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guowei_论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完善_终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henguowei_论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完善_终稿.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第 14 页 共 14页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论我国反倾销法律的完善作 者 陈国伟 学籍批次 200303 学习中心 杭州余杭 层 次 专升本 专 业 法 学 指导教师 王明杰 论文成绩 中 文 摘 要摘要:我国新颁布的反倾销条例较旧条例有很大的进步,其规定与WTO要求基本一致,但其立法体系仍不尽合理,立法内容仍较为原则。而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较隐蔽的倾销方式,例如规避行为,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刚加入WTO的国家的国内产业造成了潜在威胁。我们迫切地需要完善我国现行的反倾销法律制度体系,并将其内容具体化,以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和保护我国的相关国内产业。关键词:反倾销 法律制度 完善 WTO
2、目 录一、反倾销法的作用4(一)反倾销法的立法概述4(二)反倾销法的作用5二、我国现行反倾销法律制度现实问题6(一)立法层次不高6(二)反倾销法实体方面的缺陷和漏洞6(三)反倾销程序方面的缺陷和不足8(四)正常价值确定的几个问题10三、完善我国现行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具体思路11(一)提高反倾销法律的“档次”11(二)配套法规的完善11(三)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反倾销调查程序11(四)建立与完善我国反倾销诉讼体制12论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完善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市场贸易的自由化和国际化程度提高,国外产品对我国市场倾销问题也逐步凸现,我国面临反倾销的任务将更加艰巨。运用完善
3、的反倾销法律制度实施对国内产业的有效保护,已成为加入WTO后对外贸易的新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2002年1月l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对我国的反倾销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与1997年国务院发布的反倾销与反补贴条例相比,在形式上将反倾销和反补贴分开,单独立法;在一些重要概念、定义上引入了WTO反倾销协议的规定,与世贸组织反倾销协议基本衔接;较好地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注意维护国内产业利益,是我国反倾销立法的重大进步,对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必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反倾销法律仍有一些需完善之处,本文主要就健全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一、反倾销法的作用 (一)
4、反倾销法的立法概述WTO反倾销协议第二条第一款对倾销的定义是指:“如果在正常贸易过程中,一项产品从一国出口到另一国,该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在其本国内消费的相同产品的可比价格,亦即以低于其正常的价值进入另一国的商业渠道,则该产品将被认为是倾销。”从理论上讲,倾销是一种价格歧视,它不符合贸易公平原则,破坏了公平竞争机制下的价格水平,不利于实现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因此,需要通过法律对倾销行为加以规制。反倾销法是为维护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对出口贸易中的倾销行为和进口国所采取的反倾销措施进行限制和调整的国内法规范和国际法规范的总称,加拿大、美国、欧盟等都制定了自己的反倾销法。WTO也通过其反倾销协议建
