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公共安全管理-李彦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公共安全管理-李彦明.ppt(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武汉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武汉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建设的基本思路撰写人:李彦明内容大纲内容大纲l武汉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分类武汉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分类l武汉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建设武汉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建设一、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分类一、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分类l日常管理体系日常管理体系l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自然灾害类事故灾害类公共卫生事件类武汉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日常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社会安全事件类其它图1 武汉市公共安全管理体系l内涵l建立适合武汉安全状况的日常管理体系 日常管理体系日常管理体系日常管理体系的内涵日常管理体系的内涵l武汉公共安全日常管理体系是指在公共安全危机发生前,实现对公共安全危机预
2、防、化解的一个有机整体。其核心任务是成立城市公共安全协调管理委员会,对城市公共安全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预测、监管、控制、规划、协调和处置。建立适合武汉安全状况的日常管理体系建立适合武汉安全状况的日常管理体系l由于本课题研究的是武汉市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因此,需要建立适合武汉安全状况的日常管理体系。自然灾害类管理阶段灾前的风险管理、防灾减灾、备灾工作和预警预报灾中的应急响应 灾后的恢复重建(一)自然灾害类管理(一)自然灾害类管理(二)事故灾害类管理(二)事故灾害类管理l基本要求:坚持预防为主,应急与预防相结合l四个阶段: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三)公共卫生事件类管理(三)公共卫生事件类管理l预防和
3、准备 l监测和预警 l信息报告 l应急反应l善后处理(四)社会安全事件类管理(四)社会安全事件类管理 l建立全面系统的社会安全事件防范机制l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安全事件处置机制 l确立稳妥的社会安全事件善后机制(五)其他类管理(五)其他类管理 l公共安全管理方法应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常规的检查监督,发展到更多地依靠法制手段、科学手段、信息手段、咨询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为基础的科学管理。l公共安全管理应更多关注基层的变化及其趋势。l更多地关注社会心理层面的因素,解决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某些深层次问题。应急管理体系应急管理体系l内涵l基本构成 l建设的基
4、本框架(一)(一)应急管理体系的内涵应急管理体系的内涵 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府各系统、部门整合各种资源,根据应急法制,针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建立起旨在防止或减少危机发生的工作体系。(二)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成(二)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构成 保障系统执行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决策系统基本构成(三)(三)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一案三制”预案建设体制建设 机制建设 法制建设 二、武汉市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建设二、武汉市公共安全管理体制建设l灾害预警管理体系建设灾害预警管理体系建设l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l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公共安全保障体
5、系建设 管理目标灾害事故的监测、预测、预报损失评估公共安全管理应急预案规划应急救灾能力评估风险评价预测损失最小化规划评价图2-1 灾害预警管理体系(一)灾害预警管理体系建设(一)灾害预警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预警体系的思路和方法是遵循了在揭示灾害致灾机理的基础上,对各类可能导致形成灾害事故的损失进行风险评价,对危机信息进行监测、预测、预报,并对武汉政府的应急救灾能力评估,制定出与武汉政府应急救灾能力和灾难危害性相符合的应急预案,从而实现对各类灾害的有效预警和预先防范,使得损失减小到最小化。1.灾害事故的风险评价灾害事故的风险评价 l风险源的识别与评价:目的是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因素 l风险受体易
6、损性评价:对受体可能暴露于某一风险因子的程度,以及受体对风险应对能力进行综合度量 2.危机信息的监测、预测和预报危机信息的监测、预测和预报 l监测:危机管理部门就已经或可能出现的危机现象进行监视和测量,其任务就是收集反映迹象的信息,它是公共安全预警的基础。l预测:是建立在对公共危机信息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公共危机的发展趋势。公共危机信息分析的基本框架如图2-2所示。l预报:由危机评估与危机警报的发布、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危机及防范知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与辟谣五个部分组成。检测信息鉴别建立危机监测档案建立危机监测数据库识别警兆寻找警源评估警情预警警情确定预警信息显示绿色状态无警:正常状态有警
