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分层精练:文言文阅读 第9篇生于忧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分层精练:文言文阅读 第9篇生于忧患.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9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三章)第一层级,第一层级,(统编教材八上第23课)练基础-夯实基础一、精练课下注释1 .舜发于吠亩之中 发:兴起,指被任用 吠亩: 田地2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选拔、任用 筑:捣土用的杵3 .举于士 士: 狱官译句: 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4 .市: 集市.饿其体肤: 使他经受饥饿之苦5 .空乏其身 空乏:财资缺乏 译句:使他身处贫困之中。6 .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舌L: 扰乱译句: 使他做事不顺。7 .动心忍性: 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曾益 曾:同“增”译句: 增加。8 .恒过:常常犯错误.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译句
2、: 思虑堵塞。9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征: 征验、表现 发:显露、流露 喻: 了解、明白.入: 指在国内10 .法家拂士 法家: 守法度的大臣 拂:同“弼”,辅佐 拂士: 辅佐君王的贤士11 .出: 指在国外.敌国 敌:匹敌、相当译句: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二、一词多义舜发于联亩之中(课下注释)(动词,兴起,指被任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课下注释)(动词,显露、流露)*.发 有时朝发白帝(动词,出发) *野芳发而幽香(动词,开放)I黄发垂髯(名词,头发)(行拂乱其所为(课下注糅)(动词,违背).拂入则无法家拂士(课下注释)(动词,同“弼”,辅佐) 、参差披
3、拂(动词,飘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课下注释)(动词,奋起。这 里指有所作为)属予作文以记之(动词,写).作 作亭者谁(动词,建造)一鼓作气(课下注释)(动词,鼓起)其中往来种作(动词,劳作,劳动)I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动词,做)人恒过,然后能改(动词,犯错误).以其境过清(副词,过于)*管夷吾举于土(课下注神(名词,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三、重点句子翻译1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答案】 舜从田野中被启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贩中被举用。2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答案】(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
4、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3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积累柘展四)【答案】 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 出来,流露在言谈中,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4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答案】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享乐之 中可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第二层级练课内举一反三. (2006河南实脸区)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1 .文章第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答案】 举例论证。列举六位历史名人事例
5、,从客观角度,具体有力地论证了 “人才是 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这一观点。道理论证。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阐述了 “人才 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这一观点。2 .文章第二段是如何论证文段论点的,请简要说明。【答案】 对比论证。将忧患带来的好坏结果进行对比,从主观个人到客观国家,突出 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3 .孟子长于论辩,本文具有逻辑推理严密这一特点,请从论证思路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答案】先列举名人事例从正面论述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然后由个人类推到 国家,从反面论述了国家没有忧患往往会灭亡,进而提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第三层级,练中考能力提
6、升一、(2012河南备考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 (一)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齐桓公夜半不啸,易牙乃煎熬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 日:“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
7、之,日:“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注:喙(qi6):舒服。易牙:齐桓公侍臣。燔(热1):把肉放在火上烤。觉:睡醒。 南之威:春秋时的美女。1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必先苦其心志 苦: 使痛苦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每小题1分,共2分).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答案】(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如果没有能匹敌的邻国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意思对即可。2分).孟子认为应该如何造就担当“大任”的人才?结合语
