定的指导全局的工作是根据具体情况而制定的指导全局的工作方针方针。措施是开展工作的具体手段是开展工作的具体手段。策略和措施的关系:策略的落实
2、要靠一个个具体措施的实现;而具体措施的实施离不开宏观策略的指导。否则政策落空或者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如全球消灭天花一、结合实际情况在宏观水平制订预防策略什么是疾病防制策略:是在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疾病防制的当前形势和既往工作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找出疾病防制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障碍,确定疾病防制中的优先领域及其近、中、远期步骤和方法。对疾病防制策略的要求:切实可行、有效 适应形势变化和发展,即时修订为什么要修订疾病防制策略:1、社会发展、疾病谱改变和科学技术进步。2、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广泛地影响着个体的生物行为和社会行
3、为。4、生物和社会行为往往是疾病传播和流行的决定因素,因此,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既影响个体对疾病的易感性,也决定着疾病流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举例:艾滋病的流行主要是由行为因素造成的,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情况不同,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千差万别。所以要针对不同情况制订适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艾滋病防治策略。因此,对一种疾病流行的预防与控制必须结合当地的流行背景与流行特点制定相应的策略。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为制定疾病的防制策略提供了最佳的思维方式和决策模式。步骤:收集疾病的流行病学资料(分布特点和自然史资料),利用“社区诊断”确定危害最大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在确定防病重点时,综合考虑特
4、效的防治方法和当地政府的支持程度(政策的支持、资源的承受能为和全社会的参与程度等)二、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一)、全球卫生策略全球卫生策略的概念 是指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政府的2000年以前及以后年代的一项永久性目标,即1977年世界卫生大会通过了全球卫生策略“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2000,HFA)全球卫生策略确切的含义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场所都能保持健康;人们将运用更有效的办法去预防疾病,减轻疾病或伤残带来的痛苦,并且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最后安乐地死去;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均匀地分配一切卫生资源;所有个人和家庭,通过自身充分
5、地参与,将享受到初级卫生保健;人们将懂得自己有力量摆脱可以避免的疾病,赢得健康,并且明白疾病不是不可避免的。(二)、初级卫生保健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PHC)的概念是应用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受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并通过社区的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社区和国家依靠自力更生原则精神能够负担的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形式。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内容:1、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通过健康教育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2、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3
6、、基本治疗:以一级医院为中心,面向社会,通过设点、开设家庭病床、巡诊、转诊相结合,为社区提供及早有效的医疗服务。4、康复:通过设立家庭病床或社区康复点,对丧失正常功能或残疾者,采取医学和社会综合措施,促使康复。第二节 慢性病的预防措施 慢性病的预防工作可根据疾病自然史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来阻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或恶化,即疾病的三级预防措施。一、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一级预防的概念 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所采取的措施。又称病因预防,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一级预防的内容:健康促进和自我保健(一)健康促进健康促进是通过创造促进健康
7、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对致病因子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保护健康人免于发病。有健康教育、自我保健和环境保护、监测: 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一项通过对传播媒介和行为的干预,促使人们自愿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避免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到呼吸道感染等,与行为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还有艾滋病,在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健康教育是惟一有效的预防办法。 2、自我保健:自我保健是指个人在发病前就进行干预以促进健康,增强机体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自我保健包括不吸烟、不饮酒、不性乱、远离毒品、注意合理营养和饮食卫生、加强体育锻炼、减少精神紧张
