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江西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题试卷.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江西公务员考试模拟卷(申论预测卷)(附参考答案)一、注意事项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规定两部分组成。考试时间为18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5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30分钟。满分100分。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相应的数字上填涂。3请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内作答,超过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二、给定资料资料1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是中央拟定的信访改革“主旋律”。在这根指挥棒下,从法定途径分类解决信访投诉请求,厘清信访与其他途径之间的边界,成为重要课题。日前,通过法定途径分类解决信
2、访投诉请求工作推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规定,中央37部门今年10月底前拿出信访投诉请求清单,将相关信访事项导入法定途径解决。信访工作被称作“天下第一难事”。对信访群众而言,虽然不排除有个别人无理取闹或者借信访谋取不妥利益,但若不是其他权利救济途径无效,大多数信访群众不会走上闹访、缠访之路。正因如此,解决信访问题,关键在于解决信访群众的诉求。解开了这个疙瘩,才干从主线上终结信访“终而不结、无限申诉”的难题。然而,现实情形往往是,对于群众诉求,职能部门不受理,法院也不受理,就算信访部门受理了案件,转给具体业务部门,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到头来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如此一来,本没有直接行政职能的信访部门
3、,却要代替职能部门充当群众诉求的“出气筒”。有信访干部坦言,要当好群众和政府之间的“架桥者”殊为不易,一不小心就也许“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究其根源,病灶出在了各部门间职责边界厘定不清楚、业务受理范围不明晰上。征地拆迁、医疗纠纷、涉法涉诉、环境保护、劳动保障许多信访诉求自身就杂糅着行政、司法等各项内容,哪些由业务办理途径解决,哪些由法定救济途径解决,不仅老百姓搞不清楚,许多职能部门也摸不着头脑。于是,信访工作成了“什么都往里装的筐”,信访局“小马拉大车”不堪其重,而信访问题则陷入“信访无处受理继续信访”的循环。对孤儿基本生活费发放不满意的,法定途径是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反映工作人员违反
4、规定办理招投标的,法定途径是行政监察举报已经公布的民政领域通过法定途径解决的信访投诉请求清单,列明了民政领域信访投诉请求的不同类型、相应法定途径,可谓一目了然。透过清单,群众可以了解各类诉求的受理部门和受理方式,信访部门也获得了承转信访事项、督促问题解决的可靠抓手,而各个职能部门也必须依清单领走各自的“孩子”,以更负责任的姿态贯彻好“法定职责必须为”的规定。由此而言,理顺信访部门与职能部门、职能部门之间、职能部门上下级之间的责任分工和工作流程,厘清每个事项的信访、行政、司法边界,无疑可认为各类信访诉求找到最适宜的出口。法治是信访改革聚焦的靶心,用法治的方式明晰责任、理清边界和拟定规则,是信访投
5、诉请求清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法治政府建设的基本内容。从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到引导信访人依法逐级走访、突出首办责任制,再到建立信访诉求分类清单,信访法治化改革已经驶入加速推动的快车道。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应把精力集中在深化改革上,把心思回归到信访制度的初衷上,努力形成破解信访难题的改革合力。法治信访的水平,很大限度上标示着法治政府的高度。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体现到信访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百姓才干辞别“诉求无门”。也惟其如此,才干推动信访工作进一步成为政府部门为民办实事的“润滑剂”和“助推器”。资料2广东卓凡律师事务所主任杨择郡天天要解决大量事务,但翻看他的工作记录,会发现他有相称一部分时间花在
6、了法制副主任这项工作中。推广“法制副主任”、设立“司法惠民工作站”、构建法治框架,是惠州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一套组合拳。惠阳区沙田镇田头村有两个相邻的村民小组,近年来因土地权属问题多次发生纠纷。后来,村民向村里的法制副主任广东日升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钟君安求助,钟君安先打感情牌,再为两组支招,建议双方按土地面积平均分派。在钟君安的建议下,两个村小组最终握手言和,化解了数年积怨。“钟律师很会平衡大家的利益,他的调解方法我们可以接受。”村民小组长黄卫忠说。在基层特别是农村,由于一点小事闹纠纷的情况并不少见。过去,法律服务很难延伸到基层,大部分法律从业人员忙于与公司和市民打交道,村民基本无法享受到高
7、质量的法律服务。惠州探索出的“法制副主任”制度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也适应了农村发展需要。惠州市自2023年在全省率先试点村(居)委“法制副主任”制度以来,以法治精神、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为核心,推动法制副主任下乡。一大批法律志愿者下到村(居),受聘担任法制副主任,为村(居)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特别是通过“司法惠民工作站”提供“一站式”服务,用法治办法解决基层矛盾。如今,惠州很多村民在碰到矛盾纠纷时,再不会像以前那样说“我打你”,而是变为“我告你”。这种转变的背后,既体现了群众法治意识的提高,更彰显了本地政府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懈努力。应当说,“法制副主任”是惠州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
