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有关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有关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docx(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有关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有关化学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化学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分享。化学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初中教材中介绍过制取O2时要加MnO2加快速率;高中教材中也介绍过制HCl时,浓H2SO4和固体NaCl要在强热500600C时才能大大加快反应产生HCl的速率,而本课题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从而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本节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容联系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2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与分析,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2)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给学生留下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础的深刻印象。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中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3教学重点: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二、说学情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过改变一些化学反应的条件可以加快或减缓反映的速率。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并且采取实验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3、性。三、说教法:针对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准备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如下:1利用实验的手段,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2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出发,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四、说学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
4、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五、说教学过程:1复习引入新课:(1)、化学反应的表达方式和有关计算等;(2)、化学反应对工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影响。2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的性质对于同一反应物,外界条件不同,反应速率亦不同3(1)、演示实验:a 1.5ml0.1mol/LNa2S2O31.5ml0.1mol/L H2SO4b 0.75ml0.1mol/L Na2S2O30.75ml H2 O1.5ml0.1mol/L H2SO4设置问题情景:哪组反应速率快,从哪方面能看出?进行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a先出现沉淀,b后出现沉淀,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下,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化
5、学说课稿 篇2一、教材分析从知识结构来说:物质的溶解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的重要,教材把它放在自然科学第三册第一章第七节课,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过渡和承接。从能力结构来说: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非常的普遍,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教学目的知识目的:通过对物质溶解度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的判断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学会简单的溶解度计算。了解什么是浓溶液,哪些是稀溶液,然后得出结论。学会用溶解度来表达物质的溶解能力。能力目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德育目的: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讨,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节课的教
6、学重点: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溶解度的概念,及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的简单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溶解度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五、教学程序1)新课导入: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菜的咸与淡的讨论来引入新课,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2)课讲解: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亲自来配制溶液,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
7、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了解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如能转化,怎样转化?归纳总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反馈练习: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在讲完一个知识点是,会有一些针对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化学说课稿 篇3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氯气的性质,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 来阐述