7、:危机状态公共危机监测信息图2-2 公共危机信息分析的基本框架3.武汉的应急救灾能力评估武汉的应急救灾能力评估 l应当注重评估的整体性。应当针对武汉特定的风险水平和脆弱性程度的应急能力,建立应急救灾能力评估模型。l应急救灾能力评估应当理论模型与经验研究相结合,建构符合武汉特色的理论模型。l评估结果需有效反馈。一方面评估结构尽可能多地提供信息,另一方面还要将评估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框架。4.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预案的制定 基本框架 建立明确的制度和科学的程序 完善应急决策机构和信息中心 构建紧急支援的职能网络 明确处理任何突发事件的根本底线(不违法、不侵犯人权)原则:弹性、多选性、重要事件优先性(
8、二)灾害应急体系建设(二)灾害应急体系建设l应急指挥系统建设 l救灾抢险体系建设l灾害情报体系建设l应急避难体系建设l医疗急救体系建设表1 灾害应急管理体系主要项目次项目 主要项目次项目应急指挥系统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管理应急指挥方法救灾抢险体系灾民的救助与搜索公共设施应急措施特殊物体的救灾灾害情报体系灾害监测体系受灾应急评估灾害情报收集与传递情报信息共享媒体、政府报道机关合作应急避难体系避难场所的开设避难指挥的原则救灾物资的储备救灾物资的发放与调配医疗急救体系医疗救护体制心理咨询防疫与卫生保健1.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应急指挥系统建设l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目标:基于完善的应急管理系统,通过相关应急工程
9、的建设,帮助政府实现突发公共事件跨地区、跨部门、跨警区、跨灾种以及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统一协调、调度和指挥,事后的评估重建工作等。指挥长市应急指挥中心110、119、120、122或供水、供电、燃气等相关部门群众求助求救电话具体处置职能部门武汉城市圈城市省应急指挥中心指挥调度信息反馈下达指令上报信息下达指令上报信息指挥调度信息反馈图2-3 应急指挥管理流程图2.救灾抢险体系建设救灾抢险体系建设l灾民的救助与搜索(主要力量: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等;基本力量:专业救援队伍;辅助力量: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应急志愿者队伍和非政府组织等)l公共设施应急措施(目的:恢复群众
10、的正常生活和城市运转)l特殊物体的救灾:主要指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救灾3.灾害情报体系建设灾害情报体系建设l灾害监测体系l受灾应急评估l灾害情报收集与传递l情报信息共享l媒体、政府报道机关合作 4.应急避难体系建设应急避难体系建设l避难指挥的原则:“快速、方便、安全”和“就近就地、便于行动、便于指挥”l避难场所的开设:加强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设置应急避难场所指示标识。l救灾物资的储备:编制救灾物资储备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救灾物资储备库规模,增加救灾储备物资的品种和数量,逐步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l救灾物资的发放与调配:需要建立相互协调、相互联系、反应灵敏的救灾物资发放和调配体系,加强物
11、资调运、确保市场供应,及时进行市场监控。5.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医疗急救体系建设l医疗救护体制:制定预案、形成灾害医疗救护网络、灾害发生时期医疗救护组的建立以及医疗药品和器材的管理 l心理咨询:对专业工作及社会团体的作用进行规范、确定心理咨询的具体内容、发展心理咨询的技术手段和方法l防疫与卫生保健:加强灾后卫生防疫工作的相关理论研究、制定应急预案、动员群众参与(三)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三)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三位一体”l应急人力资源保障体系建设l应急物质资源保障体系建设l应急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1.应急人力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应急人力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l人力资源系统的组成:决策指挥人员、应急救援人
12、员和非政府组织人员 l人力资源保障体系的管理: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考核等2.应急物质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应急物质资源保障体系建设l物资需求:注重科学的需求分析l物资筹集:建立物资筹集的措施 l物资配置:优化配置应急物资 l物资调度:建立应急调度物资体制 3.应急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应急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建设 l基础数据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核心,提供数据的采集、处理、存储、显示和管理的功能。l信息联动系统: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跨操作系统、跨数据库、跨应用系统和跨管理域的信息交换,将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和应用系统有效地整合在一起。l应急通信系统:综合利用多种通信资源,保障应急指挥、紧急救援的重要通信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