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教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教案集.docx(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精品教案集郑重说明:本教案版权归小学科学教学网资源建设团队所有,供全国小学 科学教师无偿使用。其他网站或个人想要转载,请与小学科学教学 网资源建设团队联系,联系人陈建秋不睡觉的兔QQ173692760, 微信“春秋如风)。如果没有经过正式授权,其他网站或个人用 于赢利,我们保存追究的权利!配套精品课件,请登陆“小学科学教学网/下载中心下载:本册教案编写人员:陈甜、徐寻知、陈滔、吴燕婷、李冰、张忠华、吴国忠、钟琦钢、赵海军、方佳、戴军方、陈春风小橡皮乒乓球木块塑料块【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第2页.表格中的预测结果、掂量结果、称量结果需要教师统一是从轻到重标序号或 者从
2、重到轻标序号。1 .提醒学生活动过程中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作业设计】.下面有三个苹果,实物和图片一样大,1)苹果最重。C.1 .以下()方法不能准确地比拟出重量相近的 H 和口 的轻重。A.用手垫一垫B.在天平两边分别放上被测的两个物体C.分别用回形针测出两个物体的轻重,再进行比拟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材简析】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在小学阶段要认识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为了到 达这个教学目标,一年级学生需要认识物体的轻重、厚薄、颜色、外表粗糙程度、 形状等。所有物体都有质量和体积,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质量和体积过于抽象, 他们可以通过关注更为具体的特征,如轻重、大小、形状等建
3、立起对质量和体积 的初步认识。上节课中学生已经通过“轻重这一主题初步体会到物体具有质量这一特征, 这节课将借助对“摆放这一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物体的另一个根本特 征:形状。为了让学生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教 科书对“空间这个抽象概念进行了具体化一一一个固定大小的盒子。通过将物 体放进盒子,让学生体会物体本身会“占地方;将不同形状的物体放进盒子, 让学生体会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占地方的方式。教科书对活动的难度进行了控制,选择了大小相似的物体木块、乒乓球, 让学生聚焦在形状对物体“占地方方式的影响,同时为了初步唤醒学生的立体 空间意识,教科书在活动中选择了不同面形状
4、不同的物体(橡皮、螺母),让学 生关注物体可能有很多面,不同面的形状可能是不相同的,而这也对物体“占地 方的方式产生影响。尽管对难度进行了控制,但对一年级来说本节课的活动仍有一定难度,所以 教师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和有趣有挑战的“情境来开展学习活动, 并需要对操作方法和步骤进行有效而具体的指导。【学情分析】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特别是对于平面图形:正方形、长 方形、三角形、圆形等,但对于这些形状的特点描述以及在实物中的识别还需要 进一步稳固。因此在这一课前,需要学生对这些根本平面的特点进行描述,并进 行标准命名,为在盒子中如何放置的活动做好铺垫。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对物体的
5、“形状这一特征作进一步的认识,不仅仅停 留在平面形状上,要认识立体的形状(球形、正方体、立方体、六边形等,并 发现这些不同形状的不同特点对于占据空间的影响。【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知道不同物体形状不同,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六边形等形状。2 .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每个面形状有的是不同的,有的是相同的。科学探究目标1 .尝试运用数字描述摆放结果,感受物体占据空间。2 .在摆放活动中,发现不同物体和同一物体不同面占据空间的效果不一样。 科学态度目标1 .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2 .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体会到生活中的不同的物体都是根据不同的形状
6、特点制作的。【教学重难点】重点:使用多种物体完成不同摆放方式,并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组织图表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教学准备】教师:学生材料一套、PPTo小组:盒子1个、小方块(正方体)、小球(球体、橡皮(长方体)、螺帽 假设干份,记录单每组一份。【教学过程】课前:前概念调查(预设3分钟)出示平面图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提问:身边哪些物体上有这些形状?总结: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形状来帮助一家人解决问题。一、聚焦:情境导入(预设2分钟)情境:小猪佩奇一家决造一个漂亮的新房子,他们最喜欢在泥坑里打滚,于 是他们要求建筑队在门前挖一个长方形的泥坑,可这泥坑都太深了,这
