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详解.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基础运用(共13分)为加深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初二年级组织同学们利用博识课时向来到博物馆参观学习。阅读同学写的参观感,完成下面小题。同学们走进博物馆,参观了 “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参观过程中,有同学【甲】惟妙 惟(xiAo)地模仿着西园惟集图中名贤大儒们的动作和神态,有同学地欣赏着 苏轼书醉翁亭记的拓本,有同学用手在空中临写着或遒劲【乙】或秀媚的字体,有同 *学一地读着前赤壁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其余作品与之 相比顿时【丙】Gn)然失色。经过一天的参观,回来时同学们已经累得,但能在紧 张学习之余放松
2、一下紧绷的神经,大家还是非常开心,都翘【丁】首期待下一次博识课。1 .【甲】【乙】【丙】【丁】填入的汉字和读音均正确的一项是()A.【甲】肖B.【甲】肖C.【甲】效A.【甲】肖B.【甲】肖C.【甲】效【乙】jin【乙】jlng【乙】jin【丙】黯【丙】黯【丙】暗D.【甲】效【乙】jlng【丙】咯【丁】 qiao 【丁】 qiao 【丁】 qiao 【丁】 qiao2 .在处填成语,正确的项是()A.屏息敛声抑扬顿挫筋疲力尽A.屏息敛声抑扬顿挫筋疲力尽B.屏息敛声器宇轩昂筋疲力尽C诚惶诚恐器宇轩昂郁郁寡欢C诚惶诚恐器宇轩昂郁郁寡欢D.诚惶诚恐抑扬顿挫郁郁寡欢3 .同学们在书法展厅前看到一段介绍文
3、字,中【甲】【乙】两处标点不够清晰,请你帮助 展厅工作人员补全标点,正确的一项是()苏轼曾经在书房写过一副对联:发奋遍识人间字,立志读尽天下书。从先秦百家,汉 代大赋,再到唐代诗歌,他无一不通,无一不精。他发明了一套独特的读书方法,叫“八 面受敌之法”。诸子百家无所不窥,儒释道三家经典驾轻就熟。儒家给了他家国天下的使 命,道家给了他潇洒豁达的心态,佛家给了他看淡一切的心胸。也因此,苏轼一生著述甚 丰。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甲】文学小言【甲】中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干屈子、 渊明、子美、子瞻者【乙】可见对苏轼评价之高。A.【甲】“ ” 【乙“B.【甲】“ “【乙】”。C.【甲】 【乙“D.【甲
4、】【乙】”。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一、基础运用(共13分)为加深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初二年级组织同学们利用博识课时向来到博物馆参观学习。阅读同学写的参观感,完成下面小题。同学们走进博物馆,参观了 “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参观过程中,有同学【甲】惟妙 惟(xiAo)地模仿着西园惟集图中名贤大儒们的动作和神态,有同学地欣赏着 苏轼书醉翁亭记的拓本,有同学用手在空中临写着或遒劲【乙】或秀媚的字体,有同 *学一地读着前赤壁赋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其余作品与之 相比顿时【丙】Gn)然失色。经过一天的参观,回来时同学们已经累得,但能在紧 张
5、学习之余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大家还是非常开心,都翘【丁】首期待下一次博识课。1.【甲】【乙】【丙】【丁】填入的汉字和读音均正确的一项是()A.【甲】肖B.【甲】肖C.【甲】效D.【甲】效A.【甲】肖B.【甲】肖C.【甲】效D.【甲】效【乙】jin【乙】jlng【乙】jin【乙】jlng【丙】黯【丙】黯 【丙】暗 【丙】咯【丁】 qiao 【丁】 qiao 【丁】 qiao 【丁】 qiao2.在处填成语,正确的项是()A.屏息敛声抑扬顿挫筋疲力尽C.诚惶诚恐器宇轩昂郁郁寡欢2.在处填成语,正确的项是()A.屏息敛声抑扬顿挫筋疲力尽C.诚惶诚恐器宇轩昂郁郁寡欢B.屏息敛声器宇轩昂筋疲力尽D.诚惶
