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习题精选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67573769 上传时间:2022-12-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武传》习题精选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苏武传》习题精选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武传》习题精选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武传》习题精选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苏武传习题精选 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苏武传 【选题理由】 第一道题选择了鱼我所欲也和苏武传两篇文章,结合鱼我所欲也的内容,分析苏武是不是孟子心中坚守“本心”之人。 第二道题选择了史论上,结合课文屈原列传和苏武传,评析本文第段和第段划线句的观点。 第三道题选择了汉书.苏武传、答苏武书两篇文章,结合文章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感受人物风采。 第四道题选择了陶渊明传、苏武传两篇文章,分析两篇文章文言字词的意思和用法,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2、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3、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

4、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苏武传,有删改) 注辞:口供,受辞即受审讯。膏:肥美滋润,这里用作动词。北海:匈奴北部边境,今贝加尔湖。羝(d):公羊。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蹴尔而与之 (3)使卫律召苏武 (4)匈奴以为神 【小题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单于愈益欲降,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小题3】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

5、显易懂。请结合甲文内容举例说明。 【小题4】请结合甲文的内容,说说苏武是不是孟子心中坚守“本心”之人。 【答案】 【小题1】(1)通“避”,躲避(2)踩踏(3)派,命令(4)把当做 【小题2】(1)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2)单于更加想要苏武投降,就把他幽禁起来,放在大窖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吃的、喝的。 【小题3】甲文开头用“鱼”和“熊掌”类比“生”和“义”,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引出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取意浅近,既使道理易于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色彩。 【小题4】是,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阐明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6、,告诫人民不能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劝勉人们保持“本心”,不丧失羞恶之心,重视“义”;苏武被扣匈奴后,无论是高官厚禄的劝诱,还是严刑威胁,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在“北海上无人处”苏武“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最后须发尽白回归汉朝,没有屈节辱命,是孟子心中坚守“本心”之人。 【解析】 【分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故患有所不辟也”意思是“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辟”通“避”,躲避。 (2)“蹴尔而与之”意思是“用脚踢给别人吃”,“蹴”,踩踏。 (3)“使卫律召苏武”意思是“单于叫卫律去召苏武来受审”,“使”,派,命令。 (4)

7、“匈奴以为神”意思是“匈奴把他当成神人”,“以为”,把当做。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为”,为了;“奉”,侍奉;“穷乏”,穷困;“得”通“德”,感激。 第二句中,“愈”,更加;“降”,使投降;“乃”,就;“幽”,幽禁;“绝”,断绝。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技巧的分析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对文中的类比手法进行分析。 如甲文开头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意思是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作者用对鱼和熊掌的舍取引出下文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

8、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用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深入浅出、生动有趣。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根据甲文把握孟子心中坚守“本心”之人的特点。由“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可知,孟子认为在生和义之中,坚守本心之人舍生取义;如“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认为义重于利;如“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当初宁肯饿死也不

9、愿受侮,却为了这些身外之物而不顾廉耻,孟子认为不义是可耻的。 然后根据乙文概括苏武的特点。如苏武被单于扣押后,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武不应”,面对“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的威胁,苏武“啮雪,与旃毛并咽之”,被放置“北海上无人处”,苏武“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最终“须发尽白”之时才回归大汉。苏武面对威胁利诱始终没有变节,是孟子心中坚守本心之人。 参考译文: 甲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

10、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

11、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12、乙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

13、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掘野鼠、收草实来吃。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史论上 (宋)苏洵 史何为而作乎,其有忧也。何忧

14、乎?忧小人也。何由知之?其名知之,楚之史曰梼杌。梼杌,四凶之一也。君子不待褒而劝,不待贬而惩;然则史之所惩劝者独小人耳。仲尼之志大,故其忧愈大;忧愈大,故其作愈大。是以因史修经,卒之论其效者,必曰“乱臣贼子惧”。由是知史与经皆忧小人而作,其义一也。 其义一,其体二,故曰史焉,曰经焉。大凡文之用四:事以实之,词以章之,道以通之,法以检之。此经、史所兼而有之者也。虽然,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词胜;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经非一代之实录,史非万世之常法;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 夫易、礼、乐、诗、书,言圣人之道与法详矣,然弗验之行事。仲尼惧后世以是为圣人之私言,故因讣告策书以修春