5、立起了一套反倾销制度。自199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实施生效以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反倾销法律制度。该法第30条明文规定了中国的反倾销规则,即“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方式出口,并由此对国内已建成的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者产生实质损害的威胁,或者对国内建立相关产业造成实质阻碍时,国家可以采取必要措施,消除或者减轻这种损害,或者损害的威胁或者阻碍。”其第32条规定:“当发生上述情况时,国务院规定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调查,作出处理依”上述规定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第6条规定几乎一样。1997年3月25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该条例将反倾销实体
6、法和程序法集于一身,对于从申请、立案开始到终裁,征收反倾销税为止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均作了相应的规定,为我国的企业针对外国产品的倾销提起反倾销诉讼,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法律依据。此外,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产业损害裁定听证规则,该规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和反补贴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的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在反倾销和反补贴程序中组织的产业损害裁定听证。它较全面、系统的规定了产业损害裁定听证的原则及当事人、听证主持人、回避以及听证程序等问题。但这些法规与WTO的有关基本原则仍然有不尽符合之处,因此,2001年11月26日
7、我国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该法律是参考国外发达国家和世界贸易组织比较完善的法律规定而出台的,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再商榷,以便更好的保护我国工业的发展。WTO的建立,尤其是1994年的反倾销协议的签订,对世界各国的反倾销立法都起了推动作用。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间,又才迈进WTO大门,如何运用WTO法和与WTO接轨直接关系到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得失。同时,我国正承受着倾销和反倾销的严峻现状,这些都对我国反倾销立法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二)反倾销法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国际上的反倾销案件不断增多,其所涉及金额之大及所征反倾销税的税率之高令许多人对反倾销法
8、的作用提出了疑义,认为反倾销具有名为反对不公平竞争,实则形成非关税壁垒的特点,成为了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要正确评价反倾销法的作用,就必须首先了解反倾销法的价值取向及实际功效。 反倾销法的价值取向的选择不在于考虑对个别的人是否公平,而是要考虑满足哪些人的利益才更为公平,其真正用意在于阻止外来产品的低价销售对本国相关产业所带来的损害。而分析反倾销法的实际功效是否与其价值取向相一致时,应从立法者(国)的角度来考虑,而不应从受到该项法律的负面影响的当事人或国家的角度来进行评价。在实践中,反倾销措施的具体适用可能会背离其上述价值取向,导致在一些情况下给贸易保护主义者以可乘之机,那么各国应通过严格执法
9、尽量减少这种背离。既然反倾销法是国际社会所允许采用的,限制来自国外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有效方法,我们就应当充分利用这种方法以保护我国经济健康的发展。我国制定反倾销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对外贸易秩序和公平竞争,保护国内相关产业。”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许多产业正处于建立、发展或完善阶段,这些产业能否在不断开放的、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市场上立足,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因而我们必须对这些产业的法律保护,其中包括通过反倾销法制裁不公平的低价销售行为。二、我国现行反倾销法律制度现实问题(一)立法层次不高从目前来说,我国反倾销法的法律渊源有二:一是自1994年7月1日起施行的对外贸易法;二是2001年11月26
