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doc

上传人:de****x 文档编号:69015508 上传时间:2022-12-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学科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数学学科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学科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学科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数学论文之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教学,已成为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引人注目的焦点,随着现代教育理念逐步深化人心,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有利工具。那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本文从教育教学实践入手,对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作了初步讨论,对信息技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简化教学内容、促进学习方式作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对老师的要求。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教学 整和 策略 要求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推进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社会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毫无疑征询也将从根本上

2、改变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是师生平等对话互动的过程。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迅速、高效、生动地传播信息,实现个性化互动的交流方式,是摆在我们中小学老师面前的重要征询题,我校自2004年以来,积极开展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现就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小数数学课程进展整合征询题谈谈本人的体会。一、利用信息技术为数学课程提供资源新课程理念认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遭到的数学现象和数学征询题融入课堂,拉进学生与数学的间隔,使本来抽象的概念变得粗浅易明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遭到数学与

3、现实生活的严密联络,而这些教学资源的提供,生活情景以及生活现象和征询题的呈现就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完成。例如:二年级数学中平移与旋转介绍确实实是生活中的现象,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对二年级学生来讲是十分生疏的,我们就利用摄像机摄取生活中的平移、旋转现象让学生观察,把学生的视角从课内扩展到课外,把学生放在现实情境之中来认识概念,理解作用,增加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络。在教学可能性时,利用摄像机将学生下课抢先跑出教室的镜头摄下来,将学生在家属院踢球的情境拍摄下来,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进展分析说出可能发生的情况,既稳定了所学的知识,又对学生进展了品德教

4、育。又如:学习圆周率时,关于圆周率为什么叫“祖率”,目前世界上圆周率已经计算到小数点后面的多少位了,这些课外数学知识,我们利用多媒体画面将历史拉回到1500多年前,出现了大数学家生活的年代,反映出祖冲之最早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的科学成就,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伟大制造,为之而感到骄傲。接着我们又把历史拉回到20世纪,反映出目前世界对圆周率的研究情况,日本的一位数学家利用高级计算机已经计算到一兆二千四百一十一亿位数,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数学课外知识。在学习统计图表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统计图表在工农业消费中的作用,我们让学生上网搜集有

5、关的统计图表,并向家长理解统计图表的作用,然后用软盘带来,课堂上互相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根底上让学生本人去搜集素材,利用计算机课上学到的知识本人学着制造统计图表,结果学生制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图表,反映出生活中各种现象。完全改变了以往老师在黑板上教,学生在下面跟着画的被动学习场面,学生在搜集数据制造图表的过程中,既理解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络,也提高了学生运用计算机作为学习工具的才能。二、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起学生兴趣和留意的动因常常是那些详细、直观的事物。而数学本身是单调无味的,特别多学生怕上数学课确实是由于数学课太单调。信息技术融入数学

6、课程以后,将音、形、像、色融为一体使本来单调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极大的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们在教学比拟数的大小时,将数的比拟融入小动物赛跑的情境中去,学生看着动物伴随着音乐奔跑的情境,兴奋极了,积极动脑考虑,这些动物谁跑得快呢?凭着本人对生活的经历和已有的知识,特别快就做出了正确的推断,在比拟谁跑得快的过程中,学会了数的大小比拟的方法。学生平时在稳定练习时对做标题最感到厌烦,觉得没有意思,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就利用多媒体将练习的方式不断变换。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时,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练习设计为闯关游戏,按练习的难度把标题分为几关,有过独木桥、摘草莓、登高山、游儿童乐园,并设

7、置了只有闯过第一关才能闯第二关,关关都有鼓舞的程序。学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按照本人的才能,不断地克服困难,奋力拼搏,特别多同学都顺利通过关口,到达了目的地。练习量尽管特别大,但是学生丝毫没有厌倦的情绪,而感遭到的是兴奋是成功的愉悦。下课后学生说:如此的练习真有劲。这种练习设计,每个同学操作本人的计算机,按照本人的情况进展不同层次的练习,老师能够随时按照学生不同情况进展不同的辅导,较好地表达不同学生完成不同数学的教学新理念。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题多变是我们训练学生思维灵敏性的常见方法,往常在进展此项训练时,要用好几块黑板,一块一块地挂,一块一块地换,需要比拟时还要将两块一起挂上去,

8、需要改动时还要擦去了再写,特别苦恼,阻碍了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后就方便多了,利用计算机软件能够任意拖动、任意改变效果的功能,我们在课前只要预备一道题,在课堂受骗学生解答完以后,只要将原题复制一下,再在复制后的题中进展修正,整个变化的过程全部呈如今学生的眼前,新题的来龙去脉学生看的一清二楚,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爽朗了学生思维,需要比拟时只要将原题向下一拖,学生就能够进展比拟了,需要改动能够随时改动,特别短的时间一道题就能变出十几道题,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毕业班的总复习经常要引导学生将学过的公式、概念进展梳理,便于学生理解、经历、运用。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就显现