7、样可不平 安,这可怎么办呢?二、探索: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把物体装进盒子(预设22分钟)材料准备:盒子,小方块(正方体)、小球(球体)、橡皮(长方体、螺帽 假设千份,记录单情境:他们想到了在这个泥坑里平铺一层物体垫高一点。他们一家人分别选 择了 4种不同的物体一一木块、乒乓球、橡皮、螺母。他们决定要知道这4种物 体在泥坑底部铺一层要多少个再来决定用哪种。1 .提问:什么是铺一层?(预设:平铺、不能叠起来)。2 .实验:正方体和球体铺一层各需要多少个?(板书:展示实物)要求:同桌的4个同学2人一队,一队帮猪爸爸铺木块,另一队帮猪妈妈铺 乒乓球,同一队2个同学轮流铺一次,完成后和对面的那一队交换物体同
8、样轮流 铺一次。将结果记录在小组的记录单上。每种物体在“泥坑里铺一层需要多少个?第()小组日期:学号 I木块 s I乒乓球 ,I橡皮1=11 螺母 。3 .学生交流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教师贴纸加板书。4 .提问:小猪佩奇和乔治也等不及了,他们也想知道自己的物体平铺一层需 要几个?理由是什么?5 .实验:学生分别将橡皮和螺母材料平铺进盒子,并记录数据。6 .小组完成实验后商量:建议佩奇家选用哪种物体,理由是什么?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8分钟)1 .提问:观察橡皮和螺母各铺一层的数量,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同种 物体,铺满一层数量不一样。)2 .展示:同一种物体不同小组的铺法不同。3 .提问:这
9、是什么原因引起的?(预设:不同的平面大小不一样。)4 .演示:这两种物体每个面的形状大小不一样(橡皮画轮廓,螺母用手电), 因此铺满同样大小的地方数量不同。5 .提问:乒乓球和木块换个面铺数量会发生改变吗?预设:不会,因为各 个面大小相同)6 .总结:这两种物体每个面形状都一样,所以无论怎么换面铺,数量都一样, 而另外两个每一面形状大小不一样,所以数量发生改变了。四、拓展:你会选哪种物体呢?(预设3分钟)1 .提问:如果你是佩奇,你会建议用哪种形状来铺泥坑呢?(预设:球体、螺帽之间有空隙,踩上去不舒服;长方体一种平铺方式太浅, 达不到效果,另一种数量太多,不划算等)2 .小结:在泥坑底部铺一层
10、物体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除了要考虑数量之外, 还要考虑物体外表的平整度,材质、高度等好多问题,希望他们能够选择适宜形 状的物体来进行改造,满意地住进新家!【板书设计】.认识物体的形状侧面铺满个数形状正方体球体长方体O六边形【活动手册使用说明】对配套的活动记录进行了如下改动:每种物体在“泥坑”里铺一层需要多少个?第1)小组 日期:学号木块0乒乓球。橡皮3螺母。【作业设计】1 .下面物体盛装数量最多的是ABC2 .以下平铺方法中,方法()装的螺母多。AB3 .同一种物体用不同的平铺方法,盛装的数量不同,这与物体的)有 关。A.大小 B.轻重 C.形状4.给物体分类【教材简析】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
11、学生已经知道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并且已经能从 颜色、大小、形状、轻重、是否透明等方面对物体进行描述和区分。本节课将之前研究过的物体集中起来,引导孩子当面对大量物体时,怎样表 述是简洁有序的?分类便是一种好方法,它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事物。教材中提供 了多种材料:提供玻璃珠和塑料杯,旨在让孩子能根据是否透明进行分类;提供 方形、球形等物体,旨在让孩子根据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提供大小不同的橡皮、 螺母、木块,旨在让孩子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提供的物体由塑料、玻璃、木 头、金属等简单材料组成,旨在让孩子根据物体的材质进行分类。提供一定数量 并有结构的材料,可以让孩子按多个特征进行分类,而分类是建立在观察
12、的根底 上进行的。面对同样的物体,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便不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征,对于同一属性,不同的物体表现不 同。当学生面对众多物体时,很自然地会根据所学物体属性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0 在分类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将分类标准、分类依据混淆,造成同一次分类时,可 以把同一物体分到多个类别中,或者同一次分类,存在几个标准。同时一年级的 孩子,面对多种材料时,会产生单独占有个别材料的想法。而进行分类活动时, 应该把所有的材料放在一起,组内成员轮流按一定标准对它们进行分类摆放,整 个过程不仅是对对物体进行分类,也是培养小组有序合作及活动反思的过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13、.