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二轮强化训练:诗歌鉴赏之语言类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二轮强化训练:诗歌鉴赏之语言类统编版高三总复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届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二轮强化训练:诗歌鉴赏之语言类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二轮高频考点强化训练 考点12诗歌鉴赏之语言类 【三年真题】 一、【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诗词,完成1-3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
2、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是对“提刑”的美称。(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3、。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3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1D2A 3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
4、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 1题干是“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词的内容和思想情感。D项,错在“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正梅花万里雪深时”,点明时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须相忆”是临行前的执手勉励,相互勉励莫相忘不断传递祖国恢复之大业的消息。 2题干是“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词的内容、判定其表现手法,理解词人的思想情感。A项,正确。东北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应
5、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收复北方失地。山河破碎,投降派的阻挠,以致词人惭愧得都怕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B项,“赤壁矶头千古浪”,错在“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C项,错在“表达对友人的担忧”。D项,错在“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3题干是“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
6、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回答该题时,要抓住题干中的“龙吟虎啸”和“和缓”这两个关键的提示词。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虎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惊”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一“更”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
7、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委宛而深厚,见情见志。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 满江红 (南宋)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
8、。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释:磨盾鼻:在盾牌的把手上磨墨,指在军中作檄文。猿臂故将军:指李广。李广长年征战匈奴,却终身未能封候。 1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甲雕戈”句写出了词人当年在军中披坚执锐、雄姿英发的形象。 B“一挥千纸,龙蛇犹湿”突出了拟写檄文之快,可见词人才思敏捷。 C“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中的诗句,表达对环境艰苦的无奈。 D“有谁怜”句以李广自况,写自己虽一心想抗金却不被任用的悲愤。 2下阕写到“且教儿诵花间集”。以下各组句子,最不可能选自花间集的一项是() A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 B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 C
9、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 D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3有评论家说本词“故作旷达语”,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对该评论的理解。 【答案】1C2D 3(1)词人搁置平戎策等与军旅有关的作品,转而关注茶经花间集等闲适之作,貌似旷达,实际上词人还在挂念当初的从军生涯,并借借李广、烛之武等典故,表达自己不被任用的悲愤。 (2)词人报国无门,只好故意借闲适的生活来掩盖军旅记忆,甚至怕听人谈起边塞的事情而勾起回忆。这种闲适是假装的,所以是“故作旷达语”。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表达对环境艰苦的无奈”错。“铁马”两句化用陆游书愤中的诗句,生动
10、地描绘出金兵南犯和宋军抗御的惊心动魄场景,抒发了词人征战沙场的豪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风格流派的能力。 花间集是赵崇祚编辑的一部词集。集中收录晚唐至五代18位词人的作品,这批后蜀词人刻意模仿温庭筠艳丽香软的词风,以描绘闺中妇女日常生活情态为特点,互相唱和,形成了花间词派。 A“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出自唐代温庭筠的酒泉子.花映柳条,温庭筠是花间词派词人。女主人公池上凭栏闲望,百无聊赖,描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生活情态,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B“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出自酒泉子.其二唐末宋初张泌,张泌是花间词派词人,词风香软缠绵,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C“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
