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解析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7959996 上传时间:2022-12-2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08.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阅读-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真题分类汇编(北京专用)(解析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专题04文言文阅读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文言文阅读(2022.北京四中高二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 日:“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 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 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

2、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 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 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縻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 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 ZZZZZZZZZZX/1ZZKZ*ZXZW/ZXZZZZZZZSZZ/SZZKZX/ZZ/w*ZZw*ZZKZ/Z/Z/ZZ/ZZ/Z/1/ZZX/ZZZZZX/ZSZX/ZZ/ZKZ/Z/Z/ZZZ/Z/Z/1/XZZZXZ/XZ/ZXZZ/Z/所惮以不敢发,入

3、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 憾者矣。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 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注释:枢密,指枢密使,掌军政大权,位同秦汉时的太尉。韩太尉,指韩琦,时任枢密使。1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气可以养而致致:表达B.称其气之小大称:

4、符合C.周览四海名山大川周:周遍D.然幸得赐归待选幸:幸而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无所不读虽多而何为B.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辙之来也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仁义、势、盛衰、逸豫、忽微、溺。1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贾谊用写赋的手法来写史论文。这篇文章通篇都采用了铺陈和夸张的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 席卷”包举,”嚷括.并吞,等词,基本同义铺陈;“天下”“字内”“四海”和“八荒”,也是不断铺排。同一个意 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铺陈手法。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 句子。这样,

5、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极富有语势, 有不断重复带来的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五代史伶官传序以散体写史论,全篇句式整散结合,娓娓道来,婉转动人。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 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至广岂独伶人也哉叫攵尾,一叹再叹, 以叹始终,笔带感慨,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论证过程叙议结合,比如第四段。“故方其盛也,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起句是叙,但通过对比 叙中见议,再一次回应“人事”的中心。接着直接发表议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6、工深化主 旨。参考译文:过秦论秦孝公占据着璃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来伺机夺取周王室的权 力,(秦孝公)有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当这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从事耕作纺织,修造防守 和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因此,秦人轻而易举地夺取了黄河以西的土地。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承继先前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向南夺取汉中,向西攻 取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区,向北占领非常重要的地区。诸侯恐慌害怕,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 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 助,成为一体。在

7、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 都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宽宏厚道而爱惜人民,尊重贤才而重用土人,以合纵之约击破 秦的连横之策,联合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在这时,六国的土人,有宁越、徐 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沟通他们 的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用十倍于秦 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攻打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人打开函谷关口迎战敌人,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 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一兵一卒的耗费,然而天下的诸侯就

8、已窘迫不堪了。于是,纵约失败了,各诸侯国争 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 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秦国凭借这有利的形势,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划分山河的区域。强国主动表示臣10 服,弱国入秦朝拜。延续到孝文王、庄襄王,统治的时间不长,秦国并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到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以武力来统治各国,将西周、东周和各诸侯国统统消灭, 登上皇帝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风震慑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 地,把它划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愿意服从投降),把性命交给司法官吏。 秦始

9、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边来放牧, 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秦始皇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 毁坏高大的城墙,杀掉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刃和箭头,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 铜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据黄河为城池,凭借着高耸的华山,往下看着 深不可测的黄河,认为这是险固的地方。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 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己认为这关中的险固地势、方圆千里的 坚固的城防,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直至万代

10、的基业。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可是,陈涉不过是个破瓮做窗户、草绳做户枢的贫 家子弟,是氓、隶一类的人,(后来)做了被迁谪戍边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并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 贤德,也不像陶朱、猗顿那样富有。(他)跻身于戍卒的队伍中,从田野间突然奋起发难,率领着疲惫无力 的士兵,指挥着几百人的队伍,掉转头来进攻秦国,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 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许多人都背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靖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齐起事,消 灭了秦的家族。况且那天下并没有缩小削弱,雍州的地势,靖山和函谷关的险固,是保持原来的样子。陈涉的地位, 没有比齐、楚、燕

11、、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锄头木棍也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 谪戍边的士兵也不能和九国部队抗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是 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假使拿东方诸侯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 一量权势力量,就更不能相提并论了。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 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靖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 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 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五代史伶官传序唉!