6、诚恐抑扬顿挫郁郁寡欢3.同学们在书法展厅前看到一段介绍文字,3.同学们在书法展厅前看到一段介绍文字,中【甲】【乙】两处标点不够清晰,请你帮助展厅工作人员补全标点,正确的一项是()苏轼曾经在书房写过一副对联:发奋遍识人间字,立志读尽天下书。从先秦百家,汉 代大赋,再到唐代诗歌,他无一不通,无一不精。他发明了一套独特的读书方法,叫“八 面受敌之法”。诸子百家无所不窥,儒释道三家经典驾轻就熟。儒家给了他家国天下的使 命,道家给了他潇洒豁达的心态,佛家给了他看淡一切的心胸。也因此,苏轼一生著述甚 丰。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甲】文学小言【甲】中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干屈子、 渊明、子美、子瞻者【乙】可
7、见对苏轼评价之高。A.【甲】“ ” 【乙“C.【甲】 【乙“B.【甲】“ “ 【乙】”。D.【甲】【乙】”。分不清共中哪一幅是苏轼本人的作品。依据解说词判断苏轼的书法作品是()解说词1:苏轼的这幅行书作品,笔丰墨满,用笔浑厚遒劲,结体长短交错,纵横抑挫, 富有动感。解说词2:米蒂这幅作品行草相间,起之以行书,继之以草书。行书迅猛而带涩势:草书 笔意如游丝,又如粉蝶戏花、蜻蜓拂水。解说词3:蔡襄的这幅行楷作品取法兰亭序,而又参以颜鲁公敦厚沉稳的成分,浑厚端 庄,淳淡婉美,自成一格。解说词4;黄庭坚这副作品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 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c.属
8、第才周女A0, V,.律令舞阳时 号处且传不塞住的语件决 ,篇2心治帝砒*筋困齐 金率令俅噱2取自望猬住 普舛.-.贵多4堀F歆惫很X-头易 后智洞,立侬布茶金比氐哪碣事工*D.世住屋 桌上5.小亮搜集了眉山三苏祠的对联图片并整理成文字,其中一幅图片有些模糊,他不能确定 横线处的词语。请你为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宦迹渺难寻,只博得,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如行大地; 天心原有属,任凭它千磨百炼, ,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 。A.三杰一门江河扬不清名山B.千古英名江河扬不浑名岳C.三杰一门江涛扬不浑名山D.千古英名江涛扬不清名岳6 小丽在查找与苏轼有关的名胜古迹时,看
9、到了一段有关“黄楼”的介绍。她认为其中四处语句不够通顺,并用横线标示出来。请你帮助她判断,没有语病的上句是()黄楼公园是徐州苏轼文化的重要景点,也是喜好寻幽探古的打卡地。熙宁十年(1077),苏轼由密州(山东诸城)调任徐州知州,到达不久,黄河决口于城下,苏轼日夜巡守,率军民档水。水退后,为避免徐州不再遭水害,苏轼奏请朝廷拨款在徐州筑堤固 岸并建黄楼。苏轼任职徐州的时候40岁,正值最好的年华。他在徐州重民生,兴水利, 受民爱戴,学者将其在徐州的两年称为“黄楼”时期。斯人已去,精神长存。徐州八景 之一的黄楼正闭门提升目前内都展览水平,将以更加完善的述说方式,迎接新时代里一批批慕名而来的苏粉。A.B
10、.C.D.回到学校后,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本次活动写一篇新闻稿,收集了与新闻有关的知识, 其中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新闻六要素是“何时”“何地” “何事”“何人” “何故”“如何”,所有新闻都具备 这六个要素。7 .消息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小标题是消息内容的精粹概括,越 是简洁醒目的标题越能吸引读者。C.通讯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既强调新闻性和真实性,又注重运用形象思维,采取多种 文学手法,简洁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D.新闻特写一般展示新闻事件的纵切面,来龙去脉比较完整。并比通讯更强调时效性和现 场感。【答案】1.B2. A 3. C 4. B 5. A 6. C 7.
