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紧紧以文本为依托,以朗读为主线,通过赏析关键词句、体会人物心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探究苏轼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宁静豁达的情怀,从而有梯度地感受苏轼这篇小品散文“词约义丰”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2.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教学
2、难点】 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 【教学用具】多媒体、月夜图片、苏轼相关背景资料及诗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多媒体展示) 显赫苏门三豪客,数东坡名高 闻达宋代千骚人,几子瞻头敖 (要学生猜猜这幅对联写的是谁)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走进苏轼,了解背景 1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指名朗读。 2.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 三整体阅读把握全篇。 1.请大家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停顿,揣摩作者感情。(1)老师范读课文。(配音乐)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
3、文。(配音乐) (3)请一位男同学朗读课文。(配音乐) 请学生点评,从字音、停顿、语调等。 (4)请一位女同学朗读课文。(配音乐) 请学生点评,从字音、停顿、语调等。 (5)找出课文中明显写作者情感的词语。 (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念、遂、寻、亦”,从中体会苏轼喜悦、遗憾、急切、兴奋的心理变化。) (6)请学生带着上述情感再次朗读上文。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再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3.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学生抢答) 4.检查重点句子的翻译(学生抢答) 5.作者所见的月色如何呢?有何特点?(请用原文回答。)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请一位同学说说这
4、句话的大意。 (2)品析:请大家仔细地读课文中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何特点?(指2-3名同学说说).(3) 师小结:赏析句子一般从写法入手,比如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手法在文中运用及作用. (引导学生从文字背后品味出月色之清,月色之浓。) 6.面对此情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如何理解呢?(课件展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请学生赏析句子(23人)(引出“闲人”,是本句的点睛之词,和学生一起理解“闲人”的多重内涵:清闲之人,悠闲之人,闲雅之人,豁达乐之人,志同道合之人) (2) 师板书作者的胸怀 豁达 7.面对空明的月色和乐观旷达的苏
5、轼,你想说些什么呢?(45名学生说说) (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恬淡、豁达、乐观、自豪、自嘲、感慨等多种情感。) 8.再次朗读课文,背诵课文.9.师小结. 四、课外拓展.积累写明月的诗句,学生回答. 五、课外作业.1.背诵课文.2.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描写月色的文段.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豁达 推荐第2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
6、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
7、)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利用多媒体这个教学硬件资料,结合所准备的课件来完成教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学生欣赏,教师提问词作者,学生回答,引出苏轼,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指名学生介绍,学生补充。教师投影提示重点。
8、 2、正音畅读。指名学生朗读并正音纠错,教师提示重点语句的停顿。 (三)速读训练 要求:自由朗读(速读)课文1分钟,看谁读得既准确又流畅。 指名检查。重点检查中等偏下的学生5-8人。 (本环节意在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为当堂背诵打下基础。) (四)疏通文意 1、读译释疑。 请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翻译课文,不理解的词句小组内交流解疑,并在文中做好旁批。教师各组巡视。 班内交流释疑,教师明确答案。 2、自学检测。 教师展示投影(见导学案 三、读译释疑: 1、参照注解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注意重点词)。 教师于各小组指名抽查解词,重点抽查中等及偏上学生,每人一句。 解释出现偏差由该组学生更正。教师
9、明确答案。 3、疏通文意 由好学生自主通译全文(2-3人)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五)精读品悟 1、欣赏图片,感受月色之美。教师投影展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原文回答)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给你怎样的感受?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 色 积水空明 澄澈透明 比喻 竹柏影子 藻、荇交横 清丽淡雅 教师总结: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全句无一字写月,却又无一字不在写月。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先找出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 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10、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理解此时作者心情。 4、作者心情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呢?这与作者当时的经历有关。 教师投影展示写作背景。师生共同了解。 5、找出文中表达了作者夜游的感慨的句子。 6、结合背景,你如何理解这里的“闲人”? 教师总结:结尾寥寥数语,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豁达、更有贬谪的悲凉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六)当堂成诵 根据提示背诵课文。教师出示投影,学生背诵。检查 六、课后反思 这节课几个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符,通过这一课学习,学生不仅感受到月夜美景,还感悟到了积
11、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分析过程中,学生愉快的合作学习,多角度的展开思维活动,并且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发展的。 附: 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 一、预习导学: 1、了解作者:苏轼(10361101),字 ,号 , 朝眉山人。他是北宋著名的 家、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位列“ ”,与其父、其弟 并称“ ”。 2、了解背景: 3、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藻荇( )交横 相与( )步于中庭 二、正音畅读: 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与停顿 注意下列句子节奏:念无 与 为 乐 者 水 中藻、荇 交 横 但少 闲 人如 吾 两 人 者 耳 盖竹 柏 影 也 遂
