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二)内容理解(教师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二)内容理解(教师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项复习(部编版五四制)(上海专用).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题文言文(二)内容理解教学目标 卜能理解文本主要内容;2.把握人物形象。3.理解文本的主旨。授课内容概要知识精讲(一)常考题型注意“具体体现”类问题;原因类,“根本原因类”问题;“写作手法类”问题;具体情节的分析与概括题; 道理启示类等。(二)内容理解答题技巧答题步骤:1 .概览全文,整体把握。(1)先抓住标题:一般讲,如果是有标题的寓言故事,我们要特别注意标题对我们的启示作用。(2) 了解记叙的是什么事;弄清所记之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通常来说,起因很重要,因为有因才有果,有时候过程也非常重要。(3)简析所记之事涉及什么人,他们之间有没有主次之分,关系如何;(4)查看记叙中作者有没有议论,议
2、论什么。2 .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3 .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4,归纳中心可选择不同的切入口。如,重在叙述故事的,可从故事结局分析作者的价值取向;侧重写人物活动变化的,可从分析人物行为思考作 者的写作意图;以讲述生活现象为主的,可从个别现象分析反思作者褒贬倾向。寓言抓住故事中最夸张最不可能的部分,思考短文要借此讽刺什么;最后,逆向思考总结出要告诫人们的道理。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5 .解题方法:利用文章本身的语境、命题的题目、文章中的原话、注解及文章的主旨来解答相关试题,对症下药一一对于不 同的题目类型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方法一:逆推思维法,即用倒推法思考,从结果出
3、发,并一步一步得出关键词。方法二:这一过程称为正反思维法,即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方法三:这一过程称为角色思维法,即从各个角色、各个角度来加以思考。6 .答题注意事项(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语句从多 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局部理解命题主要围绕原因、结果、表现,一般是要求用文中语句回答,注意不要多答也 不要少答。(3) C (根据“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可知,作者要阐明的观点是要顾全大局,不能让第三方得利) (九)阅读下文,完成题目。齐人攫金昔
4、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见人操金,因攫(juC)其金而去。吏捕而束缚之,问 日:“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对日:“不见人,徒见金耳。”【注释】因:趁机。 攫:原指鸟用爪抓取,这里引申为夺取。1.昔:从前。2.欲金者:想要金子的人。3.有者:有一个的人。4.清旦:清早。5.衣冠:穿好衣服、戴好帽子。6.之:到去。7.市:集市。8,适:到去。9.所:地方。10.因:趁机。11.焉:那里。12 .攫(ju6):抢。13.去:离开。14 .鬻(yti):出售。15.徒:只,仅仅。16.对日:回答道。对:回答17.皆:都。18.捕:抓捕。19.吏捕得之,之:代词,代指齐人。20.
5、子:你,指代小偷。21.何:为什么22.取:抢23.徒:只从前齐国有一个想要金子的人,(有一天)清早,(他)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就到市场上去。他去卖金子的地方, 乘机抢了店主的金子离开。衙役把他逮住了,审问他:“人都在那里,你抢别人的金子,这是为什么?”齐人回答他 说:“我抢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J1 .解释加点字:(共4分)(1)清旦衣冠而之市()(2)因攫其金而去() 2 .翻译句子(2分)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3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齐人夺取金子的时候卖金的地方没有人。C.齐人捡到了金子。B.齐人是一个利欲薰心,见钱眼开的人。D.齐人是盲人。【答案】.