10、日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在这两者之中,前者虽然属于最高立法机构的立法,但可惜涉及反倾销的只有该法第30条一个条款的原则性规定,它实质上只是制定条例的一个直接法律依据,而对反倾销根本无实际的操作性。作为反倾销主要法律依据的后者,却是由外经贸部为首的国务院有关部门起草,经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由于反倾销是一项全面而又复杂的工作,作为国务院行政法规的条例很可能难以做到调动资源充分有效地进行反倾销调查和采取反倾销措施。同时,立法层次不高也影响着条例在国际反倾销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与依据高层次反倾销法律屡屡对中国进行反倾销的欧盟组织进行反倾销事务交涉时,由于法规层次上缺乏对等性,因此
11、,似有矮人一等之嫌,从而极可能影响条例作用的发挥。立法层次不高往往导致集思广益不够,从而影响其科学性、效率性,实际情况的确如此。(二)反倾销法实体方面的缺陷和漏洞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条例规定太简单和抽象而引起的。1.倾销的认定上存在缺陷和不足。条例规定,“进口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其正常价值的,为倾销。”但是,在对“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的界定上过于笼统和简单。(1)关于正常价值。条例规定按三种方法来确定正常价值,即出口国市场上的可比价格;无前述可比价格的则按第三国可比价格;相关产品的结构价格。此种规定的不足是:第一,缺乏“低于成本销售”的规定,使倾销类型规定不完善;第二,缺乏对“正常贸易情况
12、或途径”和“非正常贸易情况或途径”的规定,使得在反倾销调查过程中对诸如“正常贸易情况”的运用时于法无据;第三,条例没有对“可比价格”和“相同或类似产品(合称同类产品)”进行解释和确定,从而会招致争议。因为在西方国家反倾销法中,与所涉产品同类的产品在其本国市场上是否有“可比价格”取决于产品的交易数量和交易条件。另外,如何界定“同类产品”这一概念关系到所“反”的对象是宽还是窄的问题,体现了保护国内产业的力度大小问题。(2)关于出口价格。条例规定按三种方法来确定,即产品实际支付价款或应支付价款的价格;无前者或前者价格不能确定时,以首次转售给独立购买人的价格确定;外经贸部商海关总署后合理推定的价格。此
13、种规定的不足在于:第一,缺乏对“应支付价款”进行判断的规定,在实践中难以操作。第二,上面三种方法中,第一种优先适用,如果没有或不能适用,则适用第二或第三种方法。由于第二种和第三种是选择性方法,反倾销机构在选择时肯定要相互比较,从而增加了调查的成本,而且与国际反倾销的规则不符。第三,缺乏对确定价格的“合理基础”的界定。虽然守则也无明确规定,但并不表明我们就不能有所作为。对“合理基础”的界定将有助于增加透明度而进展顺利。(3)在关于正常价值与出口价格的比较方面,条例对如何具体按照“公平合理方式”进行则无规定,特别是对可比性差异影响因素的调整项目未作具体规定,这样在赋予反倾销机构自由裁量权的同时,也
14、潜藏着随意性及暗箱操作的嫌疑和可能,从而影响条例整体功能的发挥,而守则则有着具体的规定。2.损害的认定上存在缺陷和漏洞。虽然条例所指的损害类型与守则规定并无二致,而且条例第8条也规定了确立损害时应当审查的一些事项,但仍有如下一些不足:(1)与前述缺乏对相同或类似产品的界定相对应,条例缺乏对“产品”的界定。因为产品有工业产品和农产品之分。我国条例对此没有明确,仅可推断为两者。但从我国反倾销实践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点来说,条例似乎更体现了对工业产品反倾销的规定,而对农产品方面的反倾销则似乎毫不关心。由于工业产品和农产品各自产业部门的不同特征,如采用一刀切的规定方式,势必导致对农产品反倾销的障碍和不
15、利。实际上,两者在有些国家的反倾销法中有不同的规定。(2)条例未将进口的主要零配件包括在相同或类似产品的范围之内,从而实际上为外国出口商规避反倾提供了余地。(3)条例缺乏对涉及两个以上国家进口产品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影响进行累积评估的具体规定,因而不利于实际操作和法律本身的透明度。(4)“国内产业”缺乏对“地区性市场”上相同或类似产品的生产者的规定,这与我国幅员辽阔、条块分割市场的现实明显不符,也意味着我国无法根据条例对地区性产业进行有效的保护。(5)缺乏对“国内产业”界定中“大部分”概念的明确界定。通常认为,“大部分”至少是在50以上。条例规定的比例过高,由于部分国内生产者可能不积极参与申请,致
16、使不能有效地立案而任由倾销产品泛滥,在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实现对国内产业的有效保护。(6)条例主要集中于对损害进行认定的规定,而对于实质损害威胁和实质阻碍产业的认定则没有规定,而守则则进行了一定的规定。3.倾销和损害之间因果关系的确定上存在不足。条例的实体部分并没有规定倾销与有因果关系的直接要求,只是可以推知,后者由前者引起。但是,由于没有明确规定因果关系及其内容,该推定也只是推定从而具有不明确性。如是否倾销只须是造成损害的原因之一就可以采取反倾销措施?这种因果在多大程度上成立?是直接因果关系还是间接因果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模糊的。在这点上,守则规定的比较详尽。此外,构成因果关系是否就一律征收反