知道物体有一定的外部特征,知道根据物体的特征可以进行分类;2 .知道根据不同的特征,可以把物体分成不同的类别;3 .知道根据同一特征进行分类,分类结果会不同。科学探究目标经历观察、比拟,能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并尝试对分类结果进行解释。科学态度目标经历用不同特征进行分类的过程,产生对更多物品进行分类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分类给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观察、比拟过程,能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难点:根据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尝试对分类结果进行解释【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乒乓球、小木块、大木块、塑料块、小橡皮、大橡皮、玻璃珠、塑料 杯、小螺母、大螺母、
14、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1 .找物品:出示超市物品专柜,请学生找牛肉、巧克力等物品2 .提问:超市物品繁多,但我们总能快速找到物品,是因为什么3 .引出:超市的物品都是分类摆放的,能方便我们寻找所需物品4 .揭示课题:给物体分类(板书5 、探索:给物体分类(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1个乒乓球、1块小木块、1块大木块、1块塑 料块、1块小橡皮、1块大橡皮、1颗玻璃珠、1个塑料杯、1个小螺母、1个大 螺母1 .课件出示10种物体,认识物体并编号2 .找出物体的不同特征和相同特征.引导:根据物体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把具有相同特征的归为一类 提问:这10
15、种物体,我们可以用哪些特征进行分类。3 .明确任务:给物体分类4 .活动指导:(1)观察、认识每一种物体(2)选择1种方法进行分类明确用不同特征进行分类(3编号表示物体,同一类物体编号写在一起,圈起来,分为几类画几个 圈(4)尝试用第2种方法进行分类,并记录(5)记录单的填写,强调写编号5 .领取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以确保每个小组能完成实验,必要时给予指导。6 .整理材料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1 .小组交流(1)我们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进行了分类?(2)根据同一个特征进行分类时,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小组内选派一名同学或多名同学准备全班汇报。2 .全班交流U)
16、每个小组汇报小组交流的结果;达成共识: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征,通常,我们根据一个特征可以把物体进行分类;同一特征进行分类时,由于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会不同。四、拓展:生活中的分类(预设5分钟)1 .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分类,分类给生活带来了什么?2 .交流与总结【板书设计】4.给物体分类物体的特征按特征分类1 .轻重重 轻.形状球形方形2 .颜色.大小大 小【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 .表格中的现象在学生活动过程中记录,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 录习惯。2 .建议在分类方法后增加一个),里面可以让学生写分类所根据的特征。【作业设计】根据上图答复以下问题:1 .选择题:根据形状,我们可以把
17、1和1)归为一类。A. 2 B. 3 C. 4答案:C.选择题:我们把9和4归为一类,分类的标准是(。A.颜色 B.形状 C.透明答案:c.判断题:根据颜色,我们可以把3和7归为一类。)答案:错5.观察一瓶水【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5课,学生已掌握了一些观察 方法,了解物体具有重量、形状等属性,学习观察和描述一瓶水。本课主要分为 三个活动:1.观察比拟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2.观察比拟水、洗发液和木 块的不同;3.学习描述、记录观察比拟结果。通过以上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 生发现水的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进一步学习眼看、鼻闻、手摸的观察方法; 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
18、了解水具有流动性,无固定形状的特征。教材在活动1选取 乳白色洗发液与水比照,是要突出透明度的区别;活动2洗发液、水、木块被装 在不同的容器中是在比照液体和固体形状的不同特点。聚焦板块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瓶中的水。“水有什么特征呢?点明了本节课的 研究内容,也指向挖掘学生对水的特征的前概念。探索板块主要包含两个探究活动,活动一引导学生通过比照的方法来观察瓶 中的水和洗发液的特征。通过比照,学生认识到“与这个瓶中的水类似的物体的 形状会变化,不固定。活动二把水和洗发液与木块做比照,通过这项比照观察 活动,会发现瓶中水和洗发液的形状不固定,会随容器形状而改变。这里隐含着 把水和洗发液归为一类,把之前像小