8、等。 3、环境保护和监测环境保护是健康促进的重要措施,旨在保证人们生活和生产环境的空气、水、土壤不受“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和“生活三废”即粪便、污水、垃圾,以及农药、化肥等的污染。避免环境污染和职业暴露对健康造成的危害。保护环境应做好环境监测工作,以国家颁布的标准如大气卫生标准、三废排放标准、饮水及饮食卫生标准、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等为依据,监测有害物质含量是否超过国家的标准,以期作为改善环境,保护人民不受致病因子危害的根本保证。(二)健康保护 健康保护是对有明确病因(危险因素)或具备特异预防手段的疾病所采取的措施,在预防和消除病因上起主要作用。如长期供应腆盐来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改
9、进工艺流程,保护生产环境不受有害粉尘的侵袭,以减少肺癌和尘肺的发生;通过孕妇保健咨询及禁止近亲婚配来预防先天性畸形及部分遗传性疾病等。双向策略(two pronged strategy)开展一级预防常把对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前者称为全人群策略(population strategy)旨在降低整个人群对疾病危险因素的暴露水平,它是通过健康促进实现的;后者称为高危策略(high risk strategy)旨在消除具有某些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的特殊暴露,它是通过健康保护实现的。二、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二级预防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
10、诊断、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疾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慢性病大多病因不明,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并加以早治疗是可行的。普查是早期、全面发现疾病的最好方法。但普查工作不宜广泛应用,因为在短时期内需要集中大量人力、物力。筛检是早期发现疾病的主要方法,要考虑疾病筛检的原则。要达到“三早”做好二级预防就要向群众宣传防病知识和有病早治的好处,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水平,开发适宜的筛检方法及检测技术。三、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三级预防可以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康复治疗措施。对症治疗可
11、以改善症状、减少疾病的不良反应,防止复发转移,预防并发症和伤残等。康复治疗对己丧失劳动力或伤残者通过康复治疗,促进其身心方面早日康复,使其恢复劳动力,争取病而不残或残而不废,保存其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能力。康复治疗的措施包括功能康复和心理康复、社会康复和职业康复等。第三节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一、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预防的概念:指疫情出现之前,为防止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而进行的经常性工作传染病预防的具体措施:经常性预防措施和预防接种。(一)、经常性预防措施1、卫生宣传教育: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病知识,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虫等病媒昆虫以及其他动物的危害。2、改善卫生条件:改善饮
12、用水卫生条件;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搞好无害化排放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搞好无害化排放和处理工作;和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医院及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建立健全医院及实验室的规章制度,防止致病性微生物扩散和院内感染;物扩散和院内感染;贯彻贯彻食品卫生法食品卫生法。3、加强国境卫生检疫:国境卫生检疫是检疫国境卫生检疫是检疫(quarantine)的一种的一种为了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人和从国内传出,为了防止传染病由国外传人和从国内传出,在一个国家国际通航的港口、机场、陆地边在一个国家国际通航的港口、机场、陆地边境和国界江河口岸设立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境和国界
13、江河口岸设立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对进出国境人员、交通工具、货物、行李和对进出国境人员、交通工具、货物、行李和邮件等实施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邮件等实施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这种综合性措施称为国境卫生检疫这种综合性措施称为国境卫生检疫。(二)预防接种(vaccination)预防接种又称人工免疫,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某种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1、预防接种的种类:(1)、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自动免疫:是指用病原微生物或其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代谢产物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人体后,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其制剂分为以下四类: 1)、灭活疫苗:经
14、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病原微生物灭活制成。优点是因含防腐剂,不易有杂菌生长,易于保存;缺点是免疫效果差,注射次数多,接种量大,接种后反应也较大。如霍乱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狂犬病疫苗等。类毒素是将细菌外毒素经甲醛脱毒,使其失去致病性而保留免疫原性的制剂,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等。2)、减毒活疫苗:指用减毒或弱毒的病原微生物制成。接种后近似自然免疫,除产生全身抗体外,还可产生局部分泌型抗体。优点是刺激机体时间长,接种量小,接种次数少。但由于不加防腐剂,当被污染时杂菌易生长。故必须冷冻保存,且保存期较短。如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 3)、组分疫苗:此类疫苗是从细菌或病毒粗抗原中分离提取某