8、法制副主任”好比催化剂,一点一点唤醒村民的法治意识。惠阳区汝湖镇东亚村党支部书记杨玉山告诉记者,以前村里与开发商签协议,村民主线看不懂,只得求助司法所的干部,现在有了“法制副主任”,村民一方面就向他们寻求帮助。目前,886名“法制副主任”已覆盖惠州1249个村(居),其中执业律师626名,占比超七成。这一制度已在惠州市最基层的村委会、居委会“落地开花”。据记录,惠州“法制副主任”共解答群众法律征询12.5万次,提供法律意见3600多条,开展法制宣传讲座5300多次,修改完善村规民约3620条,化解矛盾纠纷5710件,提供法律援助3165次。资料3在四川省眉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宽敞明亮的诉讼辅导室,
9、诉讼辅导工作人员林苹正耐心听取一起案件原告方的意见。随后,林苹讲解了案件审判流程管理的有关规定,并说明打官司也许存在的风险。“打官司并不是所有纠纷解决的最佳渠道。”林苹还分析了诉讼与非诉讼解决方式的利弊,让当事人自愿选择解纷方式。最后,原告方接受了林苹的建议,批准由眉山中院诉调对接中心委派调解组织进行调解。眉山中院的诉讼辅导室设在备案庭,所有案件的当事人在备案前都能享受到这样的诉讼辅导。眉山中院院长刘楠介绍,在试点的两年时间里,有2.2万件案件的当事人接受了眉山两级法院的诉讼辅导。其中,2400多件案件当事人积极放弃诉讼,7000多件案件分流至非诉调解和专职调解,占比超过40%。完善调解、仲裁
10、、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互相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日前,全国法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工作推动会在眉山举行,来自全国各地法院以及中央有关职能部门、调解机构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发展大计。专家表达,不是所有矛盾纠纷都需要去挤司法诉讼的“独木桥”。要通过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的“立交桥”,帮助当事人以简便灵活、节约成本又不伤和气的方式化解纠纷。“案结事了”是当事人对法院的期盼,但往往“案结”容易,“事了”难。规模庞大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表白,“胜负皆服”并不是易事。2023年8月,黄女士在眉山一家乡镇卫生院做手术,不慎导致
11、子宫穿孔,医学鉴定认定为四级医疗事故。黄女士和卫生院协商不成,诉至法院。在备案时,黄女士得知可以先到特邀调解室由调解员进行调解,省时省钱,她点点头批准了。特邀调解员唐明眉是一位医学专家,曾在卫生局工作。唐明眉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纠纷产生的因素,提出比照三级医疗事故的标准进行补偿,卫生院批准了这个规定,纠纷不久得到解决。“法院聘请我当调解员,专门解决医疗纠纷等案件,我毫不踌躇答应了。”唐明眉说,接受调解的当事人都很感激调解员们的工作。即使调解不成再走诉讼程序,当事人的情绪普遍已经平和下来,利于纠纷的解决。“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机制是促进案结事了的有效途径,人民群众很满意这种私人定制式的纠纷解决方式,
12、很多矛盾在萌芽时即被快速化解。”刘楠透露,“诉非衔接”试点两年来,眉山市的信访量连续排在四川全省末位,法院受理案件数量也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需要发挥各类行业协会的力量。全国工商联自2023年10月起成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改革项目协办单位后,推出了“商会调解”模式,为公司家量身定制了一套纠纷解决方式,实现了“让内行人管内行事,让商人解决商人纠纷”,深受工商联会员欢迎。全国工商联法律部部长白莲湘说:“推动商会调解可以最大限度将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缓解法院诉讼压力、减轻当事人诉累,内行人士调解也有助于推动案结事了。”资料4符合政策的夫妇要生二胎,以前享受的独生子女费要不要退
13、?郑州一位市民遭遇的这个并不复杂的问题,无意中暴露了相关规定在“打架”。按照国家部委告知,不必退还;而社区工作人员按照河南省人大今年5月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退回。一时争执不下,让人无所适从。政策和法规打架,让群众“躺枪”,着实让人郁闷。按说,国家卫计委的告知出台在先,且在独生子女费问题上白纸黑字地写着“此前已经享受的不再退还”;作为地方性法规,河南随后出台的条例固然有在法定权限内因地制宜的权力,但在如此明白无误的问题上做出截然相反的规定,似有不妥。地方性法规理应在批准前进行合法性审查,并及时进行法规清理工作。无论如何,政策法规的冲突不应由公民埋单。被群众俗称为“法律打架”的这种现象
14、,属于广义上的法律冲突,不仅涉及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之间的不一致,也涉及政府文献与法律的冲突,以及法律解释之间的冲突等等。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以后,这属于“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同样需要引起重视,否则将导致法律体系的内在紊乱,损害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用群众的话说,都是“上面的”规定,到底谁说了算?当然还是由法律来定。早在2023年施行的立法法,一个重要的立法意图就是规范立法活动,消除“法律打架”现象。该法出台后,以往的法律冲突现象有了明显扭转,但并未根除。一些地方或部门从自身利益出发,出台一些与上位法冲突的规定,导致“国法抵但是土法”。而更多令人哭笑不得的“土法”,虽