19、木块那样的物体归为一类的思想。流动是液 体的典型特征,是与固态物质的典型区别。研讨板块聚焦在“从哪些方面来描述水的特征上。在学生描述时,教师一 方面要引导他们描述水的具体特征和相应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要引导他们描述 像瓶中水这样的物体的根本特征,如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等。教师应把颜色、 气味、是否透明、是否流动等词汇汇总在班级记录表中。【学情分析】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固体在重量、形状、颜色、材 料等方面的不同。在第4课还学习了根据物体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的 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结果。学生在进行分类活动的同时对物体的自身属性有 了进一步的认识。本课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
20、到的观察比拟方法继续观察水的主要 特征,为后面认识空气的特征做必要准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透明,会流动的 液体。科学探究目标L运用比照的方法研究瓶中的水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异同。2.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对水的观察结果。科学态度目标1 .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如实进行描述。2 .认真倾听同学对水的观察描述,并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知道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一瓶水,并能用科学词汇准确描述。难点:分清透明与白色是两种不同的特征。【教学准备】教师:一大瓶水,三根量筒,三个
21、弹珠、油、水和洗发液各50ml、班级记录 表。小组:一瓶水,一瓶洗发液,相同的透明小瓶2个,不同形状的容器2个、 木块假设干块、筷子、纸巾,标签纸。每人:学生活动手册P15的贴纸。【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一瓶矿泉水1 .导入: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提问:关于水你知道些什么?2 .引入课题板书:观察一瓶水6年级整理人员:1年级吴振峰),2年级金世超),3 年级陈建秋),4年级吴迪),5年级周娟),6年级吴凤)1 .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材简析】本课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从观察身边的物 体开始,引导学生在利用眼、鼻、手等器官,通过两两比拟发现物体的一些
22、根本 特征,如颜色、形状、轻重,还会发现一些其他特征,比方透明度、外表光滑度、 弹性、硬度等,并运用适宜的科学词汇进行描述与记录。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物 体打交道,他们能够对一个物体进行简单地描述,积累了一些感性认识。然而, 要让学生有序地观察,尽可能多地观察到物体的信息,并运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 还是存在困难的。所以需要教师在科学课堂中为学生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 们克服和解决,提升他们的观察能力。聚焦板块,通过观察周围的物体,尝试用一些具体词汇描述物体,帮助教师 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探索板块,选择玻璃球、螺帽、乒乓球、橡皮、海绵、塑料杯、木块、卡纸 中的一个物体,和其他物体比拟,并在比拟中,
23、从颜色、气味、轻重、软硬、粗 糙光滑等方面进行描述。同时指导学生使用表格进行记录。研讨板块,通过引导学生交流形成共识,什么是有序地观察,有序的观察可 以观察物体的哪些特征。【学情分析】学生在经历一个学期的学习后,已经具有了初步的科学观察能力,但是在描 述物体特征的时候,一些学生会将物体的特征和用途进行混淆。比方描述铅笔盒, 较多学生描述“装文具的长方形盒子。装文具是用途,长方形是形状特征。所 以在这节课中,首先让学生分辨特征的描述不能混入用途;其次,学生在描述物 体特征时,往往只关注一两个点,在其他同学描述以后才能去寻找未被发现的特 征。所以本课还需要针对一个物体,让学生多维度描述它的特征,有
