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ppt(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四章第四章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英语1组 王月波Page 2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Page 3第一节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概述一 教育目的的概念 (一)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 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广义: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Page 4 教育目的:就是根据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的需要提出的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2、石忠仁主编教育原理,P157Page 5(二)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最高行动指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为纲领。Page 6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1)意义: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2)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具体有:定向作用:规定了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根本方向调控作用:对学校的实施起调节和控制作用。评价作用:它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
3、和标准。Page 7“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与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范畴之间既存在着联系也存在区别范畴之间既存在着联系也存在区别(1)区别:教育方针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总规划,说明教育工作的社会性质、根本方向乃至教育工作的领导权等内容。在一般情况下,教育方针往往也包括了教育目的的内容,但却不仅仅是教育目的。比起教育目的的范畴来说,教育方针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政策性和实践针对性。(2)联系:可以近似的将教育方针看成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一般也是通过教育方针来体现和表达的。Page 8(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结构层次结构:
4、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的:代表国家或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要求培养目标:依据学校的层次、性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的不同,形成的不同学校的不同 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即课程方案设置的各个教学科目。教学目标:指教学者在实施课程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Page 9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做出规定,即提出受教育者在只是、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要求,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
5、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Page 10第二节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是一种与社会理想相联系的教育理想,它自然要受社会理想的制约。一个国家、一个教育家在确定教育目的时,除了要考虑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现有政治经济的需要及年青一代的身心发展规律外,还必须以其政治观点、政治理想来指导。不同的主义就有不同的教育目的。Page 11一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们承不承认,实际上都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就
6、是所谓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成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教育目的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教育目的的制约性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 的制约。Page 12二二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含义 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1.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作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
7、是所谓个人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作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Page 13三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本思想: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相一致的;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 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1.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2.人的全面发展是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 展提供了可能性 3.资本主义的绝对矛盾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 P
8、age 14 2.教育目的的制定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教育的性质和方向:(1)教育目的所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 (2)教育目的勾勒的是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统一规定性,也是社会规定性和个体素质结构的统一 (3)教育目的主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活动来实现,教育过程必须考虑受教者身心发展水平和经验储备 (4)受教育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3.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 Page 15个人全面发展个人全面发展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宽了道路b.要依据我国的特点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c.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Page 16第三节第
9、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历史沿革 古代教育目的:内则“修身”,外则“治国”近现代教育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1957至今Page 17教育目的教育目的 基本精神基本精神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2)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3)要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观念2.坚持全面发展 指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不可获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 指德智体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Page 18二二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一)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基础教育 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 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Page 19(二)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二)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1.体育 2.智育 3.德育 4.美育 5.综合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