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2021-2022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天津专用).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8065466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2021-2022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天津专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2021-2022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天津专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2021-2022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天津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阅读(解析版)-2021-2022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天津专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04古代诗歌阅读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古代诗歌阅读1.(2022.天津.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的小题。和君胴题潞公东庄司马光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国须柱石扶丕构,人待楼航济巨川。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注诗人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退居洛阳。后曾任宰相的文彦博(潞国公)也因反对新法入洛定居。君观 (kuang),即宣徽使王拱辰。东庄,文彦博在洛阳的宅第。丕构:大厦。萧相:汉代名相萧何,曾辅 佐汉高祖,终遭猜忌,有人劝他“多买田地,贱费贷以自污”。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波澜起伏,感情抑扬有致,在严

2、密的章法中写出诗人的不尽之意。B.第二句写伊浦水天相连、浑然一色,与王勃“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近。C.第五句运用借代手法,暗指国家这座大厦需要依靠辅弼大臣来支撑。D.第七句、第八句用典,萧何尚且需要玷污自己的名声以打消皇帝的疑心。赏析诗歌的第二联。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使用萧何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答案】C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描写手法,远景写大片平地连接着别墅,近景写两行疏落的柳枝,轻拂水面,描绘了 一幅简远恬静的庄园山水图。作者把潞公比作萧何,既含蓄地赞扬了潞公(也包括君观、作者自己)如萧何一般有辅君治国之才,又同时委婉讽刺了当今皇帝如同猜忌功臣的汉高祖,在“国须柱石”之际,却将辅弼

3、大臣放置于朝廷之外。对朋友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愤懑不平。表达了对朋友的安慰、劝勉之意。【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C “第五句运用借代手法”错,“国须柱石扶丕构”,国家必须有像柱石一样的臣子才能辅佐国家这一架构,本 体是“臣子”国家、喻体是“柱石”“丕构”。故选Co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这些诗句,表达了忧国忧民情,再结合王夫之的经历,可见反清复明壮志未酬。 通过“薄酒何曾得醉”可以看出词人愁之重、深。(2021 .天津津南高二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

4、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注: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梅花:梅花落,曲牌名。13 .诗歌首句提及的“迁客”当指西汉贾谊,作者借他来表达自己的什么心情?14 .唐诗直解评此诗“无限羁情笛里吹来”。江城五月,恰逢初夏,当然无梅,可是耳闻笛声吹寒,不觉 眼前便有梅花漫天飘飞。作者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答案】13.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况自身的遭遇,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流露了无辜受害的愤懑, 含有自我辩白之意。14.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 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分析】13.本

5、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感情的能力。使用了典故。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 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事件来暗写自己。“一为迁客去长沙 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展示自身的遭遇,流露了无 辜受害的愤懑,也含有他的自我辩白之意。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 望长安“,这里有对往事的回忆,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来说 十分遥远,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14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运用通感手法,是这首诗的独特的艺术技巧。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使诗人 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

6、飘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开放的,景象虽美,却不免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是 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诗人巧借笛声来渲染愁情。由音乐声音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让感官互通, 视听结合,生动形象。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感官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 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离开家乡故国,思念国家和家乡亲人的悲苦哀愁情绪。(2021 天津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书愤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注】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

7、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 后竞嚼齿吞牙,不屈而死。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代描皇宫。15 .下列对颔联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借苏武的典故写晚年的困厄境况,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一片忠心。B.本联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耿耿忠心,自己虽不被理解,满怀忧愤,却矢志不渝。C. “久”写出诗人持续困厄的时间之长;“空”突出诗人年华已逝、报国无门之情。D.诗人以苏武和张巡自比,抒发了低落的情绪和内心的悲愤,照应了题目。16 .本诗颈联情景交融。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17 .诗中“只凭天地鉴孤忠”一句,有人分析说由此可见作者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只好让天地来鉴别自己的一 片忠心;也有

8、人说是他对朝廷的怨恨,朝廷不重用自己,使自己一生空过了。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5. D 16.“细雨春芜”“颓垣夜月”描绘了一幅凄清而又破败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衰败的 伤感。借上林苑和洛阳宫的荒芜破败,写出国势的衰微,表达了诗人对当权者的激愤。17.本诗没有涉及“对 朝廷失去了信心”的意思,只是谈自己对朝廷的忠心。【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形象的能力。D.“抒发了低落的情绪和内心的悲愤”错误,从诗中来看,诗人以苏武和张巡自比,表明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 不减他们二人,有天地可鉴,表现了诗人满怀壮志和一片忠心而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故选D。16 .本题考查学生鉴