24、意识、有序 地进行观察和表述,同时通过表格记录,提升学生的综合观察能力。二、探索:观察比拟水与洗发液(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每组水和洗发液各一瓶、筷子一根1 .观察方法的回忆1)这里有两瓶液体,一瓶是水另一瓶是洗发液,你准备怎么观察?(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习中用了哪些观察方法。学生提议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因为洗发液不能食用,在此教 师要及时提醒实验过程中不能用“尝的方法)。2 .观察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同(1)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观察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看一看:颜色和透明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视频演示闻的标准操作方法,并指出这样做对平安的重要意义。闻的标准操作方法:翻开瓶盖,左手
25、持瓶身,右手从瓶口上方将空气扇向 鼻子,闻到气味即可盖上瓶盖。摸一摸:教师讲解手摸比照方法:用筷子在洗发液中沾一下,滴到食指 上,再用拇指搓捻;用同样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比照。(2)分组实验并完成记录表中水和洗发液的表格温馨提示3 3) 1.先看一看,再闻一闻,最后摸一摸。小红2.边观察、讨论,记录员边做好记录。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a 如彩力工盛.左而埋阳墩文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三、观察比拟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同(预设15分钟)材料准备:小木块假设干、各种形状和大小的容器、班级记录表、完成pl 的水的特征记录的贴纸1
26、 .刚刚我们通过观察比拟洗发液和水,发现它们之间有相同与不同。如果把 它们和木块进行比拟,又会有什么发现呢?2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进行演示实验,学生说观察发现。演示:往不同形状的器皿里倒液体。(1)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它们没有固定形状;木块的 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变化,它有固定形状。3 .阶段小结,形成液体的初步概念。1)讲解:像水这样会流动,并且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液体。2)提问:你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液体?(3)完成班级记录表,学生用贴纸完成pl的水的特征记录。四、拓展活动(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三个量筒,三颗弹珠、油、水和洗
27、发液各50ml将三颗弹珠同时放入50ml的水、油和洗发露中,看看哪颗弹珠降落得最快?1 .猜一猜,从快到慢的顺序是怎样的?2 .做一做,有什么新的发现?【板书设计】水1、颜色无色2、气味无气味3、味道无味道4、是否透明透明5、是否会流动会流动6、有无固定形状没有固定形状【活动手册使用说明】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有限,所以第一课第一页的物体特征表内水的填写-wu n 3 M jMng-wu n 3 M jMng描述物体的特征 - ,可以使用P15的贴纸上的关键字成表格|【作业设计】1 .桌上有一杯透明的液体,我们可以直接替2 .观察物体时,我们一般不用尝的方法。(3 .观察水的特征时,正确的做法
28、是(A.眼看、手摸、扇闻|8 .只用眼睛观察C.眼看、手摸、扇闻、口尝4.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水是1)的。A.无色、透明、会流动的B.白色、透明、会流动的C.无色、透明、不流动的6.它们去哪里了【教材简析】将物质放入水中,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本课将引导学生关注物质放入水中 的变化过程。同时,也是继续认识水的一个活动,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会了 解有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有些物质在水中不能溶解。教材主要安排了四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聚焦环节,这个活动是本节课的任务导向,旨在让学生直接关 注到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的变化。第二个活动是“探索环节,描述和记录 三种物质进入水中的状态,这是本课的重点,
29、学生将会观察到食盐看不见颗粒 和溶液变成无色透明、红糖看不见颗粒和溶液变成有色透明、石子仍旧看得见这 样三种现象。第三个活动是“研讨环节,要求学生能描述三种物质发生的变化, 以及对盐和红糖是否真的“消失做一个辨析。该课是在上一课初步认识水的根 底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不同等学习内容提供感性认知根底,也为学生以后深入学习和理解“溶解概念 奠定根底。考虑到“溶解 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课本中也只是 在词汇表中给出科学词汇“溶解,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所以这节课只需要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初步认识“溶解,会运用该词汇即可。【学情分析】经过