11、锁春光”出自唐代诗词名家毛文锡的西溪子,描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生活情态,符合花间派的特点。 D“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出自唐代杜甫的登楼这首诗。意思是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与花间词派的“艳丽香软的词风”不符。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语言、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1)“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意思是那些抗敌恢复方略,记录军中生活的诗篇,只好任它散失殆尽,而懒得收拾了。对一个爱国诗人而又是战士的人来说,平戎策,从军什,是战斗生活的记灵,是珍贵的文献。一般都要编入专集传及
12、后代的,有如勒石记功。可现在却都已零落殆尽而懒于收拾。词人搁置平戎策等与军旅有关的作品,转而关注茶经花间集等闲适之作,貌似旷达,实际上词人还在挂念当初的从军生涯。 (2)“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有谁怜”三句借用“李广难封”的典故说明自己虽曾踌躇满志,而终于无功而归,怨愤之情,溢于言表。这里作者以李广自况,自有不平之意。此二句借陆游、李广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不被任用的悲愤。 (3)“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意思是自己现在只能靠焚香、煮茗来打发时光了。现在就怕人谈边塞的事,暂且教儿女们诵读花间集吧。词人报国无门,只好故意借闲
13、适的生活来掩盖军旅记忆,甚至怕听人谈起边塞的事情而勾起回忆。显然,词人这种闲适是假装的,所以是“故作旷达语”。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4-6题。 青玉案.送山谷(1)弟贬宜州 黄大临(2) 千峰百嶂宜州路,天黯淡、知人去。晓别吾家黄叔度(3)。弟兄华发,远山修水,异日同归处。 樽罍(4)饮散长亭暮,别语缠绵不成句。已断离肠能几许?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注释:(1)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2)黄大临:黄庭坚之兄。(3)黄叔度:黄宪,字叔度,东汉慎阳人,学识品行俱佳。在这里,词人赞黄庭坚就如当年的黄叔度。(4)罍:li,古代的一种酒器。 4下列对这
14、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峰百嶂”一方面形容到宜州路途艰险,另一面也表明黄庭坚此行前途未卜。 B“别语”句表达了分手就在眼前,词人心里格外悲伤,喉咙哽咽已经说不成句。 C“已断离肠能几许”和“断肠人在天涯”中所抒发的“断肠”的情感是一致的。 D这首词语言虽朴素、平淡,但感情却深厚、强烈,有一种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5词的后三句用了虚写的手法,下列词句没有使用该手法的一项是()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B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C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D旧时茅店社林
15、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6有评论家说,本词“听尽空阶雨”中的“尽”字有一字传情之妙。请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C5D 6“听尽空阶雨”是词人想象与弟弟离别之后的情景,句中着一“尽”字,淋漓尽致地道出了词人因离别时的心境而设想的别后状态与心绪。“尽”字有完结、达到极限之意,别后的词人夜尽无眠,思绪难排,只得以不停歇地听那滴到空阶上的雨声、直至把那雨声听尽来苦挨时光,想到弟弟被贬的遭遇,心中充满悲愤之情,想到弟弟远在宜州,心中充满担忧、挂念之情。雨声听尽情难已,长夜熬尽意难平,“尽”字确实可谓一字传情,用语精妙。 【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
16、赏析能力。 C.“情感是一致的”错。前者抒发的是兄弟之间的别离之情,后者抒发的是天涯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情感。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没有使用虚写的手法,它写的是眼前真实所见。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炼字题的解答一般要先解释字义,再联系句子解释句子的意思;如果有手法,应判断出手法并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和效果;如没有手法则分析该字表达的思想情感。 “听尽空阶雨”中的“尽”字意思是“完结、达到极限”;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一夜无眠,听着阶前那滴滴答答的雨声,一直到雨过天晴,雨声结束”; 此句是想象兄弟离别后,思
17、绪难排,只得听雨声来挨时日,属于从对方起笔生情的写法。词人想象别后山谷弟夜宿旅店,听雨打空阶,无法入睡,只能听着那一声声雨打空阶之声挨到天明。别后的词人同样夜尽无眠,思绪难排,想到弟弟被贬的遭遇,心中充满悲愤之情,想到弟弟远在宜州,心中充满担忧、挂念之情。 一个“尽”字语极沉痛,淋漓尽致地道出了词人因离别时的心境而设想的别后状态与心绪,可谓一字传情,用语精妙。 三、阅读下面的词作,完成7-9题。 定风波.暮春漫兴 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7电视台的诗词鉴赏栏目打
18、算将这首词上阕的意境实景拍摄出来,第一个镜头脚本已经写出,请补写第二个镜头的脚本。 (地点)江西上饶带湖 (时间)暮春时节 (人物)辛弃疾 镜头一:青年时期的辛弃疾风华正茂,头上插着春花,与朋友们饮酒作乐,趁着酒兴,策马游春。 镜头二: 8辛弃疾的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从词作风格的角度看,下列各句与这首定风波最为相近的一项是() A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 B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鹅鸠天) C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养菜花。(鹅鸠天) D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
