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溶液形成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6845484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X 页数:101 大小:6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溶液形成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2023年溶液形成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溶液形成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溶液形成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x(10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溶液形成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推荐第1篇: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片段(推荐)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片段 作者: 张利宣(初中化学 云南大理初中化学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20 / 95 发表日期: 2023-12-30 09:30:41 教学目标: 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2、 教学方法 教师活动 引入新课 我们在以往的化学实验中,曾用到许多溶液如 H2O2溶液能分解产生氧气,紫色石蕊溶液遇酸会变红色。在化学实验室里你还曾用过或见过哪些溶液? 指导分析 出示四瓶溶液:H2O2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石蕊溶液、70%的医用酒精 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些溶液有哪些共同点? 设问 (1)什么是溶液?溶液就是含水的液体混合物吗? (2)溶液是怎样形成的? 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1)仔细观察实验的现象。 (2)你能解释蔗糖、食盐、碘逐渐消失的原因吗? 分析解释 从微观角度分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蔗糖分子,Na 和Cl-向水里扩散,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间隔中,形成一种稳定的混合物溶液。 在

3、酒精分子的作用下,碘分子均一地分散到酒精分子间隔中,形成碘的酒精溶液碘酒。 放多媒体动画:蔗糖溶于水,食盐溶于水。 学生讨论回答: AgNO3溶液、稀硫酸、稀盐酸、硫酸铜溶液、澄清石灰水 讨论回答(1)都含有水 (2)都是混合物 (3)都是液体 (4)都是澄清透明的 演示 在试管里加入少量药品,充分振荡。 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并把相应的现象填写在课本上。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讨论、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解决问题:衣服上的油渍用什么洗去?为什么? 回答:汽油。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小结:液体与液体可以

4、互溶,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我们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 液-液互溶 量多-溶剂 量少-溶质 通常:水是溶剂 想一想:大家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 小结:溶质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 思考:请你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并谈谈溶液的用途? 讲解:溶液的用途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讨论、交流。 评论区 文章评论 置顶评论数:1 页:1/1 发表评论 课程专家团队: 杨梓生 2023-12-30 20:38:16 较好的体现化学学科“宏观切入微观分析术语表征”的学习思维。 置顶评论数:1 页:1/1 评论数:19 页:1/1 平台温馨提示 2023-01-27 12:26:23

5、课程专家团队吴月余浏览了您的这篇文章。 平台温馨提示 2023-01-14 22:36:32 辅导老师杨朝存浏览了您的这篇文章。 平台温馨提示 2023-01-13 18:51:30 辅导老师杨朝存浏览了您的这篇文章。 学员: 郑家会(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2023-01-10 14:15:58 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台温馨提示 2023-01-09 11:57:50 课程专家团队杨梓生浏览了您的这篇文章。 学员: 白庆华(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2023-01-06 20:19:25 设计得不错,值得借鉴。 学员: 赵其昌(大理市) 2023-01-05 20:28:43 看似很简单

6、的溶液问题, 学生就是不能理解,你的设计是一个很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有可操作性,我要好好学学。 平台温馨提示 2023-01-05 08:31:58 课程专家团队吴月余浏览了您的这篇文章。 学员: 李富(弥渡县) 2023-01-04 10:38:43 溶液这部分学生还是比较难理解的,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设计得不错,值得借鉴。你们上得还挺快的嘛,我们这学期只是上册上完,就到期末考时间了。 学员: 张柱达(剑川县) 2023-01-03 10:10:19 设计得可以,值得借鉴。 学员: 赵雪梅(沾益县) 2023-01-01 16:18:18 设计得可以,值得借鉴. 学员: 张舒芸

7、(澂江县) 2023-12-31 15:19:59 是一个很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有可操作性,要好好学学。 学员: 申红梅(武定县) 2023-12-31 12:48:21 设置很好!能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溶液的概念,以后要好好学学! 平台温馨提示 2023-12-31 12:39:39 课程专家团队吴月余浏览了您的这篇文章。 学员: 简玉波(元阳县) 2023-12-30 21:08:44 很好,值得学习。 平台温馨提示 2023-12-30 20:38:22 课程专家杨梓生推荐您这篇文章到平台主页。 平台温馨提示 2023-12-30 20:36:07 课程专家团队杨梓生浏览了您的这篇文章