12、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 因,就可以知道了。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 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 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 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 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

13、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 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 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 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 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

14、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2022北京怀柔高二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弟屹屹未有所得, 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 以灯集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髯部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日:“吾见人家读书,如捕风 影,期望青紫,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 ”自新涕泣长跪,日:“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 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 ”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薰黑。夜归,则正襟危 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

15、贱之为戚也。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探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 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日:“而何人者? ”自新日:“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返,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傲,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 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日:“宰天下竟何如? ”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 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自新为文,博雅而有奇气,人无

16、知之者。予尝以示吴纯甫,纯甫好奖土类,然其中所许可者,不过一 二人,顾独称自新。自新之卒也,纯甫买棺葬焉。归子日: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偌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 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世之乘 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已能者亦可以省矣语日丛兰欲茂秋风败之。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自新家在 新洋江口,风雨之夜,江涛有声,震动数里。野老相语,以为自新不亡云。(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注】肯紫:代指高官。轻保:轻佻、不庄重。传人:同辈之人。1214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7、) A.若素了者若:好像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伤C.县吏怪其意气怪:责怪D.必有以自见者见:主见16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门新以灯集投之*B.且死*C.纯甫买棺葬焉 *D.见其面斥人过A.门新以灯集投之*B.且死*C.纯甫买棺葬焉 *D.见其面斥人过空以身膏草野且夫天下非小弱也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7 .文中划波浪线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已能者亦可/以省矣/语日/丛兰欲茂/秋风败之 B.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己能者/亦可以省矣/语日丛兰/欲茂秋风/败之 C.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己能者亦可/以

18、省矣/语日丛兰/欲茂秋风/败之 D.世之乘时得势/意气扬扬/自谓己能者/亦可以省矣/语日/丛兰欲茂/秋风败之 18.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自新少时读书异常聪敏,常能解答古经中的疑难问题,而且对读书时睡觉的同学加以提醒,并对他们进行严肃地批评。B.吴中子弟轻薄浮滑,常用低俗的语言取笑张自新,而自新对这一切非常不理解,也从不理会,所以无法 与吴中子弟交流。C.张自新因为拿不出礼金交给学官,屡受鞭笞之辱后病故,作者对他的人生遭际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为 之痛惜而写了这篇传。D.作者对张自新的文章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其渊博高雅而有奇伟之气,同时又通过吴纯甫对张自新的 赏识加以

19、佐证。19 .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20 .张自新的父亲去世后,他是怎样坚持读书的?请结合他的言行进行概括。【答案】15.C 16. A 17. D 18. B 19.张自新就到县衙代替哥哥受责罚,而把他哥哥藏在别的地方。20.言:告诉母亲,读书是父亲的临终嘱托,不能违背;告诉母亲不用操劳自己的衣食,让母亲 放心。行:白天劳作、夜晚苦读。【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怪”是意动用法,可解释为“以为圣喊“为而感到怪异/奇怪”。句意: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 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20、.均为介词,用;B.副词,将要;连词,与“夫”连用,表示进一层,况且,再说。C.代词,他;语气词,无意义。D.代词,他;副词,一定。故选Ao.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世间的乘时得势者,意气扬扬,自认为自己有才能的人,也可以醒悟了。古语说:“丛兰欲茂,秋风 败之。”“乘时得势”指的是一类人,乘时得势者,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亦”一般用于句首,“可以”是一个词,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故选Do.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无法与吴中子弟交流嘴误,原文是“与之语,不答 从文意上看,“不答”是“不想回答、理睬”或“不愿回 答、理睬”,而不是无法与他们交流。故选B。17 .本题考

21、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辄”,就;“诣”,至I;“匿。藏;“他所”,别的地方。18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可知,告诉母亲,读书是父 亲的临终嘱托,不能违背。告诉母亲不用操劳自己的衣食,让母亲放心。这是写他的“言”;根据“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薰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 之为戚也”可知,白天劳作、夜晚苦读。这是写他的“行”。参考译文: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年少读书,聪慧绝伦,文思敏捷。古经中有疑惑难解之 处,学生们都茫然呆立而无所

22、获,只有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很平常很熟识一样。他性格方正诚实,没有丝 毫的矫饰。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讥讽他的,都将他看作乡下人。同舍的书生晚间读书,疲倦而睡去,自新扔 灯架以提醒他,油污满桌子,他严肃恳切地提出批评,仿佛老师一样。自新幼年丧父,家计不能支撑,母 亲说:“我看见人家读书,宛如捕风捉影,期望做大官,万人中不过一个。况且我们家命运已经到了这种14 地步,还为什么读书呢? ”自新哭泣、长跪,说:“亡父用这来嘱咐我,将离人世时,没有听说别的话, 我怎么敢忘却呢?况且我难道因为衣食的缘故而使母亲忧劳吗? ”他和他的兄长耕田度日,戴着斗笠扛着 锄头,脸色黝黑。晚间归来,就正襟危坐,吟咏古人的诗文,