15、一种或几种具有免疫原性的生物学活性物质,除去免疫不必需的“杂质”,从而使疫苗更为纯净。如目前使用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多糖疫苗及百日咳组分疫苗,其免疫效果较一般菌苗为好。4)、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使目前尚难以分离培养的病原体的保护性抗原成分大量表达成为可能,从而可以制出基因工程疫苗,预防相应疾病。目前已使用的有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2)、人工被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其制剂注入机体,使机体立即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该类制剂注射人体后,能很快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1)、免疫血清:用毒素免疫动物所取得的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常用的有破伤风抗毒素、抗狂犬病血
16、清等。2)、免疫球蛋白:是用健康产妇的胎盘与脐带血或健康人的血制成的。有普通球蛋白布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普通球蛋白主要用于麻彦二甲型肝炎的易感接触者。(3)、被动自动免疫被动自动免疫:只是在有疫情时用于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的一种免疫方法。其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优点,但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如在注射白喉或破伤风抗毒素的同时也进行自喉或破伤风类毒素接种使机体在迅速获得保护的同时也产生较持久的免疫力。 2、计划免疫(planning immunity)根据传染病疫情监测结果和人群免疫水平的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使用疫苗对特定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1
17、)计划免疫的内容: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四苗防六病”,即对7周岁及其以下儿童进行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和麻疹疫苗的基础免疫,以及以后适时的加强免疫,使儿童获得对结核、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和麻疹的免疫。(2)计划免疫的程序:免疫程序是指需要接种疫苗的种类,以及接种先后次序与要求。免疫程序的设计应根据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疫苗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免疫效果、人群的免疫应答能力和实施免疫预防的具体条件来制订。目前我国的儿童计划免疫程序如表9-1。 3、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是指接种者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生命危险或可能会影响疫苗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力的一种状态。(1
18、)、接种的途径与剂量:途径有口服、气雾、注射(包括皮下、皮内、肌内)和划痕等。不同疫苗接种途径、接种对象年龄及接种剂量有所不同。(2)、疫苗的禁忌证:免疫缺陷、恶性肿瘤及应用放射治疗或代谢药物等而导致免疫功能受抑制者。接种对象正患伴有发热和明显全身不适的急性病,应推迟接种。以往接种疫苗有严重不良反应者,如过敏反应、虚脱、休克及惊厥等,不应接种。有神经系统疾病患儿,如癫痫、婴儿痉孪等,不应接种含百日咳抗原的疫苗。(3)预防接种反应:疫苗等生物制品对机体是一种异物,经接种后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病理及免疫反应。预防接种反应的种类:1)、一般反应:是由疫苗本身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一般不会造成生理和
19、功能的障碍。接种后24小时内接种部位有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2)、异常反应:是极少数人在接种后发生的与疫苗接种有一定联系、程度比较严重需要诊治的综合征。(4)冷链(cold chain):冷链是保证生物制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所谓“冷链”就是指疫苗从生产单位发出,经冷藏保存并逐级冷藏运输到基层卫生机构,直到进行接种,全部过程都按疫苗保冷要求妥善冷藏,以保持疫苗的合理效价不受损害。 4、扩大免疫计划 (expanded program on immunization,EPI)1974年WHO提出扩大免疫计划要求各成员国发展与坚持免疫方法和流行病学监督计划结合,防治天花、自喉、百日咳、破伤风、
20、麻疹、脊髓灰质炎和结核病等传染病。EPI的中心内容:一是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覆盖面,使每一个儿童在出生后都有获得免疫接种的机会;二是要求不断扩大免疫接种的疫苗的种类。我国在1980年正式参加了WHO的EPI活动。1989年和1991年经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WHO联合审评,确认我国按期实现了普及儿童免疫目标。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1995年消灭野毒株引起的麻痹型脊髓灰质炎,消灭新生儿破伤风。“九五”计划期间,以乡为单位的儿童免疫接种率达到90%;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城镇达到90%,农村达到60%;并逐渐推广了风疹、腮腺炎等安全有效疫苗的预防接种。2000年,我国己向世
21、界宣布消灭了脊髓灰质炎野毒株。二、传染病的控制与管理定义:指发生传染病或疫情后所采取的措施。目的:控制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强度与范围,使发病率降低到最低水平,防止疫情蔓延。(一)、对传染病病人的措施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1、早发现、早诊断:早期发现传染病病人的关键是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和责任感。普及群众防病知识和提高识别传染病的能力。依据传染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诊断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早期诊断。 2、传染病报告:传染病的报告是疫情管理的基础,是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也是国家的法定制度。(1)报告的种类:1989年国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的病种