8、我对本节课的教学。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与作用本节课位于苏教版必修1专题2、第1单元的内容。本专题以宝贵的自然资源-海水为研究对象,引出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重要的化学物质,探究典型物质的性质和应用。氯气的性质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知识,是初中化学知识的延续,同时又为后面钠、镁、铝、铁、铜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二、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根据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应该达到如下的学习目标。1、了解氯气的主要性质,认识氯气的用途。知道人们研究和认识化学物质的主要途径是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环境
9、保护意识。2、氯气的性质在整个高中化学化学教学中具有核心的地位,本节课的重点是氯气的化学性质。难点是如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本节课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由于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这节课我采用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归纳总结氯气的性质。三、教学思路和过程为了有效的完成学习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主要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1、巧妙的利用一些资料和现实生活中氯气的泄露,让学生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归纳总结氯气的物理性质,氯气有毒,一定要强调闻有毒气体的方法,尽量避免对学生的健康造成危害,
10、有意增加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较好的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2、理科课堂就是让学生自己去见证奇迹的课堂,由于氯气有毒,我们化学组经过讨论不再用集气瓶收集氯气,而改用矿泉水瓶,口小密封性又好,尽可能减少氯气对环境的污染。向装有氯气的矿泉水瓶中加水,奇迹出现了,水变成了黄绿色,瓶子变瘪了,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加深学生对氯气溶解性的认识,又为下一节课氯水性质的探究提供药品。学生画出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推测化学性质。(1)、因为氯气有毒,同时又避免学习方法单一, 因此有关氯气化学性质的学习,我使用演示实验和播放录像资料两种方法。教师先演示两个实验
11、:钠在氯气中的燃烧、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学生观察现象,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播放三段视频: 铜在氯气中的燃烧、铁在氯气中的燃烧、氢气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的爆炸学生思考:、氯气与变价金属铁反应时,生成高价盐还是低价盐?对比初中铁与盐酸反应,铁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加深学生对氯气这一化学性质的理解。2、燃烧是否一定要有氧气参加?3、关于习题设计,我根据学生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和教学重点,设计针对性的练习,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4、小结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为什么氯气的性质很活泼?氯气有哪些性质?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说课到此结束化学说课稿 篇4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
12、用:苯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二课时的内容。初中化学简单介绍了解甲烷、乙醇、乙酸等有机化合物,在高一也刚刚重点学习了饱和烃代表物甲烷和不饱和烃烯烃的代表物乙烯的结构和性质。可以说苯是高中化学必修阶段有机化合物的学习由链烃向环烃的的转折,学习了本节内容之后,有机化合物烃的知识将较为完整。苯分子结构的研究发现是科学史上的重要一页,是进行科学探究很好的素材因而在整个教学中我将充分发挥这一优势。首先在15分钟的课堂中,有两个基本方面需要学生掌握。1、苯的物理性质和组成。2、苯的结构特点。 通过这两个基本要求以及探究时的有趣教学,我想达到的教学目
13、标是(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理解苯独特的分子结构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以科学假说的方法研究苯分子的结构,了解科学研究所应遵循的一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中,体会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以科学事实为依据,逐步养成严谨求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苯分子的结构特点,苯的主要化学性质(2)难点:理解苯环上碳碳之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三、学情分析我所教班级是高一年级,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化学的学习,已经简单地了解少数有机物的部分性质、存在和用途
14、,具备一定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并且在初步学习了甲烷和乙烯的性质之后,学生已具备了学习有机化合物的基本能力。可以根据分子式的特点,推断出可能的结构简式;并能够根据实验验证结构简式的正误。由学生自己推断、实验、验证等。不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且还使他们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但是对于苯以及与苯相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学生知之甚少,因为苯的主要用途在于它是基础化工原料,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触和了解苯和苯的化合物的机会不多。二、教法分析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堂课的重要内容在于探究苯分子的结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问题解决的探究过程,通过精心设计的多个科学探究系列活动,让学生
15、不断地走进苯的世界。首先将苯的发现之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求和欲,提高化学课堂的趣味性。然后,借鉴建构主义理论,按照“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应用”,引导学生以类似科学家研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大胆推测,围绕苯的物理性质、苯的组成、苯分子的结构设计问题的情景,从多方面探究苯,学习苯。在突破苯分子的结构这一重点和难点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试图将科学家的经典实验设计成学生课堂上能够完成的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探究思路,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使这些知识成为学生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并且促使其主动探索
