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胆引导学生走出对科举制度认识的_省略_孔乙己_中关于_科举制度_的讲授_邓盛存.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6567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胆引导学生走出对科举制度认识的_省略_孔乙己_中关于_科举制度_的讲授_邓盛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大胆引导学生走出对科举制度认识的_省略_孔乙己_中关于_科举制度_的讲授_邓盛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胆引导学生走出对科举制度认识的_省略_孔乙己_中关于_科举制度_的讲授_邓盛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胆引导学生走出对科举制度认识的_省略_孔乙己_中关于_科举制度_的讲授_邓盛存.docx(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胆引导学生走出 对科举制度认识的误区 有感于中学课文范进中举孔乙己中关于 “ 科举制度 ” 的讲授 邓盛存 (H 明市少体校,福建三明 365000) 那么,在讲课过程中,如何对科举 中学课文范进中举、孔乙己 制度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讲解呢?笔者认 举制大加鞭鞑。熟不知,范进、孔乙己 归 中,吴敬梓笔下的范进,鲁迅笔下的孔 乙己早已是人们熟悉的文学形象,谈到 范进、孔乙己便自然想到封建科举制度 对人们思想的毒害,不少教师在授课过 程中,也不厌其烦地不断重复讲述着科 举 制 度 毒 害 人 们 思 想 这 一 似 乎 不 变 的 “ 真理 ” 。于是,在废除科举制度后的 百年来,在学生乃至大多数中

2、国人的心 目中, “ 科举 ” 便成了封建帝制时代一 种 “ 腐朽落后的、扼杀人才并对人们 思 想造成深刻毒害 ” 的一项代名词并 加 以批判,长期以来科举制也正是做为 一 种 批 判 对 象 而 在 课 堂 上 被 加 以 介 绍 。 “ 小说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反映了 封 建 文 化 和 封 建 教 育 对 下 层 知 识 分 子 严 重 毒 害 , 有 力 控 诉 了 科 举 制 度 的 罪 恶 ” 、 “ 作品中的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 层 知 识 分 子 , 是 封 建 科 举 教 育 的 牺 牲 品 ” 。(苏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八年级 Cf)“ 吴敬梓的长 篇小说 儒林 外 为,可由

3、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 应向学生简要介绍废除科举 的 历史大背景: 自一九五年九月清帝下诏废止 绵延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以来,尤 其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中 国 面临着数千年从未有过的政治变局, 整 个 社 会 政 治 经 济 环 境 与 古 代 已 大 不 相 同,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科举制 已 经没有了自生存在的社会土壤,废科 举、 兴学堂成了当时时代历史的潮流, 科学 制度走到了万劫不复被连根拔起的 境 地。 如此在 “ 以论带史 ” 或 “ 以论 代 史 ” 的政治时代, 少有人敢对 “ 科 举 制 ” 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于是 便世 代传授,便有了今天人们对科举制

4、度的 种种误解。做为教师,应明确提出 这种 误区,并逐步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 料并 进行充分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 趣和 思维能力,真正给予学生新鲜的知 识养 根到底只是吴敬梓、鲁迅笔下的文学 人 物 , 虽 然 他 们 也 反 映 了 当 时 历 史 的 真 实,却忽略了科举制下培养的无数优秀 的人才。如唐代白居易、柳宗元、文禹 锡;宋代的苏轼、欧阳修、辛弃疾等大 文 学家,又如历代中的王安石、包拯、 海 瑞等一大批政治家,同样还培养了众 多 的教育家如朱熹、蔡元培等。更有如 范 中庵的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 而乐 ” ,杜甫 “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 天下寒士聚欢颜 ” 的文学

5、家兼忧 国忧 民的思想家。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 科举 人物,要远比范进、孔乙己这些文 学人 物来得更加实在可信。及至清末曾 激烈 批判科举制度的康有为、梁启超、 严复 等人也都是科举出身。这些名人, 不都 具有真才实学吗? 他们恰恰证明了 科 举制所具有的选才功能,科举制完全 可 以 将 当 时 传 统 社 会 中 的 真 才 选 拔 出 来 并委以重任的。我们不能过高地要求通 史,以批判科举制度的腐朽为中 心 ” 、 份。 “ 尖锐地讽刺了用功名利禄扭曲 了读 二、 由教师明确提出目前对科举 过 科 举 制 选 拔 的 人 均 能 百 分 之 百 成 大 器,但绝不能以范进、孔乙己这一文学 书