11、 B【1题详解】考查对字音字形的辨析。xiao一肖,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生动形象;劲一Jing,遒劲:形容雄健,有力量的;an黯,黯然失色:木指心情不好,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比之下有很大差距,远远不如; 翘qiao,翘首:指抬起头来眺望远处;形容盼望之切;故选B。【2题详解】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屏息敛声: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诚惶诚恐:非常小心谨慎以至达到害怕不安的程度;第一空,联系句中“欣赏着苏轼书醉翁亭记的拓本”的内容和语境,应选择“屏息敛声”; 抑扬顿挫:形容声音高低起伏,和谐悦耳;器宇轩昂:指风度气概高敞豁达,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样子;第二空,联
12、系句中“读着前赤壁赋”的内容和语境,应选择“抑扬顿挫”;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没有一点力气;郁郁寡欢:形容心里苦闷,闷闷不乐;第三空,联系句中“已经累得”的内容和语境,应选择“筋疲力尽”;故选Ao【3题详解】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甲处,联系“清末大学者王国维在【甲】文学小言【甲】中说”的内容可知,“文学小言” 应是王国维的文章,应使用书名号;乙处,联系“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干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的内容可知,引文独立 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故选C。【4题详解】考查对书法字体的辨识赏析。常见的五种书法及其特点:楷书:方正大气,横平竖直, 字体端正;行书:介于楷书
13、、草书之间,笔势连绵、酣畅纵横;隶书:蚕头燕尾,多 呈宽扁,横长竖短;草书:笔画简省,跌宕落笔,运转龙蛇;篆书:比较细瘦,笔画 匀称,大小和谐。解答时,仔细阅读解说词,结合图片内容进行辨析。A图有行书,字体迅猛而带涩势;有草书,笔画跌宕落笔,运转龙蛇,符合解说词2的内 容;B图是行书,字体大小相兼、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行文充满感情色彩,符合 解说词1的内容;C图是行书,长波大撇,提顿起伏,意韵十足,符合解说词4的内容;D图是行楷,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格,符合解说词3的内容;故选Bo【5题详解】考查对联能力。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同,内容相关。根据平仄的要求,上
14、联最后一个音节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音节是平声,故第空为 “名山”(山:shn),排除B、D ;上联“前无古,后无今”,“古”与“今”相对,下 联“清”与“浊”也应相对,“三苏”指的是苏洵、苏轼、苏辙,一门父子三词客,用“三 杰一门”更恰当,排除C;故选A。【6题详解】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句定语不完整,应改为:黄楼公园是徐州苏轼文化的重要景点,也是喜好寻幽探古的游 人的打卡地;句否定不当,应改为:水退后,为避免徐州再遭水害,苏轼奏请朝廷拨款在徐州筑堤固 岸并建黄楼;句语序不当,应改为:徐州八景之一的黄楼目前正闭门提升内部展览水平,将以更加完 善的述说方式,迎接新时代里一批批慕名而来的苏粉;故选
15、C。【7题详解】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辨析。A . “所有新闻都具备这六个要素”错误,一篇新闻报道一般包括六要素,但并不是所有新 闻都具备六个要素;C. “简洁迅速地报道新闻事实”错误,通讯一般容量大,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 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所以不如消息简洁迅速;D .“新闻特写一般展示新闻事件的纵切面”“并比通讯更强调时效性和现场感”错误,通 讯一般展示新闻事件的纵切面,来龙去脉比较完整;新闻特写则着重描写某一精彩瞬间,强 调时效性和现场感;故选Bo二、古诗文阅读(共21分)8. (1)晴川历历汉阳树,o (黄鹤楼)(2) , 千丈见底。游鱼细石,
16、直视无碍。(与朱元思书)(3)两岸石壁,o (答谢中书书)(4)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o(5)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用写景来交代行踪,用比喻来暗示内心抑郁,飘零之感 的语句是:, o(6)王绩野望中“, ”两句,写由中树木秋 意环抱,略显萧瑟却也不失宁静恬淡。(7)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用“, ”描绘出月 圆云起、水静岸阔的壮丽奇幻景观。【答案】 .芳草萋萋鹦鹉洲 .水皆缥碧 .五色交辉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 落晖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 子;三是答题内容
17、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萋、鹦鹉、 洲、缥碧、蓬、雁、晖”等字词的正确书写。阅读【甲】【乙】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甲】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早兴 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农体乍轻。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注】早兴是长庆三年(823),诗人到杭州任刺史的第二年早春所作。觉:醒。 思想:烦恼。9 .钱塘湖春行以 为线索,中间两联细致描写一、燕、草四种
18、景物,展现了西湖早春的美丽风光。10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第一句点题,交代了游踪;第二句从大处落笔写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云与湖 面相接,勾画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B.乙诗通过对小狗、小鸟这两个对存天极为敏感的动物的传神刻画来写早春气息:冬天过 去,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小狗对此敏感而“上阶眠”:一向活泼的小鸟也不放过这 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C.乙诗“半销宿清头仍重”说明诗人昨日饮酒甚名。春宵佐以美酒,本是人生,一大乐 事,但诗人因思念家乡而开怀大饮,以致大醉,到次日早晨仍有头重脚轻之感。D.乙诗中,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如“新脱冬衣”