19、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振英雄泪?(水龙吟) 9鉴赏栏目短片讲解本首词末两句时,引用了黄庭坚清平乐词中的名句:“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鹏。百唠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说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案】 7示例:年老的辛弃疾十分慵懒,倚靠着窗户,喝着茶来消磨时光,案上香烟袅袅升起。 8C 9示例:两首词都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春天离开无迹可寻,顿生惜春之感;分别想象春天与飞燕和黄鹂相逢,构思巧妙,给人以新奇的想象与启发,言虽尽而意未穷。 【分析】 7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第二个镜头对应的诗句是“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香篆小帘栊
20、”,这几句话的意思是:年老的时候,春天来了,觉得毫无兴味,就像因喝酒过量而感到难受一样。现在只能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烧一盘香,喝上几杯茶来消磨时光。据此内容,重点抓住“老”“茶瓯”“香篆”进行概括,要有有画面感、形象感。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本首定风波中“休恨”“来时相遇夕阳中”启发读者追寻春天的踪迹,有积极的情怀。 C.笔调清新明快,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生机盎然的图画,风格朴素清丽、生机盎然,与本诗风格相似。其余选项为悲壮的风格。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本诗末两句“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意思是:想问一下,谁又看见春天离去了?离此而去
21、的春天,被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碰上了。“试问春归谁得见?”有惜春之感,“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运用拟人手法,写离去的春天,被向这里飞来的燕子碰上了。词人却独辟蹊径,循循善诱,启发读者追寻春天的踪迹,角度独特。 黄庭坚词中“唤取归来同住”也表达了词人惜春之感,“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鹏”,作者不知春归何处,向鸟儿请教,然而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运用拟人手法,想象黄鹏遇到春风,知道春风的去处,这番妙趣横生的抒写中,作者的惜春之情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两首词都构思巧妙,给人以新奇的想象与启发,言虽尽而意未穷。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2题。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
22、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不写“叶落”而写“木落”,凸显了落叶的枯黄衰萎,更显出秋景萧瑟。 B第二句写江上北风呼啸,为叶落雁翔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起到了点题的效果。 C“乡泪客中尽”写诗人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 D尾联借用孔子问津的典故,揭示了作者思家难归的原因,情感表达深沉含蓄。 11“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写作者联想到远在楚地襄水之滨的家乡,以虚映实,抒发内心情感。以下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3、(李商隐夜雨寄北)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C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苏轼定风波) 12本诗第六句“归帆天际看”,有的版本作“孤帆天际看”。请结合诗句,比较这两个字表达效果的异同。 【答案】10C11D 12“孤”字和“归”字都能表达思乡之情。“孤”字自况处境,突出作者思念家乡却漂泊在外的孤独感;“归”字则想象家人盼望自己遥望天际归帆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思乡之情。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看到客居的友人洒下思乡之泪,衬托出诗人内心的乡思”错误,“乡泪客中尽
24、”是说诗人自己客居他乡,因为思念家乡而留下思乡之泪,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意思是春风微凉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这是实写眼前之景,没有以虚映实。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归”是“归来”的意思,“归帆天际看”,意思是遥看天边的归来孤帆。作者不仅自己思乡,而且说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想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归”字含蓄地地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孤”是“单独”的意思,“孤帆天际看”,
25、意思是遥看天际孤舟,作者以“孤帆”自况,自己远离家乡在外漂泊,就像“孤帆”一样,“孤”字突出作者思念家乡却漂泊在外的孤独感。 由此可见,无论是“归”字还是“孤”字,都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15题。 金缕曲.东渡留别祖国 李叔同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破碎山河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 漾情不断淞波溜。恨年年、絮飘萍泊,总难回首。二十文章惊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注释)本词写于1905年作者赴日留学之时淞波溜:淞