8、。 学员: 李署明(云龙县) 2023-12-30 18:56:11 看似很简单的溶液问题, 学生就是不能理解, 将来我上这部分时借鉴这样来上试试。 学员: 张柱达(剑川县) 2023-12-30 14:54:24 设计得可以,值得借鉴. 推荐第2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

9、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 一、稳定的混

10、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 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 溶液 溶质(溶解前的状态) 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固体) 水 碘酒 碘(固体) 酒精 稀硫酸 硫 酸(液体) 水 稀盐酸 氯化氢(气体) 水 5.师生活动4: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

11、影响因素) 1.学生实验:在 1、 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4.教师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汽油中。 5.师生活动2:对比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媒体)。 溶质 溶剂 溶解情况 碘 水 碘难溶于水 碘 汽油 碘溶于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溶于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 植物油 水 植物油难溶于水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能溶于汽油 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

12、溶解情况不同。 板书:影响溶解的因素:溶质、溶剂等 四、探究活动3(酒精能否溶于水?)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2.要求学生在所做过的三个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实验验证。 3.学生交流设计方案。 4.学生实验(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滴加酒精的过程中不要振荡,滴加结束后振荡;要留心观察振荡前后的现象)。 5.教师总结:如果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还会发现酒精和水这两种物质能以任意比互溶。 五、探究活动4(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1.学生实验:观察3号试管中的液体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现象。 2.学生实验:向3号试管中滴加2-3滴洗涤剂,按照振荡前、振荡后,静置后的顺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3.比较浑浊液体1

13、和浑浊液体2(媒体)。 4.建立乳浊液的概念: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板书:3.乳浊液 5.学生实验:比较滴加了洗涤剂和未加洗涤剂的两支试管的干净程度。 6.分析洗涤剂的去污原理: . 推荐第3篇: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第九单元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知道溶液的特性与组成; 2) 了解乳浊液的概念,知道乳化现象; 3) 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 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里,由浅入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 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14、,初步形成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三、教学难点 1、乳浊液的概念,乳化现象的解释 2、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准备 课件 板书 五、教学内容 1、导入 首先给学生展示课件,说明生活当中我们见到的绝大多数液体都是混合物,这些物质被称为溶液。引出新课溶液的形成。 2、讲解新课 1) 展示课件,通过实验一,介绍溶液的概念。通过溶液的概念,介绍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再介绍溶液的组成。回到实验一,

15、通过展示图片,进一步解释实验一的现象。 2) 提出问题,在不同的状态下,怎么区分溶质和溶剂?给出解答。 3) 展示课件实验二,解释溶质和溶液的辩证关系。 4) 提出问题,引出实验三,介绍乳浊液的概念、乳化现象。 5) 提问,介绍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发学生对化学的重视。 6) 总结课程的重点。 六、板书设计 9.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的定义 特征:均 一、稳定 组成:溶质、溶剂 二、乳浊液的定义 乳化现象 三、溶液的应用 七、教学反思 推荐第4篇: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实验中学贾恩娣(市骨干教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几种物质

16、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2、过程与方法: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三、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个小木片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水的烧杯、NaCl固体、NH4NO3固体、NaOH固体、药匙、温度计、玻璃棒。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五、教学设计 1、演示趣味实验引入:向烧杯(底部粘有一个小木片)中

17、注入半杯水,加入较多NaOH固体并不断搅拌。 教师: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烧杯底部粘着的木片掉下来了。 讨论与交流:烧杯底部的小木片脱落,猜想可能的原因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是NaOH加入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了。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是不是所有的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 学生: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 教师:下面我们就围绕同学们的猜想和疑惑来进行研究。 (设计意图:创设实验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活动与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师生共同阅读教材内容,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学生:我们的活动

18、目标是探究NaCl、NH4NO 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 3、NaOH。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相互交流。 学生: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若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于水时是放热的,反之是吸热。 分组实验:按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观察记录:填写有关表格。(表格见课本30页)然后相互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 学生: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时放出热量。 (设计意图:实验目的和实验用品对学生设计方案有提示

