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诗歌鉴赏之形象类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诗歌鉴赏之形象类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考点强化训练:诗歌鉴赏之形象类 -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 考点11 诗歌鉴赏之形象类 【三年真题】 一、【2020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3题。 寄东鲁二稚子(1)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
2、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同。 2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 B诗人先感慨“谁种龟阴田”,最后又说“因之汶阳川”,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 C“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这两句由金陵酒楼引发东鲁家园之思,过渡巧妙。 D
3、“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3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答案】1B 2D 3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等的综合鉴赏能力。 B项,“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错。“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他想象到了自己一双小儿女在桃树下玩耍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李白的第一个妻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此时不知有谁来抚摩其背,爱
4、怜他们。想到这里,又不由得心烦意乱,肝肠忧煎。可见这是李白当下的想象,并非“追忆”。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情感等的鉴赏能力。 A项,“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错。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是表达离家日久,对家人特别是一双儿女十分想念。 B项,“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理解错误。“谁种龟阴田”是看到吴地春蚕结茧,想到东鲁家中春天的农事,想到家中那龟山北面的田园不知由谁来耕种。“因之汶阳川”是自己暂时无法回家,无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块洁白的绢素,写上自己无尽的怀念,寄给远在汶阳川(今山东泰安西南一带)的家人。并非表达归隐田园的志向。 C项,“金陵酒楼”错。“南风吹归心,飞堕
5、酒楼前”,是说诗人的心一下子飞到了千里之外的虚幻境界,想象出一连串生动的景象:山东任城的酒楼;酒楼东边一棵枝叶葱茏的桃树;女儿平阳在桃树下折花;折花时忽然想念起父亲,泪如泉涌;小儿子伯禽,和姐姐平阳一起在桃树下玩耍。“酒楼”并非金陵的,是家乡的酒楼。 故选D。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这首诗中的“桃树”有其象征意义。“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 从诗歌结构来看,“桃树”是抒情的线索,“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
6、树下,抚背复谁怜”,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 从诗歌意境来看,“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桃树与酒楼构成优美的春景;“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桃花与女儿因思念“我”而流泪,构成一幅美丽又忧伤的图画;“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桃树下一双儿女行走,画面优美。总之,桃树在诗歌意境的塑造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归朝欢题晋臣敷文积翠岩(1) 辛弃疾 我笑共工缘底怒(2),触断峨峨天一柱。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
7、风雨? 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注释:(1)赵不遇,辛弃疾的朋友,字晋臣,曾为敷文阁学士。此时与辛弃疾均去职赋闲。(2)缘底,为什么。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起笔迭用两则神话传说,把积翠岩比喻为折断的天柱、补天的神石。 B词人不辞辛苦,拄杖来到积翠岩,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 C牧童击石取火,牛羊以石磨角,积翠岩不幸流落山谷中,却仍有其功用。 D词人于积翠岩结亭会友,心生感慨,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 2下列诗句中的“石”,含有寄托之意的是(