30、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与描述的根底,对水 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将食盐、红糖 等放入水中会慢慢“溶化,小石子是不会“溶化的。本节课主要在此根底上 进行水与固态物体的混合,观察水与物体混合前后发生的变化,这样一个持续的 动态观察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耐心和静心。学生将通过实验观察 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2 .初步形成“像食盐和红糖那样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均匀分布的现象, 叫溶解的描述性概念。科学探究目标1 .观
31、察和描述食盐、红糖、小石子在水中发生的变化,并用简单示意图进行 记录。2 .观察和描述红糖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科学态度目标1 .认识到可以用比照的方法观察现象。2 .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察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 中。难点:观察和描述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教学准备】教师:食盐假设干、小勺、红糖方糖块、小石子、烧杯、搅拌棒、水、水彩 笔、板贴烧杯图片、食用油、滴管。小组:每人一块红糖方糖、一个烧杯、水、一份食盐、一个小勺、一根搅 拌棒、一份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
32、:红糖、小石子、烧杯、水1 .如果把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什么 变化?2 .揭示课题一一它们去哪里了。二、探索:三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预设22分钟)材料准备:红糖、小石子、烧杯、搅拌棒、水、水彩笔、食盐、小勺(一观察红糖和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1 .播放微视频:小石子在水中的变化操作。通过视频中的操作,发现小石子在水中有变化吗?2 .老师提出观察红糖在水中变化的步骤。学生先作出假设,然后按照以下 步骤进行操作。在操作前,提出记录的要求。操作步骤:(1)观察红糖的样子,记录。(2)放入水中,不搅拌,观察并记录。(3)充分搅拌,静置,记录最后的状态。(4)用勺子捞取,看
33、是否还能从水中捞出来。(5)相互交流发现。记录要求:(1)用小点的大小表示颗粒大小。2)用斜杠的多少表示颜色深浅。提示:每一步必须记录完成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搅拌棒可以根据学生记录 情况适时发放。4 .全班交流,“红糖和小石子放到水里的现象一样吗? 适时追问学生“放红糖的水为什么变黄了? 1因为红糖跑到了水的各个地 方去了;水的每一个地方都有红糖;每个地方的红糖一样多,因为水的颜色是一 样的)可以让学生尝一尝水的味道是不是甜的。红糖虽然看不见,也捞不出来,但还在里面,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溶解。总结:方糖红糖进入水中后板书“三点水),向四面八方分散,越来越 小板书“解,最后完全被水所接纳(板书”容
34、),均匀地和水混合在了一 起。这个现象就叫做“溶解。最后形成共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变化,红糖在 水中溶解了。 (板书:溶解)【看不见,颗粒变小,没有消失】二探究食盐能否在水中溶解1 .请学生作出推测:将食盐放入水中,像刚刚那样操作,它又会发生什么变 化?食盐在水中会不会溶解?2 .引导学生按照上述方法观察食盐放入水中发生的变化,将观察到的现象 用示意图记录。3 、集体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0分钟)1 .组织学生汇报:把食盐放入水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 .组织学生交流: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吗?你有什么证据证明它溶解了?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颗粒变小,肉眼看不 见、但还在
35、水里面)3 .组织学生思辨:食盐在水的哪些地方呢?你怎么知道?四、拓展:观察油是否可以溶解在水中(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食用油、滴管、一杯水1 .你还知道哪些物质也可以像食盐和红糖这样溶解在水中?2 .如果把食用油滴入水中,充分搅拌,它会溶解在水中吗?(教师演示实验)3 .如果把一滴水放入一杯油中,你猜猜会出现什么现象?回家做一下研究, 将观察到的现象与食盐和红糖相比。【板书设计】它们去哪儿了小石子(不溶解食盐【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活动手册的填写表格太小,建议打印实验记录单给学生画图记录。在我的发现一栏中,能溶解的是食盐和红糖,不能溶解的是小石子。一滴水,让学生观察更多的现象。【实验记录单】几种