9、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题干指出颈联“情景交融”,这就提示考生鉴赏的角度应为“情景交融”,找出诗歌中的景,分析景的特点,体 会诗人的情感,并分析景和情之间的关系。“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两句意思是“丝丝的春雨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 阳宫的断砖破墙”,所写的景有“细雨”“春芜”“夜月”“颓垣”,这些景象呈现凄清而又破败的特点;上林苑, 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用来代指皇宫所在之地,上林苑长满了乱草,洛阳宫是断砖破墙,作者 借此表达了对国家衰败的伤感,也有对当权者的激愤。17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联指明此时,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他想到

10、,光阴既不待我,衷肠亦无处可诉,只好凭天地来鉴察 自己的一片孤忠;颔联,诗人抚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 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牙,不屈而死,作者的耿耿孤忠,不减他们二人, 有天地可鉴,此联补足首联之意。颈联借皇宫所在地的荒芜展现国家的破败,流露出对国家衰败的伤感; 最后一联“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意思是“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 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一吐胸臆,直点主题,语气激昂,情绪悲壮,表现了“亘古男儿一放翁的英雄本 色。由此可知,诗人并没有对朝廷失去信心,他借助典故以及尾联的直抒胸臆表达对

11、朝廷的忠心。(2021 .天津.静海一中高二期末)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暮春宋黄庚芳事阑珊三月时,春愁惟有落花知。柳绵飘白东风老,一树斜阳叫子规。暮春山间宋黄公度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18 .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19 .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0 .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答案】18.花瓣飘落。柳絮飘飞,春风将尽,子规啼叫。19.没有直接描写桃花形状,而是借涧水暗 写桃花之香。20.暮春一诗主要抒发了诗人惜春伤感之情;暮春山间一诗主要表现了诗人欣赏山 中暮春之景的愉悦闲适之感。【解析】18.本题考查鉴赏文

12、学作品的意象的能力。本诗首句以“芳事阑珊”开始,点明春意阑珊”的感觉。其中后几句选取了“落花,“柳絮,“东风”、“子规” 等意象,“春愁”只有“落花”知道,则很鲜明地点出暮春时间,花瓣纷纷飘落的景象;而“柳絮漂白,“东风 尽”则点出暮春时节,柳絮飘飞,东风将尽的景象;“一树斜阳叫子规”则以子规声啼点明时节已是春末,同 时子规声的哀怨凄婉也侧面烘托出诗人因春天即逝而有些伤感的情怀。19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涉及桃花的描写的主要是“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一句,该句不写桃花开的姿态,而是以“闻 涧水香”点明桃花落于涧水中,涧水以染上了桃花的香气,以涧水之香来表现桃花

13、的香气。桃花落处无人看 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诗歌没有正面写桃花,而是以水中的香气,让人明白桃花随流水而 去,这是侧面描写的手法。20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暮春要抓住“春愁”这一关键字眼,暮春山间要从“缓步”和相关意象探究所表达的情感。暮春一诗以“落花”、“柳絮”、“东风”、“子规”等意象,描会了一幅花瓣凋落,柳絮飘飞,东风将尽,子 规呜咽的暮春残败之景,其中的“落花”、“子规”都给人以哀怨伤感的感觉,尤其为子规声啼,在诗人目睹暮 春残败凋零之景时更添一丝惆怅与怜惜;暮春山间一诗第一句则以“流莺,“飞燕”直接描绘出一幅暮春时节,黄莺不歌,燕子忙碌的

14、景象,而后 一句则以涧水之香来意指桃花曾鲜艳多姿,而今凋落,但香味仍存。由此可见,诗人对描写的是暮春之景, 但并没有流露出对暮春的感伤之情,诗中更以“缓步”二字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 表现了作者的愉悦闲适之情。(2021 .天津滨海新.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恨别唐杜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注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年)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司 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2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

