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与失业理论(精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就业与失业理论(精品).ppt(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就业理论就业理论就业理论就业理论资料点击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城镇就业的矛盾日 益突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已从年的万增加到年上半年的 万,登记失业率,比年底上升了个百分点。03年登记失业率为4.3,04年首次出现下降,为4.2,05年底为4.2%,据最新数据统计,06年第一季度失业率为4.2。2010年第一季度4.2%就业理论 中国社科院2008年12月15日发布社会蓝皮书称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9.6%,几乎是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城镇4%登记失业率两倍半左右。城镇失业登记要求城镇户口,还必须在户籍所在地进行登记,并且将大量的新增就业人口排除在外。调查失
2、业人口的范围要宽广得多,那些想就业而没有实际就业的人都应该被包括在内。就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他是国家统计局“调查失业率”的专家组成员)透露,3年来统计局的“调查失业率”均超过 20%,今年第四季度更高达24%。按中央领导的话说就是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对于国家统计局的“调查失业率”与社科院蓝皮书的又相差了两倍半的现象,曾湘泉院长表示,一个是全国的失业率,一个是城镇失业率。社科院课题组的抽样范围和调查力度都不及国家统计局,社科院课题组所采用的调查方法和口径比国家统计局的更具有中国特色。社科院的蓝皮书是给人家看的,统计局的数据是供决策参考的。曾院长进一步透露,如果国家统计
3、局的“失业调查”完全和国际接轨的话,城乡失业率将有可能超过27%。就业理论目 录第一节 就业理论第二节 就业与就业者第三节 影响就业的因素第四节 我国城镇就业制度改革和解决就 业的途径 就业理论就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传统的西方就业理论2、凯恩斯就业理论:就业、货币、利息通论 3、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 就业理论就业理论就业理论的产生传统西方就业理论发展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迅猛扩张,失业现象还不十分严重。在传统经济学家看来,只要存在着完全自由竞争,工资就可以随着劳动供求变化而自由涨落,使一切可供使用的劳动力资源都被用于生产,从而实现充分就业。就业理论传统的西方就业理论萨伊:供给创造需求,市场
4、经济内部不会出现生产过剩和失业;萨伊的就业理论可概括为以下三点1、依靠市场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所消灭2、市场经济在正常情况下,趋于充分就业3、反对政府干预 马歇尔继承萨伊的衣钵,在其最著名的著作经济学原理中,在分析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之后,提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只要劳动力市场没有人为阻力,就可以通过工资的自由涨落和劳动力供需之间的自发调节,而达到充分就业。马歇尔在就业问题上提倡自由放任的原则,反对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行为。就业理论凯恩斯就业理论1)提出背景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造成4000多万工人的失业,而这是古典学派的就业理论所不能解释的
5、,在这样的背景下,凯恩斯以古典经济理论叛逆者的姿态出现,放弃市场调节自然平衡的观点,主张以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来摆脱失业和萧条的困境。2)凯恩斯的解释 一国的国民经济任何一个时期都有一个惟一决定性的就业量,它是全体厂商在他们效用最大化(例如在商品经济体制下,一般为利润最大化)情况下提供给该国居民的。这一就业量是与整个国民经济生产水平同时被决定的。因此,凯恩斯的就业理论实际上就是研究生产水平及相应的就业水平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怎样决定的理论。所谓的充分就业,并不是失业的完全消除和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而是指劳动力的某一特定就业量,该就业量由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点所决定,超过此点,有效需求再增加
6、时,就业量和产量不再增加,“非自愿失业”消失,“摩擦失业”和“自愿失业”仍然存在。就业理论凯恩斯的就业量决定理论 总供给价格 生产中所要花费的成本与厂商要求的最低利润值之和所得到的货币总额。要求的最低利润值与生产规模相对应,一定的生产规模对应一定的就业量。规模越大,总供给价格越高,就业量也越大因此,总供给价格与就业量呈正相关关系。总需求价格 货币表示的厂商预期的社会对其产品的需求,预期出卖商品可能得到的收益,也就是预期社会上购买商品所愿意付出的价格,即最高价格,用公式表示为:总需求价格=社会上为购买这一定量产品所愿意指出的总价格预期 一定生产规模对应一定的就业量。社会就业量越大,居民收入越高,