36、物质放入水中的实验记录单姓名1 .观放入前小石子在;刚放入水中化。用少组耍盐、红糖.s彳支现它们都关A.B. C. /J石子象,能正在水中,而:充分搅拌后拓展活动,油放入水中的变化,可以由老师提出家庭实验,让学生在家里完 成。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油放入水中和水放入油中,量的多少可以是一滴油或A.红糖不见了B.红糖水变色了C.能看到红糖颗粒.明明把一些盐倒入半杯水中,充分搅拌后发现杯底还有一些盐没有溶解。由 此能得出的正确说法是(。A.明明家的盐和我们在课堂上做实验时用的盐不一样B.盐不能溶解在水里C.如果水太少,盐不能完全溶解在水里.白糖在水中溶解后,用吸管去吸取每处的糖水,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
37、是()。A.底部最甜B.中间最甜C.每一处一样甜7.认识一袋空气【教材简析】?认识一袋空气?是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最后一课。通过 前6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常见的固体和液体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和研究,学生也 掌握了一些根本的研究方法。本节课要求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方法,对一袋空气 进行初步的观察和描述,开展学生对气体的认知。聚焦板块:猜一猜,你摸到的是什么样的物体?通过游戏,让学生对摸到物 体的主要特征进行描述,引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空气;探究板块:感受空气。通过提供生活中常见且有结构性的材料来引导学生开 展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和交流中体验我们周围是存在空气的。空气虽然 无法直
38、接进行观察,但可借助其他物体感知到空气的存在。研讨板块:空气的特征。用保鲜袋收集一袋空气,学生用已有的方法对空气 的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客观描述,运用观察到的现象作为 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的能力。拓展板块:“我们周围有空气,那水中是否有空气呢? ,让学生关注生活, 引导学生课后继续研究空气。【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对“空气这个名词并不陌牛,空气与生命息息相关,也是气 体的典型代表。通过前6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慢慢开始关注我们周围的物体,能 用一些方法和适当的词汇对物体进行观察和描述。然而,空气无颜色、无气味、 无味道、透明、无固定形状等特征,学生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一年级的学生对
39、 空气的原有体验和认识相对较少,这将成为“空气相关教学中的难点。【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2 .空气是一种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会流动、抓不住、摸不着的 气体。科学探究目标1 .对无法直接进行观察到的空气,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感知空气的存在。2 .用已学的科学方法观察、描述空气的特征。科学态度目标1 .对研究空气产生兴趣。2 .能如实地记录和描述空气的特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我们周围存在空气,观察记录描述空气的特征。难点:把观察到的现象转化为证据,支持自己观点。【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大黑色塑料袋、餐巾纸
40、、保鲜袋、注射器、圆形卡片、 塑料盒、水、食用油、木块3 组1:餐巾纸、保鲜袋、注射器、圆形卡片、塑料盒4 组2:水、木块、两只保鲜袋:【教学过程】5 、聚焦:摸一摸,猜一猜(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大黑色塑料袋、餐巾纸、保鲜袋、注射器、圆形卡片1 .今天老师带来几样物体,我们一起来看看,全班读一读(课件文字出示:保鲜袋、注射器、圆纸片、餐巾纸2 .出示大塑料袋(把这四种物体装进塑料袋里,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提问:你摸到的是什么物体?(预设:四种不同的物体先后展示)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预设:根据形状、大小、软硬等判定)3 .这个袋子里还有物体吗?四种物体都摸出来以后,可以
41、请多位同学来 摸一摸:空气).有同学说,袋子里没有物体了;有同学说:袋子里还有空气; 提问:你们更赞成哪一种观点呢?4 .揭示课题:空气二、探索:感受空气(预设10分钟)材料准备:餐巾纸、保鲜袋、注射器、圆形卡片1 .课件出示:那我们周围到底有没有空气呢?提问:能否用这些材料来证明呢?(投影展示四种物体,先让学生静静思考15秒左右.小组讨论,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内同学说一说,如果你们小组内已经有两 种及以上不同的方法了,可派代表来领取材料进行实验。2 .小组活动,时间大约6分钟。(实验结束,把材料放在塑料盘子里,准备交流)3 .学生反响交流:我们周围有空气吗?依据是什么?预设1:保鲜袋鼓起来,说明