23、飘飘然仿佛在尘世之外,不觉得贫贱是一种 悲戚了。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有地方收取。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就将他拷打得 体无完肤。自新就到县衙代哥哥受刑,把哥哥藏匿到别的地方去。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 刑,县官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县官让他试写一篇文 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官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自新二十岁的时候,就在别的地方教授学生。 每年回乡探亲三四次,穿着破衣草鞋,徒步往返,为他的母亲准备酒菜饭食,兄弟俩酣笑,他把它视为最 高兴的事。自新看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穿着光鲜华丽的

24、衣服,聚集到 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玩笑,自新从不理会这一切。人们和他谈话,他也不回答。谈论古今之事,意气慷慨。 酒喝到酣畅的时候,他大声说:“主宰天下终究怎么样呢? ”并且眼睛往上看,神气勃勃仿佛发怒一样, 那些年轻人想要殴打他。他被补授为秀才,学官向他索要礼金很是急迫。自新确实拿不出礼金,屡次遭受 鞭笞的侮辱,心里怏怏不乐,想弃官而去,不久就得病去世。自新写文章,渊博高雅而有奇伟气概,人们不知道。我曾把这些文章拿给吴纯甫看,纯甫喜欢奖掖士 人,然而其中所赞许的人,不过一两个,而仅称许自新。自新死了,纯甫买来棺材为之安葬。归子说:我和自新交游最久,看见他当面斥责别人过错,使人无容身之处。大庭广众

25、之下,他讲一句 话,不曾看人家的脸色。即便笑骂纷纷扬扬,他也从不放在心上。他是这样的自信。凭借自新的才华,如 果让他有所举用,一定有自己的主见。他沉沦埋没到这种地步,天意可探问吗?世间的乘时得势者,意气 扬扬,自认为自己有才能的人,也可以醒悟了。古语说:“丛兰欲茂,秋风败之。”我悲悼自新的死,为 此叙述他的事迹。自新家在新洋江口,风雨之夜,江涛声声,声响几里远。野老村民相互议论,认为自新 没有死。(2022.北京丰台,高二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薄书听断而已矣。 *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

26、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 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 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 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 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故而食秋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

27、。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 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 用之人也。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 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 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

28、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 *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取材于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鄙:低贱济:帮助、救济兵:士兵籍:登记A.则相与笑之曰:“鄙” *B.上下相移用以济*C.国家罢兵D.籍之以为厢兵*.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农者,天下之本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 B.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或不免乎狗彘之食 C.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 D.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农隙则教之以战 2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但是如今当

29、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审理断案罢了。B.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C.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这样就不容易骄傲懒惰。D,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而官吏们说:“不收留(高大壮健之人)当兵,恐怕(他们)就会做强盗。”1624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作者用古之为国者与今之为吏者作对比,突出了农业对国家的意义。B.第二段,作者用事实说话,生动形象地揭露出当时国家农业方面存在的弊病。C.第三段,作者对日益骄惰的士兵不能够承受辛苦徒有虚名而感到深深的忧虑。

30、D.第四段,作者认同官吏的观点,认为招兵就是导致人们趋于游惰的主要原因。25.作者将题目命名为原弊,即推究农业的时弊。当时的农业有哪些弊端?造成这些弊端的根本原因是 什么?请依据文本简要概括。【答案】21. C 22. B 23. C 24. D 25. (1)弊端表现:农业疲惫,财力困窘,民食严重不足。(或:农民一年耕种打下的粮食供给官府才刚刚够,而农民自己的 食物却支撑不过几个月。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灾旱灾,更会纷纷倒下成为饿殍。)弃田从军,农民减少。(或:高大健壮的人离开了田地做僧人或士兵,种田的农民一天天减少了。)(2)根本原因:当今统治者不重视农事,不知节用,不爱护农民。【解析】21.