15、然不在立法法调整的范围,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却能横行无阻,比如有地方政府出台文献,规定下属单位必须采购本地公司生产的商品,甚至有地方政府文献下达“抽烟指标”,等等,都是有违法治精神、损害法制统一之举。不管是法律还是政策,在遵守法治精神和法治原则方面,不应有多元标准。一些地方或部门之所以不愿在制定法规、政策方面“上下对齐”,说穿了是有自己的利益在里面。比如一些地方无视反垄断法规定,出台土政策扶持本地公司,就有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而河南这个“打架”的人口与计生条例,有人也质疑是由于本地“想把发出去的钱收回来”。而这些法规、政策的制定出台之所以能畅通无阻,多半在于没有将科学立法、民主决策的原则贯
16、彻到底。试想,假如法规和政策在制定前可以充足论证,制定过程中可以广泛听取意见,就不大也许出现违反上位法或法治精神、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中国早已辞别了“无法可依”的局面,在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之后,消除法律冲突、促进法律体系的结构优化,相称于定期整理磁盘碎片,令中国法治这台庞大的电脑运转得更好更快。目前,我们在地方立法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有益的制度成果,比如立法评估、备案审查、法规清理等等。这些制度的有效实行,无异于建立一个“体检中心”,让有瑕疵的政策法规及时得到修补完善,不致带病运营。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一个有效消除了法律冲突的法治体系,才干保持内在统一和精神饱满,
17、富有正义和尊严。也只有这样的体系,才干真正树立法制权威、涵养法治精神。资料5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假如说,当年一部秋菊打官司的电影,曾让人们充满好奇,那么今天,“讨说法”已经成为社会口头禅。从主张经济、社会、文化和消费者权利,到捍卫政治、环境、食品安全和纳税人权利,“权利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进一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由平等意识、网络媒体勃兴提供的多元表达平台、民主政治进步造就的个体意识启蒙,所有这一切,成为人们权利意识的萌发、表达和伸张的“时代注脚”。与之相伴,“权利意识”的高涨,也为树立法律权
18、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一元钱”官司的较真,厘清的是社会是非观念;“物权”概念的普及,调动起发明财富的热情;“环境权”的主张,增强着生态文明的群众基础与此同时,时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在极短时期内高涨的权利意识,也呈现出某种“初级阶段”特性。正如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指出的,“一部分人只注重享受权利,不注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导致公众权利意识强与社会责任意识弱并存这一现象的存在”。飞机航班延误,冲上跑道拦飞机;发生医患纠纷,把棺材花圈抬到医院;网上讨论辩论,动辄粗口相向,乃至暴力威胁一些人为了维护个人权益,无视别人权益,罔顾
19、公共利益,甚至更进一步,把别人权益、公共利益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走岔道的极端方式,将“权利意识”异化为“交相害”而非“交相利”的行为,让人遗憾,也发人深思:权利的风帆如何行进,才干到达文明的彼岸?“在一个多少算得上是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所可以拥有的一切权利,其唯一的来由是法律。”法学家杰里米边沁的结论一针见血。“权利意识”的伸张,离不开“法治观念”护航。在法律的条款中去寻找依据,权利的主张才干水到渠成;在法治的框架下予以推动,权利的实现才干顺理成章。反之,把“权利”当作为所欲为的通行证,认为有了利益诉求,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去冲撞底线、挑战规则、突破边界,那么整个社会又如
20、何做到和谐运转?一个成熟的社会,有许多不言自明的遵循:在高速公路开车,尽管车是自己的,但是不能超速行驶;在城市里盖房子,尽管土地使用权是自己的,但仍然要服从市政规划。这些常识的背后,是对个人权利的清醒认知没有什么权利是绝对的。任何个人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不得侵犯别人的合法权利,不得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惟其如此,自己的权利才干得到保障,别人的权利才干得到维护,社会的福利才会趋于最大化。今天的中国,正处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爬坡中,法治观念必须“跟得上”权利意识的步伐。一边是权利意识已经成为人们的惯性思维,一边是法治观念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其间的落差,很容易导致社会生活的失序。没有
21、对公共规则的遵从,我行我素的自由,就会导致“组团式过马路”的乱象;缺少对法律程序的敬畏,对化工项目的异议,很也许演变成行为失控的骚乱。那种只问结果不计手段、“以错纠错”式维权,看似“高效有力”,却会让更多人不讲文明、不守规矩。在这个意义上,权利假如不能对的行使,不仅不能成为法治进程的铺路石,反而也许变成社会动荡的导火索。“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任何社会行为一旦脱离法治视野,便不也许带来公共福利的实质增进,也难有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今天,假如说,“权利意识”的启蒙我们已经完毕,那么“法治观念”的启蒙还在路上。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深层因素所在。既要“权利意识”