12、至 承 天 寺寻张 怀 民 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三、读译释疑: 1、参照注解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注意重点词 月色入户( ) 欣然起行( ) 念( )无与为乐者 遂( )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 ) 相与( )步于( )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 但( )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 2、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短文的内容。 四、精读品悟: 1、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给你怎样的感受? 2、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如何理解这里的
13、“闲人”? 五、拓展训练 1、写出你知道的描写“月”的诗句(至少两句) 2、你还知道苏轼哪些经历与诗句,请写在下面,并写出你读后的感受。 推荐第3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记承天寺夜游 二、设计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大文豪苏轼因“鸟台读案”被贬滴黄州任有职无权的闲官团练副使时写的一篇短文。这篇短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学习本文时,应引导学生走近苏轼,了解苏轼;走进课文,与苏轼同游承天寺。并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笔下如诗如画的月色。抓住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4、”,与苏轼谈心,探索他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能背诵并翻译此文,且能理解下列重点字词:念、寝、欣然、空明、遂、盖、但、耳。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并运用适度补充课外知识的方法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充分采用自主式学习,分组讨论式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以达到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苏轼。虽然他命运多舛,但依旧处之泰然,对困难一笑置之;一个变磨难为动力,让自己在华夏文坛中熠熠生辉的一代才子的形象!让学生深深体味到:苦难,对强者来说,是一笔财富。 四、教学重
15、点 理解并背诵此文,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五、教学难点 克服时代的局限,走进作者心灵,体味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安排好学生预习。 (2)准备好备课教案。 (3)收集苏轼生平、诗词方面资料。 (4)准备好针对此文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1)预习好此文,对不认识的生字早查阅好。(2)搜集一些苏东坡的诗词。(3)搜集一些古人写月的诗句。 七、教学过程:(1课时) 1.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最喜欢什么时候的月亮?(八月十五)为什么?(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畅所欲言),那么平时你喜欢在心情好时还是心情不好时赏月呢?(学生各抒己见),其实,当我们有心事时,把心交给
16、月亮,与月亮对话,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情趣。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苏轼去欣赏他笔下的月色美景,体味他赏月的特殊心境。(利用多媒体出示课题) 2.朗读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学生个性朗读。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选1-2位同学,朗读后由同学点评,老师补充)。全班齐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走近苏轼,了解苏轼 本文作者宋代大诗人苏轼,我们在七年级上学期曾诵读过他的一首词,叫浣溪沙。哪位同学还能背诵?(指名背诵这首词) 这位大文豪,才华横溢,但他命运不佳。他因“乌台法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 但他善于自我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澈透明,如诗如
17、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多媒体镜头1承天寺图片资料 4.走进课文,与苏轼同游承天寺 疏通文意:(合作探究:分四人一小组讨论)。要求:看注释,查工具书,正音正字,翻译全文。不懂的字、词、句勾画出来,小组内共同讨论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讨论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老师点拨) 考考你: 多媒体镜头2 理解下列带点词的含义。 欣然起行( ) 念无与乐者( ) 遂至承天寺( ) 亦未寝( ) 积水空明( ) 盖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8、 ( ) 翻译下列句子意思:A.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B.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由学生解答后,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正确答案) 由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全班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5.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苏轼谈心 与作者一同赏月:作者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又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呢?请大家围绕大屏幕上的问题自由讨论。 多媒体镜头3 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夜游承天寺?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讨论,如果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改为“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表达效果一样吗? (学生自由讨论2分钟后,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师生互动后明确:A.因为月色很美,于是到承天寺
19、寻张怀民一同赏月。B.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的透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真可谓精妙。给人一种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两个比喻描绘出一个皎洁、空灵、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C.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着藻荇,把隐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加以体味时,作者却轻轻点出:“盖如柏影也。”于是恍然大悟。D.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作者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如诗如画的
20、月色下,其心境如何呢,请围绕大屏幕上的问题思考。 多媒体镜头4 “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下,其心境如何?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中的诗句加以评析。 作者遭受冤屈被贬都如此洒脱、安闲,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究,老师点拨) A.作者漫步在这如诗如画的月色下,心中有被贬谪的悲凉,有赏月的欣喜,有漫步的悠闲,有对人生的感慨。最能体现他心境的是“闲”字。 B.人生仕途不顺,难免心中不快,但却表现得非常洒脱、安闲。闲中生愁,对愁又能以超然的态度对待,这就是苏东坡。一个乐观、旷达的苏轼。 (利用多媒体逐一出示探究结果