6、人心灵的科举制度 ” 、 “ 有力抨 击了 封建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 (苏教 版语文教学参考书八年级( T) 。可 见,科举制度似乎成了 “ 腐朽 的 ” 、 “ 罪恶的 ” 东西加以全盘否定。 但笔者 认为,在科举时代结束百年之 后,我们 有必要冷静而客观地对科举制 度进行 重新审视,尤其在课堂上,应大 胆引导 制 的有关误解并加以阐释,进而引导学 生 讨论 教师可以安排一个课时介绍目前 对 科举制认识的种种误区。下列所列误 区 及阐释可供预考。 对科举制的误区主要有: 1、科举制只会造就范进、孔乙己 之类的腐儒,却无法培养真才实学的人 人物而全盘否定科举选才的作用,宋太 宗曾说 “

7、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 亦可为致治之具矣 ” (宋史。选举 制) 正是这个道理。 2 、将科举制的历史作用与地位和 科举制的功能及内容相混淆。 持这种观点的人们,其矛头无疑直 指科举制的内容。他们主要指责由于科 学 生走出人们对科举制度认识的 误区, 才。 如果在课堂上一味地照本宣科, 毫无辩 持这种观点的人在国人中实在不 举制内容的单一性而影响了中国科学技 术的发展,造成千百年来中国科技的严 证地全盘否定科举制度,无疑只 会禁固 学生的思想,斩断他们了解事物 真相的 翅膀,而不能真正起到激发学生 了解历 史,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作用。 在 少数,他们主要受到了文学作品中虚 构 的范进、孔乙

8、己等人物的影响,把他 们 当成了科举制度的代表人物,从而对 科 重落后,从而否定了科举制本身的历史 地位与作用。 “ 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 中国的千年长夜里没有产生出什么值得 后人认真对待的思想创造、科学发明, 千年仿佛一瞬间,一切都是重复, 八股 文、策论,加上吟风弄月、言志抒 情的 诗词,便成了中国人全部知识生活 的核 心 ” (傅国涌废除科举百年祭 。 实际上,就制度本身而言,科举制 在中 国历史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 选才 功能与公正的原则毋庸置疑,其选 才功 能已在前面叙述,不再详辩,而指 责由 于科举制度造成中国科技的落后, 以至 于 “ 没有什么科学发展 ” 则有失 公平。 众

9、所周知,在古代中国,有史以 来就重 治术而轻技术,人文科学高度发 达,而 自然科学却相对低下,这与中国 人的思 想观念有关。自唐代来虽有设立 如明算 科等自然科学科目,但由于中国 人本身 的生活与思想观念上不重视自 然科学, 虽在唐代起设有自然科学科 目,但其科 目报取人数极少,地位亦为 最低,以至 于到宋代后便消亡了。退一 步讲, 由于 重治术而轻技术思想的影 响,即使没有 科举制度,由于观念的原 因,中国古代 人士也未 必会将心思花在 科技方面。元 代时期有相当长的时期废 除了科举制 度,所谓 “ 举学废,人人得 纵意无 累 ” ,虽然一般知识分子脱离了 科举 制,但仍将心思用在诗歌创作等

10、方 面, 并没有将心思转到科技方面去,如 果硬 将科技落后的罪责强加给 “ 科举 制 ” , 未免过于片面。中国历代自然科 学的落 后,科举制最多只能说负有部分 责任, 但绝不是主要责任。与其说西方 科技领 先于中国是由于科举制造成的 后果,不 如说 “ 其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 文化和 文明的差异 ” 浏海峰 2005 ) 3、科举制造成的官本位体制 自隋 朝开科取士以来,千百年来就 有了众人 所知的 “ 万般皆下品,唯有 读书高 ” 、 也是由科举制产生的,实际上这也 是一 种误解。不错,科举确实将天下士 人的 聪明才智都被引到了读书做官的 “ 独 木桥 ” 上,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学 而 不入