22、,也要“法治观念”,两者彼此砥砺、互相促进,才干让法治精神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使“权利意识”成为构建现代公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资料6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发自内心的认可、崇尚、遵守和服从。习近平同志指出,法律要发生作用,一方面全社会要信仰法律。假如一个社会大多数人对法律没有信任感,认为靠法律解决不了问题,那就不也许建成法治社会。因此,一定要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人们发自内心地对宪法和法律信仰与崇敬,把法律规定内化为行为准则,积极积极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只有这样,才干为全面推动依法治国,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法治建
23、设,高度重视哺育全社会法治意识。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法治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就全面推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哺育全社会法治意识提出规定部署,并明确提出全面推动依法治国的总体布局、重要任务和总的规定,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的结识和把握达成了新高度和新境界。随着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全社会的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但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社会中信权不信法、信钱不信法、信访不信法的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因素,就在于全社会法治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三、作答规定(一)根据“给定资料1”中的
24、有关内容,请概括信访工作被称作“天下第一难事”的因素。(10分)规定:准确、简明,不超过150字。(二)某地方报纸根据“给定资料2”和“给定资料3”的内容做了一版关于“基层法治建设”的专栏,请你以“创新法治服务,化解基层矛盾”为题,为这个专栏写一篇短评。(20分)规定:(1)观点明确,简明深刻;(2)紧扣资料,重点突出;(3)语言流畅,有逻辑性;(4)不超过500字。(三)能否破除“法律打架”这一障碍,成为当前依法治国十分关键的问题。阅读“给定资料4”,谈一谈“法律打架”的危害,并就破解这一难题提出可行建议。(20分)规定:危害全面明确,对策建议具体可行,不超过300字。(四)给定资料5”中指
25、出,一些人只有“权利意识”而缺少“法治观念”,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谈一谈你的思绪。(10分)规定:全面、准确、合理,不超过200字。(五)“给定资料6”中提到“法律要发生作用,一方面全社会要信仰法律”。请联系社会实际,围绕“信仰法律”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规定:(1)立意明确,有思想性;(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层次清楚,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参考答案(一)【参考答案】(1)职能部门及法院不受理的群众诉求都交由信访部门解决,导致信访部门“小马拉大车”不堪其重。(2)信访诉求杂糅着行政、司法等各项内容,十分复杂。(3)各部门之间的互
26、相推诿导致信访部门受理的案件无法解决,受到群众抱怨。(4)群众诉求无法解决导致“终而不结、无限申诉”的问题。(二)【参考答案】创新法治服务 化解基层矛盾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改革不断进一步,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发生了剧烈变化,触及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社会矛盾不断涌现,给基层社会稳定带来很大压力。如何防范和化解这些矛盾,成为了新时期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近年来,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运用法治手段化解基层矛盾的途径、方法,并与行政管理服务、教育引导等手段相结合,开拓创新,先行先试,依法依规有效化解了各类社会不稳定因素。广东惠州通过推广“法制副主任”、设立“司法惠民工作站”、构建法治框架
27、,用法治办法解决基层矛盾,唤起了村民的法治意识,赢得了良好的成效。四川省眉山市通过设立“诉讼辅导室”,解决了基层案件中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问题,取得了当事人的一致好评。这些法治服务的创新,以法治精神、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为核心,灵活运用“调解优先”的原则,立足于本地的实际情况,切实解决了基层群众身边的法律问题,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创新法制服务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贯彻依法治国的必然途径。通过创新法制服务,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才干让法治成为每个人的信仰。(三)【参考答案】危害:(1)影响法律的权威性,不利于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2)导致法律体系的内在紊乱,损害社会主义法制的统
