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概论第三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学概论第三节.ppt(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美学概论美学概论MEIXUEGAILUN第三章第三章 美美 感感 经经 验验美学概论美学概论第三节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美感经验与美 在探讨了美感经验的本性和美感经验的特征后,我们就面临一个最基本的、但也是最重要的问题,这就是美感经验与“美”的关系。既然美感经验是“美”的唯一见证和标志,那么,探讨“美”就不能脱离美感经验。美学概论美学概论第三节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美感经验与美一、摆脱美感经验来探讨美的本质的失误一、摆脱美感经验来探讨美的本质的失误 我们知道,在美学理论史上,一直存在着试图追问所谓“纯粹的客观美”,或者寻求美感经验之外的所谓“美本身”,或者认为“美”就是事物的一种品质等探讨“美的本
2、质”的理论路径,这些理论路径的一个共同失误,就是企图摆脱美感经验来探讨所谓“美的本质”。美学概论美学概论第三节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美感经验与美(一)绕开美感经验来追问(一)绕开美感经验来追问“美本身美本身”的失误的失误 企图绕开美感经验来探讨“美本身”,这是沿袭了许多世纪的探讨“美的本质”的理论路径。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中对“美本身”的追问。这个对“美本身”进行追问的思路中,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这就是“本质设问”。所谓“本质设问”,就是优先假定世界上的每一事物都有使该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质,这个本质是客观的、独一无二的,也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必须优先追问其客
3、观的、独一无二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本质。美学概论美学概论第三节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美感经验与美 概括起来,这些摆脱美感经验来探讨客观的“美本身”或“美的本质”的理论路径,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在自然事物中去寻找第一种,在自然事物中去寻找“美本身美本身”。第二种,在世界的客观本体中寻找第二种,在世界的客观本体中寻找“美本身美本身”。第三种,在事物的形式构成中去发现第三种,在事物的形式构成中去发现“美本身美本身”。美学概论美学概论第三节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美感经验与美 总体来看,这些追问“美本身”的路径,有一个共同的提问前提,这就是他们都认为有“美本身”或“美的本质”存在。这种提问的前提,
4、有一个最根本的误会,这就是,它们都企图通过回避或忽视美感经验在“美”的现象之发生中的决定性作用,把“美”设定为在美感经验之前就已经先行存在,而美感经验不过是这先已存在的“美”在审美者心理引起的效果而已。思考:“本质设问”的思考方式这个适用于自然现象的原则,能否也同样适应于“美的现象”呢?美学概论美学概论第三节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美感经验与美 (二)不存在美感经验之外的(二)不存在美感经验之外的“美美”或美的事物或美的事物 第一,如果承认事物本身的美,那就意味着,在没有人的审美活动参与的情况下,这种客观的“美”就已经存在;同时也就意味着,世界上不论有没有人类的审美活动,都有“美”存在。但是,事实
5、证明这种推断是不能成立的。第二,如果说“美”是纯粹客观的存在,那么,“美”就可能被归于一种物理的、自然的事实。但恰恰相反,“美”的现象不是物理的、自然的事实。第三,如果“美的现象”是事物的属性,是纯粹客观的,那就意味着,人与“美的现象”的关系,要么是一种纯粹的理性认识的关系,即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要么就是一种刺激与被刺激的关系。但事实上,“美的现象”的发生,既不是理性认识的结果,也不是接收刺激的结果。美学概论美学概论第三节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美感经验与美结论:结论:第一,设定有所谓“纯粹客观的美”,或者认为“美的现象”就是一种自然的、客观的事实等,这些观点都是对“美的现象”的巨大误解。第二,“
6、本质设问”在自然领域里的正当性在“美的现象”领域则是无效的。第三,客观的“美本身”是不存在的,“美”起于审美活动。美学概论美学概论第三节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美感经验与美 (三)不存在美感经验之外的(三)不存在美感经验之外的“形式美形式美”一些学者另辟蹊径,试图从纯粹形式方面来揭示“美的本质”,认为美就是对象的形式。这种路径同样暗含着一种理论上的设定,那就是摆脱美感经验来讨论或追问一种纯粹客观的美。但是,如果摆脱美感经验,也不存在“纯粹的形式美”。任何形式如果没有经过审美活动中直觉和表现的作用,它就仍只是自然的和物理的元素,并没有任何美的含义。只有在审美活动中,一个对象的自然的和物理的形式才能通