19、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 乍轻”写出了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抒发了诗人感受到春天到来的 喜悦之情。11.赏析【甲】【乙】两诗的尾联,分析它们的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感。【答案】9.行踪.莺.花 10. C.两首诗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的情感都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抒发了对生 活的热爱之情。(或春天来临人们的喜悦之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 西湖美景的赞歌。诗歌以“行”为线索,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 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尾联
20、略写诗人最爱的湖 东沙堤。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可据此作答。【10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C “诗人因思念家乡而开怀大饮”错误。“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的意思是 睡醒后只觉得心境空明再无烦恼,大概是夜里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的缘故吧,据此可知 选项表述有误; 故选C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比赏析。甲诗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的意思: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 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诗人直抒胸臆,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只见绿杨 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 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
21、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 收,诗人也余兴未阑。表达了对早春的热爱之情。乙诗尾联“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的意思是:睡醒后只觉得心境空明再无烦 恼,大概是夜里没有思乡之梦撩人愁思的缘故吧。直抒胸臆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 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 媚的春天。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春天的热爱之情。据此分析它们的抒情方式和所表达的情 感。阅读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
22、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B】绝冬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 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 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若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百叫无绝B.月色入户 *C.沉鳞竞跃D.步于中庭A.百叫无绝B.月色入户
23、*C.沉鳞竞跃D.步于中庭络绎不绝夜不闭户 *负势竞上邯郸学步精妙绝伦悬崖绝壁 安家落户家喻户晓 争长竞短千帆竞发 昂首阔步步履蹒跚 1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翻译;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 太阳和月亮。理解:从此句中可知,三峡周围山峰耸立,高大连绵,因此身在其中是完全看不到太阳和 月亮的。B.绝崛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翻译,极高 山峰上生长者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 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理解,用“绝”
24、“怪”“悬”“飞”等词语突出了三峡春季时山、树、水的特点,“清”“荣”“峻”“茂”等词语突出了冬季时山、树、水的特点。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行横,盖竹柏影也。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 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理解: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洒满庭院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藻、 苻,突出了月光的皎洁空明。14.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文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材料一】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淳 淳,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醒,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
25、坐 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知又潺泼洁彻,粹冷柔滑。若 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咳胜言哉?(取材于白居易冷泉宁记) 【材料二】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阿奥 。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 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古之人其 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取材于柳宗元石涧记) 【注】注:【导和纳粹】引导人们心情平和,吸取纯洁的养分。【蠲(judn)烦析醒 (cheng)消除烦恼,头脑清醒。【