15、项是() A.首联中,诗人使用数量词,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展现了个人的困苦经历和国家的艰难遭遇。B.颔联中,“草木变衰”暗示诗人已入蜀多年。与下一句的“老”相呼应,暗比诗人飘零憔悴。C.颈联中,诗人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委婉曲折地表现了他的无限情思,映照了题意,诗味隽永。D.尾联抒写诗人听到唐军战况后的心情,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充分体现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22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21.D 22.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情;长久处于战乱中的无奈、悲凉;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悦;渴望早日平定叛乱的忧国忧民之情。【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

16、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错。作品以充满希望之句作结,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显示诗人胸怀的开阔。故选D。2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领起“恨别”,点明思家、忧国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体现了诗人 个人的困苦经历和国家的艰难遭遇。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中的情况。“草木变衰”是指草木的盛衰变易,暗比诗人自己的飘零憔悴,暗示入蜀已 有多年。诗人到成都,多亏亲友帮助,过着比较安定的草堂生活,但思乡恋亲之情是念念不忘的。由于“兵 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之边。“衰”“老”等词,一方面表现了叛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也 表现了

17、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的无奈、悲凉、飘零憔悴的遭遇。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曲折地表达了思家忆弟的深情。“思家”“忆弟”互文,委 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也表达了诗人长久处于战乱中的无奈、悲凉之情。尾联,抒写杜甫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乘胜”的史实是指李光弼 破安太清于怀州城下,又破史思明于河阳西渚,表达了诗人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悦。当时李光弼又急欲 直捣叛军老巢幽燕,以打破相持局面。表现了杜甫渴望早日平定叛乱的忧国忧民之情。23 .(2022天津南开中学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回答。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18、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 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注】谢公:即谢安,东晋名士、宰相,早年曾隐居京山。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 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逝于西州门。羊昙素为谢所重,谢死后,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 而去。请简要概括词的下片蕴含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对与参寥子在杭州的交游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对友情的珍惜;表达了离别之际对参寥 子的劝慰和自我安慰之情;表达了自己归隐超脱的志向。【详解

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下片“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回想起在西湖与参寥子和诗饮酒、饱览春山美景、谈禅说理、 流连忘返的日日夜夜,词人不禁从内心深处对这位友人以知己许之,表达了对杭州的交游生活的回忆和留 恋之情。“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运用谢安的典故,结合注释“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逝于西州 门。羊昙素为谢所重,谢死后,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词人借这样的典故安慰友人, 自己一定不会像谢安一样雅致相违,使好友痛苦于西门之下,表达了离别之际对参寥子的劝慰和自我安慰 之情。结尾“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约定日后,像谢安那

20、样,沿着直通大海的长江航道,向东隐退、 回归。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归隐山水的志趣。24 . (2021 .天津红桥高二期末)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宋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 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 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 张孝祥:南宋词人。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因人进谗言而被罢官,由桂林北归,途径洞庭 湖时作此词。挹:舀。A. ”扁舟,多承载着漂泊思乡的意绪,这里的“扁舟”却

21、充溢着诗人天人合一的自由精神。B. “素月”即皓月,写出了月色澄澈之美。古代诗词中的“月”,幽美、凄凉,意蕴丰富。C. “北斗”指的是北斗星,不仅是方向的指引,还常被喻为理想,本词包含了这两种含义。D. “沧浪”常常指青苍色的水,作者借助它写出了洞庭茫茫、烟波浩渺,给人以空旷之感。【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鉴赏能力。C.“本词包含了这两种含义”错误。“细斟北斗”说的是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这几句是说设想自己是主 人,万物是宾客,纵情豪饮,这是一个因谗言被免官之人的自信和胸襟,并无方向指引和理想之意。故选C。25.(2022.天津红桥.高二期末)对下面诗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2、()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A.这首词是“记梦”,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但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8. “纵使”句设想相逢情景,以自己的沧桑困顿进一步渲染对亡妻的眷恋。C.“相顾无言”句以夸张手法摹写梦中之境,以千行之泪,反衬相聚的欢欣。D.结尾三句从对面着笔,设想亡妻月夜凄凉心境,以寓自己深切悼念之情。【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反衬相聚的欢欣”理解有误,词的下片采用白描手法,

23、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自肺腑出,平淡中寄寓着真 淳,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并非“相聚的欢欣工故选C。16“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水滨百顷田地连接着别墅,两行疏落的柳枝拂动清泉,“百顷平皋”, 土地旷远,是远景;“两行疏柳”是眼前近景,这两句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描写了潞公东庄周围的环境, 恬淡清新,阔远宁静。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意思是“潞公像萧相国一样曾是左右臂膀,如今却在荒僻的村野造屋买 田诗句中提到“萧何”,使用典故,结合注释中“汉代名相萧何,曾辅佐汉高祖,终遭猜忌,有人劝他,多 买田地,贱货贷以自污,”