15、秋,旌善而惩恶,此经之道也。犹惧后世以为己之臆断,故本周礼以为凡,此经之法也。至于事则举其略,词则务于简。吾故曰:经以道、法胜。史则不然,事既曲详,词亦夸耀,所谓贬,论赞之外无几。吾故曰:史以事、词胜。 夫规矩准绳所以制器,器所待而正者也。然而不得器,则规无所效其圆,矩无所用其方,准无所施其平,绳无所措其直。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吾故曰: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噫!一规,一矩,一准,一绳,足以制万器。后之人其务希迁、固,实录可也。 (选自嘉佑集,有删减) 【小题1】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则B以C而D乃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经、史各有特点,体式上有差别,内

16、容上各有侧重。 B经、史并不分离,在社会运行中有相补相助的功用。 C易礼乐诗书是经,春秋是史。 D经、史作为文章,都运用到“事”“词”“道”“法”。 【小题3】分析第段的论证方法。 【小题4】依据“阅读(四)”中的屈原列传(节选)和苏武传)(节选),评析本文第段和第段划线句的观点。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比喻论证。用规矩准绳所以制器,器所待而正比喻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最终论证“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的观点。 【小题4】第段划线句的观点是史书的创作原因是忧小人而作。屈原列传(节选)中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造成屈原被放逐;苏武传中卫律是汉朝的叛徒

17、,对苏武威逼利诱,想使他投降。可见句的观点史书的创作原因是忧小人而作是正确的。 段划线句的观点是史书的优长在于事实、文辞,作者的褒贬态度表现较少。屈原列传(节选)中记述了屈原被放逐和死去的过程,记事详尽;苏武传中记述了苏武在匈奴的遭遇,故事情节曲折,记述语言生动详尽。可见本文第三段划线句的观点是正确的。 【解析】 【分析】 【小题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何由知之?其名知之”这句话是设问句,前一句用“何由”设问,意思是“凭什么”,后语句是答语,应回答为“凭借知道的”,“以”有“凭借”的含义,其他三个虚词没有此含义。 故选B。 【小题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

18、容的能力。 D.“都运用到事词道法”错误,根据原文“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词胜”可知,经、史作为文章,都运用到“事”“词”“道”“法”错误,而是各有特点。 【小题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本段的观点是“体不相沿,而用实相资焉”,前文运用“矩准绳所以制器,器所待而正者也”作比喻,把“史待经而正,不得史则经晦”比喻成“矩准绳所以制器,器所待而正者也”,论证生动形象,抽象的道理让人如见如感。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本文两段中的观点是“史书的创作原因是忧小人而作”和“史书的优长在于事实、文辞,作者的褒贬态度表现较少”,首先判断这两个观点都是正确合

19、理的。因此要以屈原列传(节选)和苏武传这两段历史文段的特点来论证这两个观点的正确性。这两段历史文段中都有对小人的记述,而且小人在正面历史人物的命运中都起到了坏作用,如屈原列传(节选)中令尹子兰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造成屈原被放逐;苏武传中卫律是汉朝的叛徒,对苏武威逼利诱,想使他投降,表现了投递叛国者丑恶的嘴脸; 这两段历史文段都长于记事,语言生动详尽,如屈原列传(节选)中记述了屈原被放逐和死去的过程,记事详尽;苏武传中记述了苏武在匈奴的遭遇,故事情节曲折,记述语言生动详尽。可见文段一和文段三中划线句观点是正确的。 参考译文: 历史为什么而作?因为写历史的人有忧患。忧患什么呢?忧患小人

20、。凭借什么知道呢?从史书的名字就知道。楚国的史书叫梼杌,而梼杌就是四大恶人之一。君子不用等到褒奖就能够劝勉,不用等到贬斥就能够惩戒。既然这样,那么史书所惩戒和激励的,就只是针对小人罢了。孔子的志向远大,故而他的忧患也大;忧患越大,故而他的著述越伟大。因此,他便凭借历史材料来修撰经书,最终评论他的著述功效的,必然会说“使乱臣贼子感到害怕”。由此可知,史书和经书都是由于担忧小人而写出来的,它们的用意是一致的。 它们的用意是一致的,但文本体制却不同,所以一个叫做“史”,一个叫做“经”。大概说来,写文章的手法有四种:用事实来充实它,用文辞来彰显它,用道理来贯通它,用法度来约束它。这就是经书、史书共同具

