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教育应用.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65779546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的教育应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网络的教育应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的教育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的教育应用.ppt(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网络的教育应用 Still waters run deep.流静水深流静水深,人静心深人静心深 Where there is life,there is hope。有生命必有希望。有生命必有希望计算机辅助教学产生之初的想法是让计算机扮演导师的角色,从程序教学发展成了后来的智能导师系统。麻省理工学院的SPapert教授认为应该让计算机扮演学员的角色,而让学生充当老师来教计算机做事,并为此设计了一种适合于儿童使用图形程序语言LOGO,使儿童可以从使用这种语言来指挥计算机作图绘画开始,逐步进入程序设计的殿堂。现又出现了能够与学习者进行互帮互学的虚拟学习伙伴系统和充当助手角色的智能代理系统。在网络化教

2、育环境中,我们不但可以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提供的全部教学功能而且可以创造更为多姿多彩的教学情景,如虚拟实验室、虚拟社区、虚拟教室等。利用网上资源丰富的特点,我们可以发展基于资源的学习。更自然的做法是让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工具,包括:效能工具、认知工具、通讯工具,支持他们教与学的活动。图1.12较好的刻画了计算机网络在教育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拟人作用,作为导师、学员、学习伙伴和助手的角色;另一方面是拟物作用,作为情境、资源、教具、学具等。显然,随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教育网络的拟物作用和从属性拟人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1、促进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

3、的。美国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计划,目的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可以分别从技术层面和教育层面加以考察。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技术系统的设备简单、性能可靠和标准统一。多媒化使得信息媒体设备一体化、信息表征多元化、复杂现象虚拟化。网络化使得信息资源可共享、活动时空少限制、人际合作易实现。

4、智能化使得系统能够做到教学行为人性化、人机通信自然化、繁杂任务代理化。我们把教育信息化看作为是一个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信息化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教材多媒化:教材多媒化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随着网络线路带宽的不断提升,现在几乎大多数网上课件实现了多媒体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像。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特别是Internet,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网上的教育资源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图书馆、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

5、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为了做到这一点,学生个性的测定,特别是认知方式的检测,将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研究课题。学习自主化:由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事实上,超文本超媒体之类的电子教材已经为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活动合作化:通过合作方式进行学习活动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同伴角色)。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的系统叫做CMI(计算机管理教

6、学)系统,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功能。最近的发展趋向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其中包含学生身份信息、活动记录、评价信息、电子作品等。利用电子学档可以支持教学评价的改革,实现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环境虚拟化:教育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目前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是利用局域网开展网上教育,校外模式是指利用广域网进行远程教育。在许多建设了校园网的学校,如果能够充分开发网络的虚拟教育功能,就可以做到虚拟教育与实在教育结合,校内

7、教育与校外教育贯通,这是未来信息化学校的发展方向。系统开放化:在网络平台上可以建设一个开放性的教育系统,支持按需学习、弹性学习和终生学习。2、支持教育改革网络作为一种教育信息技术,它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以被用于促进教育革新,也可以被用于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取决于它的使用者。教育技术变了,教学方法也得相应变革。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由教师的教育观念所支配的。因此,对于我国广大教师来说,面临着已经到来的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懂得如何利用网络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网络对于教育变革的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由于网络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

8、应用带来了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获取性,学生们可以方便地获得大量信息,这就使得教育者的权威受到削弱,从而改变了原有的教育关系。由此迫使教育者采取两种姿态:一是趋向于比较民主的教育模式,二是教育者本身也得利用信息来强化自己。这是一种在信息技术刺激下顺应教育变革的姿态。另一方面是出于对现行教育状态的不满而千方百计地寻求教育变革之路,其中有一种思路就是相信以网络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强大支持力量,这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来谋求教育变革的姿态。当然,在多数情况下这两种是互相交织的。并非任何教育变革都是合理和有效的。为有效进行教育改革,首先必须认清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清楚地认识

9、传统教育地弊端是什么,革新的教育有什么特征。1993年美国教育部组织了10多位资深专家(B.Means等)提出了一份题为用教育技术支持教育改革的报告,为如何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了指导性框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教育界关于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共识,值得我们借鉴。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改革教育?首先有个策略问题。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的学习为投入型的学习,让他们在实际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教育中应用技术的目标是促进教学形态由低投入(被动型)转向高投入(主动型)。而用于教育的信息技术从性能上讲有高低之分。显然,计算机网络是属于高技术。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我

10、们可以建立一个关于利用技术支持教学改革的策略空间。如图1.13所示,我们目前的教育状态基本上是属于低技术支持的低投入型学习(A)。AB:用高技术支持被动型学习。假定教学模式无根本变化,教学过程中较多地使用高技术来替代教师的教学授递功能。学生仍然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AC:用低技术支持投入型学习。假定教学模式有重大改革,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学中应用一些比较普通的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手段。AD:用高技术支持投入型学习。假定在教学中以高技术为重要教学手段,并且教学模式有重大改革,体现了革新教学的许多特征。(1)一次性简单策略ABD:先用高技术支持被动型学习,尔后转向投入型学习;ACD:先用低技术支

11、持投入型学习,尔后进化为用高技术支持投入型学习。(2)二次性简单策略上述策略分析是以线性思维为基础的,而事物的实际发展一般不可能是直线式的。我们假设可以采取综合性策略,在不同的教学阶段,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技术应用模式。为了能够合理地选择技术应用模式,我们首先必须认清不同改革方案的教育价值。(3)综合性策略方案B假定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无大差异,正如人们通常批评的那样,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灌输式的教学,那么,我们可以说方案B的作用是以“电灌”代替“人灌”,应该具有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此外,好的媒体化教学还应该具有激发学习者兴趣,增强学习动机的作用。方案C假定在没有高技术

12、条件下进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可以在教师作为帮促者、异质分组、协同作业、基于绩效的评价等方面体现革新教育的特征。综合刚才的讨论,可以看到每一种技术应用方案都有其特有的教育价值,并且是难以相互替代的。我们把方案B看作为用技术强化传统教学,把方案C和D,特别是D,看作为用技术革新教学。对于教学来说,技术与方法(特别是教学模式)既可相互独立又可相互联系。例如。对于上述方案A可以说是技术变了而方法没变,方案B则是方法变了而技术没变,而方法C是技术与方法都变了。对于具体的教学技术来说,它本身是媒体与方法的结合。然而,当你把技术用于课堂教学时,你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环境改变其预定的教学模式,这是教育技术的实用学问题。我们的观点是,在使用技术时,应做到人机优势互补,把机器(各种媒体技术)所擅长的事让机器去做,把人(教师)所擅长的事留给人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