24、可知,当年的名相萧何辅佐汉高祖,曾被视为左右手,殊荣加身,然而终遭猜忌, 经别人指点,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用这种方式来消除汉高祖的猜疑,且”字点出了昔日的 萧何、后来的潞国公并包括作者本人在内,买田建馆,投闲置散,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迫于形势,不得不 以此自娱消遣,此处流露出无奈之情。结合诗歌标题标题中“题潞公东庄”和注释“后曾任宰相的文彦博(潞国公)也因反对新法入洛定居”“东庄, 文彦博在洛阳的宅第”可知,这是一首和诗,是和君观题潞公东庄,所以尾联提到萧何,其实是把潞国公比 作萧何,同时也是自况,既含蓄地赞扬了潞国公(也包括他自己)的辅君治国才干,又隐隐讽喻了宋神宗 如当年猜忌

25、功臣的汉高祖,在“国须柱石”之际,却将得力大臣排斥于朝廷之外,含有一种愤懑不平和委婉的 劝慰、自我安慰之情。2. (2022天津南开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临江仙陈与义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注】陈与义:南宋爱国词人。本篇当为宋室南迁,作者在建炎三年(1129)避金兵流寓湖湘(湖南、 湖北)逢端午感怀而作。午日:端午节。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此词哪些意象能表现端午时令特点?时值端午,词人有何举动?此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意象:榴花、戎葵

26、。举动:借酒消愁,祭奠屈原。2 2) (1)对屈原的凭吊和敬仰;(2)失意、漂泊,岁月流逝、壮志难酬的苦闷;(3)强烈的爱国情感。【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意象,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本篇当为宋室南迁、作者避金兵流寓湖湘(湖南湖北)端午感怀而作。时节、处所、国事、境况,使作者 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屈原当时的遭遇,内心里发出强烈共鸣。上片起句着题,切端午屈原事,次句感叹时序 匆促、异乡羁旅,“榴花”插入往年高会观舞盛况,惜乎无人知此,喟叹弥深。“满帘风”,见出情怀激越。下 片感叹自己身出江湖、老大无用。首句仍显示五月蜀葵红似火,但这次进而“凝笑”人了,作者心潮逐浪高, 从愤而恨了。蜀葵似乎探头

27、笑语:朝廷不思抵抗,你为什么不为主抗金,不横戈跃马驰疆沙场呢?在无可 奈何中,作者要借酒浇愁,但一举杯又联想到祭奠屈原,心随屈原去汨罗了。呼应开端,关念国事情除贯 注于笔端。综上分析,榴花、戎葵能表现端午时令特点,诗人的举动是:借酒消愁,祭奠屈原。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思想感情的能力。词一开头,吐语挺拔,一语惊人。“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心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 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写“榴花不似舞裙红二 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但此时自己漂泊天涯,无人理 解。“节序匆匆”的感触,“榴花

28、不似舞裙红”的怀旧,“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而 “满帘风”一笔,更显出作者情绪的激荡,融情入景,令人体味到一种豪旷的气质和神态。词的下阕,基调更为深沉。“万事一身伤老矣”,这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感慨之情。 “戎葵凝笑墙东响,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最后三句写此时此刻的心情。满 腔豪情,倾注于对屈原的怀念之中。“酒杯深浅”是以这一年之酒与前一年之酒比较,特写时间的流逝。酒杯 深浅相同,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感喟深远。用酒杯托意而意在言外,在时间的流逝中,深化了“万 事一身伤老矣”的慨叹。突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情绪的激荡,促

29、使词人对诗人屈原的高风亮节的深情怀念,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 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 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3 .(2022.天津河东.高二期末)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水口行舟朱熹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小诗,写乘舟在江中航行时的所见所思,直书感受,寓理于趣,清巧绵密,令人喜爱。B. “雨一蓑 形象