8、段(一)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答案】让他们经受艰苦环境的磨炼。(意思对即可。2分). “生于忧患”的道理在齐桓公、晋文公身上是怎样体现的?(4分)【答案】 示例一:他们有强烈的忧患意识,面对美味、美色等,意识到贪恋享乐有“亡 其国”的危险。他们主动抵制诱惑,“推”享乐而“远之”。(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 共4分)示例二:齐桓公面对美味意识到贪恋享乐有“亡其国”的危险。晋文公面对美色等意识 到贪恋享乐有“亡其国”的危险,“推”享乐而“远之”。(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4 分)二、倒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二)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曰:“
9、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 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辞日:“夫和戎狄,国之福也;八年之中,九合诸侯, 诸侯无慝,君之灵也,二三子之劳也,臣何力之有焉?抑臣愿君安其乐而思其终也!书 日: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节选自左传襄公H一年)注:慝:读作能。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人恒过,然后能改:犯错误。B.管夷吾举于士:贤士。C.诸侯无慝:邪恶,恶念。:规劝。D.敢以此规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答案】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2分).孟子认为,人的境遇不是
10、恒常不变的,变好或变坏,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自己主观 上的努力。请结合语段(一)内容,具体阐释孟子的这一观点。(3分)【答案】 从六位出身低微的人在磨炼中奋起,终有所成的事例可以看出,自己主观上的 努力可以改变外界环境。一个君王如果没有贤臣来辅佐,也没有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 容易灭亡。说明即使外界环境很好,自己身居高位,但如果自己主观上不努力,沉迷在安逸 享乐中,也会自取灭亡。不论是出身低微的普通人,还是身居高位的统治者,人的境遇并 不是恒常不变的,变好或变坏,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自己主观上的努力。(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3分).语段(一)(二)都论述了 “居安思危”的观点,请结合内容
11、具体分析语段(二)中魏绛认为 如何做才能够“居安思危”。(4分)【答案】 魏绛认为国家处于同戎狄讲和、诸侯顺从的安定局面的同时也要考虑到潜在的 危机。因此,君王要时刻防备,防患于未然,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居安思危”,使国家 免于祸患。(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4分)三、倒里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二)“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诗云:永 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节选自孟子) 注:般乐怠敖:般乐,快活;怠,怠惰;敖,同“遨”,出游。自己求之者:从自己那 儿获得的;自
12、,从;己,自己。永言配命:永,长久;言,词缀,无实义;配命,说我周 朝之命与天命相配。违:避开,躲避。活:礼记缁衣引作“遣(hu&n),逃避。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每小题1分,共2分).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答案】 一定要先使他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2分).孟子在语段(一)中提出“生于忧患”这一 “是”命题的同时,也提出了它的“异”命题: “死于安乐”。请结合下面的【知识链接】,简要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正一反论 述的好处。(4分)【知识链接】
13、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指出:“昌黎(韩愈)以是、异二字论文, 然二者仍须合一。若不异之是,则庸而已;若不是之异,则妄而已。”这 种主张,实在起于孟子的影响。【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正一反,一 “是” 一 “异”,相辅相成地论说了 同一人生哲理的两面:忧愁祸患可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可使人灭亡。通过正反对举的分析, 将两种不同做法的结果放在一起,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令人警醒,给人以个人成才与 国家治理的启迪。(意思对即可。每点2分,共4分).语段(二)阐述的观点与语段(一)的共同之处是什么?分析语段(二)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3分)【答案】 两个语段都论述了:国家没有内忧外患,追求享乐,
14、就会死于安乐。语段(二)运用道理论证证明此观点,引用诗经太甲中的话从正反两方面告诫人们,要顺势努 力,不可贪图享乐,给自己造祸。(意思对即可。3分)参考答案一、【语段(二)参考译文】 齐桓公有一天夜里觉得不舒服。易牙就煎熬烧烤,做出 美味可口的菜肴给他送上,齐桓公吃得很饱,一觉睡到天亮还不醒,醒了以后说:“后代一 定有因贪恋美味而使国家灭亡的。”晋文公得到了美女南之威,三天没有上朝理政,于是就 把南之威打发走了,说道:“后代一定有因为贪恋美色而使国家灭亡的。”二、l.B(B.:狱官)【语段(二)参考译文】 晋悼公把乐队的一半赐给魏绛,说:“您教寡人同各部落戎 狄讲和,以整顿中原诸国。八年之中,
15、九次会合诸侯,(我们和各诸侯的关系)好像音乐一样 和谐,没有不协调的地方,我希望和您一起享用(郑国)赠送的礼物。”魏绛辞谢说:“同戎 狄讲和,这是国家的福气;八年之中,九次会合诸侯,诸侯顺从,这是君王的威灵,也是各 位大夫的功劳,下臣有什么力量呢?然而下臣希望君王您在享受快乐时,能思考到国家以后 的事情!书说:处于安定的时候要想到危险。想到了就有防备,有了防备就没有祸 患。谨以此向君王规劝。”三、【语段(二)参考译文】 “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在此时追求享乐,懒情游玩, 这等于自己找祸上身。祸害和幸福没有不是从自己那儿找来的。诗经说:长久地与天 命相配合,自己去追求更多的幸福。太甲也说:从天而降的灾祸,还可以逃避;自 己造作的罪孽,却无处可逃。正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