21、) 多媒体镜头5 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体现了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C.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心境。 与苏轼面对面谈心。 同学们,本文篇幅很短,但却表达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作者一生多才多艺,但却因不附权贵,一生仕途坎坷,此文写于宋元丰六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与初贬到黄州的张怀民有较密切的往来,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此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在被贬期间,作者全身心投入到写作之中,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这期间,作者写了哪些优美诗词?
22、最好能找出其中的几句你喜欢的句子。 (学生开始翻阅课前准备的资料) A.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B.调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C.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D.临皋闲题: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假如苏轼就在你面前。你最想和他说什么? 开展背诵竞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6.本课总结 通过学习此文,我们了解了一个真实的苏轼:他命运多舛,却依旧处之泰然,对困难一笑置之;一个变磨难为动力,让自己在华夏文坛中熠熠生辉的一代才子的形象!苦难,对强者来说,是一笔财富。 7.作业 课外继续收集有关描写“月”的古诗文。 八、教学反思 “寄情
23、于月”的诗文常见,学生对此文的欣赏一般停留在“语言美”的层面上,我们在教学中则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作者当时的境遇:在贬居中寂寞寡欢,即使是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跟他通信来往。天上的月亮并无势利之心,而人间却多势利之徒。这是作者的悲愤,这悲愤笼罩着贬谪生活的浓重阴影。此文显示的是诗人在漫步中领略月光的美好,在漫步中思索人生的哲理,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鄙弃人世的喧扰,在清寂中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纯洁的境界,这份人生的豁达,则是同学们应该学习和体会的。 (作者单位:542803广西贺州市平桂区鹅塘二中) 推荐第4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过程设计 安丰三中 李娜娜 一、导入课文 导入:展
24、示月夜图片,教师导入本课 导入语:月,撩人心扉,伤人情思,弄人神绪;可夜色围绝苍穹之时,月又给人若有若无的希望,让人神情为之而动,心作为之愤然。月夜无伴,寂寞却如蛛丝围困躯体;月夜无伴,希望却如星火脆弱无力。于是,李白月夜举杯寄愁苦,杜甫月夜托乡愁,佩弦荷塘解彷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月夜下又有怎样的人生感慨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三、预习检测:作者知多少?(找生回答) 四,解题-蕴涵月情:从题目中你可以获取那些信息呢?(时间,地点,事 件,文体)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体悟月情(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放声朗读。要求:读准字
25、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2、找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音和停顿并做出纠正。 3,师介绍写作背景(把握感情基调:虽遭贬心情郁闷但豁达乐观的感情)并范读。 (打开背景音乐)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听懂作者的感情。 3、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生说出朗读的感情和 语调,师适当点拨并板书) 1段:叙事(寻友赏月)平缓语气 2段:写景(庭中月色)轻快语气 3段:抒情(豁达乐观)前两句高昂,后一句读出不同的语调:悲凉,欣喜,悠闲,豁达等。 4、生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六、再读:要求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关键句。(同桌互译后检查关键字和句子的翻译) 师:我们很快读懂了
26、课文,接下来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背诵全文,当堂检查了解背诵情况。 七:精读课文:与文本对话,披文入情,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一是因为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如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 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 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 州,住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客。 (2)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
27、: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 情) 明确:为降低教学难度,先出现关键词句,再让学生体味作者的心情。 欣然起行(欢欣、喜悦、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有点遗憾低沉、失落 ) 遂(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亦未寝(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兴奋、惬意) 相与步于中庭(一份闲适,一份从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被贬的悲凉)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文回答) 你有何感受?(用散文般的语言描写画面拟小标题:庭下月色)比喻并分析其妙处。 明确:描写夜景之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它给人的感受是空灵、皎洁、明净 不错
28、,此句定景仅用18个字,却创造出生动的意境,我们不妨仔细玩味, (4) 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明确:月光虽非夜之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
29、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作者以“闲人”自居,其中夹杂着自矜、自嘲、自解多种况味,只得咀嚼、领略。 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赏月的欣喜,更多的是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生活态度。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也正是这种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态度才使作者笔下的月夜那样空灵、皎洁。 八、体悟升华 师:解读了文本,读懂了作者,接下来我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生齐读) 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