11、仕者极少,但我们也应清楚看到 官 本位体制它本身就是中国历史传统 的产 物,早在科举之前就己经产生。中 国是 一个重治术而轻技术的国家, “ 贵 义贱 利 ” , “ 重道轻器 ” ,治术一贯是 儒学社 会的传统,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 社会己 经是等级森严、品阶齐全,官本 位体制 己经形成,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 下,与其 说官本位体制是科举制度造成 的,不如 说科举制只是起了强化官本位 体制的作 用,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体制 并非科举 制造成,而只是使官本位体制 制度化、 规范化。在这方面,应引导学 生不要产 生错觉。 4 科举制造成考试舞弊现象,从 而 指责科举的黑暗。 这种观点实际上不攻自破。从

12、历代 的科场条件来看,科举考试的有关规定 已相对完善且相当严格,足见作弊现象 是人的问题,并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 纵观现在的高考制度以及各种类型的国 家公务员考试、职称考试等等,作弊现 象亦时有发生,我们 并不能因为有少数 人 违 规 作 弊而 怪 罪 于 考 试 制 度 本身 一 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力水平,道德 水准及心理承受力,他们所受到的家庭 及社会教育均可能不同,如果因为舞弊 现 象 而 全 部怪 罪 于 现 有 的 考 试 录取 制 度,显然有失偏颇,更何况在中国传统 社会里,由于宗法关系强大,人际关系 复杂,出现个别人考试舞弊实属在所难 免,无论采取什么取士制度,都可能存 在这

13、一现象,相对而言,科举制却是一 举不平等;科举导致官场腐败;科 举是 一试定终身;八股文是蠢笨的产物 等 等,实际上都过于片面,亦属误解, 应 在课堂中或课后提出,引导学生充分 讨 论。 三、避免一言谈,鼓励学生发表自 己的见解 教师应安排 1 一 2 课时让学生们充 分进行讨论 . 教师在阐述完有关科举的 种种误解后,根据学生查阅的资料,有 些学生会支持老师的观点,并举出更具 说服力的论据,亦有学生会对老师的观 点予以批驳,只要论据充分,即使论据 不够充分,能谈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均 应予以鼓励,切忌一言谈,避免打击学 生学习的兴趣。当然,在讨论中应注 意, 我们鼓励学生对科举制历史的反 思,

14、并 不意味着复辟科举制度,目的在 于引导 学生在讨论中真正认清科举制的 历史 面目。 笔者以为,在讲授范进中举、孔 乙己名著时,大胆引导学生走出 关于 科举制度的误区,并加以讨论是从 应试 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必要,是培养 学生 自主学习和思辩能力的有效方法, 也是 激发学生了解历史,引起学生兴趣 的良 好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 达能 力和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讨 论和 引导,能让学生真正了解科举制度 在历 史中的辩证地位,还科举制以真实 的面 目,让学生在探讨中得到真理。可 以说, 让学生正确了解历史中的科举 制,是对 历史负责, 而让学生在学习中 探寻真 知,是对未来负责。 参考文献

15、: 1 . ( 苏 教 版 语 文 教 学 参 考 书 八 年 级 CF ) “ 书 中 自 有 黄 金 屋 、 书 中 自 有 颜 如 玉 ” 、 “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 时 ” 这 些耳熟能详的诗句,似乎让人 感觉到由 于科举制的产生,把读书人逼 上了一条 独木桥而无路选择,读书做 官、 “ 学而 优则仕 ” 的官本位体制似乎 项较为公正、公平和最为刚性的一项 制 度,既使今天,谁又能拿出更好的制 度 呢? 此外,还有许多关于科举考试的种 种说法,如妇女无权参加科举,说明科 2 ( 苏 教 版 语 文 教 学 参 考 书 八 年 级 CF ) 3. (宋史。选举制) 4. (傅国涌废除科举百年祭) 5 浏 海 峰 2 0 0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