16、知识,主动建构知识,了解科学家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领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和同学们一样也会犯错误;通过探究活动实现观念转变,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力求把教师的讲授转变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动眼看、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 具体做法如下:在本节课中采用了以下学法指导:(1)观察分析:通过药品和模型展示,使学生对苯的性质、结构有直观印象。(2)初步推断: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初步推断苯的可能结构,这样
17、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对新知识进行了探索。(3)实验验证:在初步推断出苯的可能结构之后,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结构是否正确,这样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获得了新知识。(4) 总结归纳:在探索出苯的分子结构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归纳出苯分子的结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苯分子结构真正理解并为苯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下面具体看看,我是如何实施的。四、教学流程首先我会以一个谜语作为课题导入(猜字谜)“有人说它笨,其实不是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豪”。打一字引出本节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苯到底什么样?在化工生产中有什么重要用途?同时提醒学生苯的写法。(苯的发现简介)19世纪初,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
18、,城市的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气。当时伦敦为了生产照明用的气体(也称煤气),通常用鲸鱼和鳕鱼的油滴到已经加温的炉子里以产生煤气,然后再将这种气体压缩在桶里贮运。人们发现这种桶里总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这种液体产生了兴趣,苯。英国化学家法拉第(Machael Faraday,17911867)对这种油状物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用蒸馏的方法在80左右将这种油状液体进行分离,提取这种液体,当时法拉第将此称为“碳氢化合物”。1834年法国化学家米希尔里希(E.F. Mitscherlich,1816-1856)通过蒸馏苯甲酸和石灰的混合物得到了法拉第所制液体相同的
19、一种液体,并命名为苯。探究活动一 认识苯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纯净的苯。分组实验(二人一组):1.观察苯的色、态,并小心闻味。(友情提醒:对于未知性质或已知有毒的液体、气体,在闻其气味时,要用手在瓶口轻轻煽动,让少量的分子飘进鼻孔招气入鼻)2.将2mL液态苯放入试管,然后将试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冷却。3.试管中盛2mL苯,然后加入4mL水振荡,观察溶解情况及苯层位置。4.试管中盛4mL苯,加入少量碘晶体振荡,观察溶解情况。让学生直观感知苯,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整理。探究活动二 确定苯的分子组成法拉第发现苯以后,法国化学家热拉尔等人立即对苯的组成进行测定。他们发现苯
20、仅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其中碳的质量分数为92.31%.(1)试确定苯的实验式(2)苯蒸气密度为同温、同压下乙炔(C2H2)气体密度的3倍,试确定苯的分子式。检查学生对有机物分子组成的基本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探究活动三 探究苯分子可能的结构苯分子的结构如何,这在十九世纪是个很大的化学之谜。英国的Nature杂志曾评选出了科技史上的四大梦中发现,“凯库勒和苯分子的结构”名列其中。下面就让我们沿着化学家的足迹去探索苯的奥秘吧!苯中碳的质量分数为92.31%,分子式C6H6,碳氢比值如此之大,使化学家们感到惊讶。根据饱和烃的通式,与相同碳原子的烷烃(C6H12)比较,你认为它属于饱和烃还是不饱和烃?
21、试猜想苯可能的结构简式。分类展示科学家曾经预测的苯分子的结构及学生写出的结构。科学史话苯的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呢?19世纪科学家做了许多关于苯的性质实验,力图从性质出发推导出苯的结构。但上述这些链状结构又被实验一一推翻了,直到1865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终于发现了苯的结构。凯库勒是一位极富想象力的学者。他在苯分子结构的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他的“建筑学”特长和“灵感”之验。他是这样描述他的发现的:有次在书房中打瞌睡,梦见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见一个抓住自己的尾巴,这幅图像在眼前嘲弄般地旋转不已。这就是著名的“苯环结构”:苯分子中的六个碳连成环状,碳碳之间以单、双键交替结构,每个碳与一个氢
22、相连,这样既满足了碳四价,又符合分子式C6H6.。凯库勒发现苯分子是环状结构的过程,富有传奇色彩。凯库勒能够从梦中得到启发,成功地提出结构学说,并不是偶然的,这与他本人具有广博而精深的化学知识、勤奋钻研的品质和执着追求的科学态度是分不开的。正如他说的:到达知识高峰的人,往往是以渴求知识为动力,用毕生精力进行探索的人,而不是那些以谋取私利为目的的人。探究活动四探究苯分子结构问题提出:根据苯分子凯库勒式,苯分子是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吗?1提出假设:从苯的分子式看,C6H6具有不饱和性;从苯的凯库勒结构式看,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推测苯一定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发生氧化反应);使
23、溴水褪色 (发生加成反应)2实验探究:(1)2mL苯中加入1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2)2mL苯中加入1mL溴水,观察现象。思考交流1865年距今约有多少年?同学们站在化学家的肩膀上应该看得更远。对照刚才的实验现象,关于苯的分子结构与现有实验事实是否完全吻合?苯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也不能使溴水褪色。苯分子结构中应该没有碳碳双键。3得出结论:凯库勒式有局限。苯的凯库勒结构式中的双键跟烯烃双键不同。苯的化学性质没有表现出不饱和性,其结构稳定,说明苯分子不具有一般的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分析事实:根据苯的凯库勒式,假如苯分子结构是一个正六边形的碳环,碳碳原子间以单、双键
24、交替的形式连接,那么,请同学们预测:苯的一氯代物种类? 苯的邻二氯代物种类?研究发现:苯的一氯代物是一种;苯的邻二氯代物只有一种,而不是三种。1935年,詹斯用x射线衍射法证实苯环是平面的正六边形,测得苯的碳碳键长都相等。问题出现:苯的分子结构与现有实验事实矛盾。经科学测定,现代化学认为苯分子结构特点:a、苯分子为平面正六边形结构,苯分子中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完全相同,6个碳原子和6个H原子都位于同一平面上。键角为120b、苯分子中碳碳键键长为1.4010-10m,介于单键(1.5410-10m )和双键(1.3310-10m )之间。碳碳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4应用:为了表示苯