7、总需求价格也就越高社会就业总量与社会总需求价格之间也呈正相关的函数关系。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就业量总需求和总供给共同决定就业量就业理论价格就业量0L1LPP1ES1SDD1社会总供给、总需求与就业就业理论3)凯恩斯的“处方”(1)抛弃传统自由放任政策,扩大政府职能,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一系列措施,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放弃节约原则,提倡浪费性消费,甚至用建金字塔、地震或战争来增加财富消耗。(3)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失业的原因,补救办法可采取增加投资与提高消费的“双管齐下”策略。在消费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应主要实行“投资社会化”,由国家总揽投资。(4)放弃传统的健全财
8、政的原则,鼓吹扩大政府开支,发行国债、实行赤字财政和温和的通货膨胀,以刺激经济,增加有效需求,对付经济危机,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就业理论对凯恩斯理论的评论凯恩斯强调对全社会进行总需求管理,特别是利用财政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这对挽救3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的大萧条起了重要作用 凯恩斯理论对中国解决失业问题的启示就业理论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1)提出背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西方发达国家,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很快取代了凯恩斯学说,成为美、英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因为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凯恩斯学说难以理解的“滞涨”现象,凯恩斯讨论的通过扩大有效需求来实现充分就业已行不通。就业理论
9、2)货币学派的就业理论货币学派主要从需求方面探讨如何抑制总需求的过度膨胀,将失业率降至正常水平。货币学派提出降低失业率,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开辟新的就业领域的具体措施有:(1)改进劳动力市场工作,消除各种人为障碍和限制,提高工人的劳动性。(2)加强失业人员培训。(3)建立效率更高的职业介绍所,为失业者及时地获得工作空位信息创造条件。就业理论3)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与货币学派不同的是,供给学派是从供给方面寻求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途径。供给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只重视需求分析,忽视供给因素的作用,这在萧条和衰退时期可行,需求实际决定产量。但在通货膨胀时期,总需求已明显超过总供给,供给
10、不足成为经济的主要问题,应该将主要力量放在刺激生产上,鼓励个人和企业进行生产储蓄,更加勤奋地工作,更积极地投资,以扩大供给,填补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差额。其主主要要措措施施是是降降税税。此外,限制政府开支,放松政府干预和限制,加强市场调节作用,实行相对有节制的货币政策等,都可以起到降低失业率的作用。4)对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理论的评价就业理论第二节 劳动就业与失业一、劳动就业指有劳动能力的人参加某种有报酬或有收入的社会劳动的社会经济行为第一,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第二,参与的是社会劳动第三,有报酬或有收入的劳动就业理论下列情况属于就业者1、正在工作的人;2、有职业但是因为疾病、休假、劳动争议 等不
11、工作的人,以及在单位因各种原 因临时停工的人;3、雇主和自营人员;4、已经办理离退休手续,但是又再次从业 的人员。就业理论充分就业1)什么是充分就业?按照凯恩斯的定义,充分就业就是“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失业:“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只要解决了“非自愿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就算达到了充分就业。2)充分就业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 充分就业是一个相对概念。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完全就业,失业现象依然会在一定程度存在。整个社会实现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每个劳动者个体都能就业。就业理论影响就业的因素1.人口因素1)人口数量影响就业者供应量2)人口构成影响就
12、业结构合理性就业理论2 科学技术进步因素1)科技进步与就业容量科技进步与就业量的关系是二重的。一方面,科技进步直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短期和局部看,起到排斥劳动的作用,从而减少就业量。另一方面,从长远和全局来看,不断创造出新的行业和职业,从而产生新的就业领域和增加新的就业岗位。从全社会看,劳动生产率提高也会直接扩大就业面。2)科技进步促使就业多元化发展(1)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2)新技术革命促使劳动和形态发生变化。此外,科学技术进步导致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服务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直接扩大了妇女和残疾人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容量。就业理论3 经济因素发展是硬道理。提高经济