21、有的东西。虽然这样,但经书的优长在于道理、法度,史书的优长在于事实、文辞;经书如果没有史书的襄助,就无法验证它的褒贬;史书如果没有经书的襄助,就无法斟酌它的轻重;经书不是一代历史的实录,史书不是万古不变的常法;尽管它们的体制不相沿袭,但在用途上确实是相互有帮助的。 易礼乐诗书这五本书,论述圣人的道理和法度已经很详尽了,但却没有用历史事实来验证。孔子害怕后世把这些书看成是圣人的个人言论,因此便凭借讣告、策书来撰写春秋,表彰善良而惩戒邪恶,这就是经书的道理;(虽然这样)还是害怕后世把春秋看成是自己的主观臆断,因此又依据周礼来发凡起例,这就是经书的法度。至于历史事件,就仅仅列举它的梗概;至于文辞,就

22、务求简练。所以我说:经书的优长在于道理、法度。史书就不一样了,事情既曲折详尽,文辞也夸张炫耀,所谓褒和贬,除了文末的“论”和“赞”之外就没有什么评论了。所以我说:史书的优长在于事实、文辞。 圆规、方尺、水平仪、墨线是用来制造器物的,器物要靠它们来校正。然而,没有器物圆规就无法发挥它量度圆的作用,方尺就无法使用它量度方的作用,水平仪就无法施展它量度平的作用,墨线就无法安排它量度直的作用。史书需要依据经书来校正,没有史书经书就会晦涩难懂。所以我说:尽管它们的体制不相沿袭,但在用途上确实是相互有帮助的。唉!一把圆规、一把方尺、一个水平仪、一条墨线,就足以制造各种各样的器物。后人希望达到司马迁、班固的

23、水准,只要做到实录就可以了。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

24、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现作“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

25、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节) 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B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C然犹斩将

26、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D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小题2】对下列文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官名。帝王侍从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差遣等侍从之职。 B“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一般情况下,用“左迁”表降职,“右迁”表平级调动。 C“胡”,古代泛指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此处指匈奴。蛮,是我国古代对南部各民族的称呼。 D“节”是符节,以竹为竿,上缀有牦牛尾。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苏武“卧起操持”之物即是皇帝所赐符节。 【小题3】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武受到朝廷恩惠: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作了皇帝的侍从官。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 B汉匈关系时好时坏: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相互扣押使节,天汉元年,匈奴单于新立,唯恐受到汉的袭击,又修好关系,释放使节。 C苏武被扣有偶然因素:单于正要派使节护送苏武等人回汉朝的时候,适逢昆邪王的儿子缑王、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所以扣押苏武。 D苏武不辱使命: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也没脸面回家,于是拔刀自刎。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28、代汉语。 (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2)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2)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解析】 【分析】 【小题1】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

29、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本题中,首先从句式结构相似的入手判断,如“斩将搴旗”“追奔逐北”都是并列式的动宾式结构,所以“斩将搴旗”中间不用断开,“追奔逐北”中间不用断开。同时“斩将搴旗”“追奔逐北”是两件事情,中间应该断开,据此可知C项正确。原文标点是: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大意是:但是仍然斩敌将,拔敌旗,追逐败逃之敌,在肃清残敌时,斩杀其骁勇将领,使我全军将士,都能视死如归。 故选C。 【小题2】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

30、、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 B项,“右迁表平级调动”错误,“右迁”是升官的意思。 故选B。 【小题3】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本题中, C项,“昆邪王的儿子缑王”错误,原文是“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不是昆邪王的儿子。 故

31、选C。 【小题4】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乃:于是;以:凭着身份;匈奴使留在汉者: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定语后置句;因:趁便;答:答谢。 句意: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第二句得分点:发:被揭发;以:把;状:事情经过;及:牵连;见犯:受到侮辱;乃:才;重:更。 句意:(2)张胜听

32、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点睛】 对于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题目,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

33、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作了皇帝的侍从官。苏武逐渐被提升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了人来抵押。天汉元年,且鞮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已经到了匈奴那里,备办了一些礼品送给单于。单于渐渐倨傲,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汉朝正要派送苏武等人的时候,适逢缑王与长水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