8、)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B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唐李绅别石泉) C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D竹劲兰芳性自然,南山石块更遒坚。(清郑板桥题兰竹石) 3“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两句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1A 2D 3自古以来的寒士,有怀才不遇求告无门的时候,也有得到赏识大展宏图的机遇。词人表达对所有不遇之人能遇知音的期望;也借嵌进友人名字的做法,表达对朋友能获机遇的真挚祝愿;还有对他们可能终不得遇的担忧。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B“只是为了尽情欣赏积翠岩秀美的风光”错误。此词托物寄意,由积翠岩擎
9、天柱景观,触发想象,殷勤慰问岩石,间接亦是慰问岩石主人。 C“却仍有其功用”错误,是表明积翠岩不胜骚扰之苦的心酸遭遇。 D“与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情怀近似”错误。杜甫是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本词是怀才不遇的叹息与得遇知音大展宏图的希冀。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意象的理解能力。 “含有寄托之意”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思。 A诗句是说日落月出,松林静,溪水清清流过岩石。此“石”为实景。 B诗句是说泉水清澈得透明无色,泉底白沙清晰可见。泉水在青石间潜滋暗流,发出低沉细微的声音。此“石”为实景。 C诗句是说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此“石”为实景。 D诗句歌颂竹子的力量,
10、赞美石头的遒劲坚韧。其中寄托了作者对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的赞美之情。 故选D。 3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词句含义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自古以来的寒士们,有怀才不遇求告无门的时候,也有得到赏识大展宏图的机遇。 将友人名字(“赵不遇”)嵌进诗句以安慰、祝愿友人未来可遇。由石而人,仔细思考悟得:此乃从古至今常见现象,写出达观心态。 结合诗句,如擎天柱补天石之材、翠岩屏、甘泉乳、暖热歌舞等句,表达对所有寒士(包括自己在内)能遇的自信、期待、渴望;结合诗句,如擎天柱被折、补天石被弃、野烟荒草、敲火苦、磨角去等句子,表达对所有寒士(包括自己在内)尚不遇、最终可能不
11、遇的不满、担忧、壮志未酬的苦闷。 上阕前四句,写积翠岩未尽其用,流落山中,与下阕千丈翠岩甘泉滴水,游人欣赏能尽其用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对自身与友人怀才不遇的遗憾和在艰苦环境中仍希望能尽其才报国的信心。“不遇”用双关手法,既指友人赵不遇,又指怀才不遇的志士,说他们会有时遇,表达对友人会重新得到重用的美好祝愿。 积翠岩经历了风雨吹打和人世磨难,伤痕累累;词人也经历了种种官场的流言、生活的困顿等的折磨,身形俱疲。结合注释内容“庆元六年罢职家居,与稼轩交往甚密,彼此多有唱和”分析,与赵不遇的经历极为相似,作者想到古来寒士常有不遇之时。 “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重新凝神注目:积翠岩以其千丈翠屏
12、的雄姿巍然而立。神奇的是,岩中有甘泉流出,泉流澄澈,清脆悦耳。这“弃石”大放异彩,终为时人赏识,是它存在意义的另一种实现。意谓以积翠岩的遭遇推想,如赵不遇这样的“不遇”之士,终有遇到知音,重获起用,大展才华之时。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4-6题。 赴洛道中作(其一) 陆机(1)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 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 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 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 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 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 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 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注释:(1)陆机,吴国人。此诗是作者在吴国灭亡后,赴任洛阳途中所作。 4下列对这首诗的
13、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开篇点明辞亲远行,诗人驾马登车哭泣告别。 B三四句写诗人被世事和孩子缠身,难以从容地赴任。 C七八两句写诗人越走越远,荒野的小道上空无一人。 D这首诗既有直抒胸臆,又有间接抒情,富有感染力。 5“顾影凄自怜”中的“顾影”表达了一种悲情。下列诗句中的“顾影”没有表达悲情的一项是( ) A卷珠帘,凄然顾影。(苏轼永遇乐) B真妃解语,西施净洗,娉婷顾影。(王沂孙水龙吟) C空庭孤月下,顾影一潸然。(吴扩怀伯兄) D起居常若随,顾影独无依。(皇甫濂悼子乘二首) 6“悲情触物感”的意思是,“触景感物生悲绪”。请简要概括诗中的悲情,并分析“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
14、。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这四句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 【答案】4B 5B 6答案示例(意思对即可):作者怀着国破之痛,离乡之悲,离家赴任洛阳。在赴任途中,沿途山谷不时传来虎啸声,高树上传来鸡鸣声,半夜里还有袭人的悲风,孤独奔跑的野兽,营造出一种悲凉、恐怖的氛围,也加深了作者的离家赴任之悲。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文内容及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 B.“三四句写诗人被世事和孩子缠身”理解错误。“子”不是孩子,“婴”:缠绕。“世网婴我身”:世间的事缠绕着我。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A.“卷珠帘,凄然顾影”:我卷上珠帘,凄然地看一眼月影。“顾影”紧跟“凄然”,表达
