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知识提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知识提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精编知识体系)【单元课程标准】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3.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4.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消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在人类历史上的重大意义。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时空坐标】【知识梳理】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食物采集时期(远古时期)(1)食物来源: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2)生产工具: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3)生活形态:采集和渔猎;迁徙生活 迁徙的原因:植物生
2、长存在季节性;动物的活动具有流动性;采摘和猎杀都具有不确定性。;用火取暖、烧烤食物;女性采集提供大部分食物。拓展:采集、渔猎工具使用的影响:扩大了人类的食物来源;为日后的种植业准备了生产手段。2.原始农耕和畜牧业出现(1)原因: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2)时间:大约1万年前。(3)概况原始农耕原始畜牧业(狩猎为基础)西亚小亚细亚半岛南部是小麦、大麦原产地9000年前饲养绵羊和山羊东亚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最早种植水稻7000年前,河姆渡居民已经饲养猪和狗中美洲玉米、甘薯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拓展:新石器时代(大约1
3、万年前)特征:农业产生(首要特征);动物的驯养;陶器的制作;磨制石器的使用(主要特征)。(4)影响(直接影响:改变了生产方式,增加了食物供给,加速了人口增长)1)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2)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3)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天文知识对
4、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天文历法较快发展;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注意:农业出现以后,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从本质上体现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1.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的水利与农业(1)共同特征:灌溉农业发达。(2)原因:统治者都将灌溉系统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2.农业文明的兴起区域食物生产土地所有制社会生活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王室、神庙、政府官员、贵族、商人拥有土地土地、果园、资金、牲畜、工具、粮仓、劳力等可以租赁(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古埃及王室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
5、整个古埃及的命运古代中国北方粟麦农业区;南方稻作农业区商周时期:井田制(国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私有制);战国以后:封建土地私有制经营方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国家政策:重农抑商;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1)地位:中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模式.(2)概念: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3)发展: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形成期;隋唐、辽、宋、金、元是扩展期;明清时深入发展期。(4)形成条件:生产工具改进(铁犁牛耕);生产技术进步;水利设施逐渐完善。;水利工程:秦国都江堰
6、、西汉龙首渠古希腊大麦小麦(西亚传入);谷物与蔬菜轮作;果园:葡萄、橄榄古希腊、斯巴达:公民拥有土地;古罗马:国有贵族、富人私有引进作物,因地制宜,发展手工业和工商业;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古代美洲玉米、甘薯、马铃薯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每个家庭的主人可以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两年不耕作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拓展:“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的认识(1)实行的原因农业可以提供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而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从根本上讲,它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
7、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2)评价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初期,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消极影响:迫使商业资本流向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到了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三、生产关系的变化1.男女地位变化农业产生以后,男子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女子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逐渐退居从属地位。2.私有财产的出现(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2)表现:氏族部落首领利用职务便利,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3)影响:氏族内部出现了贫
8、富分化。3.阶级差别产生:在领导氏族部落对外交战的过程中,军事首领的地位日益上升,个人权力也不断加强。为了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人们往往不再杀死战争中的俘虏,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这样,在氏族社会中,就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4.国家诞生(1)阶级产生: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2)国家产生原因: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评价: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归纳: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农业产生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阶级产生国家产生。(1)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9、2)私有制是阶级产生的基础,私有制和阶级是国家产生的基础。(3)阶级的产生,进一步巩固了私有制的地位,国家的产生更加剧了阶级之间的利益对立。(4)私有制、阶级和国家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生产力发展不足的产物,他们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当生产力高度发达后,人类将进入无私有制、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时空坐标】【知识梳理】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2.时间: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3.物种: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4.传播路线: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来传播到亚洲、
10、非洲等其他洲。5.传播概况(1)玉米1)欧洲16世纪初:玉米传入欧洲(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后,最初只是种植在庭院中供人们观赏。16世纪中叶:作为粮食、饲料在南欧广泛种植。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2)中国明朝a.三条路径: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b.种植区域:丘陵到平原。清朝:鸦片战争前(道光年间),玉米的种植已遍布全国。(2)马铃薯 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西班牙人带回欧洲,17世纪已成为欧洲重要粮食作物并已传入中国。和甘薯1)欧洲:16世纪末,马铃薯(初传入时仅供观赏)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
11、较缓慢。2)中国:马铃薯和甘薯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与玉米相似。思考点:甘薯如何传入中国?万历二十一年陈振龙从菲律宾引种番薯到福州长乐县;万历十年陈益从越南引种番薯至广东东莞。(3)番茄的传播1)欧洲16世纪初: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最初只是作为观赏植物。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18世纪末:欧洲培育新品种回传美洲。2)中国明朝(1368-1644):万历年间,由欧洲传教士引入中国,长期作为观赏和药用植物。清朝:光绪年间,作为食用蔬菜种植。(4)辣椒的传播1)原产地:拉丁美洲的秘鲁和墨西哥一带。2)传播历程欧洲: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中国:明朝时传入,被称为“番椒”,
12、流行于西南和中南地区。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传入美洲的欧亚农作物(1)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2)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3)蔬菜类:黄瓜,甜瓜,豌豆。(4)经济类:甘蔗等。注意点:小麦和水稻对美洲的影响最大。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后来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2.传入美洲的欧亚畜禽:鸡、牛、驴(役畜)、马、猪、羊等。3.历史影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拓展:咖啡与咖啡馆(1)原产地:非洲。(2)传播先是传到阿拉伯半岛,再由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荷兰