26、狎(xiA)】亲昵,亲近。知【(sh6n)】况且。 【亘石】横贯的石头。【闹(kun)奥】指内室深处。揭(qi)跣(xi&n)】拎起衣裳 赤着脚涉水。【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萌】遮蔽。【践履】足踏地, 这里指足迹。自然景物,往往能触发人的万千思绪。三峡的林寒猿啸引发了渔者一冷泉亭的自然风 光令人O承天寺的月夜触发了苏轼“”的感慨,深藏山间的石涧也让被贬永 州的柳宗元o【答案】12.C13. C14.凄凉之情(悲伤的心情) .身心愉悦.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得到慰藉(感到开心)【12题详解】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消失/断/高超的、独一无二的/极高的;B.门/门/家/住户、人家;C.都译
27、为“竞相,争着”;D.散步/走路/走/走路;故选C。分不清共中哪一幅是苏轼本人的作品。依据解说词判断苏轼的书法作品是()解说词1:苏轼的这幅行书作品,笔丰墨满,用笔浑厚遒劲,结体长短交错,纵横抑挫, 富有动感。解说词2:米蒂这幅作品行草相间,起之以行书,继之以草书。行书迅猛而带涩势:草书 笔意如游丝,又如粉蝶戏花、蜻蜓拂水。解说词3:蔡襄的这幅行楷作品取法兰亭序,而又参以颜鲁公敦厚沉稳的成分,浑厚端 庄,淳淡婉美,自成一格。解说词4;黄庭坚这副作品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意韵十足,不减遒逸兰 亭,直逼颜氏祭侄,堪称行书之精品。c.属第才周女A0, V,.律令舞阳时 号处且传不塞住的语件决
28、 ,篇2心治帝砒*筋困齐 金率令俅噱2取自望猬住 普舛.-.贵多4堀F歆惫很X-头易 后智洞,立侬布茶金比氐哪碣事工*D.世住屋 桌上5.小亮搜集了眉山三苏祠的对联图片并整理成文字,其中一幅图片有些模糊,他不能确定 横线处的词语。请你为上下联横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宦迹渺难寻,只博得,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如行大地; 天心原有属,任凭它千磨百炼, ,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 。【13题详解】本题考查翻译和理解。A.由“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知在正午和半夜,可以看到太阳和月亮,因此“完全 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理解是错误的;B. “突出了冬季时山、树、水的特点”错误,结合“
29、春冬之时”可知,应是突出了春冬两 季时山、树、水、草的特点。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第一空:三峡最后一段渔者之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意思是:巴东 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联系前文“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可知,猿声凄惨悲凉,连续不断,山谷回声悲哀婉转, 触发了渔者的悲情,不禁感到凄凉、悲伤。第二空:根据材料一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若 俗土,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可知,白居易描绘了喜爱冷 泉亭周围景色的原因,点明其可令人感到心平气顺,气血舒畅,
30、洗涤心灵;表现了冷泉亭 的自然风光令人身心愉悦。第三空: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 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 民,这里面蕴含着作者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作者先对 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最后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感 慨,透露出作者在被贬后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 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用与“闲人” 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表现自己旷达的心胸。第四空:材料二结
31、尾点明自己的心迹,“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 耶? ”意思是:古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 足迹来此吗?言外之意是柳宗元被贬后,来到石涧赏景,感受到景色的美好,内心得到慰 藉(感到开心)。【点睛】参考译文:三峡参考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 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 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 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
32、着风,也不如船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 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 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 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 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 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记承天寺夜游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 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
33、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 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 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 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材料一】参考译文:春天,我爱它花草的芬芳,树林的茂盛。在这里可以吸入纯净新鲜之气,使人心平气顺, 使人气血舒畅。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脱酒醒后的 疲惫,激发游人的兴致。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从亭子 的栋梁上生出,水与亭的台阶相齐平。你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