42、空气被装起来了;预设2:餐巾纸飘起来,说明空气在流动;预设3:圆纸片扇一扇有风,说明有空气在流动;预设4:保鲜袋鼓起来,一放手,有风,这便是空气;预设5:4 .小结:通过刚刚的实验和交流,感受到了我们周围存在空气。全班交流教师要表扬肯定学生的方法,通过自己和小组的努力,感受到了我 们周围存在空气,而且还找到了很多的证据。全体起立,给自己和同伴鼓鼓掌。(半节课过去了,一年级的小朋友要起立 动一动,转移一下学生注意力。)三、研讨:空气的特征(预设20分钟)材料准备:塑料盒、水、木块、食用油、两只保鲜袋1 .提问:能用保鲜袋收集一袋空气,观察空气有什么特征。你准备怎么观察?2 .交流:教师板书观察方
43、法。预设板书:看、闻、摸、掂一掂3 .观察空气的特征。(1)明确要求。用我们学过的上述方法对空气进行仔细观察,把观察到的 空气特征与水、木块特征进行比照,并把空气的特征说给同伴听;空气的特征记 录在活动手册第1页的“空气特征栏里,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2)材料领取。要求:各组派代表把前一个活动的材料放在盘子里,上来 换取两个保鲜袋、水和木块。(3)学生分小组观察空气。教师观察巡视,记录学生表现。4 .学生反响交流。门提问:用了什么方法,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空气有什么特征?在交流时,教师可以利用已观察过的“水、食用油、木块等材料的特征, 与空气特征进行比照,帮助学生加深对空气特征的理解;特别
44、是无颜色与透明这 两个特征的区分。教师适时板书,如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抓不住、 摸不着气体等;小结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学生小结,全班朗读:空气是一种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抓不 住、摸不着的气体。)四、拓展:(预设5分钟)1 .产生新问题。提问:今天我们感受到了我们周围空气的存在,我们离不开空气。关于空气 你想研究什么?(预设:水中有空气吗?空气由什么组成的呢?空气有什么用途?空气能变成液 体或固体吗?如果有些问题课堂上有学生帮解释和解决的,请学生来说一说)2 .回忆认识物体的学习方法。提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认识物体的特征
45、?可以用哪 些词汇去描述?学生结合活动手册记录表说一说。【板书设计】1 .知道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的特征。2 .知道观察物体的相同和不同就是在进行比拟。科学探究目标1 .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2 .用两两比拟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不同的观察和比拟方法,可能会有不 同的结果。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同伴对物体特征的描述,并积极提出自己的意见。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认识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征,可以满足不同的需 要。【教学重难点】重点:能较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难点:能有序地进行观察和描述。【教学准备】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用做神秘盒的纸盒一
46、个。小组:乒乒球空心、小、轻、光滑)、网球(实心、大、重、粗糙、塑料杯 (透明、轻、光滑)、海绵擦(大、轻、软、橡皮小、重,长方体)、木块(小、 硬,正方体)、三角形回形针(小、三角形、金色、圆柱形木块(圆柱形);学 生活动手册。建议:教师可以使用其它具有类似特点的材料来替换。【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分辨物品的特征和用途(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PPT1.谜语导入(PPT)白娃娃,爬黑墙,越爬个儿越小,再也没法长。提问:这是教室里很常见的一种物品,猜猜是什么?(预设:粉笔)提问:为什么判断这个物体是粉笔呢?预设:粉笔是白色的、粉笔不会变空气的特征气体看:无颜色、透明闻:无气味摸:会流动、摸不着掂一掂:很轻【活动手册使用说明】1 .在实验中,学生边活动边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2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活动记录手册第1页中,对空气的特征进行记录和 整理,并与木块和水的特征进行比照。【作业设计】1 .空气是一种1 )oA.液体 B.固体 C.气体2 .(也具有像空气一样会流动的特点。A.螺母 B.食用油C.冰块3 .用“ 圈出描述空气特征的词语。白色 无色透明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