6、(1)到去(2分)(2)离开(2分)(共4分)1 .人都在那里呢,你为什么还要抢夺人家的金子? (2分).B (2 分)去:离开距离之:代词。可译为“他”、“她”、“它”,“我二也指代复数代词。可译为“这”、“那”、“这些”,“那些”助词。相当于“的”助词。起某些特殊的语法功能,无实际意义,可不译课后(一)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下面小题秦观读书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 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之一二。故虽勤,而常废于善忘。【注释】辄就。惩艾惩治,惩戒。时从前,读能ng。译文: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
7、在不勤奋上。近几年来,用发愤读 书的态度来惩戒自己,后悔以前的行为;但聪明智慧已经衰竭,几乎比不上早先的十分之一二。因此,我虽然 勤奋下苦功读书,却常常因为善忘而荒废了学业。3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是:()殆不如曩时十一二A.几乎 B.通“怠”,懈怠 C.恐怕 D.危险4 .本文给我们的启示是:学习上,我们要做一个 的人。【答案】上海市虹口区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3 . A4 .刻苦、勤勉(写勤劳和勤不得分)【解析】【3题详解】句意:几乎比不上早先的十分之一二。殆:几乎。故选A。【4题详解】文章通过少年时和成年后读书状态的对比,表明损害学业的,是少年时“常废于不勤:因
8、此,我们要想取得 好的成绩,就必须勤勉、勤奋、刻苦地学习。注意填空时不能只写“勤”字,容易让人误解为“勤劳”,而这 个意思是不符合文意的。(二)(6 分)竹鸡之性,遇其傅必斗。取之者扫落叶为城,置媒其中,而隐身于后,操网焉。激媒使之鸣,闻者随 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而网已起,无脱者。盖目既闭,则不复见人。【注释】傅:同类。城:城墙,这里指用落叶堆起的屏障。媒:媒介,这里指竹鸡的同类。译文:竹鸡的本性,遇到同类必定争斗,捕竹鸡的人扫落叶作围墙,把诱鸟放在里面,自己隐蔽在后边操纵罗 网。刺激诱鸟让它鸣叫,听到叫声的竹鸡,必定随声到来,闭着眼睛飞进树叶堆起的围墙,一直向前要争斗一 番,可是网
9、已收起,没有能逃脱的。这是因为眼睛已经闭上,就不再看得见人了。8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取之者扫落叶为城()(2)激媒使之鸣() 9 .竹鸡莽撞好斗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是“10 .竹鸡“闭目”自投罗网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答案】上海市杨浦区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8.(1).作为 (2).让9 .(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10 .凡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要鲁莽从事。(盲目好斗,无法认清形势,反而会害了自己)(意对即可)【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 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10、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1)句意为:捕竹鸡的人扫落叶作围墙。为:作为。做(雕刻)(制造)(写)作为担任是叫做, 称为变成,成为(形成)替,给被(2)句意为:刺激诱鸟让它鸣叫。使:让。命令,派遣让出使假使,假若【9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句子的能力。作答时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语境,找到答案区域并筛选出符合题 目要求的句子即可。根据题干“竹鸡莽撞好斗”可知,其具体表现是“(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必定随声到来, 闭着眼睛飞进树叶堆起的围墙,一直向前要争斗一番)【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章的启示。由“竹鸡之性,遇其侍必斗”分析
11、,我们做事,不应鲁莽行事;由“闻者随声必至,闭目飞入城,直前欲斗” 分析,凡事要三思而后行;由“而网已起,无脱者”分析,无法认清形势,就会害了自己。免费增值服务介绍嚼学科网 e卷组卷系统3 学科网() 致力于提供K12教育资源方服务。网校通合作校还提供学科网高端社群 出品的老师请开讲私享直播课等 增值服务。3组卷网() 是学科网旗下智能题库,拥有小初高全 学科超千万精品试题,提供智能组卷、 拍照选题、作业、考试测评等服务。扫码关注组卷网解锁更多功能扫码关注学科网每日领取免费资源回复ppt免费领180套PPT模板回复天天领券来抢免费下载券例题解析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
12、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先诳之日:“与若芋,朝三而暮四,足乎? ”众狙皆起怒。俄而日:“与若芋,朝四而暮三, 足乎? ”众狙皆伏而喜。注释:狙(诃)公:养猴子老头。狙:物猴。芋(X。):橡树的果实。参考译文: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欢猴子,养的猴子成群,他能懂得猴子们的心意,猴子们懂得那个人 的心意。那位老人因此减少了他全家的口粮,来满足猴子们的欲望。但是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将要限制猴子 们的食物,但又怕猴子们生气不听从自己,就先骗猴子们:“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三颗,晚上四颗,这样够 吗? ”众多猴子一听很生气,都跳了起来。过了一
13、会儿,他又说:“我给你们的橡树果实,早上四颗,晚上三颗, 这样足够吗? ”猴子们听后都很开心地趴下,都很高兴对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6.解释下列加点字。(1)将限其食()(2)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 7 .翻译文中划线句。与若芋,朝三而暮四,足乎?8 .下列选项中不是成语“朝三暮四”近义词的一项是() A.反复无常 B.变化多端C.墨守成规 D.出尔反尔9.故事中“众狙”可笑在哪里:【答案】上海市黄浦区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1).食物(口粮)(2).多(众多)6 .我给你们橡果,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了吗? 8. C.没有认清事物的本质,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大意对即可