34、赏, 可在枕上垂竿钓鱼。况且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不论你是个凡夫俗 子,或者是出家的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 洗涤,一见冷泉就能除去尘垢。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说不完!【材料二】参考译文:它水量之大,比石渠的水量大三倍。横贯的石头作为底,宽达到水的两岸。石头有的像 床,有的像门门堂的基石像筵席上摆满菜肴,有的像用门槛隔开的内外屋,水流像纺织物 的花纹,水泉咚响声像是弹琴声,赤脚而往,折竹箭,扫陈叶,排腐木,清出一块可排十 八九张交椅的空地。交织的流水,指激撞的水声,皆在床下;像翠鸟羽毛般的树木,像鱼 龙麟甲般的石块,都遮蔽在交椅之上。古
35、时候的人有谁曾在这里找到这种快乐的吗?以后 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此吗?三、名著阅读(共6分).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题目中“红星”象征着 的意思。【答案】 .埃德加斯诺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详解】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红星照耀中国记述了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 地(即后来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后的所见、所闻、所感, 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 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 出版,于1938年2月首次出版中文版
36、。题目中“红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 革命。15 .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的结尾预言中国社会革命运动最终会获得胜利,请阅读以下 三个选段,分析他得出这个结论的原因。【选段一】必须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把桥(注:指泸定桥)占领。于是再一次征求志 愿人员。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人。 他们身上背了毛瑟枪和手榴弹,马上就爬到沸腾的河流上去了,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 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 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地向他们慢慢爬行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 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
37、。【选段二】一个眼光明亮的少年,嘴上还没有长毛,他站起来宣布:“我只有一句话 要说。白军到甘肃的一个村子中来时,没有人帮助他,没有人给他吃的,没有人要参加。 但是红军来时,农民们组织起来,成立委员会来帮助我们,青年人都志愿参军。我们红军 就是人民,我要说的就是这一点!”【选段三】总的说来,红色中国中有一件事情,是很难找出有什么不对的,那就是 “小鬼”。他们精神极好。我觉得,大人看到了他们,就往往会忘掉自己的悲观情绪,想 到自己正是为这些少年的将来而战斗,就会感到鼓舞。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不管整天行 军的疲乏,一碰到人问他们好不好就回答“好”,他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因 此看到他们,就会
38、使你感到中国不是没有希望的,就会感到任何国家有了青少年就不会没 有希望。在少年先锋队员身上寄托着中国的将来,只要这些少年能够得到解放,得到发 展,得到启发,在建设新世界中得到起应有的作用的机会。【答案】红军具有为民族解放而前赴后继的勇气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红军受群众拥护, 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红军为国家的希望而奋斗,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理解。根据选段一 “红军战士一个个站出来愿意冒生命危险,于是在报名的人中最后选了三十个 人”“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可以看出, 红军在危难之时能做到挺身而出,在生死关头能做到不怕牺牲,勇往
39、直前。他们具有为民 族解放而前赴后继的勇气和牺牲奉献的精神。根据选段二“但是红军来时,农民们组织起来,成立委员会来帮助我们,青年人都志愿参 军。我们红军就是人民”看出,红军受群众拥护,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根据选段三“觉得,大人看到了他们,就往往会忘掉自己的悲观情绪,想到自己正是为这 些少年的将来而战斗,就会感到鼓舞。他们总是愉快而乐观”可知,红军为国家的希望而 奋斗,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阅读下而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从“家祭”到“国祭”【新华网南京12月13日电记者蔡玉高、蒋芳】12月1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家 祭活动在纪念馆启动;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
40、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从“家 祭,到“国祭,中国近代史上最沉痛的一页,正不断加固于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中。降半旗、奏唱国歌、拉响警报、全城默哀、敬献花圈首个国家公祭日,高规格的 祭奠仪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与无尽思考。1937年前的12月13日,南京城陷,在那之后的1个多月时间里,侵华日军血腥屠杀 30万放下武器的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多年来,南京一直铭记着这段灾难的历史。1985年8月,建立在“万人坑”遗址上的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馆。1994年12月13日,纪念馆首次拉响警报并举 行集体悼念活动,此后,每年的这一天,纪念馆都会举行悼念活动。纪