13、增长的速度和效益,增加就业机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保证。因此,经济因素是影响劳动就业的决定性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劳动就业总体水平2)经济形式是解决社会就业的前提条件3)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劳动者的就业结构 就业理论4 劳动制度因素劳动就业和社会再生产的发展一样,既要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又要受到上层建筑的影响。因此,能否实现充分就业,除了受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形式影响外,还受到劳动经济管理制度方面的影响。1)国家劳动就业方针政策。2)用工制度。3)工资制度和政策。就业理论5 国家宏观政策因素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思想,对于就业是有很大的影响。国家能否确定劳动就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
14、地位,树立充分就业的战略思想,把实现充分就业作为各级政府的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政府是否制定和出台有利于就业的各项经济政策,如投资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外贸政策、收入政策、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就业的影响是分大的。就业理论6 心理因素影响劳动就业的心理因素,包括劳动者的就业意识、就业意愿、职业评价、择业动机,以及对一系列就业行为过程及其结果的估计等。它是人们对于就业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就业理论二、失业与失业率失业:所谓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在总量或结构上的失衡所形成,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要求的劳动者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国际劳工组织定义为: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
15、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社会现象,其实质是劳动者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社会财富的创造,是一种经济资源的浪费。就业理论根据这个定义,凡在特定的年龄以上,在规定的时间里属于下列情况的被称之为失业:无工作,即不在有报酬的职业或自营职业中;本人当前可提供劳动,即具有劳动能力;正在寻找工作,即正在采取各种方式寻找工作。世界各国由于国情不同,对失业的界定存在一定差异。就业理论2)我国对失业的界定(1)待业与失业(2)下岗与失业(3)我国失业的新概念就业理论三、失业的类型和原因1)摩擦性失业(1)什么是摩擦性失业?劳动者从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到获得就业岗位之间所产生的时滞,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
16、换所形成的失业被称之为摩擦性失业。(2)摩擦性失业的原因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信息不完善;失业者和拥有职位空缺的雇主之间的相互寻找的时间,以及洽谈所需要的时间。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是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一个自然特征,是高效率利用劳动力资源的需要。它的存在与充分就业不相矛盾。疏通信息渠道,改革现行经济制度,加强失业培训可以减少摩擦性失业。就业理论2)技术性失业(1)什么是技术性失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替代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为技术性失业。(2)产生的原因主要部分是由于引进节省劳动力的机器而产生的失业。使用新的生产方法而产生的失业。改变生产过程而产生的失业。使用
17、新材料而产生的失业。改善经营管理而产生的失业。就业理论(3)技术性失业的特点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对失业的影响越小。工资的弹性越大,对失业的影响越小。以新方法生产现有产品与生产新产品的技术比较,前者对失业的影响程度大。技术进步对非熟练工和半熟练工的影响大。技术进步所替代的工人的平均年龄越高,对失业的影响越大。(4)缓解对策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行职业技能开发。就业理论3)结构性失业(1)什么是结构性失业?由于经济结构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地区结构地变动,造成劳动力供求结构上的失衡所引至的失业称为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在正常失业中占有很大比例。
18、(2)结构性失业的原因结构性失业与技术性失业有一部分是重叠的。技术性失业程度与产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有较大关系。技术进步造成某些行业的衰落,并且这种衰落是永久性的,即使工资下降也无法维持就业时,技术性失业等同于结构性失业。(3)缓解对策最有效的对策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包括超前的职业指导和职业预测、广泛的职业技术培训,以及低费用的人力资本投资计划等。就业理论4)季节性失业因季节变动所导致的劳动者就业岗位的丧失。(1)季节性失业的原因行业和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波动。行业随季节性的不同会产生购买的高峰和低谷。(2)季节性失业的特点它是一种正常性的失业。有以下特