25、分子的结构特点,结构式常用 表子结构是不太确切的,但为了纪念凯库勒, 仍今天我们已经能应用现代物理技术测定苯分子的结构。但在19世纪,化学家只能大胆假设,然后反复进行实验验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出现矛盾,再重新假设?。让学生感受科学创造过程的艰辛,教育学生科学研究应不畏艰辛,品味科学中的灵感美,激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兴趣。体会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反映结构的辩证关系。过渡苯的化学性质如何?根据讨论,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推测:苯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可以发生加成反应。示。用凯库勒式表示苯分 会沿用。探究活动五 苯
26、的化学性质讨论在化学反应中苯分子的化学键可以断开的方式有几种可能?三种可能 1、苯分子中碳氢键断开2、苯分子中碳碳键完全断开,成链状结构3、苯分子中碳碳键不完全断开,六碳环仍存在引导学生分析,从化学键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反应可能的产物。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1.苯的取代反应:(1) 卤代反应:(2) 硝化反应:动画演示-苯的硝化反应2.苯的加成反应3.氧化反应演示实验:用粉笔蘸取少量苯,在空气中燃烧现象:产生明亮带有浓烟的火焰。结论:说明苯分子中含碳量很高。归纳苯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易取代,难加成,难氧化(但可燃)。通过动画模拟化学反应时苯分子结构的变化,进一步加深对苯分子的认识,理解反
27、应类型与化学键的关系,突出结构决定性质。总结研究苯分子结构的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搜索事实或文献,提出假设(可以多种),实验验证假设 ,形成理论,发展理论。判断:1苯主要是以石油为原料而获得的一种重要化工原料2苯环中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苯的性质与烯烃相同3苯分子中6个碳碳键完全相同4从苯的分子组成来看远没有达到饱和,所以它能使溴水褪色5由于苯分子组成的含碳量高,所以在空气中燃烧时,会产生明亮并带浓烟的火焰6苯的一氯取代物只有一种7能说明苯分子中碳碳键不是单双键相间交替的事实是苯不能使KMnO4溶液褪色;苯环中碳碳键的键长均相等;邻二氯苯只有一种;在一定条件下苯与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环己烷。化
28、学说课稿 篇5一、教材分析在鲁科版教材中,离子反应的内容分散到必修一和化学反应原理中,在必修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离子反应等核心概念,学会简单的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简单离子的检验,而难度较大的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弱电解质的电离、涉及弱电解质或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则安排在化学反应原理中,这种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体系符合知识的层进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发挥概念对学生认识发展的作用与功能,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知识深广度的把握,不要随意提升难度,加重学生负担。本课时内容既衔接了第一章运用实验方法进行化学研究和学习内容,又衔接了本章第一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的内容,
29、同时为以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目标分析根据我对课标的解读和认识,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简单的离子方程式;3、了解常见离子cl、so42、co32的检验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大量的实验探究内容认识到离子反应是电解质溶液间的反应实质,体会到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并且锻炼了动手实验的能力,从现象中分析、归纳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从新的角度认识溶液中的反应,从微观层面加深对反应实质的认识。教
30、学重点、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三、教法、分析学法教学目标能否达成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情况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因此,本节课的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对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本质离子反应及其条件进行探讨,并在分析过程中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理论教学一直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那么如何将枯燥的化学理论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并指导其学习呢?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
31、”根据这种情况,我主要采用了以分组实验探究法和分组讨论法为主线,结合引导分析教学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让学生能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对于难点问题的处理则采用了思维建模的方法,将难点分散到各个环节中。而学生主要采用实验探究、观察思考、交流研讨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自己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既能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又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对所得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四、过程分析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教学任务,同时根据
32、具体需要编制了课堂导学案,这四个具体任务是:(1)通过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使学生建立离子反应的概念,初步认识到离子反应的实质。(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分析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并在分析过程中逐步体会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3)练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能从反应实质中体会方法的使用。(4)通过对比试验,学会简单离子的鉴别方法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法教学设计:一位护士遇到了一个难题,她在给病人输液时发现一瓶氯化钠注射液和一瓶葡萄糖注射液的标签脱落了,能否用一种简便的化学方法帮她将这两瓶溶液分开呢?讨论寻找答案,可提示上节课电解质的内容。学生找到方法后进行实验验证在学生说出加入硝酸银溶液的方
