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其道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以致其道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以致其道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学以致其道教案学习目标:1,探究学习之道2,积累名句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学以致其道“学”,就是学习,“致”,就是获得,“道”,就是道义,“以”,相当于“来”,这样整个标题就是“通过学习来获得他所追求的道。什么是“道”?这里有几种解释,你觉得哪种理解比较好:(1)道路(2)途径、规则(规律、规范)(3)道理(学说、真理)(4)技巧(方法)等这里应该作道理、道义比较合理。通过对标题的分析,我们知道这是一篇谈学习问题的文章,对于“学习”,孔子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篇文章,聆听他那睿智的言语。二准确解读文本:1,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
2、子学以致其道。”2,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道理:学习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了。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道理:清心寡欲,一心向学,才能有所为。4,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道理:好学的人,是理性的,不会太情绪化,不会无端的发脾气;好学的人,不会重蹈覆辙,不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5,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道理:学无止境,要有坚定的意志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要勤学好
3、问,多加思考。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道理:学习态度要老实,不要不懂装懂。三,总结:1,学习是获得能力、方法、智慧、美德的唯一途径。2,学习的目标:第1则19.7、第2则14.24、第5则6.13为提高自己的修养、能力、境界而学习,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期许而急功近利。3,学习的内容:第3则15.32、第4则13.4、第7则1.7、第9则2.16学做人孝,忠,信。4,学习的方法:第12则1.10、第13则19.6、第14则3.15广泛涉猎,坚定方向,勤学好问(质疑问难),不断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怠;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无常师;温良恭
4、俭让。5,学习的态度:第6则1.14、第8则6.3、第10则7.20、第11则19.22、第15五则2.17(1)清心寡欲,专心做事做人(2)不迁怒,不贰过不情绪化(3)不耻下问,学无常师(4)厚道老实,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小结:学习不要太功利,学习要持之以恒,学习要踏踏实实,学习要善于质疑问难。学以致其道原文和译文【原文】子夏曰:“百工居肆(1)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197)【注释】(1)百工居肆:百工,各行各业的工匠。肆,古代社会制作物品的作坊。【译文】子夏说:“各行各业的工匠住在作坊里来完成自己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撑握道。”【原文】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
5、人。”(1424)【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原文】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1)在其中矣;学也,禄(2)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1532)【注释】(1)馁:音ni,饥饿。(2)禄:做官的俸禄。【译文】孔子说:“君子只谋求道行道,不谋求衣食。耕田,也常要饿肚子;学习,可以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不担心贫穷。”【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
6、至矣,焉用稼?”(134)【注释】(1)圃:音p,菜地,引申为种菜。(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3)襁:音qing,背婴孩的背篓。【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评析】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在
7、上位的人哪里需要学习种庄稼、种菜之类的知识,只要重视礼、义、信也就足够了。他培养学生,不是为了以后去种庄稼种菜,而是为了从政为官。在孔子时代,接受教育的人毕竟是少数,劳动者只要有充沛的体力就可以从事农业生产,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实行统治的知识分子。所以,孔子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劳动者。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其相对的合理性。【原文】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613)【译文】孔子对子夏说:“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评析】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贵、通晓礼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则
8、指地位低贱,不通礼仪,品格平庸的人。【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114)【注释】(1)就:靠近、看齐。(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3)正:匡正、端正。【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评析】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
9、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原文】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7)【注释】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2)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3)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
10、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评析】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原文】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1),不贰过(2),不幸短命死矣(3
11、)。今也则亡(4),未闻好学者也。”(63)【注释】(1)不迁怒:不把对此人的怒气发泄到彼人身上。(2)不贰过:“贰”是重复、一再的意思。这是说不犯同样的错误。(3)短命死矣:颜回死时年仅31岁。(4)亡:同“无”。【译文】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呢?”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评析】这里,孔子极为称赞他的得意门生颜回,认为他好学上进,自颜回死后,已经没有如此好学的人了。在孔子对颜回的评价中,他特别谈到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学生,重在培养他们的道德情
12、操。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原文】子曰:“攻(1)乎异端(2),斯(3)害也已(4)。”(216)【注释】(1)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2)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3)斯:代词,这。(4)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译文】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原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译文】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评析】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
13、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原文】卫公孙朝(1)问于子贡曰:“仲尼(2)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1922)【注释】(1)卫公孙朝:卫国的大夫公孙朝。(2)仲尼:孔子的字。【译文】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说:“周文王武王的道,并没有失传,还留在人们中间。贤能的人可以了解它的根本,不贤的人只了解它的末节,没有什么地方无文王武王之道。我们老师何处不学,又何必要有固定的老师
14、传播呢?”【评析】这一章又讲到孔子之学何处而来的问题。子贡说,孔子承袭了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固定的老师给他传授。这实际是说,孔子肩负着上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并把它发扬光大的责任,这不需要什么人讲授给孔子。表明了孔子“不耻下问”、“学无常师”的学习过程。【原文】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于是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110)【注释】(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2)子贡:姓端木名赐
15、,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学生对他的称呼。(4)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5)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7)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译文
16、】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评析】本章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例如,这五种道德品质中的“让”,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中,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是在功名利权上先人后己,在职责义务上先己后人。让用之于外交如国事访问,也是合乎客观需要的一个重要条件。孔子就是因具有这种品格
17、,所以每到一个国家,都受到各国国君的礼遇。孔子认为,好胜,争取名声;夸功,争取名利;争不到便怨恨别人,以及在名利上贪心不足,都不符合让的原则。据此可知,让这一基本原则形成社会风尚的可贵之处是:就人情而言,长谦让名利地位之风,人们就多学别人所长而鉴人所短。前者可以导人于团结、亲睦、向善;后者则诱人嫉贤妒能。二者的社会效果截然相反。【原文】子夏曰;“博学而笃志(1),切问(2)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96)【注释】(1)笃志:志,意为“识”,此为强记之义。(2)切问:问与切身有关的问题。【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评析】
18、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博学而笃志”即“博学而强记”,再一次谈到它的重要性的问题。【原文】子入太庙(1),每事问。或曰:“孰谓鄹(2)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315)【注释】(1)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2)鄹:音zu,春秋时鲁国地名,又写作“陬”,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指孔子。【译文】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问。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里,什么事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评析】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却每件事都要问别人。所以,有人就对他是否真的懂礼表示
19、怀疑。这一段说明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同时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原文】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17)【注释】(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2)女:同汝,你。【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评析】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
20、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学以致其道同步练习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女为君子儒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求之与?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填代码)并写出活用后的意思A.名作动B.名作状C.名作使动D.名作意动E.形作名F.形作动G.形作使动H.形作意动I.动词作名词J.动词作使动三.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肆:制作器物的场所,作坊B.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敏:聪明C.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俭:约束D.事君能致其身致:奉献,献出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古之学者为己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B.敏以求之者也不贤者识其小者C.敏于事而慎于言切问而近思D.仁在其中矣吾必谓之学矣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诲女知之乎B.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C.就有道而正焉D.今也则亡4.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A.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B.攻乎异端,斯害也已C.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D.子闻之,曰:“是礼也。”四.名句填空。(8分)(1)子曰:“古之学者为己,_。”(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3)子夏曰:“_,_,仁在其中矣。”(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