30、地描绘出船在雨中航行时诗人的形态,很有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反映出诗人 随境而安的襟怀。C.次句写船儿顶风冒雨前进,天黑后什么也见不着了;诗人回到船舱睡觉,倾听着外面的风浪声,浮想联 翩。D.三、四句说诗人清晨卷起蓬窗,见到两岸景色和昨天一样,没有什么变化,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失望。 (2)有人认为,本诗寄寓了人生哲理,请简要分析。【答案】(1)D人生哲理: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 遏制。人生道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终能到达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 利的乐趣。【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

31、 “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失望”理解错误。三、四句说自己清晨醒来,赶快卷起篷窗往外看,见到两岸景色原 来和昨天一样,依然满目是青山绿树。表现的是诗人见到青山无恙、绿树常青后的欣喜,而不是失望。同 时,“青山绿树多”又与首句冒雨赏春的迷恋遥相呼应。故选D。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三、四句说自己清晨醒来,赶快卷起篷窗往外看,见到两岸景色原来和昨天一样,依然满目是青山绿树。这两句承“夜如何”而来,“夜如何”包蕴着很广泛的意思,其中最主要的是想知道这一夜的大风大雨,是否使 昨天所见的秀丽景色改变了呢?所以诗人醒来就忙忙地卷篷要看个究竟,这样一蓄势,答案出来后我们更 能体会到他见到青山无恙,绿树

32、常青后的欣喜。同时,“青山绿树多”又遏呼首句他冒雨赏春的迷恋之感,从 而表达诗人对风雨的坦然及对青山绿树经历风雨而依旧的赞叹。由此可见,诗人寄寓的人生哲理应当由“青 山绿树”经历风雨依旧永恒而来,即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 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我们还可以从“船”“诗人”的做法中寻绎出哲理:面对风雨,诗人不仅没有畏惧,反而披着蓑衣立在船头赏雨, 而船也逆流而上,并未停歇,这就启示我们:人生道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终 能到达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4. (2022.天津和平.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秋思陆游人生

33、四十叹头颅,久矣心知负壮图。未死皆为闲日月,无求尽有醉工夫。风凋木叶流年晚,秋入窗扉病骨苏。信步出门湖万顷,季鹰不用忆苑妒注。注季鹰,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张翰躲避乱世,因想念家乡的藤菜羹和妒鱼脍而辞官还乡。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感叹自己年龄已到四十岁,内心也早知道辜负了一生的抱负。B.颔联中的“闲日月”“醉工夫、蕴含着诗人此时此刻无可奈何的心情。C.颈联写落叶和透过门窗的寒气,点明了深秋的时节和诗人的身体状况。D.闲居的诗人面对着秋色秋景,思绪万千,全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秋日所感。(2)赏析尾联。【答案】D尾联借张翰茄妒之思的典故,反用其意,体现了诗人对闲居

34、的不甘心,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收复 中原的理想。【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语言和情感的能力。D.“全诗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秋日所感”分析不当,首联感慨自己已四十岁还没有实现报效国家的志向,颔联抒 发自己壮志难酬,无所事事,只有借酒消愁的苦闷心情,这两联都是直抒胸臆,不是含蓄表达。故选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语句的能力。尾联“信步出门湖万顷,季鹰不用忆藤解”的意思是诗人出门随意漫步,见到碧波万顷,湖光秋色扑面而来, 由此想起西晋的张翰,为了家乡茄菜羹和妒鱼脍的美味竟辞官还乡;而自己连官都不用辞,眼前这湖中多 的是藤菜和妒鱼。注释是说“季鹰,张翰,字季鹰,西晋文学家。张翰躲避

35、乱世,因想念家乡的花菜羹和妒鱼脍而辞官还乡。 据此可知,“季鹰不用忆茄妒”是用典,运用“茄妒之思”的典故,张翰的“茄妒之思”是躲避乱世;陆游却说“不 用忆。说自己都不用找借口回家乡了,给朝廷上书献策却被免职回乡,内心充满了愤懑和无奈,体现了诗 人对闲居的不甘心。陆游心里想的是在天下纷乱之际,如何建功立业、收复中原。5 .(2022.天津天津.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归胡川作王维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东皋春草色,惘怅掩柴扉。注策I川:位于陕西蓝田县中南十五里辆川镇,王维晚年隐居于此处别墅。(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6、)“谷口疏钟动的“疏”字,既写出钟声洪亮悠远,又流露出诗人的孤寂。A. “独向白云归”的“归”字,明写诗人回到家中,暗含诗人对归隐的向往。C.“杨花轻易飞”中,杨花”质轻易飞,寄寓了诗人漂泊无归的人生感慨。D. “东皋春草色”中,“东皋”指向阳的高地,陶渊明曾经“登东皋以舒啸”。(2)红楼梦中通过“香菱学诗”这一情节可以看出林黛玉对王维的诗十分赞赏,结合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 艺术手法,以及你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林黛玉赞赏王维诗的原因。【答案】C示例一:林黛玉因寄人篱下而自卑孤独;又因追求清高隐逸而孤芳自赏王维此诗中也借“稀”和“独”字表达 了内心的惆怅孤寂,同时从古寺钟声和悠然远山处