7、过直觉的和表现的方式,获得情感和内在生命的投射,变成具有意味的形式。美学概论美学概论第三节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美感经验与美 (四)(四)“美美”只能通过美感经验而得到界定只能通过美感经验而得到界定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清理出了思考“美的现象”的这样几个“底线原则”:(1)“美的现象”是“属人的”,而不是物理的、自然的事实;(2)美感经验是“美的现象”的唯一见证,“美”只出现于美感经验之中,没有美感经验之外的“美的客观存在”或“美本身”;(3)“美的现象”不是理性认识的对象,也不是审美活动的对象,而是审美活动的创造。因此,“美”或“美的现象”,只能通过美感经验而得到界定和确认。任何企图摆脱或脱
8、离美感经验来讨论“美”或“美的现象”的努力,都势必滑入误解的路途。美学概论美学概论第三节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美感经验与美 二、美感就是美二、美感就是美 (一)美感经验是美的现象的根源(一)美感经验是美的现象的根源 美感经验是一切美的现象的根源和萌发之地。(1)美或美的现象都源于美感经验的形成。(2)只有在一个对象进入审美活动过程并卷入美感经验之中时,才能就它作出美的判断。(3)既然一切美的现象都形成和萌生于美感经验的形成过程中,那么美就是美感经验的结果,或者说是美感经验所形成的一种品质。美学概论美学概论第三节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美感经验与美 既然美感经验是美或美的现象的根源和奠基,那么,我们应
9、该怎样在美感经验的范围内解释美或美的现象呢?现在,请大家追溯一下自己曾经有过的美感经验的发生过程。(二)美是审美活动中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性体验(二)美是审美活动中人与对象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性体验美学概论美学概论第三节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美感经验与美 如果严格追问并检讨我们所进行的审美判断的过程,就会发现,我们所作出的“美”或“不美”的判断,并不是针对对象的性质作出的,而是针对我们与对象之间达成的关系性体验得出的。也就是说,我们先有审美关系,才有美感经验,最后才作出美或不美的判断。所以,美或美的现象并不是别的任何东西,它就是我们与对象之间达成审美关系时所形成的关系性体验。美学概论美学概论第三
10、节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美感经验与美(三)一个对象的(三)一个对象的“美美”是美感经验在对象上的附着是美感经验在对象上的附着 我们为什么常常把“美”归属于对象本身呢?这个“美”并不能严格地归属于对象本身,确切说来,它应该归属于这种审美活动中人与对象的关系性体验。而我们之所以把这种关系性体验归属于一个对象本身,是因为我们把这种关系性体验所形成的“美”,反过来附加、投射或转接到了这个对象身上,把关系性品质归为关系中一个对象的品质,结果,我们就误以为“美”是这个对象的品质或属性。美学概论美学概论第三节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美感经验与美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 美学概论美学概论
11、第三节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美感经验与美 表面上看来是一种简单的主观任意行为,实际上却有着深刻的审美活动的根据。这就是,在审美活动中,人与对象之间所达成的审美关系的关系性体验本身,就是一种人与对象之间的相互直接渗入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对象的形式方面就成了将人的内在情感和生命外化为可见的符号和形象的基础。这种作为表现或象征的形式,已经不再是自然的或物理的形式,而是作为情感或生命活动的表现或性质的形式,它们已经经过了审美活动中表现或生命外化的投射的作用和改变。经过审美活动中的赋形和表现的投射,事物就被审美活动构造过了,并且按照审美活动的赋形形式呈现着自身。这样,事物就仿佛具有了“美”的属性和品
12、质。其实这品质和属性是在审美活动中构造或创造而形成的。美学概论美学概论第三节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美感经验与美(四)作为美感经验的(四)作为美感经验的“美美”的特性的特性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诸如超越美感经验的“美本身”、“纯粹客观的美”或“美的事物”等表述,都是一种将基于美感经验所获得的人与对象之间的审美活动所形成的关系性体验的品质投射到或附加到对象上的结果。因此,都是一些美丽的误解。美学概论美学概论第三节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美感经验与美 “美”作为审美活动中人与对象之间形成的美感经验所凝结的关系性体验,它具有这样一些特性:第一,“美”不是客观的、物理的或自然的事实。第二,“美”也不是纯粹主观
13、观念。第三,这个意义上的“美”的客观性,只能从人与对象的关系的存在性本源上加以揭示。第四,“美”这个术语,从语义的使用上说,其正确使用,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指一种人与对象(世界)之间的独特的存在性关系。美学概论美学概论第三节第三节 美感经验与美美感经验与美课后思考题:课后思考题:1.从你自己在阅读或观赏一件艺术品所产生的感触,谈谈什么是美感经验?2.美国作家爱迪生说:“我们走遍了全世界想找到美,其实我们还必须将美随身携带。否则,我们就不能发现美。”爱迪生的意思是什么?他的意思与我们所说的“美感经验是美的现象的唯一见证”这个意思一样吗?3.许多人会因为觉得一个人的美或一个自然事物的美,而坚信“美是事物的客观属性”。你能根据这一点来反驳本书的观点吗?或者做支持的论述?4.一个人可能一生也没有经历过审美的“意义生成事件”,也从来没有进过美术馆,但是有份收入不错的职业,你认为这样的生活值得过吗?可以进行分组进行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