17、倾销税,我国条例没有规定,而欧盟、日本和美国等都赋予有关部门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以考虑某些特殊利益。4.缺乏对“公共利益”条款的规定。如片面考虑对相关国内产业的保护而实施反倾销措施,或片面以申诉生产者总产量不够标准而不实施反倾销,都可能会对“公共利益”带来损害。(三)反倾销程序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反倾销程序包括反倾销调查和反倾销措施。在这方面,条例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1.反倾销机构设置方面的缺陷。按照条例,在我国反倾销程序中,外经贸部商经经贸委决定立案与否;外经贸部会同海关总署对倾销进行调查,经贸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损害进行调查,并分别作出初裁。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外经贸部建议作出征收临时或固定
18、反倾销税的决定,并由海关执行。由此可见,我国参加一个反倾销案处理工作的机构总共至少有外经贸部、经贸委、海关总署、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等五类部门。不难发现,这种既不像美国、加拿大的“双轨制”,又不像欧盟、澳大利亚的“单轨制”的体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如由于我国反倾销研究和工作起步迟,能胜任该复杂工作的人员不多,各个部门均需抽调懂行人员从事处理工作,会造成人员浪费。反倾销的立法宗旨要求反倾销提高工作效率,但这么多的部门不同程度地参与,很可能因重复交叉处理而拖延时间,造成效率低下,对双方都不利。另外反倾销案件的复杂性,各部门处理会造成资源资金的不必要浪费。2.调查程序透明度不高
19、。从条例和实践可知,我国反倾销过程中在立案、裁定应予公告,为当事人提供意见陈述的机会,允许申请人和利害关系人查阅案件资料等方面不乏透明度和公开化,但与守则相比,仍有一些不足:(1)某些调查机构不确定。如根据条例,由经贸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损害及损害程度进行调查,这里的“有关部门”指向不清。(2)调查程序和调查方法的规定过于简单,不利于利害关系人明确其权利和义务,甚至可能影响其协助调查的程度。(3)反倾销机构可以自行立案调查的条件“遇有特殊情形”没有具体规定,缺乏透明度,易导致争议及调查的不合作现象。(4)条例规定有“倾销幅度或倾销产品的进口量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应当终止反倾销调查。但何为
20、“忽略不计”则未有规定,不好把握,缺乏透明度。若对之严格要求,则有滥用反倾销之嫌,若对之宽松规定,则不利于保护国内产业。而守则对此则有具体明确的规定。3.在调查程序上缺乏一个严格、确切的时间规定。条例除了规定12个月的调查期限(特殊情况下可延至18个月),4个月的临时反倾销措施期限(特殊情况下可延至9个月),90天的追溯征税期限,5年的确定反倾销税征收和价格承诺期,12个月的复审期限以及18个月的退税与否决定期限外,再无其它期限规定。而守则则进而要求:收到反倾销调查表的出口商至少应有30天的答复时间,临时措施应从开始调查之日起60天采取;反倾销税征收部门返还的决定应在12个月内作出(无论如何不
21、能超过18个月),作出后9天内必须返还,等等。4.缺乏对反倾销措施的司法审查制度。综观世界各国现行反倾销法,绝大多数国家反倾销法均建立了司法审查制度,而且这也是守则所要求的。实际上,反倾销机构对进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并作出肯定性或否定性裁定,实质上是一种行政程序活动。有关利害关系人对行政机构在反倾销过程中所作出的裁定不服应允许向有关司法机构起诉,由司法机构对案件进行审查并作出独立的判决。这种司法审查制度是合情合理的,也符合世界行政法治的潮流。条例缺乏对反倾销措施的司法审查制度,实属不妥。立法部门不能以我国有行政诉讼法加以规定为由而辩解。5.某些程序制度有待补充和完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
22、在5年的征收反倾销税和价格承诺的期限内,外经贸部经商经贸委后可以自行或应请求对征收反倾销税的决定进行复审。但对如何“复审”则无任何规定。(2)在利害关系方对调查不合作的情况下,反倾销机构可据现有材料作出裁定,那么这种“现有材料”来源何处?是否必须导致不合作利害关系方的不利?条例没有规定。(3)根据条例第25条的规定,在出口经营者或出口国政府作出有效价格承诺的情况下,可以决定中止反倾销调查。但是条例并未规定何种情况下的价格承诺不是有效的,我国反倾销机构不予以中止。如在首例新闻纸反倾销案中,加拿大雅比迪公司(Abitibi-Iidated)曾提供了价格承诺,但后经我国调查机关审查,认为该承诺不能消
23、除倾销对我国国内产业造成的损害。因此不予接受。这种情况有待补充。(4)外经贸部赴有关国家进行调查的程序,条例规定得极为简单。而且海关总署和经贸委等部门是否要和外经贸委一起出国调查,条例没有规定。(5)如出现外经贸部与经贸委的裁定(包括初裁和终裁)不一致时该如何协调,条例没有规定。虽然在实践中尚未出现不一致,但是在理论上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6)初裁肯定时,要进一步进行调查。在这一阶段,外经贸部是否与海关总署一起,经贸委是否与国务院有关部门一起进行调查,条例规定的不明确。(7)调查问卷的具体内容,条例也没有规定,等等。(四)正常价值确定的几个问题。条例第4条规定:进口产品的同类产品,在出口国国内