14、)【解析】【6题详解】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 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 “食”是多义词,吃食物同“饲”,喂养;“众”是“众多,多”的意思。【7题详解】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 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与(动词,给)、若(你)、足(够用,足够)”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15、。【8题详解】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成语“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A.反复无常:形容常常变化,一会儿是这样,一会儿又是那样,变动不定。B.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C.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D.出尔反尔: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后来又反悔。比喻言行自相 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据此可知,答案为Co【9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理解。朝三暮四这个故事阐述一个哲学道理,无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其实众猴 子所得到的并没有增加或减少,然而猴子们却因此而喜怒。其可笑在于“没有认清事物的本质,
16、只是被表象所迷惑”。 据此理解概括作答。【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 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 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巩固练习(-)阅读下文,完成习题(7分)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日:“吾非圣人,但 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遂依而截之。【注】老父:老人1,鲁:鲁国。2.执:手拿着。3.老父:老人。4,圣人:才智高超的人。5.亦:也。6.俄:一会儿,不久。7.但:只是;不过。8.计无
17、所出:办法没有(可以想)得出来(的)。计:方法,计策。9,遂:于是;就。10.初:最初,刚开始。11.以锯:用锯子。12.依:按照。13.中截:从中间断开。14.何不以锯中截之:为什么不用锯子把杆子从中间锯断再进入城门。何:为什么。15.者:(样)的人。16.世之愚,莫之及也: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17,依而截之:省略句,应为“依之而截之”。18.至:来到。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要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 门)。一点办法也想不出。(过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才智高超的人,只是(我)见到 的事情多罢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
18、竿在当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那个鲁国人)于是听从了(老人的办法)将 长竿子截断了。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了。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1)不可入()(2)俄有老父至 () 2 .翻译句子(3分)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3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2分)【答案】. (1)进入(2)到1 .鲁国有一个拿着长竿要进城门的人,刚开始竖着拿它。3,不能自作聪明,好为人师;受教也要懂得思考。入:进入(跳入)(注入)(插入)(映入)(在国内)(二)阅读下文,完成习题(6分)杀驼破瓮昔有一人,于瓮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得不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日:“汝 莫愁,吾教汝
19、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注释】瓮: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既:已经用:采纳从前有一个人,先前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了瓮中的粮食,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主人因 此很担忧,却无计可施。这时一位老人来到那人跟前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出来的方法。你把 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 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蠢人,被后人所耻笑。1.对“既得不出,其人以为忧”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A.那个人已经不能让骆驼的头出来了,就为此事
20、发愁。B.骆驼的头既然不能出来,那个人就认为是忧愁。C.骆驼的头已经出不来了,那个人就为此事发愁。D.那个人既然不能让骆驼的头出来,就很发愁。2 .文中写养驼人是“痴人”,他的“痴”具体体现在“ 二(2分).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的启示是 o (2分)【答案】.C1 .既杀驼,而复破瓮.不要盲目听信他人的意见,要有自己的主见。(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5、16题。(4分)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日:“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日: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注释:献诸子罕:即“献之于子罕”,意为向子罕献上玉。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尔
21、:你。 若以与我:如果把它给我。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玉)给琢玉的人看,琢玉 的人认为是块宝,因此才敢献给你。”子罕说:“我认为不贪(这种品质)是宝,你认为玉石是宝,假若把玉给我, (咱俩)都失去了宝。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宝。”献玉的人很恭敬地说:“小人拥有玉,寸步难行,献上这块玉以求 免死J 子罕把它放在自己的箱里,让工匠替自己雕玉,(卖掉玉)使献玉人富有之后,让他回到家里。15.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分)故敢献之 皆丧宝也 16.你认为子罕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2分)【答案】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附属龚路中学2020-202