22、分甲、乙、丙三类,共计35种(即三类35种)。甲类传染病为强制管理的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为严格管理的传染病,丙类传染病为监测管理的传染病。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减少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以公布。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现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杆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肺结核、新生儿破伤风。丙类传
23、染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2)报告人及报告时限:法定报告人: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报告时限: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及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时,城镇于12小时内,农村于24小时内,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出传染病报告卡;丙类传染病监测区内发现丙类传染病应在24小时内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发现传染病爆发、流行,应
24、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接到甲类传染病和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的报告后,应于6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对疑似病人应尽快确诊或排除,并发出订正报告。病人死亡、治愈、形成病原携带者或有后遗症时要做转归报告。 3、早期隔离:及早将传染病病人隔离是防止传染病扩散的有效方法,隔离的期限依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并参考微生物学检验结果而定。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以及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病人,必须住院隔离治疗。如拒绝隔离治疗或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必要时可由公安部门协助采取强制隔离治疗。乙类传染病病人,根据病情可住院隔离或在家中隔离治疗,按有关规定
25、和防治方案严格管理,直至治愈;对那些传染源作用不大的病人,如布鲁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病人可不必隔离。丙类传染病中的瘤型麻风病人必须经临床和微生物学检查证实痊愈才可恢复工作和学习;其他传染病病人在临床治愈后即可工作、学习。甲类传染病疑似病人必须在指定场所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乙类传染病疑似病人,在医疗保健机构指导下治疗或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人应尽快明确诊断。(二)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登记管理:对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并根据携带者的类型、携带病原的种类及其工作性质进行管理。卫生教育:加强卫生教育,使他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道德风尚;定期随访:经23次病原检查阴性时可解除管理。对某些
26、特殊职业的病原携带者如饮食服务行业、托幼机构及服务行业的人员患有肠道传染病时,须暂时调离工作岗位进行治疗。若治疗无效,不得再从事上述职业。艾滋病、乙型肝炎和疟疾的病原携带者严禁作为献血员。(三)对接触者的措施接触者是指曾接触传染源而有可能受感染者。接触者应接受检疫,检疫期限应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相当于该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对不同传染病的接触者应采取不同的方法。1、应急接种:对于那些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接触者可进行自动或被动免疫。如麻疹、病毒性肝炎等接触者的应急接种。2、医学观察:是对某些较严重传染病接触者每日需测量体温,并注意早期症状的出现。接触者可正常工作、学习。3、留验:对甲类传染病的接触者需
27、收留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制其活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4、药物预防:对某些有特效药物防治的传染病,必要时可用药物预防。但要防止滥用药物预防,以免造成病原体耐药性。(四)对受感染动物的措施对有经济价值的且又不是患烈性传染病的动物,可予以隔离治疗。绝大部分野生动物和患危害严重传染病如患狂犬病、疯牛病和炭疽病等的家畜,应予杀死,严禁剥皮食肉,尸体要彻底焚化或深埋。(五)对疫源地的措施对疫源地主要应采取消毒措施。消毒(disinfection):是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外环境中的病原体。一般分为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1、预防性消毒:指对可能受病原体污染的场所和物品所进行的消毒。
28、如空气、饮水及乳品消毒。2、疫源地消毒: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的消毒。疫源地消毒又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1)随时消毒(current disinfection):指对现有传染源的疫源地、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所污染的物品及时进行的消毒。因随时消毒要经常进行,一般指导家属完成。(2)终末消毒(terminal disinfection):指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疫源地后,对疫源地所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消毒。一般对病原体在外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的疾病,应进行终未消毒。(六)传染病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其他人群聚集活动;停工、停业、停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
29、具;封闭被传染源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等。如为甲类、乙类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可以宣布划定疫区。经省、市、自治区政府决定,可以对甲类传染病疫区实行封锁。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应由国务院决定。第四节 疾病监测疾病监视(surveillanced disease)又称流行病学监测是预防和控制疾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和执行疾病的防制策略与措施的同时,必须进行疾病监测并定期地将监测资料加以科学的分析以资对策和措施不断地进行评价,不断地加以修改,使疾病的防制措施更加完善,从而提高疾病防制水平。一、疾病监测的定义和种类疾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