9、出来了。如复习几何图形时我们就利用计算机动态变化功能演示,正方形的一组对边变长或变短,正方形就变成了长方形,长方形的一条边假设变长或变短,长方形就变成了梯形,梯形的一个底变为0,梯形就变为三角形了,演示使学生体会到正方形是特别的长方形,梯形与长、正方形之间也有一定的关系。图形之间有一定的联络,公式之间有没有联络呢?三角形面积公式与梯形面积公式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能不能用一个公式统一起来呢?通过操作、观察、分析使学生明白:长方形一条长变短,长方形就变成了梯形,正方形的一条边变长也能够变成梯形,把三角形能够看成上底是0的特别梯形。如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可用梯形公式来解答了。如此,加深了

10、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到达了融汇贯穿的目的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学生在本人亲身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到东西,才是难以忘怀的东西,只有通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才是真正属于学生长久支配的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改变以往老师当搬运工,单项传递知识的过程,我们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法时,首先利用计算机创设征询题情境,让学生本人提出征询题,在处理 34+18的计算方法时,我们又利用计算机能够任意拖动图像的功能,给学生出示了37朵黄花,和18 朵红花图片让学生本人动手操作,尝试本人能否找到计算的方法:有的学生先从37朵黄花中拖2朵黄花到红花中,使18朵变成20朵,再和

11、35朵合在一起即:18+2+35;有的学生从18朵红花中拖3朵到黄花中,使34朵变成40朵,再和15朵合在一起即:37+3+15;还有的将整捆的拖在一起,再将零散的拖在一起即:(10+30)+(8+7);还有的将10朵红花拖到黄花中,使37朵变成47朵,再将47朵和8朵合在一起即:37+10+8也有的先将30朵黄花拖到红花中,使18朵变成48朵,再将48朵和7朵合在一起即:18+30+7学生按照本人的方法任意拖动花朵寻找计算的方法,由于计算机设计了返回程序,因而有的学生一人就想出了好几种方法,学生利用计算机边演示边讲解,体验着成功的愉悦,通过学生互相交流,促进了学生多向思维,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

12、主学习的才能。教会学生知识不如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开展,大部分学生家庭都有了计算机,我们就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软件和网络本人学习。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就布置学生回家本人先找找与分数产生、分数意义的有关材料本人先自学,第二天谁学得好就让谁来当小老师解答学生提出的征询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高,有的找学习软件,有的上网查材料,并作了详细地记录。课堂上学生就本人的材料向同学们进展了交流、质疑、讨论,收到了特别好的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假设使用的好,能给我们教学带来方便和效率,但假设运用不当也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阻碍。我们在实验中也遇到一些征询题提示大家留意。一、不要过

13、早地使用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按照课程标准应该是在掌握了根本的运算技能的根底上,为节约时间,减少计算的难度,同意学生在四年级以后使用,有些老师误认为反正学生迟早都要用的,就同意一二年级学生使用计算器,造成学生对计算器的依赖,不愿动脑筋去掌握根本的计算方法及技能,阻碍学生思维的开展和技能的构成,对以后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二、课件画面要留意主次明晰心理学指出:“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缺乏,经历不多,大脑的兴奋与抑制的机能正在开展,因而他们的留意范围比拟狭窄,往往留意了这个就忘了那个”因而我们在设计课件时,不仅留意光亮度、大小、呈现的速度、色彩明朗等等,更重要的是要突出重点,主次明晰,否则会阻碍教学

14、效果。记得一次我们在制造十的组成课件时,目的是通过学生观察几种不同10的分解,找出其中的规律,可我们制造课件时,为了区别不同的方法,选择了几个小动物的动画作为按钮,有的不时伸出头,有的不断地变色,有的忽隐忽现,结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留意力全被这些小动物吸引去了,学生观察、比拟的不是几种分法,而全是讲的小动画,阻碍了整个教学效果。三、电教手段要留意使用恰当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提供特别多的方便,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不是每一节课都要用电教手段,用的越多越好呢?我们不认为使用的越多越好,而应该是使用的恰当,该用的用,能够不用的不必强求,要突出电教手段的不可替代性。如教学

15、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学生四周有特别多的如此形状的物体,书本、文具盒等等,开场有的老师把这些东西制造成电教片,让学生从屏幕上观察物体,找出特征,结果学生由于看不见物体的背面,常常出现找错特征的现象,后来我们把电子演示改为学生动手操作,数本人四周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模型,简单易行,效果特别好。而在教圆柱体的体积时,开场我们用的是直观教具模型推导圆柱形体积公式,将直圆柱切割拼成长方体,学生看到的要么是拼前的圆柱体,要么是拼成后的长方体,由于没有原来的直圆柱相对照,给学生找出长方体与圆柱体之间的关系带来了一定困难,后来我们就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而在原来圆柱体的地点留下一个水印,如此便于学生对照,通过比拟学生直观地看到圆柱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高没变,体积没变,底面的大小也没变,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从而按照长方体体积公式推道出圆柱体体积公式,两种不同的演示相比拟,使用多媒体演示的效果要好得多。四、课件制造应该注重有用性,而不应太花俏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为教学效劳,因而我们认为在利用电教手段时,应该从教学内容出发,按照内容确定方式,首先考虑应是教学的有用性,在有用的根底上考虑课件美观性,课件不宜做得太花俏,否则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留意力,阻碍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