19、点:地理区域性;行业性;规律性;失业持续期有限性。(3)缓解对策加强对季节性失业的预测,作出季节性工人就业淡季预案,是解决季节性失业的方法。就业理论5)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更迭所引起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造成的失业。由于经济周期不能科学预测,持续期影响深度与广度等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是一种严重而又难以对付的失业类型。有效预防或延迟经济的衰退,以及在经济衰退期如何刺激总需求并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问题,成为宏观经济学家的基本研究课题。就业理论6)隐形失业(1)什么是隐性失业?所谓隐性失业是指被雇佣者从事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的工作,或者是从事其劳动生产率低于其从事其它工
20、作时所能达到的劳动生产率的工作。(2)隐性失业的特征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表面上没有分离,没有如显性失业者那样,处在无工作状态,但实质上是生产的富余人员。这些富余劳动力表面上已经有了工作,因而不是处于“寻找工作”的状态,但实际上,他们始终存在一种供给愿望,因而也对劳动力市场形成一种潜在的竞争力。就业理论第三节 就业量的决定一、就业总量所考察的国民经济范围内,既定工资水平下的就业者数量的总计二、总供给价格函数和总需求价格函数宏观经济学认为,一国(一地区)的就业总量是同当是的国民经济总量一块被决定的,而经济总量,是由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两方面共同决定就业理论(一)总供给价格函数从供给方面看,这个社会生产能
21、吸收的就业人数是所有企业愿意吸收的就业人数的总和,而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确定的,因此要促使全体厂商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就需要结合全体厂商一个相应数额的收益来考虑,这个收益的大小 最低限度满足全体厂商在进行个别劳动投入需求决策时对利润的要求。就业理论宏观经济学称这个刚好能促使全体厂商提供一定就业机会的最低收益为这一就业量的总供给函数Zf(N),说明总供给的增加能带来就业增加(二)总需求价格函数从需求方面看,就业增加能带来工资总额的增加,又能给资本所有者带来经营收入的增加,各方收入的增加,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会促使产品需求增加,宏观经济学称一定就业量带来的一定量的需求为“总需求函
22、数”D=f(N),就业理论三、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决定就业量Z DN支出收益就业量就业理论有效需求不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理论才是正常的,是一般情况下的常态。也就是说,依靠价值规律的自我调节是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其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什么是有效需求?为何会产生有效需求不足?就业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流动性偏好(灵活偏好)流动性偏好(灵活偏好)就业理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
23、性所决定的。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出现消费不足。就业理论凯恩斯对边际消费倾向规律的宏观经济学见解:在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在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也不如收入减少的那么厉害。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这是因为穷人的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在穷人的收入中基本生活资料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富人之所以富,在于富人早已超越了基本需求层次,基本生活资料在其收入中所占比例不大。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的性质。消费者很大程度上都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长期前景被称为永久性收入或生命周期收入,它指的是个
24、人在好的或坏的年景下平均得到的收入水平。如果收入的变动是暂时的,那么,收入增加的相当部分就会被储藏起来。收入不稳定的个人通常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对边际消费倾向影响甚大。边际消费倾向的降低,使得萧条更为萧条。就业理论资本边际效率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所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人们预期从投资中获得的利润率(即预期利润率)将因增添的资产设备成本提高和生产出来的资本数量的扩大而趋于下降。凯恩斯在用边际消费倾向规律说明消费不足之后,接着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去说明投资不足。就业理论繁荣期之特征,乃一般人对资本之未来收益作乐观预期,故即使资本品逐渐增多,其生产成本逐渐增大,或利率
25、上涨,俱不足阻碍投资增加。但在有组织的投资市场上,大部分购买者都茫然不知所购为何物,投机者所注意的,亦不在对资本资产之未来收益作合理的估计,而在推测市场情绪在最近未来有什么变动,故在乐观过度,购买过多之市场,当失望来临时,来势骤而奇烈。不仅如此,资本之边际效率宣布崩溃时,人们对未来之看法,亦随之黯淡,不放心,于是灵活偏好大增,利率仍上涨,这一点可以使得投资量减退得非常厉害:但是事态之重心,仍在资本之边际效率之前崩溃尤其是以前被人非常垂青的资本品。至于灵活偏好,则除了由于业务增加或投机增加所引起的以外,须在资本之边际效率崩溃以后才增加”。这就是说,愈是预期资本的边际效率崩溃,愈是不敢投资,不敢消