28、一。(3)影响群众办事,使群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无所适从。(4)地方政策夹杂地方、部门利益,损害群众权益。对策:(1)严格依据立法法,规范立法活动。(2)科学立法、民主决策,法规和政策在制定前应充足论证,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意见,杜绝违反上位法或法治精神、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3)推广立法评估、备案审查、法规清理制度,让有瑕疵的政策法规及时得到修补完善。(4)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杜绝以地方、部门利益为目的而制定不合理的政策、法律。(四)【参考答案】(1)加大法律普及力度,引导人们积极积极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使法治观念融入人们的生活。(2)完善守法
29、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3)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高违法成本。(4)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使法治成为人们的道德追求。(五)【参考例文】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说到法治,人们一方面想到的是他律、是约束。事实上,人们认同法治、遵守法律,既可以是一种他律,也可以是一种自律;既可以是一种约束,也可以是一种自由。两者之间最抱负的状态是:将守法从他律转化为自律,从约束转化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一句话,就是让法治成为信仰、成为自觉。假如一个社会没有法治信仰、缺少法治精神,法治只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0、。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信奉“潜规则”,有的人信奉丛林法则,有的人有利可图时喜欢打“擦边球”、钻法律空子等等。然而,这些观念和做法往往弄巧成拙、得不偿失。个人要发展、社会要和谐,必须抛弃这些有悖于法治的观念和做法,真正让法治成为信仰,让法治精神在人们心中落地生根,使法律成为全社会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转变观念是关键。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信访不信法”,习惯于找门路、托关系、请客送礼,个中因素就在于对法治的信仰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扭转这种现象,消除根深蒂固的特权思想、人治观念,关键要靠领导干部。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学法,不违法行使权力,更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法治精神才干得以彰显,法
31、治信仰才干得以塑造。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制定良法是前提。法律不够科学完善,公信力就不强,人们的认同度就不高,更谈不上成为一种信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从未停止过对法治的探索实践,从制定新中国第一部法律婚姻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总体上解决了国家和社会生活有法可依的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启动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这使得我国的法律体系和具体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法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成为信仰的基础也进一步夯实。让法治成为全民信仰,促进善
32、治是保障。从“法制”到“法治”不会轻而易举,需要在执法、司法等执行环节上下大力气,也需要在普法、倡法等基础环节上使长劲,通过善治使法治信仰真正植根于人们心中。执法、司法工作者须严格依法办事,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普法工作者须进一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法律知识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中;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须带头依法办事,带动全社会崇尚法治、坚定法治信仰。让人民群众信仰法治,就要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法律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切身体会到法治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从内心生发对法治的信仰。四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和制度安排,为人民群众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引导人民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参与法治实践的途径。只要全社会齐心合力,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的种子就一定会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法治信仰必将蔚然成风。学宝教育国家公务员考试网(.org)整理,参考资料:考试中心书店官网提供的江西公务员考试教材用书2023年江西公务员考试一本通(现代教育出版社),答案解析由公务员考试视频课程平台“学宝云课堂”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