37、也含蓄表达了隐居出世的愿望。林黛玉欣赏王维诗歌的 原因是因为他们的个性心境相似,都有种孤独,不拘世俗的情怀。示例二:“谷口疏钟动”“渔樵稍欲稀”为环境描写,运用“疏”“稀”等形容词生动形象地点明所处环境的寂静和 人烟稀少,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情。黛玉对于贾府而言是个客人,因此她自觉孤独,这是她和王维此 诗思想情感的共同之处。王维此诗不事雕琢,仅以白描的手法写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景色,把内心的情感赋 予其中,这也正是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时候首推学王维诗的原因,可见林黛玉喜欢王维诗歌中的“意趣【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 “漂泊无归的人生感慨”错

38、,杨花能够如此旋舞不已,不就是因为它的轻吗?寄寓了诗人对难以掌控自己 命运的柔弱者的悲悯之情。故选C。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及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结合文本的艺术手法分析文本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对林黛玉这一人物的理解找出二 者的逻辑联系。本诗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暮春时节回归辗I川的情景。疏钟远扬,暮霭沉沉,渔樵归歇, 渲染出傍晚山谷凄迷的意境,烘托诗人孤寂落寞的情怀。细弱的菱蔓随着流水摆动不停,杨花的轻盈更使 它可以在空中自由地飞舞。景物的不定使诗人的神思恍惚,更加增添了飘忽伤感的情绪。悠悠然万物造化 让人神往,何时能自得呢?人生如此短暂,如此脆弱

39、,终究因此让人感伤,春色又能够留住几时呢?还不 如关上门,让春色留在记忆里,留在想象中。王维诗中的伤感情绪,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无奈和痛苦,与 林黛玉何其相似。林黛玉赞赏王维的诗,这就说明二者有惺惺相惜之感,或者是林黛玉从王维的诗中读出了自己的影子。林 黛玉不也是远离家乡、寄人篱下吗? “不肯多说一句话,不肯多行一步路”,虽是姥姥家,但毕竟是外人,再 加上贾府的复杂,根本就不是林黛玉所喜欢的环境。黛玉对于贾府而言是个客人,因此她自觉孤独,又因 追求清高隐逸而孤芳自赏。林黛玉也曾在咏絮诗中写道“一团团、逐对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 风流二 本诗左右漂移的水草和轻且到处飞舞的杨花表达命运不能

40、自主的悲哀。从创作手法上看,他们常用以物寓情的方式相似。林黛玉与王维的诗歌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因此林黛玉赞 赏王维的诗歌。林黛玉十分赞赏王维诗作的内容和意趣,这从香菱学诗里可以看出来,王维的田园诗歌的 风格也是林黛玉喜欢的。而本诗“渔樵”“远山”“白云”“柴扉”这些意象营造出的冲淡的风格及“疏”“稀”等形容 词生动形象地点明所处环境的寂静和人烟稀少,正是林黛玉所喜欢的。(2022天津河西高二期末)书愤(其一)陆游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思。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注】苏武餐毡:苏武厄于匈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张巡嚼齿:

41、唐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 后城破被俘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齿吞舌,不屈而死。6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白发萧萧”表示诗人年华老去,却只能“卧泽中。一个“卧”字形象写出诗人闲处家中的情形。B.颔联上句一个“久”字写出困厄的时间之长,下句一个“空”字突出了殊死抗敌的悲壮。C.颔联引用苏武和张巡两个著名忠君爱国者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的抗金报国之心天地可鉴,至死不改。 D.颈联实写春雨中春草茂盛的上林苑和夜月下残垣断壁的洛阳宫,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氛围。7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是陆游的另一首书愤的尾联,请比较这两首诗的尾联在抒 情方法和抒发情感的不