24、市场的正常贸易过程中有可比价格的,以该可比价格为正常价值;在出口国国内市场的正常贸易过程中没有销售的或者该同类产品的价格、数量不能据以进行公平比较的,以该同类产品出口到一个适当第三国的可比价格或者以该同类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合理费用、利润,为正常价值。在该条规定中仍需注意:1.“国内市场价格”、“第三国价格”的确定与衡量应具体化。关于“国内市场价格”,WTO反倾销协议和欧盟的1995年12月22日欧共体理事会关于抵制非欧成员国倾销进口第38496号规则中都明确规定,作为正常价值的出口产品的出口国国内市场价格为有利于确定倾销成立的消费价格。我国在条例中仍未对“国内市场价格”作出准确的界定,从
25、而导致实践中的适用困难,如:出口产品在出口国国内市场的价格有两种-批发价与零售价,确定正常价值时究竟采哪种。为此,我国应参照WTO与欧盟的规定,对之加以完善。2.我国条例中,对“第三国价格”也未确定其具体衡量标准,以致当出现几个高低不同的第三国价格时,对选择哪个作为正常价值没有明确依据。WTO反倾销协议第2条第2款规定:该价格需有代表性。美国商务部反倾销条例第9条第2款规定:“根据第三国销售价格来计算正常价值时,应对第三国有所选择,并按下列标准:(1)与出口到美国的产品相比,出口到该国的某种产品或类似产品比出口到其他国家的上述产品具有更大的相似性,且上述产品在该国的销售已达到一定规模;(2)上
26、述产品在该国的销售数量最大,大于在原产地国或美国的销售数量;(3)就市场的组织和发育程度而言,该第三国与美国最为相似。”借鉴以上立法经验,我国应在考虑产品相似程序、产品销售量及市场发育水平等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对“第三国价格”的确定规则加以具体化。三、完善我国现行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具体思路(一)提高反倾销法律的“档次”如前所述,我国反倾销条例为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这种行政法规效力毕竟不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布的法律。鉴此,结合我国几起反倾销调查案件的实践,在现行条例的基础上,加快研究和制定一部经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反倾销法律,对于促进我国反倾销法的不断完善和趋势稳定,并与国际接轨都
27、十分重要。(二)配套法规的完善我国除了出台专门的反倾销条例,还应该考虑到法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我国对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外贸易法和关于处罚低价出口行为的暂行规定等法条也要做相应的修改。譬如,在关于处罚低价出口行为的暂行规定中就要充分补充对低价倾销产品的企业的法律责任和制裁措施。对出口企业相互倾轧,低价竞争的做法给予严厉制裁,以维护出口秩序,打击倾销行为。而在完善价格法时,就要调整关于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的规定。在全国或一省制定统一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的规定,使其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三)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反倾销调查程序1.明确规定“申请人”、“国务院有关部门”、“利害关系方”
28、等规定;2.依照协议的规定,完善我国反倾销复审与审查制度;3.在调查程序中,主管当局要向当事人披露重要事实,使当事人有充分的时间发表意见,陈述看法,提供相关的资料以求的最大程度的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这是各国规定,我国亦如此。但我国对何为“重要事实”却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我国反倾销法对此应有具体的操作标准。4.参照协议第10条的规定进一步明确追溯征税的效力、期限、程序及限制等;5.进一步明确规定反倾销案件在调查过程中的期限,各部门调查和做出初步裁定的期限,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根据外贸部的建议做出是否同意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的期限,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调查或做出裁定的阶段的规定,中止或终止反倾销调查