19、作用;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而通过比较,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 教师:你们是最棒的!只要我们善于比较、善于分析,老师相信未来的科学家会诞生在你们中间。(恰当的表扬是学生走向成功的动力) 教师:刚才我们探究了几种物质溶于水时温度的变化,那么为什么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会发生变化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1页内容。 多媒体演示分析溶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归纳整理知识点: 扩散吸热,水合放热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降低;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升高; 当Q吸=Q放:水溶液的温度不变。 (意图: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利用多媒体变微观为宏观,帮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20、。) 3、设计再探究 实验设计: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物质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方案可直接用实验简图表示) 可供选择的用品有:NaCl、NaOH、NH4NO 3、浓H2SO4试管、烧杯、玻璃棒、U型管。广口瓶,双孔橡皮塞(你还可选用其他一些仪器和药品。) 交流展示:同学讨论交流再探究方案 典型设计图:NaOH溶于水时温度变化装置(也适用于NH4NO 3、浓H2SO4溶于水时温度变化探究) 4、反思与小结 在本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交流收获。 5、作业布置:阅读资料(除去织物上污渍的方法)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21、:(1)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的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使烧杯和杯底粘着的木块分离的实验现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创设了设计实验的思路,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2)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溶解时的放热和吸热现象,分析吸热和放热的原因,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了技能,获取了知识,锤炼了思维。(3)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少,所以我安排了很丰富的活动素材,特别是引导学生深层次地进行再探究时,提供的仪器和药品既能给思维受阻的学生以启迪,又能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广阔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乐于探究的精神。 推荐第5篇:课题1 溶液的形成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了解溶液、

22、溶质、溶剂的概念;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难点: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实验仪器,试剂,准备蔗糖溶液、食盐水、果汁各一杯 4. 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海洋图片,由海洋中蕴藏着大量的物质,而我们又看不见他们的存在入手,引入我们要探究的课题溶液的形成。 1、探究实验一:老师演示蔗糖分子溶解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这些固体跑哪里去了?观看物质溶解的微观模型图,相互讨论。 设计意图:设置真实的情景,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

23、,学生亲身体验,并设置悬念,激发好奇心。 师生互动1: (1)请三位同学上来品尝三种液体,说出液体名称,上、中、下三处的味道如何;老师总结溶液体现的特征; (2)观察溶液是否分层,得出溶液的另一个特征; (3) 问:形成的溶液是否还能溶解其他物质? 答:能(不能) 老师给出答案并说明原因 (4)问:此时的液体是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答:混合物 总结:通过上述探究得出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 思考:如何判断一种液体是溶液? 溶液概念的建立,注意了学生生活经验的体验,渗透了科学探究的思想,遵循了由宏观到微观、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总结出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

24、关系。 设计意图:强化对溶液特征的理解。感性认识向理性知识的过渡。 师生活动3:探究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学生根据实验桌上准备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填写表格,得出结论(老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学习对比实验方法。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手段。 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等内容。 设计意图:把握溶质、溶剂判断的基本方法,认识到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充当的角色可能不同。 师生活动5:既然已经知道某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区分,再引导学生进行溶液命名的探究,说出命名的原则,根据原则让学生回答

25、问题。 设计意图:练习与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2、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补充与总结。 课后习题 3、回去以后相互交流一下这节课所探究的内容。 推荐第6篇:课题1溶液的形成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知道溶

26、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2、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树立学知识、用知识,化学终将走向社会的正确观念。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乳化和溶解的区别 2、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展示一组与水有关景色的图片;展示硫酸铜、氯化铁、高锰酸钾、食盐四种溶液 以上四种溶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么漂亮,你想到了什么?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 2、讲授新课: 二、活动与探究一学生实验 动手做:向实验桌上

27、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 思考: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动画:食盐溶解、蔗糖溶解的微观过程 小结:蔗糖表面的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思考: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 (板书) 一、溶液 (板书)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回答:分散其他物质的作用 (板书)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28、。如水 (板书)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板书) 2、溶液的特征 (1)均一:溶液的各部分组成、性质相同 (2)稳定:当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也不会出现分层或沉淀 (3)混合物 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 练习:判断下列物质哪些属于溶液? 蒸馏水;自来水;海水;汽水;白酒;碘酒;牛奶;酒精;豆浆 讨论:当衣服上沾上油渍时,用水很难冼去?怎么办? 活动与探究二: 结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解决问题:衣服上的油渍用什么洗去?为什么? 回答:汽油。因为油在水中溶解能力小,在汽油中溶解能力强。 课堂小结 液-液互溶时