30、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1、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将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回归热等五种疾病列为国际监测的传染病。我国根据具体情况又增加了登革热,共规定了6种国际监测的传染病。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为防止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我国卫生部已把该病列为国境卫生检疫监测的传染病。2、非传染病:随着疾病谱的改变,近年有些国家已把监测范围扩大到非传染病,包括出生缺陷、职业病、流产、吸烟与健康,还包括营养监测、婴儿死亡率监测、社区和学校健康教育情况监测、围产期监测以及食品卫生、环境、水质和医学气象监测等等,范围极广,监测内容根据监
31、测目的而异。3、我国部分地区已对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出生缺陷等非传染病开展了监测。 二、疾病监测的几个概念1、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下级单位常规上报监测数据和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受,称为被动监测(passive surveillance)。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亲自调查收集或者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称为主动监测(active surveillance)。 2、常规报告与哨点监测:常规报告指国家和地方的常规报告系统。主要由基层卫生人员开展工作,如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其漏报率高和监测质量低是不可避免的。根据某些疾病的流行特点,由设在全国各地的监测哨点对高危人群进行定点、定时、定
32、量的监测,这种监测系统为哨点监测。如我国的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 3、实际病例与监测病例:实际病例即确诊的病人。疾病与健康往往没有一个严格的界限,按照某个临床诊断标准确定病例,必然会发生一定比例的漏诊和误诊。在大规模的疾病监测中,要确定一个统一的、可操作性强的临床诊断标准来观察疾病的动态分布,这样确定的病例称为监测病例。我国法定传染病上报的病例中有很多属于监测病例。如艾滋病诊断标准为病人血清检测HIV阳性,发热38两个月以上。但发热不足38或不到两个月者也可能为病人,而仍报告为HIV感染者。在疾病监测中应逐渐提高监测病例中实际病例的比例,而且应当能估计这一比例的大小和变化。 4、直接指标与间接指
33、标:监测得到的发病数、死亡数、发病率、死亡率等称为监测的直接指标。个别情况下,监测的直接指标不易获得,如对每一个流感病例都给予确诊常很困难,而且流感死亡与肺炎死亡有时难以分清,则可用“流感和肺炎的死亡数”作为监测流感疫情的间接指标。 5、静态人群与动态人群:静态人群是指在研究过程中元人口迁出和迁人的人群。如果有频繁迁出、迁入,则称为动态人群。计算疾病频率指标时,静态人群采用平均人口数作分母,动态人群采用人时数作分母。三、疾病监测的内容和方法在现代医学发展中,疾病的控制源于健康与疾病过程产生的信息,又依赖于这种反馈效应。1、信息资料的收集:统一标准和方法,制定规范的工作程序,建立完善资料信息系统
34、,长期收集和管理有关疾病的信息资料,包括发病报告、死亡登记、疾病流行及个案调查、病原和血清学监测及与疾病有关的其他各类基础数据。 2、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综合监测点上和面上的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确定疾病的自然史,发现疾病变化的趋势和影响疾病分布的因素,确定疾病流行的薄弱环节。揭示不同地区人口构成、出生和死亡频率、婴幼儿及孕产妇的健康指标。描述不同疾病的发病水平和人群图像以及城乡居民的死亡谱。反映重点人群计划免疫状况和血清抗体水平并对主要预防措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3、监测信息的交流及其反馈(1)交流情报开发信息:WHO的疫情周报、美国CDC的发病和死亡周报和中国预防医学
35、科学院的疾病监测等。监测信息流通使有关人员能快速获得相关信息,便于及时提出主动监测方案,或对重要疫情做出迅速反应,为制订预防控制疾病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2)评价对策,考核防制效果:评价所制定的对策是否正确,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一般是对比采取对策、措施前后的发病率或死亡率是否有明显下降。经济效益评价,费用一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是目前评价经济效益最为常用的方法。四、疾病监测系统开展疾病监测工作应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该机构应有行政职权和调查研究能力。WHO承担并下设专门机构:血清保存中心、流行性感冒中心、虫媒病毒中心及现场监测队伍等。目前许多国家都设有专门的组
36、织机构从事疾病监测工作,如美国的(CDC)与英国中央公共卫生实验室隶属的传染病监测中心(CDSC)及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等。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对某种疾病或某个公共卫生问题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监测时,就形成了一个监测系统。监测系统种类1、以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此类系统以人群为现场开展工作。如我国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疾病监测点监测系统。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作用是从宏观上监测主要传染病病种的动态变化,并有传染病防治法作保障,是我国最基本、最主要的传染病监测系统。2、以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该系统以医院为现场开展工作,主要是对医院内感染和病原菌耐药性进行监测的系统以及出生缺陷监测系统。3、以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此类系统主要利用实验室方法对病原体或其他致病因素开展监测,例如,我国的流行性感冒监测系统,它不但开展常规的流感病毒的分离工作,而且有信息的上报、流通和反馈制度。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