15、悲伤之情。 B.“娉婷顾影”:姿态美好貌,自顾其影。有自矜、自负之意。所以,“顾影”没有抒发悲伤之情。 C.“空庭孤月下,顾影一潸然”:孤月高悬,庭院空旷,看着自己孤单的身影,不觉潸然泪下。所以,“顾影”传达出一种悲伤之情。 D.“顾影独无依”:看着自己影子,形单影只,孤单无异。所以,“顾影”抒发了悲伤之情。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情感及鉴赏景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开篇点明辞亲远行,诗人驾马登车哭泣告别,抒发离乡之悲;由“陆机,吴国人。此诗是作者在吴国灭亡后,赴任洛阳途中所作”可知,作者写词诗时,怀有国破之痛。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
16、更我前。” 诗人在赴任途中,沿途山谷不时传来虎啸声,高树上传来鸡鸣声,半夜里还有袭人的悲风,孤独奔跑的野兽。这里所描写的景物,有“虎啸”、“鸡鸣”、“哀风”、“孤兽”。处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怎么不使人感到胆战心惊呢?这样的自然景色的描写,凄凉景象,对环境起了渲染作用,对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起了烘托作用。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9题。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 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此词创作于陆游被弹劾罢官(1189年),退隐山阴故居期间。关河:关塞、河流。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沧洲:指靠近水的地方。
17、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年”两句,词人再现了自己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B作者梦醒后不知身在何处,眼前只有尘封色暗的旧时貂裘戎装,心情惆怅。 C词尾作者借“天山”代指曾经的抗敌前线,借“沧州”代指晚年闲居之地。 D全篇主要表达了作者晚年退居山阴后,对时光飞逝、转瞬即失的无限感慨。 8词的上阕运用了对比手法来抒情,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 A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B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唯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C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D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
18、悲白头翁) 9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词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7D 8C 9本词塑造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形象。他胸怀报国之志,却壮志未酬;虽被弃置不用,但仍心系抗金前线,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的。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对时光飞逝、转瞬即失的无限感慨”错误,全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 战士前线杀敌不辨死生与将帅营中赏舞自在逍遥形成对比。 B. 昔时满殿的宫女的繁华与今日宫中仅有鹧鸪的凄凉形成对比。 C.诗人只身住在小楼,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声;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叫卖杏花的声
19、音。此句没有对比。 D.年年岁岁繁花不变与岁岁年年赏花的人再变形成对比。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两句,诗人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投笔从戎、英勇抗敌的情景;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写诗人在前线仅半年,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三句,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只能任凭忧国的眼泪白白流淌。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三句,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不成的失望无奈之情。 本首词塑造了一个爱国诗人的形象。
20、 四、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0-12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 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此诗写于作者遭权奸谗毁,被排挤出长安之后。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被诬陷致死。谢朓遭排挤离开京城时,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澄江静如练”是其中句。 10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登楼地点和时间,“夜寂”“独上”等词透露出诗人登楼时的复杂心情。 B颔联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观。“摇”“滴”二字化静为动,情态逼真,异趣横生。 C全诗写诗人月夜登楼所见所感,信笔挥洒,脉