26、江水泻注不止。苍龙:指宝剑。 13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以“暮鸦”“衰柳”营造萧瑟悲凉的离别氛围,写出了东渡求学的迫切心情。 B“破碎山河谁收拾”一句,是对国家现状的叩问,也是“离人消瘦”的深层原因。 C“恨年年”两句,化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悲叹往事不堪回首。 D“长夜凄风眠不得”两句,形象写出内心的痛苦挣扎,也表达出诗人远大的理想。 14“愁黯黯,浓于酒”一句,以酒写愁,化虚为实。下列诗句没有使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 A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B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李商隐端居) C撩乱春愁如柳絮,
27、悠悠梦里无寻处。(冯延巳蝶恋花) D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石孝友更漏子) 15本词对爱国情感的抒发兼具缠绵与豪放,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13A14B 15本词在抒发爱国情感时,既深婉动人,又豪迈奔放。如用“刻骨双红豆”形容自己对祖国的依恋相思之情与刻骨铭心之爱,以香草美人、比兴寄托的手法表达爱国情思,读来真挚感人。再如写苍龙于匣底狂吼,生动表现出诗人的不甘、愤懑以及蓄力待发之势,其慷慨悲歌与雄心壮志,读来震撼人心。 【分析】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情感的能力。 A“写出了东渡求学的迫切心情”错。应是抒发眼见祖国山河破碎的伤感之情。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
28、歌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实景描写,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最后直接点出了悲伤、孤寂的思亲“愁”。这两句诗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愁”,并非化虚为实。 A把“别恨”化为实景“落花”描写,是化虚为实。 C把“春愁”比喻成“柳絮”,是化虚为实。 D把“春愁离恨”说的成“重于山”“马儿驮不动”,表明在诗人眼中,“春愁离恨”都有重量,这是化虚为实。 故选B。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回答时要抓住本词对爱国情感的抒发缠绵与豪放这两大特点。 (1)爱国情感的抒发深婉动人。 “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
29、骨双红豆”中用“刻骨双红豆”形容自己对祖国的依恋相思之情与刻骨铭心之爱。游子就要远行了,面对江流禁不住一次次深深叹息,他将自己对濒危祖国的无比依恋喻作刻骨铭心的男女相思,香草美人、比兴寄托手法的运用,使爱国情思愈加真挚感人。“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代王维的这首相思诗意在此焕发出了新的时代爱国情思,表现了李叔同爱国情感抒发“缠绵”的一面。 (2)爱国情感的抒情豪迈奔放。 “听匣底、苍龙狂吼”中的“苍龙”是指剑,写苍龙于匣底狂吼,生动表现出诗人的不甘、愤懑以及蓄力待发之势,其慷慨悲歌与雄心壮志,读来震撼人心。这便是这位青年志士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的生动写照。“度群生、那
30、惜心肝剖”,重申凌云壮志,最后以“是祖国,忍孤负”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极往复曲折、慷慨悲歌之致,读来回肠荡气,表现了李叔同爱国情感的抒发“豪放”的一面。 六、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6-18题。 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吴潜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拼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注:李珙:字开伯,吴郡人,历官御带国子司业(武臣的荣誉性官衔),是作者的友人。吴潜:南宋诗人,曾任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主张积极抗金,清除奸
31、倭,却受谗被贬。红玉阶:红色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代指宫殿朝堂。垂虹:指江苏吴江县垂虹桥上为纪念晋代吴江人张翰而修的鲈乡亭,也叫垂虹亭。 16下列对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玉阶前”的一“问”,表明了作者対友人辞官的疑惑和关切。 B“空自怨”的“空”,与“塞上长城空自许”中的“空”意思相同。 C“留君”又“送君”,表明作者内心欲留而又不敢留的胆怯心理。 D“一笑问青天”,既有内心的不平,又有早知结果的自嘲与豁达。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过垂虹”“堪煮”,表达了对江南丰饶物产和秀丽风景的赞叹。 B“世事悠悠”“年光冉冉”显示出作者对过去美好岁月的深切留恋。
32、 C全词语句短促,节奏鲜明,与作者内心情绪上的激切与愤懑相应。 D这首词,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与苏东坡赤壁赋的手法相同。 18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请以划线句的观点对“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一句加以赏析。 【答案】16C17C 18湖海之上,满汀鸥鹭,自由自在;远处烟雨中露出一半远帆,空阔、自然,写出了作者和友人对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但烟雨茫茫,也暗示出心中对报国无门的怨愤、对未来的渺茫。 【分析】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 C“表明作者内心欲留而又不敢留的胆怯心理”错。从全词看,作者并没有想留却胆怯而不敢留的
33、矛盾。“留”是为了给朋友饯行。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内容、语言、情感的能力。 A“表达了对江南丰饶物产和秀丽风景的赞叹”错。“过垂虹”“堪煮”,用晋代吴江人张翰典故,以张翰“人生适志”之语安慰友人。“堪”字除了传达出主人殷勤款留之意外,还替友人表达了心里的多少不得已。 B“世事悠悠浑未了”是指世上还有很多未了之事,“年光冉冉今如许”,意思是岁月匆匆今天我们已经这样了。全句加起来是对年华已逝,事业未竟的慨叹,选项说“美好岁月”欠准确。 D“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错,这首词并非主客问答形式。上阕用设问,开篇以“问”写送别,问友人因何事隐去,引出后文“报国无门空白怨,济时有策从谁吐”的回答。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湖海上、一汀欧鹭,半帆烟雨”三句,借景抒情,景中含情:遥望湖海上满滩沙鸥白鹭,自由自在。远处船儿微露半帆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