33、法后,可分析在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的电离情况,找到反应的实质:Ag+cl=Agcl(设计意图)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实现学化学用化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时,达到以下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氯化钠和葡萄糖回顾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知识引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为离子检验埋下伏笔。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讲:在此环节之后,学生能够认识到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肯定与离子有关,由此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内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板书: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讲:接下来我安排了第一组探究任务,进一步探究电解质在水
34、溶液的反应实质。任务一:先向Ba(oH)2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接着按P43图228所示装置连接,然后向Ba(oH)2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指导学生边观察实验边做好下表实验记录)。讲:在学生认真观察了实验现象之后,我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灯泡亮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2)溶液颜色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3)白色沉淀的成分是什么?如何形成的?(4)稀硫酸与Ba(oH)2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混合后反应的实质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沿着如下路径分析归纳)硫酸与Ba(oH)2分别属于酸、碱类电解质从电离的角度分析,硫酸与Ba(oH)2溶液中的所含微粒分别是H+、so42、Ba2+、oH灯泡亮度由
35、亮变暗说明溶液导电能力减弱,自由移动离子浓度减小,离子有消耗,参加了化学反应溶液由红色变浅至消失,即溶液碱性减弱,证明H+和oH结合生成了水不难推断,白色难溶物是Ba2+与so42结合生成的Baso4沉淀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的H+、so42、Ba2+、oH相互结合生成了水和Baso4沉淀(难溶物)电解质溶液间的反应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副板书:H2so4和Ba(oH)2的电离方程式,反应的实质Ba2+so42+2H+2oH=Baso4+2H2o(设计意图)利用思维建模的方法,在分析过程中渗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分散难点。板书:1、离子反应讲:在分析了离子反应的实质后,自
36、动生成了两个问题:离子反应若要发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是否全部都参加了反应?讲: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开始了第二组探究实验任务: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任务二:分组实验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向盛有cu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向盛有滴入酚酞试剂的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盐酸向盛有Na2c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盐酸:让学生使用上面实例的分析过程分析各组电解质的电离情况,然后找到各组反应的实质,最后总结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各小组对反应实质的分析情况,由各组代表互相评析,相互修改,找到反应实质。(设计意图)认知理论研究表明,自主动手操作是认识新知的最重要的途经之一,
37、利用此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时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良好氛围的形成。通过分组实验,锻炼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既能让学生找到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又能在分析中认识到反应的实质,同时还能熟练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完成了思维建模的建模过程。在相互评析过程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避免了教师机械的讲解,很好的达成了三维目标的实现。板书:发生条件:生成难溶物、水、气体讲:在任务二完成之后,我回顾了刚才提出的问题:在离子反应中,是否电解质溶液中所有的离子都参加了离子反应?至此,学生已经能够很清晰的认识到并非所有的离子都参加了反应,从而顺利的生成离子方程式的概念电解质溶液间的反
38、应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在以上的分析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并非所有的离子都参加了反应,因此我们就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达离子反应,称之为离子反应方程式。板书:2、离子方程式任务三学案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设计意图)因为在分析、建模的过程中已经接触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此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就是解模的具体应用,学生有了水到渠成的感觉。鲁科版教材中介绍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不同于以往教材中出现的“写、拆、删、查”四步法,它的优点在于学生是在真正认识了电解质溶液反应实质的基础上用化学语言来描述离子反应,脱离了化学方程式的束缚,有助于学生用离子反应的观点来分析问题。书写完成后相互修改,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