29、的效力期限,复审和审查以及多征退税的期限等等。(四)建立与完善我国反倾销诉讼体制1.合格的诉讼主体。一般而言,原告是指反倾销诉讼中“利害关系方”。虽然我国反倾销条例也有“利害关系方”的概念,但是却没有对其做出明确界定。从现行条例第19条的规定来看,所谓“利害关系方”似乎仅限于反倾销调查对象被控告倾销产品的出口商及其进口经营商以及相同或类似产品的国内产业,而并不包括其他各方。笔者认为:“利害关系方”的范围应当包括现行条例第11条之反倾销调查案的申请人所包含的“有关组织”,因为从利害关系角度考察,一个反倾销案件不仅事关该产品的出口商、进口商与国内同类产品产业的利益,而且也同我国各产业部门公会、工会
30、以及消费者密切相关。而在当前我国国内产业与企业法律意识不强,市场本身尚缺规范的情形下,尽可能地拓宽“利害关系方”的范围则更加有利于尊重和维护各方利益,保护我国市场。同时,鉴于我国的行业组织的发展还不具备一定规模,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经济,我们还可以规定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有权提起反倾销诉讼。2.管辖法院。参照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4条、17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受理反倾销调查案件之诉的法院应当是被告所在地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机构所在的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同样,有权对反倾销调查案进行二审的就理所当然地是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了。我国反倾销条例对反倾销调查案的管辖法院没有规定成为一大缺憾,按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这种管
31、辖也令人质疑。由于反倾销调查是技术性强、专业化要求高、程序复杂的工作,对其进行司法审查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普通法院处理可能有时间和精力乃至能力上的困难;况且,地方中级人民法院和中央部委地位上、权威上的实际反差在当前的司法体制下,也难免影响国内外当事人对反倾销司法审查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准确性的信心;再者,所有对国务院部门所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都由北京的某一中级人民法院初审,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那么,这两级法院将会面临着越来越沉重的负担,也难免会影响到司法效率。鉴此,有必要在反倾销立法中建立我国反倾销诉讼制度,包括管辖法院。参照各国经验暨我国实践,比较理想的法院管辖模式为:在最高人民法院
32、下设专门法院国际贸易法院,由该院受理反倾销调查案的初审;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国际贸易庭)负责二审即终审。这样设置的优点在于集中专业法官审理技术性强、影响性较大的反倾销案(实际上,国际贸易法庭不仅审理反倾销调查案,还可以审理涉外贸易的其他案件),更加体现效率与公正。3.法院的受案范围。参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有关立法实践和我国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具体规定,笔者以为我国的反倾销诉讼的受案范围可以是以下几项:反倾销调查申请做出的不立案调查决定;对倾销和反倾销幅度做出的最终的决定;对损害和损害程度做出的最终的决定;对是否征收反倾销税做出的最后裁定等等有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同时,我国也应该参考欧洲国家的做
33、法,不允许对我国的法律规定提起诉讼,这是对我国法律尊严和国家主权的维护。总之,借鉴发达国家反倾销法律的成功经验,与WTO反倾销规则相衔接,继续完善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以有效保护我国国内产业,增强其竞争力,是完善我国反倾销法律制度应考虑的重要问题。参考文献:1.沈木珠,我国应对国外反倾销与我国加强反倾销,载于法学杂志,2003年第1期。2.丁伟、石俭平,中国反倾销立法新近修改之评析,载于国际法学,2003年第1期。3.李成斌,对反倾销措施的司法审查制度,载于法律适用,2002年第8期。4.章尚锦、李英,论中国反倾销实体法的完善,法学家,2001(5)。5.王雪华,提升立法档次中国反倾销立法修正建议,国际贸易,2004(11)。6.宋和平,反倾销法律制度概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7.毛保平、毛旭平,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范围初探,人民法院报,20041122。8.吉罗洪、程虎,关于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的思考,人民法院报,200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