42、同。【答案】6. D 7.书愤(其一)“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是直接抒情;人虽年迈,但是报 国的壮志却未老去,即使马革裹尸也当为鬼中之雄,表达自己即使年迈却依然壮心不已,渴望抗击金人建 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情感。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借用诸葛亮的典故,是间接抒情; 诸葛坚持北伐,出师表名满天宇,千载之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表达了作者对当朝得志的主和派庸碌 苟安,无人像诸葛亮那样力主北伐的嘲讽和愤怒(学生如答出希望效法诸葛亮北伐,报效祖国亦可)【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实写,“生机盎然的氛围,,错,颈联运用想象虚写上林苑和洛

43、阳宫,借长安洛阳两座古都的荒凉来喻指沦陷 的北宋都城汴京。故选D。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尾联“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意思是,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 能做鬼中雄杰英明流芳。此句抓住“壮心”“鬼雄”来理解诗人的报国之志,直抒胸臆,语气激昂,情绪悲壮, 抒发自己的渴望建功立业的一片忠心。书愤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 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诗人用典抒情,诸葛坚持北 伐,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

44、碌小人,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一起。(或 者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2021 .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夜泊钱塘(明)茅坤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出了诗人焦灼而凄惶的心理,把“日已暮”带来的悲凉向更深处推进了一步。B.颈联用“迸”字形容树叶凋落之态,仿佛叶离母体是强力所致,不是自然落下,表现了诗人离愁的深重。C.颈联中,诗人把无形的“离心”“乡梦”与眼前有形的“落叶”“寒流”交织

45、在一起,突出了乡愁之浓。D.尾联以景结情,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想借酒消愁而不得的苦闷之情。9 .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答案】8. D 9.“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描写了秋风乍起、孤雁失群、密林秋雨、孤灯独照之景, 画面萧瑟冷寂。诗人寓情于景,抒发了漂泊羁旅之感与浓浓的思乡之情。【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尾联以景结情”说法错误。诗歌的尾联“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写出了诗人想寻酒市借酒浇愁, 酒却不能化解愁苦,只能轻轻吟唱思乡曲,寄托自己一点思乡愁绪的情怀。并没有对景物进行描写,因此 不是“以景结

46、情 故选D。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描述画面,概括意境,揭示蕴含的作者情感。从画面内容上看,颔联“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选用了六个名词性意象:树、灯、雨、风、雁、秋。该联 描写了在沉沉树林,茫茫秋雨中,一点灯火于风雨中摇曳,失群的大雁于风中振翅疾飞的景象。秋风乍起、 孤雁失群、密林秋雨、孤灯独照,这些景象色调灰暗,阴郁凄凉,使画面显得萧瑟冷寂。从思想感情上看,这一联中,“孤灯”与“一雁”相对,摇曳的灯火恰如诗人漂泊不定的旅途,失群的孤雁恰如 诗人孤独的身影,这两个意象深刻揭示了诗人的心境,明是写景,实则抒情,表达了诗人羁旅不定,凄苦 悲凉的思乡之

47、情,寓情于景,景中含情。(2021 .天津.耀华中学高二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更漏子本意王夫之(明末清初)斜月横,疏星炯,不道秋宵真永。声缓缓,滴泠泠,双眸未易扃。霜叶坠,幽虫絮,薄酒何曾得醉!天下事,少年心,分明点点深。【注】扃:喻闭门,引申为闭眼成眠。1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不道秋宵真永” 一句是作者内心深层孤独的宣泄:没料到秋夜竟是这样的漫长难耐!B.夜阑人静之际,漏滴之声,清越缓慢,声声叩击着未眠人的愁绪而愈发显得夜之漫长无极。C.上片六句分别从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等不同的角度,渲染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抒情氛围。D.本词对仗工整,语言秀丽而清新,感情细腻缠绵、含蓄婉约,深得“花间”词派之神韵。11 .“斜月横,疏星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12 .简要分析词人“双眸未易扃”的原因。【答案】10.D 11.新月横斜,暗抹一勾如梦的倩影;疏星几点,闪烁几许温馨的清辉。渲染孤寂悲凉的 氛围,烘托诗人落寞的情绪。为下文写长夜难眠做铺垫(或奠定深沉的感情基调)。12.感怀家国身世, 想要回报国家(反清复明),为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