22、1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1)故:所以;(2)丧:失去。(各1分)15 .子罕拒绝接受宝玉,并且晓之以理,表现了子罕洁身自好,不慕钱财的品质。(2分,没有结合文本内容扣一 分。)故:原因,缘故所以,因此故意,特意原来的,先前的,旧的(四)课外文言文阅读(12分)一箧磨穴砚古人有学书于人者,自以为艺成,辞而去。师日:吾有一筐物,不欲付他人,愿托置于某山下。”其人受之。 因其封题不甚密,乃启而视之,皆磨穴之砚也,数十枚,方知师夙用者。顿觉羞愧,乃反而学,至精其艺。注释箧(qiH:指竹箱子。封题:封条及封条上写的字。启:打开砚:也称“砚台”。中国传统文房用 具,始于汉代。文房四宝之一。
23、以笔蘸墨写字,笔、墨、砚三者密不可分。夙:早古时候有个人向别人学习书法,自认为书法已经学成,告辞老师而离开。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交给 别的人,希望你能把它安放在某座山下面。”那个人接受了,因为箱子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他就打开来看,里面 都是磨出洞的砚台,有很多枚,(那个人)才知道老师曾经有多努力。他顿时觉得十分惭愧,就返回继续学习,一 直学到书法技艺非常精通的地步。1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古人有学书于人者 书: 辞而去: 18.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2分)A.就反而认真学习了,一直到技艺很精深的程度。B.就返回去重新学习书法,直到精于这门技艺。C.就返回去认真
24、学习,认识到这是门精深技艺。D.就反而认真读书了,直到把书读到精深的程度。19 .老师把“一箧物”特意托付于学书者的目的是(3 分)20 .这则故事给你的启示是 (3分)【答案】上海市罗南中学2021-2022学年六年级上学期语文练习试题(一)17、(1)书法;(2)离开 18、B19、给他看磨穿的砚台,教育他书法技艺需要刻苦学习。20、学习不能浅尝辄止,只有勤奋刻苦,才能至精至深(大意即可)去:离开距离(五)课外文言阅读(10分)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邻有贫者,刘氏皆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 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戒之,日:“与人为善,乃人之本,谁无缓急
25、之事? ”母丧三年,刘家大火,屋舍 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注释】咸:者B。殆:全部。【点睛】参考译文:有个姓刘的人,是乡里的寡妇。她养育着一个儿子,白天在田间耕作,晚上在烛光下纺织,整年都像这样。邻 居中有穷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教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 说她善良。然而她的孩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母亲告诚他说:“为别人做好事,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情势紧迫 的事呢? ”母亲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几乎全部被烧光。乡亲和邻居们不仅给他衣服,并且为他砍树 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氏的恩情!这时
26、刘氏的孩子才明白母亲的友善之举。5.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刘氏以己之衣遗之() 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6.对文中划线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宿舍里的衣服都被烧光,刘家只好向乡邻们讨要衣服穿。B.宿舍和衣物几乎被烧光,刘家只好向乡邻们讨要衣服穿。C.房屋里的衣物被烧得差不多了,乡邻们主动地给予刘家衣服穿。D.房屋和衣物都被烧毁了,乡邻们主动给刘家拿来衣服。7 . “乡里咸称其善”的原因是 (用文中语句回答).选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o【答案】上海市虹口区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5.送,赠送 .明白 6. D7 .邻有贫者,刘氏皆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帮
27、助别人,也会赢得别人的帮助;善心善举会得善报;与人为善,真诚待人,就能以心换心【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 用、古今异义等现象。句意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遗:送,赠送。遗留,留下留给,送给,馈赠句意为:这时刘氏的孩子才明白母亲的友善之举。悟:明白。【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翻译能力,要通读全句,把握意思,注意倒装与省略现象。翻译句子要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屋舍衣物:房屋和衣物;殆:几乎,全部;给:给予,送与。可见正确的句意是:房屋衣物几乎全部被烧 光,乡亲和邻居们给他衣服;故选
28、D。【7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学生在解题时,应该先熟悉文章大概意思,然后再进一步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态度,想表达的主要思想。由“邻有贫者,刘氏皆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可知,邻居中有穷 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因此“乡里咸称其善” 即乡里的人都称她善良。【8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由文中“邻有贫者,刘氏皆以斗升相济”“母戒之,日:与人为善,乃人 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等内容可知,刘氏乐善好施,后来家里着火,被她救济过的人都 来相助,可见故事意在告诉我们要乐于助人,善
29、待他人、要与人为善,善有善报的道理(六)杨生畜一犬,甚爱之。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往视,见井中有人焉。生日: “君若出我,当厚报。”行人日:“以此犬见与生日:“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行人日:“若不与我,便不 出尔。“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 家。参考译文:杨生养了一条狗,非常喜爱。一天晚上杨生赶路,不小心掉在了空井中,狗在旁边叫了一晚上。第二天 早上,有人经过,觉得这条狗对着井号叫很奇怪,过去看到了杨生。杨生说:“如果您能够救我出来,我肯应要优 厚地报答您J那个人说:“(如果)你把这只狗给我,