29、:量多溶剂;量少溶质; 水一般作溶剂 。 溶质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思考:请你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并指出溶质、溶剂。并谈谈溶液的用途? 活动与探究三:、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浊液特征:不稳定) 动画:乳化的微观过程 活动与探究四: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活动与探究五 NaCl、NH4NO3、NaOH溶于水前后温度变化 水中加入的溶质 NaClNH4NO3 NaOH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 结论 思考:同样是溶解过程,为什么有的吸收热量,有的放出热量? 溶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实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一种是在水的作用之下,溶

30、质的分子(或离子)被拆开,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 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 结论: 不同的溶质,这两种过程吸或放出的热量不同,这就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了变化。有的溶质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小于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表现为溶液的温度升高,此溶解过程向环境放出热量;反之则溶液的温度降低,此溶解过程从环境吸收热量。 思考:如果没有温度计,你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溶解时的吸热、放热现象,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板书 (板书) 一、溶液 (板书)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提问:水具有什么作用?

31、回答:分散其他物质的作用 (板书)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 (板书)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板书) 2、溶液的特征 推荐第7篇: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 1能够按实验方法进行螺旋圈转动的实验; 2能够推测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3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知识目标 4够通过通过阅读科学在线,理解热空气上升的道理。 5能够理解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情感目标 6愿意用所学知识解释学习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 STSE 7了解人类对热气球的探索史。 教学重点:分组进行纸螺旋圈转动的实验。 教学难点:理解纸螺旋圈转动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进,激发爱好,

32、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老师出一则谜语,仔细听好了,看谁猜的又准又快。课件出示谜语:“云儿见他让路,小树见他招手,禾苗见他弯腰,花儿见他点头。”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风) 2、怎么才能知道有风了呢? 3、同学们来看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冬天,将两条纸片分别站在门缝的底部和上部,然后把教室门打开一条缝,你会发现什么?(下面的纸条往里飘,上面的往外飘) 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猜测:和风有关,和热空气有关等) 5、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热空气的性质。(板书:学习任务:研究热空气的性质) 二、实验探究、发现新知 1、热空气有什么性质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吧。老师为你们准

33、备了一些实验材料,这个实验应该怎么来做呢?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分发了一份实验步骤,自己读一读。 2、找一名学生来读。教师出示实验提示:剪一个纸螺旋圈,圈中间系住一根线;将线的另一端固定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使螺旋圈自然下垂;点燃蜡烛,放在螺旋圈下面,观察有什么现象;移走蜡烛,过一会儿再放回原处,观察螺旋圈会怎样。 3、教师提示注意事项:实验时注意火与纸的距离,避免纸燃烧,我们就按实验步骤来实验吧,做完后,填写实验报告单。 4、合作探究,实验观察。 5、交流 汇报实验现象和推测 6、看来同学们对螺旋圈转动的原因不是很清楚,想知道螺旋圈转动的原因吗?好,我们来看一看60页的科学在线,你就会有新的发现

34、。为了有更多的收获,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去读。()热气球是怎样升上天空的?()人们利用热气球可以做哪些事情? 7、生自读,然后回答问题。(板书:空气受热后会上升。)这就是热空气的性质。并课件相应出示热气球和孔明灯,欣赏其风采。 8、现在你能根据热空气的性质解释螺旋圈转动的的原因吗?生回答。 9、你们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了,谁能用刚才所学到的知识解释冬天门缝下部的纸片往里飘,上部的纸片往外飘的原因。小组讨论交流并回答。 10、其实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仔细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抽油烟机、空调、排风扇)安装在什么地方?为什么? 三、检测提升。 1、本节课所学知识你都掌握了吗?我