39、学生暴露的问题适时进行强化,指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加深学生对方法的掌握结合四个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让学生分析发现的问题,并说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区别,找到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板书:意义:描述一类化学反应,揭示该类化学反应的实质Nacl溶液、Kcl溶液与AgN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为Ag+cl=Agcl结合开始时的实例,提出疑问:滴加AgNo3溶液产生沉淀就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就有cl吗?任务四分别向Nacl、Na2co3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再加入硝酸溶液,从而引出离子检验的问题。自行总结出cl的检验方法,同时能够分析出so42、co32的检验方法,认识到离子检验是离子反应的一项重要应用
40、。板书:3、离子反应的应用五、第二节电解质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发生条件:生成难溶物、水、气体2、离子方程式意义:描述一类化学反应,揭示该类化学反应的实质3、离子反应的应用:离子检验讲:最后我来谈一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六、教学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把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放在核心位置,自始至终采用实验探究、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地思索、探究中迸发出火花,使得原本比较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利于接受;同时由于思维建模方法的使用,将难点内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分散在分析、建模、解模的过程中,很好的解决了困扰学生的问题。从整节课的实施效果来看,较好的达成了三维目标
41、的实现。化学说课稿 篇6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光电效应与光量子假说。它是教科版选修3-5 第四章 波粒二象性中的第二节内容。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教学三维目标;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四、教学过程和教学流程。首先来说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本课内容在旧教材中是放在光的本性一章中的,而新教材却把它放在了近代物理初步中波粒二象性的章节,并且放在了量子概念诞生之后第二节,这就使它在知识方面,有了两个作用:首先光电效应使人们认识了光的波动学说并不能全面解释光的本性,光还具有粒子性,为第三节光的波粒二象性打下了基础;其次光电效应的解释应用了量子理论中的能量子概念,是
42、第一节中提出的能量子概念的应用和发展,所以本节课在知识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本课还是有着厚重的物理学科文化积淀,是物理学史、科学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创新意识等人文精神教育的题材。鉴于教材的以上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实验总结光电效应的规律;2、通过对光电效应的解释了解光量子假说,理解光电效应方程3、会用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4、会用光电效应方程解决简单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光电效应规律”的过程,获得探究活动的体验。2、尝试发现波动理论面对光电效应规律遇到的困难。4、通过光子假说和光电效应方程的提出,体会假说法在物理学中的作用3
43、、领略“观察、实验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新的假说”的物理学研究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我是这样分析的。根据认知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把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融汇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去的过程。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有缺陷就会造成认知障碍。应用到本节课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难点:首先光电效应现象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差很远,学生没有感官体验。其次原有知识对学生的干扰,通过前面的学习光是电磁波的结论已经深入人心 ,学生无法接受光是粒子的新概念。最后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没有相应的概念,不能同化新知识
44、。在用波动说和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时遇到困难,因为学生不知道光和物体是怎么作用的,逸出功,和最大初动能的概念也是第一次接触。要想解决以上难点,做好光电效应的实验是关键,再在观察总结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光电效应的规律和光电效应方程的应用现代教学论认为,物理教学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还有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功能,根据对三维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一、利用光电效应的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中我直接用多媒体打出本节课的课题。然后我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说了一下这段话:本课学习的光电效应,在量子理论的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光电效应及
45、其规律的研究,使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观念发生了变革:大自然在微观层次上是不连续的,即“量子化”的,而不是牛顿物理假设的在一切层次上都是连续的!光电效应的科学之光经众多物理学家前赴后继,在物理学史上成为绚丽夺目的篇章。让我们翻开这炫目的一页,沐浴科学的阳光吧!二、通过光电效应的研究装置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光电效应的规律教材没有用实验引出光电效应现象,而是直接给出结论,我想这样做的目的可以把重点放在光电效应规律的得出上,为了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得出结论。老师把实验分成几个部分,第一步详细介绍了实验器材,并且画了板画,这样就排除了由于不理解实验器材而对学生的干扰。第二步用紫外线灯和应急灯的可见光分别照射阴极,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得出规律:1、任何一种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V0,只有当入射光V V0,才能发生光电效应第三步将高压电源去掉,用紫外线照射阴极,学生观察到检流计中仍有电流通过。说明光电子飞出时具有初动能。教师进一步说明,科学家用不同的光(不同频率,不同光强)照射同一金属。发现: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