30、我就救你出来J杨生说:“这只狗曾把我从死地救活,不能 给你,(如果你要其他的东西)我就不会吝惜。”那个人说:“如果这样,就不救你出来J狗就埋下头看井(里面), 杨生明白了它的意思,于是告诉路人,要把狗给他。路人就救了杨生出来,要了狗就离开了,狗不时地回头看。五 天之后,狗在晚上逃走了回到了杨生的家。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1)君若出我 (2)若不与我 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 10.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上海市黄浦区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如果 (2).给8 .杨生出来了,行人把狗栓上离开
31、了,狗不时地回头看。9 .杨生领会狗伸长脖子看自己的意图,知道狗会自己回家。【解析】【8题详解】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 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 “若”像如果比得上你;“与”是古今异义词,“给”的意思。【9题详解】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 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
32、出(被救出)、去(离开)、顾(回头看)”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10题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的语句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从“其时,犬 引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可知,杨生答应行人要求的原因是因为他领会狗伸长脖子看自己的意图,知道 狗自己会回来的。据此理解填写作答。(七)课外文言文(7分)生木造屋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日:“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J高 阳应日:“缘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 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注释】高阳应:宋国大夫。室家:房
33、屋。生:指新伐下的木材还未干。涂:泥。挠:弯曲。这里指生木 被压弯。败:毁坏。劲:坚固有力。参考译文:高阳应打算建造一所房子。木匠对他说:“不行啊!木料还没干,如果把泥抹上去,一定会被压弯。用 新砍下来的湿木料盖房子,刚盖成虽然看起来挺牢固,可是过些日子就会倒塌的。”高阳应说:“按照你的说法,那 么房子不会坏一一因为日子一久,木料越干就会越硬,泥土越干就越轻,以越来越硬的木料承担越来越轻的泥土, 房子自然就坏不了了。”木匠无话可答,只得听从他的命令来造屋。高阳应的房子刚盖成的时候看起来也还不错, 以后房子果然倒塌了。10.解释加点词语(1)高阳应将为室家()(2)木益枯则劲() 11.对文中划
34、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房子的起初也是好的,以后果然毁坏了。B.房子刚盖成的时候是好的,它的后果是毁坏了。C.房子刚盖成的时候是好的,以后果然毁坏了。D.房子的起初也是好的,它的后果是毁坏了。12.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有:(1);(2) 。【答案】上海市徐汇区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0.建造 .更加 IL C12.,做事应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否则会事与愿违;.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能自以为是。【解析】【10题详解】(1)句意为:高阳应打算建造一所房子。为,建造;做(雕刻)(制造)(写)作为担任是叫做,称为 变成,成为(形成)替,给被(2)句意为:木料
35、越干就会越硬。益,更加。增长,增加好处更加【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 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室,房子;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善,好;其后,以后;果,果然;句意为:房子刚盖成的时候是好的,以后果然毁坏了。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寓意的理解。据本文故事情节,“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写高阳应不听木匠的劝告,一意孤行。 用湿木造屋,最终房屋果然倒塌。据此可知,对于别人的正确意见,要虚心采纳;湿木造屋,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 正因为高阳应没有遵循客观
36、规律,主观隐断,所以导致房屋最终坍塌,可见,做事情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如果主观 臆断,就会事与愿违。据此理解作答即可。(八)阅读下文,完成问题。鹉蚌相争蚌方出曝,而鹃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鹉日:“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日:“今日不 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鹉!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参考译文:一天,蚌趁着天晴,张开两片硬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鹉鸟见了,快速地把嘴伸进蚌壳里去啄肉。 鹉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把你干死? ”蚌毫不示弱地回敬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把你饿死!” 就这样,蚌和鹤鸟在河滩上互相争持,谁也不让谁。正好有个渔翁经过这里,便轻易地把它们一起
37、捉住拿回了家。【注释】蚌:软体动物,外有坚硬的壳。鹤:水鸟,嘴长,常在水边啄食小鱼和贝类。箝:同“钳”,把 东西夹住。喙,鸟嘴。禽,问“擒力抓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今日不雨 渔者得而并禽之 (2) “渔者得而并禽之”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3)这则故事给人以启示,其中不恰当的一项是A.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B.做事要顾全大局,相互牵制反而会让一些人钻空子。C.做人要坚守气节,即使身处困境也不能够轻易屈服。D.做人要学会忍让,否则两败俱伤只会让第三方得利。答案:上海市奉贤区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上学期期末五校联考语文试卷(1)下雨;同“擒”,抓住。(2)两者不肯相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