13、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今斯里兰卡),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为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3)咖啡馆的出现: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法国等国相继出现,并推广到北美。(4)对咖啡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形成特有的咖啡文化的认识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不同肤色的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一粒粒咖啡豆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还有“合同一家”的世界文化融合。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1)非洲:玉米使干旱缺水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2)中国:玉米
14、、甘薯丰富了粮食种类。(3)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欧洲人的食物结构,丰富了当地人的饮食种类。(2)玉米、马铃薯、甘薯除了供人类食用以外,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1)在北美,水稻除了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粮食盈余投入市场销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4.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1)美洲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来到美洲,繁殖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的承载力。殖民者大量种
15、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美洲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2)中国积极影响:使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消极影响: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水土流失。拓展: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1)对世界美洲许多食物物种传到其他大陆,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农作物大传播,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美洲食物物种的传播和全面普及,极大地扩大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养活了越来越多的人口。美洲三大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的传播和种植,大大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推进了农业物质文明和饮食革命。美洲高产作物的引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了欧洲和世界财富的
16、巨大增长乃至欧洲18世纪中期以后取得世界经济优势和政治、军事霸权。(2)对中国自明中叶开始,美洲三大粮食作物引入中国,缓和了粮食压力,也使中国饮食结构发生新的变化。甘薯、玉米、马铃薯等高产耐旱作物的引种,大大提高中国的粮食产量,从而也使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有了新的增加(这种人口增长是造成人口奇迹的重要原因)。美洲高产作物的传入,引发中国农业结构的变化,对中国土地利用和粮食生产产生了长期的影响。美洲高产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还促进了中国粮食商品化的发展,客观上又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由美洲高产作物等主要因素所造成的人口持续增长和人口膨胀时造成明清时期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条件。第3课现代
17、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时空坐标】资本主义机器生产农业机械化 农业集约化 农业产业化【知识梳理】推动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1.农业生产现代化现代农业生产(1)原因:食物生产现代化的最重要推动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2)进程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世纪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20世纪下半叶:优良品种育成推广,高效化肥广泛使用;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取得突破性进展,生产量大幅度增长;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主要生产经营方式。(3)表现1)农业的机械化的实施前提: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机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
18、。特征:各国国情不同,农业机械化规模不同。a.美国以大型为主;b.法国以中型为主;c.日本以小型为主;d.中国大、中、小型相结合。作用:推动着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2)杂交育种技术的突破成就a.美国:1930年杂交玉米新品种;b.墨西哥:1941年小麦新品种;c.菲律宾:20世纪60年代杂交水稻;d.中国: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世界纪录。意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做出突出贡献。拓展:现代农业:核心:科学化;特征:商品化;目标:产业化;方向:集约化。拓展:中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意义: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有利于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19、。2.畜牧业现代化: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规模大型化。3.渔业: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向工厂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1.粮食储存(1)原始社会:人们用地窖和陶器储存粮食。(2)古代粮仓:储备技术逐渐改进,不仅防鼠、防盗、防潮、防火,还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3)20世纪以来1950年代,美国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21世纪以来,低温低氧等储藏技术广泛应用。2.食物储藏(1)古代社会:腌制或者风干,自然界的冰延长食品保藏期。(2)现代冷冻食品加工:自20世纪20年代起,速冻加工、冷冻设备、冷冻
20、食品以及冷冻食品包装等领域的技术不断进步;家用冰箱冰柜普及;冷链物流产业发展起来。(3)中国冷链物流产业:2010年,中国颁布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冷链物流产业进行整体布局,大大促进了这项产业的发展。拓展:食物储藏技术提高的作用能够为人们提供更新鲜、营养的生鲜农产品;可实现农产品跨区域、跨季节均衡销售,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的食品种类;可减少农产品损失,防止食品变质,保障食品安全;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拓展:冷链物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提高了食品的保鲜能力,大大提高了食物的存储期限;具有非常高的效率,保证了不同地域之间的粮食输送便捷及时;对货物进行全程的温度控制,创造了最佳的储藏环境,为食品的安全
21、输送提供了保障。三、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1.消除饥饿(1)起因:人口激增;工业化与城市化加速,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2)解决措施1)国际各国政府的重视,都把解决粮食安全与消除饥饿作为首要任务;1945年成立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协调。2)中国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思考点: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1)原因: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减少;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2)应对措施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保护和协调人们的种粮积极性,创造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健全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大力发
22、展粮食产业经济,全面建立粮食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强化依法管理、合规经营。积极践行自由贸易理念,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着力促进世界粮食安全,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2.食品安全(1)原因: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禽畜饲养过度使用抗生素;食品加工过度使用添加剂。(2)对策世界:各国更加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并制定法律法规进行治理。中国: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法用法律手段确保食品安全。(3)解决:高度重视,制定标准,加强监管,加强惩罚,加强问责。思考: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1)根本原因:生产经营者的违规运营;(2)政府管理者的监督不力;(3)正确消费观念的缺失。拓展:中国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重要力量的原因(1)农业现代化大幅度提高了中国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中国立足基本国情,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的发展要求,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2)中国政府重视并积极参与粮食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