41、念馆已成为我国重 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对外交流场所。(选自新华网)【材料二】映照历史点亮和平青砖墙上白色的花圈中写着大大的黑色“奠”字;1213支蜡烛被点燃,跳动的火焰映 着一张张严肃的脸庞。昨晚6点,“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守灵仪式暨和平烛光祭”在侵华 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场举行。来自南京江东门小学、南京大学、南京中医药 大学等学校的100多名青少年学生,中日韩三国僧侣以及来自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 等国的约150名国际友人,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守灵祈祷。满头银发的林伯耀一直低着头,表情严肃。这个生在日本、长在日本的福建籍第二代 华侨,在日本经常会去跟一些当年参加战争的日本老兵交谈,
42、“他们承认当年的屠杀,也 觉得中国人会骂他们,但完全没有反省的举动,这让我特别难过。”林伯耀说。(选自南京日报)【材料三】四海共祭家国魂旧金山举办南京祭人民网旧金山12月13日电(记者 韩莎莎)自1996年起,每年的12月13日,旧金 山当地华人华侨都会举办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南京祭”活动,如今已是第19年。“可是今年感觉与以往又有所不同,因为今年的12月13日是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 难者国家公祭日。”一位多次参加公祭活动的华人说。今年的“南京祭”活动在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举办,作为活动的一部分,文化中心展 出了日本侵占南京并且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家住在距离旧金山市50多英里的米尔 皮塔
43、斯市的徐先生告诉记者,他今天是带女儿来参加“南京祭”活动的。他说:“小孩子 从历史书上知道了南京大屠杀,我就想带她来了解下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一副“五洲同怀民族情四海共祭家国魂”的挽联在祭奠活动现场显得十分醒目。可容 纳近400人的会场几乎坐满了人。除了众多华人华侨、社团组织的参与,旧金山市议员、 州议员,以及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罗林泉等都参加了祭奠活动。(选自人民网).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说明它们传递的重要信息有哪些异同。16 .材料二中的“满头银发的林伯耀一直低着头,表情严肃”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 作用?17 .结合三则材料,你如何理解这些祭奠活动的意义。【答案】17.相同点:两则材
44、料都对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活动进行了严肃客观的 报道,突出了勿忘历史、珍惜和平的新闻主题。不同点:材料一强调国家的重视,侧重讲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祭奠活动由“家祭”变为“国 祭”,突出我国对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刻骨铭心,指出“高规格的祭奠仪式,给人留下 深刻印象与无尽思考”;材料二侧重讲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守灵仪式暨和平烛光祭活动,运 用点面结合的方式交代了参加祭奠活动的人员,突出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求与珍惜。18 .“满头银发”是肖像描写,一方面说明林伯耀年事已高,对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那段 历史有着深刻的感悟;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忧虑深重,头发都愁白了。“一直低着头,表情严 肃”是神态描写,突
45、出了林伯耀参加公祭活动时的沉重心情,以及对日本一些老兵不思反省 的愤慨与忧虑O报道选取生在日本、长在日本的福建籍第二代华侨林伯耀这一典型人物来写, 旨在表明“勿忘历史,珍惜和平”的深刻主题。19 .十四年抗战,为的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的完整和平;国家公祭,与波兰的奥斯 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一样,为的是告诫人们勿忘历史,珍惜和平。“和平之梦”不仅是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也是世界人民的幸福之梦。我们反对任何国家对其他国家进行野蛮 侵略,反对惨无人道的杀戮,渴求世界人民获得和平与幸福,真心希望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 士越来越多,大家携起手来,共同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和谐发展而努力奋斗。【17题详解】本
46、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完成此类题,先要认真阅读材料,然后比较分析 概括两则材料的同与异。所谓“同”就是两则材料传递信息的主题,所谓“异”就是两则 材料所传递信息的侧重点不同。通读两则材料,由材料一第一段“12月1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家祭活动在纪念馆启 动;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及材料二第一段“昨晚6 点,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守灵仪式暨和平烛光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祭 场举行”等内容可知,相同点在于均对“国家公祭活动”进行了报道;由材料一第二段“降半旗、奏唱国歌、拉响警报、全城默哀、敬献花圈首个国家公祭 日,高规格的祭奠仪式,给人留下深刻
47、印象与无尽思考”,第四段“纪念馆已成为我国重 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对外交流场所”及材料二标题“映照历史,点亮和平”和第一段 “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守灵祈祷”等内容可知,两则材料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各自的报道 点上:材料一着重于国家层面的警示;材料二着重于人们对和平的珍惜和祈求。【18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题时,在分析对参加祭奠活 动的生在日本、长在日本的福建籍第二代华侨林伯耀先生的细节描写时 应将之放到国家 公祭活动这个特定背景下,把握他沉痛与担忧的心理,从而真切地感受新闻的主题。“满头银发”是肖像描写,表明林伯耀年事已高,对南京大屠杀那段历史有着深刻的感 悟,同时,结合语境“他们承认当年的屠杀,也觉得中国人会骂他们,但完全没有反省 的举动,这让我特别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