30、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他坦荡、旷达,坚守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美景的同时,更要感受到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此时此刻,想对苏轼说些什么?请用你认为最美的语言表达你此时的感受。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作者: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31、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结束语:苏轼面对挫折时的豁达乐观也告诉大家: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时,我们应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阳光一片,处处鸟语花香! 推荐第5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月夜图作为背景,播放钢琴曲春江花月夜。(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
32、入课题。)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 三、背景介绍 四、初读翻译课文 1教师范读,同学要注意听准字音,听准节奏,体会感情。
33、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读。 4.齐读。 5.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1 7.齐读课文,进一步熟悉理解课文。 五、分析研讨课文。1.找出故事的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一方面月色很美,想去赏月,另一方面因为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 2.作者描绘月色,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清幽宁静的月
34、夜小景:月光皎洁、空明澄澈,疏影摇曳、清丽淡雅 3.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一段话,好不好? 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小组讨论)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作者借“何夜”“何处”一句点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35、此事古难全。”的人生真谛。这也正是作者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原因。 所以这里的“闲人”并非是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你认为“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也包含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 2 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所以“闲人”既带有寄情山水的闲静恬适,又带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情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既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 6文章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谈一谈?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六、课堂小结:
36、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七、拓展延伸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抒怀。请你课下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 附:描写月亮的诗句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潜归田园居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
37、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张九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王安石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李白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写景片断练习要求:发挥想象,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寓情于景。 推荐第6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秦洋 学校:勐柳中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
38、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 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 难点:体会作者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情节内容并不复杂,写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
39、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通过描绘一幅庭院月夜小景,借物抒情,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使人真实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让学生由阅读理解分析逐渐过渡到了欣赏评价,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习分析苏轼诗词、散文的内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有月亮的图片)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
40、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三)听读课文,(课件显示) 1、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文章读一遍。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领悟感情再读一遍。 2、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3、
41、听名家朗读录音,领悟。 4、播放春江花月夜,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5、学生齐读,感受作者情怀。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讨论)。 2、质疑解答(提出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同学相互解答)。 3、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四)研读赏析 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所见夜景如何?(用原句回答) 活动一:你感受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吗? (在宁静清新的钢琴曲Kitherain中,教师深情提示:那或许是一幅皎洁空灵的画面,明亮的月光洒落下来,整个院子就像是一个透明的水潭;那或许是一幅摇曳多姿的画面,竹柏的影子就像是水草交错纵横,仿佛触手可及;
42、那或许是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那或许是一幅似真似幻的画面) 3、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关键词,体会作者心情) 活动一:学生即兴表演 合作体会感情 借助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作者的感情变化怎样? (小组内确定人选,可自行设计台词和动作,可以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生4人一组讨论,师放舒伯特的小夜曲。(师分别选了4组同学上台表演) 4、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尽管千年的时空相隔,使我们无法与苏轼握手相拥,但人性中豁达、乐观等美好的心态却是我们千年不变的共同追求!在大家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也许会遭遇逆境,身处低谷,那时,请你记住苏轼,记住记承天寺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