21、络分明,笔触所及,广阔而悠远。 D全诗用词讲究,韵律和谐,色彩协调,给人一种清新明快、幽邃深远的浪漫之感。 11与“月下沉吟久不归”中的“月”所表达的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 A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唐杜甫旅夜书怀) B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唐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C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唐司空曙江村即事) D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2结合尾联内容,简析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10D 11B 12示例:尾联说当“我”真正领略到“澄江静如练”的优美景色时,“我”想起了南朝著名诗人谢玄晖。表明自己能领会谢朓诗句的含意,与其精神相通,
22、心情相同,可是已经没有人能“解道”,只能“长忆”了。作者感慨自己身处暗世,遭到排挤,含蓄地抒发境遇不幸、知音难遇的孤寂郁闷的情感。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清新明快、幽邃深远的浪漫之感”,对此诗的风格判断错误。头两句诗写金陵夜空寂静,凉风忽起,诗人独上高楼,远眺吴越;三、四两句写景,色调以清澈静凉为主;五、六两句写诗人在此情境下,万千悲苦汇集胸间,因觉知音稀少而怅然徘徊,不肯回去;末两句诗说只有南齐诗人谢朓的诗句能道出眼前之景。此诗显示出一种苍茫、悲凉、沉郁的氛围。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及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 “月下沉吟久不归”,诗人伫立月
23、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原来他是在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这里的“月”传达一种孤独寂寞的情感。 A. “月涌大江流”,写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写景雄浑阔大。这里的“月”传达一种开阔的胸襟和不平静的心境。 B. “月照一孤舟”,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这里的“月”传达一种孤独寂寞的情感。 C.“江村月落正堪眠”,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这里的“月”渲染乡村的宁静,传达了安闲随意的感情。 D.“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
24、人的遐思冥想,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里的“月”寄寓着诗人对宇宙浩渺的向往与探究。 B项与题干中的“月”表达的情感相近。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先看尾联,“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意思是:当我真正领略到“澄江净如练”的优美景色时,我想起了南朝著名诗人谢玄晖。李白一生对谢朓十分敬慕,这是因为谢朓的诗风清新秀逸,他的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用李白的话说,就叫作“今古一相接”。谢朓在被排挤出京离开金陵时,曾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著名诗篇,描写金陵壮美的景色和抒发去国怀乡之愁。“澄江静如练”就是此诗
25、中的一句,他把清澈的江水比喻成洁白的丝绸。李白夜登城西楼和谢朓当年晚登三山,境遇同样不幸,心情同样苦闷,就很自然地会联想到当年谢朓笔下的江景,想到谢朓写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的心情,于是发出会心的赞叹:“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意思是说:谢朓能吟出“澄江静如练”这样的好诗,令李白深深地怀念他。这两句,话中有“话”,其“潜台词”是:李白与谢朓精神“相接”,谢朓的诗李白能理解;此时李白写此诗,与谢朓当年心情相同,可是已经没有人能“解道”,能“长忆”了。可见李白“长忆”谢朓,乃是感慨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这正是此诗的命意,在结处含蓄地点出,与开头的“独上”相呼应,蕴含了“月下沉吟”的
26、诗人无比的寂寞和忧愁。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5题。 念奴娇 秦观 满天风雪,向行人、做出征途模样。回首家山才咫尺,便有许多离况。少岁交游,当时风景,喜得重相傍。一樽谈旧,骊驹(1)门外休唱。 自笑二十年来,扁舟来往,惭愧湖头浪。献策彤庭(2)身渐老,惟有丹心增壮。玉洞(3)花光,金城柳眼(4),何用生凄怆。为君起舞,惊看豪气千丈。 注释:(1)骊驹:这里指告别歌。(2)彤庭:指皇宫。(3)玉洞:岩洞的美称,亦指仙道或隐者的住所。(4)柳眼:形容初生的柳叶细长柔嫩。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先写秦观离开家乡,踏上征途,“满天风雪”也喻仕途艰难。 B上
27、阕后写秦观喜逢好友,劝酒叙旧,以休唱“骊驹”故作洒脱。 C下阕表现秦观忠心朝廷,壮心不已,而没有丝毫的气馁与凄怆。 D秦观是一位婉约派词人,而本词的语言却体现出了豪放的特点。 14这首词中的“金城柳”,借“桓公叹柳”典故,慨叹光阴易逝,年华易老。下列写柳的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此最接近一项是( ) A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唐罗隐柳)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C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宋曾巩咏柳) D颜色鲜明能几时,未辞黄叶已辞枝。都缘爱管闲离别,多恨多愁