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兵”,军事,战争。句意:国家停止战事。故选C。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者”是助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第二个“者”是代词,指”的人(东西、事情)”。B.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翻译成“的工C第一个“而”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第二个“而”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D.第一个“以”是连词,同“而第二个“以”是介词,翻译成“把,故选Bo2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C.“不容易骄傲懒惰”错误,“不得不骄惰”是一个双重否定句,应理解为“容易骄惰工故选C。2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

32、力。D.“认同官吏的观点”错误,文中官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认为“不收为兵, 则恐为盗”,作者认为“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作者并没有认同官吏的观点。故选D。2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表现:根据“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效而食枇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 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可知,农业疲惫,财力困窘,民食严重不足。根据“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 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可知,弃田从军,农民减少。根本原因:根

33、据“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不知务农为先者, 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可知,当今统治者不重视农事,不知节用,不爱护农民。参考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是如今当 官的不是这样,只是处理公文、审理断案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笑他说:“(这是)低贱 的事情。”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 的,这是没有弄清治理国家的主次啊。懂得致力于农业却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尽到致力 于农业的办法啊。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

34、用来互相帮助、救济。处于下位的百姓做事很勤勉,处于上 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 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一位男子的力气(官府)督促他一定要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一 天的用度(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 因而常常有富余的,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种田的人,(官府)不再督促他尽力; 使用的人,(官府)不再计算他的支出和收入。农民一年耕种打下的粮食供给官府才刚刚够,而农民自己的 食物却支撑不过几个月。严重的,收获的事情刚刚结束,农民只能将簸出来的

35、糠扶或秋稗作为食物,或者 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如果遭受不幸一遇到水灾旱灾,就会纷纷倒下 成为饿殍。这样的情况很是可叹啊!国家停止战事已经33年了,那些身经百战的士兵中,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几乎都没有了,而后来当兵 的人不曾听见过战鼓、懂得战阵。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这样就容易骄傲懒惰。现在士兵进 入兵营,不自己抱着自己的衾被而让别人抱着;禁兵领取粮食,不自己挑着而雇人挑着。他们的骄纵懒惰 就是这样,又怎么愿意冒着辛苦而参加战斗呢?如果能让士兵能承受辛苦而且能够战斗,即使损耗农民的 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们只有当兵的虚名,而实际上是一群骄纵懒惰

36、的无用之人啊。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都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就将作战的技能教给他们。现在却完全 不同,一旦遇到灾年,那么各州郡的官员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招他们去做禁兵, 稍差一点低于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记在册作为厢兵。官员招人多的有赏赐,而百姓正处于穷困之时 争相投军。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灾,那么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吏们说:“(如果)不收留 (高大健壮的人)当兵,恐怕(他们)就会做强盗。”唉!只是知道他们某段时间不做强盗,却不知道他18 们一生骄纵烂度而窃取食物啊。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承担种田的工作,而年老体弱的游玩;现 在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

37、人游玩,而老弱之人却留守在田地间。为什么相反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呢?然而百 姓在田间尽力耕作的,有时不免于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终身安乐舒适而享有丰 美的食物,那么种田的农民不能不一天天减少啊。所以说有引诱农民离开田地的弊端,说的就是这种情况。(2022.北京东城.高二期末)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 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 我

38、也,夫二三子也。”(取材于论语先进) 子游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亡。”子游曰:“有无恶乎齐? ”夫子曰:“有,毋过礼;苟亡矣,敛首足形,还葬,县棺而封,人岂有非之者哉? ”(取材于礼记檀弓上)注:颜路:颜回之父,字路,家贫。徒行:指无车而行。礼记王制:“君子者老不徒行。”称: 符合。(二)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 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

39、古之人爱民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 始。”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 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 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螭姑嗫之。其颗有讹,睨而不视。夫讹也,非为人讹,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藻木里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忧然为间曰:“命之矣。”(取材于孟子滕文公上)注:墨者:信奉墨家学说的人。夷之:姓夷名之。颗:额头。讹:出汗。藁槿:盛土的箕和挖 土的锹。C.称其气之小大故其文疏荡

40、D.然文不可以学而能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他们的浩气充溢在他们的心中并显露在他们的外在形象上B.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天下百姓倚仗您而平安无忧,四方各族惧怕您而不敢派兵侵扰C.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我年纪不大,没能通过学习了解做官应知道的事D.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将用来进一步钻研文章之道,并且学习如何从政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是求见之信,却无这类文章常见的俗套,而是从自己作文写起,表现自己的见识,以赢得对方的称 赏。B.作者在文中把孟子和司马迁作为养气为文的典范,指