26、费,从而有了对灵活偏好的偏好。就业理论流动性偏好货币流动性偏好是人们喜欢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的愿望或动机。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各种原因,其中提出流动性偏好概念。根据凯恩斯的观点,如果资本边际效率不变,投资决定于利率,而利率又决定于流动性偏好和货币数量。货币的供给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如果货币供给既定,那么,利率则取决于人们心理上的流动性偏好。就业理论流动性偏好实际上表示了在不同利率下,人们对货币需求量的大小。流动性偏好可以分为3种动机:交易动机。即为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
27、数量越大,所需货币数量越多。谨慎动机。即为预防意外的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货币需求量主要决定于个人对意外事件的看法,但从整个社会来看,同收入是密切相关的。投机动机。即人们为抓住有利的购买生利资产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生利资产如债 券等有价证券的价格随利率升降而向相反方向变化,因此,利率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大,利率高,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小。这一货币需求量取决于利率的高低。在利率极高时,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等于零,而当利率极低时,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量将是无限的。也即是说,由于利息是人们在一定时期放弃手中货币流动性的报酬,所以利率不能过低,否则人们宁愿持有货币而不再储蓄。
28、这种情况被称为“流动性偏好陷阱”。就业理论四、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一)农业和采矿业的就业人数下降(二)从货物生产到服务生产的转移就业理论第四节 我国的失业问题一、我国的失业状况(一)二元经济中的农村失业农业部门的生产率不仅低于工业部门,而且其边际生产率接近于零(二)由计划体制相市场体制转变中国有企业的隐蔽失业显形化(三)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性调整所带来的失业一方面新兴产业突然崛起,出现适合该产业的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老产业出现劳动力过剩。(四)宏观经济波动带来的失业就业理论二、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对策1、对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要广开门路2、对城市失业,分为两种,分别解决就业理论我国城镇就业制度改
29、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从历史角度看,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实行了工作重点转移和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劳动就业制度伴随着全面的经济体制变革,走过了同样的历程。就业理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就业制度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一计划国家对城镇劳动力实行统包就业 国家对单位用人实行统一招收国家对劳动力调剂实行统一调配 城镇是国家劳动就业工作的重心 就业理论对传统就业制度的改革 70年代末,正值我国劳动力增长的高峰期,加上大量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城,造成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调,使得传统的就业
30、制度再也无力延续下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国家不失时机地改革了劳动就业制度,才使面临严峻挑战的就业工作取得重要突破。最突出的标志是提出“在国家统筹规划和指导下,实行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就业理论 80年代中期,随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生产力各要素相继进入市场,促进了劳动就业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一是把企业和劳动者推向市场 二是引进了市场机制 三是建立就业服务体系并发挥积极作用就业理论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措施 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创造就业环境和岗位 大力扶持就业容量大的中小企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 加大对促进就业资金的投入 有效实施对劳动者就业能力的培训 转变就业观念,大力发展非正规就业形式 培育和发展全国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通过立法实现就业服务体系的制度化、专业化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人才培养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