28、故早衰。(宋李静独柳) 15词中秦观的“自笑”蕴含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赏析。 【答案】13C 14D 15答案示例:词中秦观的“自笑”,是苦笑,苦笑自己仕途的不得志。秦观胸怀一片“丹心”和千丈“豪气”,想实现“献策彤庭”的远大理想,可是二十多年来,却一直在仕途的“满天风雪”和宦海的“扁舟来往”中,饱受仕宦浮沉的痛苦。 【分析】 1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而没有丝毫的气馁与凄怆”错误。由诗句“惭愧湖头浪”和“何用生凄怆”可知,诗人虽然壮心不已,但是二十多年来,却一直在仕途的“满天风雪”和宦海的“扁舟来往”中,饱受仕宦浮沉的痛苦,也有一丝的气馁与凄怆。 故选C。
29、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A.霸州送别,争着想用“柳条”牵绊住远行人,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B.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C.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D.柳树颜色鲜艳没有多长时间,就满树的黄叶已经从枝头落下,慨叹光阴易逝,年华易老。所以此项与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最接近。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满天风雪,向行人、做出征途模样。”诗人
30、离开家乡,踏上征途,然而自己的仕途却很艰难。“自笑二十年来,扁舟来往,惭愧湖头浪。”笑自己这二十多年来,在宦海中来来往往,起起落落,面对湖头浪却深感惭愧。“献策彤庭身渐老,惟有丹心增壮。”还没有想实现“献策彤庭”的远大理想,却已经老了,但是一片“丹心”和千丈“豪气”有增无减。所以词中秦观的“自笑”,是苦笑,苦笑自己仕途的不得志。 六、阅读下面两首咏柳絮的词,按要求完成16-18题。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韵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31、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韵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燕子楼,在今徐州市,唐朝张建封为其爱妾关盼盼所建。张死后,关盼盼独居此楼十多年。逐对成逑: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粘在一起。“逑”即“球”。 16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词“粉堕”、“香残”用柳絮随风飘残,喻指红颜终将老去。借用“燕子楼”的典故,暗示出女子特有的孤独悲愁。 B林词“叹今生、谁拾谁收”既是对柳絮命运的哀怜,也是对自己身世的感叹,其凄凉悲楚之情溢于言表。 C薛词“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
32、。 D薛词“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表现了柳絮的志趣和追求,为下文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张本。 17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柳絮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将柳絮自比,来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B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意思是柳絮可不断借助好风之力,直上青云。这里化用了宋朝侯蒙临江仙中“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之意境。 C面对同一团柳絮,因黛玉、宝钗两人身世、性格的不同,各自内心的感受也迥然不同,但都饱含对柳絮的一片怜爱。 D黛玉拟的这首词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词缠绵凄恻,催人泪下。全词语多双关,明显有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而又浑然无迹
33、,表现出精美的艺术技巧。 18同是写柳絮,但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词却明显不一样,请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答案】16C 17C 18柳絮的意象不同:林诗的柳絮漂泊、命薄、愁苦、伤感、任性。薛诗的柳絮:自信、随缘、开朗、积极向上。 意境(诗风)不一样:林诗的意境灵动、富有才情、别具一格。理想主义;薛诗:意境浑厚、淳朴。现实主义。 情感和形象不一样:林诗抒发了自己寄人篱下,漂泊无依,凄楚哀婉的境况。表达了(倾诉了)无依无靠、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悲哀,抒写内心的孤独与悲伤。薛诗写了柳絮不随流水,不堕泥土,借风力,飞上云霄,积极昂扬的精神,意境浑厚,表现了薛宝钗的积极入世的心态,不自怨自艾,志存高远的心态。 【分析】 16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错误。这一句的意思是“成群的蜂蝶纷纷追随柳絮”,并没有突出“柳絮的疏狂自得”。 故选C。 17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C.“都饱含对柳絮的一片怜爱”错误。宝钗没有“怜爱”。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