41、出既应“养气”,即加强内在修养,也应学习如何写 作文章。C.文中“求天下奇闻壮观”之后的一段文字,铺张扬厉,笔势纵横,体现了青年苏辙的朝气和锐气。D.文章强调了阅历的作用,突出了山川形胜和人物交游对写作文章的意义,由此,很自然地点出了求见韩 琦的愿望。【答案】1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 /与仓縻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 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2. A 3. C 4. C 5. B【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经过秦朝、汉朝的

42、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 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 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 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过秦汉之故都”为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应独立成句。后面分析时,也要重点抓住动词,“北顾黄河之奔流”“至 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见翰林欧阳公”“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等句中,“顾”“至”“仰观”“见”“游”等都为动词, 分别构成动宾结构和主谓结构,都是说自己的不凡经历,句意完

43、整,都应独立成句。“恣观终南嵩华之高”“慨然想见古之豪杰”“仰观天子宫阙之壮”“而后知天下之巨丽”“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三)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日:“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殊讥,万物为赍送。吾 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日:“吾恐乌莺之食夫子也。”(取材于庄子列御寇)(取材于庄子列御寇)庄子日:“在上为乌莺食,在下为蜷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 26.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称家之有亡亡:同“无。没有B.古之人爱民若保赤子保:爱护,保护C.施由荥始施:施行D.夺彼与此与:和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亦各

44、言其子也何其偏也 B.有棺而无椁睨而不视 C.以吾从大夫之后以薄为其道也 D.墨之治丧也恐乌莺之食夫子也 2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颜路请求把孔子的车子做成颜渊的外椁B.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难道夷子以为不薄葬就不可贵了吗C.夫波也,非为人讹,中心达于面目那汗,不是流给别人看的,而是心中的悔恨在面目上的流露D.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齐备吗?为什么加上这些东西29.下列对夷之和孟子辩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夷之倡导薄葬,却厚葬自己的父母,并没有真正做到爱无差等,夷之的言行是自相矛盾。B.夷之引用“若保赤子”是为了证

45、明儒家和墨家在爱有无差等上认识不同,但自己厚葬父母没有错。C.孟子认为爱是有差等的,就像爱兄长之子和爱邻人之子的区别一样,夷之是无视亲人与他人的区别。D.孟子借曾有人不埋葬父母,见父母遗体被毁而心生愧疚最终也会埋葬的故事,说明厚葬父母有道理。30.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中孔子、庄子的言论,简述其中反映出的主张或思想。20【答案】26.D 27. D 28. A 29. B 30.材料一中,孔子认为礼先于情,凡事要与礼合才可以与情合。 材料三中,庄子认为面对生死要顺其自然。【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句意:抢了乌鸦、老鹰的口粮去喂给蚂蚁。“与”,动词,给。故选

46、D。2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其”,代词,自己的;表感叹语气,那么。28 ”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C.“以,连词,因为;介词,把。D.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D。2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A.“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意思是“颜路请求孔子把车卖了给颜渊做一个外椁”,“请子之车”是请求孔子把车 卖了,不是“把孔子的车子做成外椁故选Ao3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是为了证明儒家和墨家在爱有无差等上认识不同”错误,“儒者之道,古之人爱民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 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意思是“

47、儒家的学说认为,古代君王爱护百姓就好像爱护婴儿一般。这话是什 么意思呢?我以为便是,人们之间的爱没有亲疏厚薄的区别,只是由双亲开始实行罢了”,夷之用“若保赤子” 是想要说明墨家的兼爱之说和儒家学说并不矛盾。故选B。3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一包含两件事,一是孔子对于厚葬颜渊的态度。孔子与颜渊虽为师生却情同父子,他不同意把自己车 子卖掉来为颜渊买外棺,不是舍不得车,而是因为礼制规定,大夫出门必须用车,而且礼以俭为宜。故孔 子虽然对颜渊之早逝很悲恸,却始终不忘礼,不肯丧失原则性。认为要合乎“礼工二是孔子对于丧具规模的 观点,孔子认为丧具规模的大小要符合家中的实际情况,“如果财力雄厚,也不可超过礼数的规定。如果财 力不足,只要衣被能够遮挡住身体,敛毕就葬,用手拉着绳子下棺,如此尽力而为,也不会有人怪他失了 礼数工 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礼”的态度。材料三是讲述庄子对于“弟子欲厚葬之”的态度,庄子认为“在上为乌莺食,在下为雄蚁食,夺彼与此,何其 偏也”,与其这样偏心,何不顺其自然。在庄子看来,生命的一切自然而然,不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