35、们做个小检测。(独立做) 2、小组交流。 3、集体订正。 四、谈收获,交流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五、结束语 今天,我们学习的只是风的形成的初步知识,虽然还没弄明白风的成因,相信下节课,我们就会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 风的形成 空气受热后会上升。 推荐第8篇: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六盘水市第二实验小学禹再云小学科学 13号 【理论指导】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建构新的科学概念,纠正错误的前概念,丰富有待完善的概念。在建构科学概念的同时,思维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理想的状态是:在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思维)与科学概念的建构协调发展。 【教学内容】 风

36、的形成的教学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通过探究自然界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方式对流。这节课从生活现象入手,启发学生提出有关风的成因的问题;进而通过 “观察上升的空气” 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风的形成”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运用对流知识解释,尝试用科学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现象。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通过本课的学习,目的是要让学生们明白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的原理。本堂课就是让学生们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大胆地进行猜测、验证风的形成。 【教学目标】 1.能从已有的知识、生活

37、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简单易得的器材做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并通过演示实验、对比模拟实验,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方法,归纳风形成的成因。3.运用知识迁移,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空气流动是风的形成原因。 难点: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索。 实验设计目的: 用简单的材料,明确,直观的展示风形成的原理。 亮点和创新点: 1,材料简单,学生可自己重复操作。 2,效果明显。可直观的观察到因为温度变化,产生了风,并通过烟雾观察到风的流动。 3,改变了传统教学设备,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用塑料瓶代替风箱,学生自己重复做更简

38、单。用香代替蚊香,烟雾更多,效果更明显。用观察烟雾走向代替风扇转动,更直观。 以前实验材料现在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风吗?。(学生回答,借此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风是怎么形成的。(切入课题) 二、师生科学探究活动。进行活动:风的形成 1、谈话:我们接下来要做的是风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教师操作实验:风的形成实验 实验材料:大塑料瓶、小塑料瓶、橡皮泥、剪刀、蜡烛、香、火柴、废物皿。 实验步骤: 1、用一个大塑料瓶,去底去口,再在一侧壁面用小刀挖一个与小塑料瓶口大小相同的孔,将一个小塑料瓶去底,瓶口卡进侧壁洞口,并

39、用橡皮泥将洞口周围封严。(注意开口和蜡烛一样高。) 2、在桌子上点燃一支蜡烛,火苗向上没有飘动,说明周围没有形成温差,既没有_。(将点燃的火柴灭了后放到废物皿中,注意小心烧伤) 3、点燃香,将香放在小塑料瓶口,烟雾向上,表示装置不会产生_。(点燃的香注意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4、将做好的装置罩在燃烧的蜡烛上,使小瓶的口正对着火苗,可清晰看到火苗向_方向飘动。 5、转动大瓶,可以看见火苗_,知道_从小塑料瓶口进入。 6.用冒烟的香靠近小塑料瓶口,可以看见烟雾从_进入,_出来。表示形成了_.实验结论: 空气受热膨胀、变轻、上升,体积减少,压力变小,别处的冷空气流入补充,这样不断循环流动就形成了_。

40、学生自己操作实验(提示学生注意检查实验材料,注意事项和实验安全) 3、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期间学生小组之内可以用图画、文字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 4、学生按照“我们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汇报实验结果。师生梳理,重点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a.实验中香的烟流动的方向一样吗?为什么? b.为什么点燃蜡烛后,在洞口附近有风? 5、(学生在汇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学生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亲历探究过程,自己得出风的成因的结论。

41、三、本课小结 谈话总结:通过本节课几个活动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风的形成的原因:(学生一块说)空气受热后会上升,周围的冷空气会补充过来,从而形成风。 四、拓展延伸 1、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暖气是怎样使室内的空气变热的?能用草图标出室内空气流动的方向。(小组讨论,部分学生谈一谈) 2、查阅有关资料,认识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3、举出更多生活中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实例 推荐第9篇: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16 风的形成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课标分析 本课是在三年级认识空气和风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探究风的形成,了解热传递的另一种方式-对流,进一步研究保温和散热奠定基础。本课教学内容是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6课风的形成的第一课时,本单元围绕“作用与平衡”这组统一概念,从认识冷和热现象开始,研究冷热变化、研究热传递的各种方式,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进而运用热传递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保温和散热的问题,从而领悟到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