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

上传人:东** 文档编号:65135027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doc(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制造强省建设,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篇”提供产业支撑,结合城市实际,编制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第一章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全省扎实推动制造强省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未来五年,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加快重构,我国将加快构建发展格局,推动全面高质量发展,我省必须深刻把握机遇和挑战,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上台阶。一、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认真贯彻落实全省部署,全力以赴稳增长保目标,锲而不舍抓转型强动能,持之以恒提质效促融合,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速推进,

2、全省制造业持续稳定发展,为全省在新时期加快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2016至2019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增长8.0%、7.4%、7.1%、7.8%,2020年同比下降6.1%。规上工业收入保持稳定,2020年为4.07万亿元,位居全国第9。五年来,共建成4个国家战略性兴产业集群、17个国家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全国应急产业示范基地、114个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0年全省战略性兴产业产值达到2.5万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11%,高于GDP增速5.9个百分点。2020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1%,增速快

3、于规模以上工业10.2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2%。2020年全省营收过百亿元工业企业达26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2家,省级隐形冠军示范企业196家。产业质效稳步提升。2016至2020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分别增长9.6%、10.0%、19.0%、4.0%、-8.3%,2020年营业收入利润率6.18%,高于全国0.1个百分点,居中部地区第2位。“十三五”期间全省研究与试验活动经费投入由561.7亿元增至957.88亿元,科研机构由2245家增至3678家,区域科技创能力由全国第10位提高到第8位。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5G宏基站达到

4、3.1万个;中部唯一的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落户,顶级节点标识注册量达到20.96亿个。建成15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实施“万企上云”工程,2020年全省上云工业企业达3.2万家。数字经济规模达1.75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40.2%。绿色发展深入推进。深入推进大保护,累计完成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417家。持续推进绿色制造,创建全国示范绿色产品33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家、绿色工厂53家、绿色园区2家,完成对699家高耗能行业企业实施国家重大工业节能专项监察,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2.0%。“十三五”时期我省制造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产业发展质效不断提升,但仍然存在创不够、

5、结构不优、品牌缺乏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创动力不足,成果转化不够。制造业企业R&D投入强度较低,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不高,原创性创成果相对较少。二是产业结构不优,产业调整亟需加快。传统产业占比超过83%,冶金、纺织等行业转型步伐缓慢,兴产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远远不够。三是发展质量不高,制造品牌仍需提升。知名品牌缺乏,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只占44%,缺乏在国内国际叫得响的知名企业品牌。二、发展形势从全球看,我省制造业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外部环境。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发展,制造业融合、联动和开放发展态势凸显,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加快重构,产业链供应链趋向区域化、本土化。我省制造业要抢

6、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服务构建“双循环”格局,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力争在重要兴领域、战略性产业和未来技术方面赢得主动、抢占先机。从国内看,我省制造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时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消费和产业“双升级”将步入快车道,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抢抓中部地区崛起国家战略机遇,共同推进中游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巩固提升发展优势,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从全省看,制造业发展优势持续、转型加速。新时期,我省将面临多重战略机遇叠加的局面,对我省制造业发展将起到较好的引领带动作用,按照“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要积极把

7、握一切有利因素,把综合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和红利,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总体来看,新时期,我省制造业发展优势与差距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叠加期、政策红利释放期、发展布局优化期,前景十分广阔。要深刻认识发展环境面临的变化,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抢时间、抢机遇、抢要素,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局。第二章总体要求推动我省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切实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聚焦“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篇”,保持制

8、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制造强省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一、指导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发展阶段,贯彻发展理念,构建发展格局,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为根本动力,以高端化引领、智能化赋能、绿色化转型为主攻方向,坚持制造强省建设不动摇,着力构建战略性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主导、现代服务业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现代产业集群,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着力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变、规模向效益转变、产品向品牌转变,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篇”提供产业

9、支撑。二、基本原则创驱动,重点突破。发挥科教资源富集优势,强化科技创策源功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中心。立足特色优势、聚焦资源要素,加快实现“光芯屏端网”、生物医药、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重点产业的核心技术突破,畅通产业链和创链。质效优先,绿色发展。以发展效率和提升效益为重点,转变规模扩张和资源拉动的增长方式,广泛开展质量提升活动,切实增强发展动力。推动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创,推进低碳绿色发展,主要产品能效水平对标行业能耗限额先进值或国际先进水平。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各类资源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10、,创产业政策工具,提升产业治理现代化水平。开放合作,畅通循环。发挥“九省通衢”区位优势,坚定不移走“开放路”,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加强与中部地区、经济带等区域以及“一带一路”等国外相关地区开展产业合作,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三、发展定位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提升在汽车制造、光通信、高端装备、北斗及应用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全球影响力,提高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经济带绿色制造先行区。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构建以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等为重点的绿色制造体系,持续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率先在经济带建成绿色制

11、造的先行区。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样板区。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集群化为导向,推动食品、化工、冶金、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焕发活力、动能、优势,打造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样板区。世界一流战略性兴产业集聚区。实施战略性兴产业倍增计划,聚焦“光芯屏端网”、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材料等,实现规模倍增和能级提升,加快形成接续有力、相互支撑、融合互动的产业梯队。四、主要目标到2025年,力争迈进全国制造强省第一梯队行列,制造业总量迈上台阶,产业协同创体系初步建立,发展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制造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地位进一步巩固,初步

12、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第三章主攻方向与发展重点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统领,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基础和前景,注重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兴产业发展壮大,着力打造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巩固提升10个5千亿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加快构建“51020”现代产业集群。一、着力打造5个万亿级支柱产业1.一代信息技术(“光芯屏端网”)。以“扩大优势,融合应用”为原则,做大做强优势领域,围绕以“光芯屏端网”为重点的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招引上下游企业做好配套,保障龙头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和运营稳定,推动兴产业与传统领域融合应用,拓展应用场景,开展应用示范,打造光通信、集成电

13、路、型显示、智能终端、一代网络与通信等千亿级核心产业集群,推动物联网、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等产业蓬勃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省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3万亿元,年均增长14%左右。2.汽车制造。围绕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轻量化发展趋势,重塑整零关系,强化关键汽车零部件配套和创能力,推动商用车、乘用车、专用车等产品系列化、高端化发展,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汽车、能源汽车,打造万亿汉江汽车产业走廊,建成全国重要的专用汽车基地及示范区、能源和智能汽车研发生产示范区。力争到2025年,全省汽车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6.4%左右。3.现代化工及能源。坚持园区化、绿色化、精细化、智能化、

14、安全化方向,瞄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改造提升石油化工、磷化工、盐化工、煤化工等传统化工,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化工材料等高端化工,突破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培育形成一批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施能源倍增行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打造百万千瓦级能源基地,增能源装机千万千瓦以上,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能源保障。力争到2025年,全省现代化工及能源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8.5%左右,其中现代化工7500亿元,能源2500亿元。4.大健康。以深度参与健康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重点,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高端化发展和中医药传承创为关键,依托医药产业现有基

15、础,围绕生物技术药物、高端仿制药、化学创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医用防护物资和医疗服务等重点领域,着力补短板、挖潜力、增优势,科学引导大健康产业国际化创、全产业链布局、集群化配套、内涵式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省大健康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5.现代农产品加工。以满足时期城乡居民更高层次的食品需求为目标,以提高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供给质量和效率为重点,不断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推动现代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膳食消费结构改善,实现现代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省现代农产品加工程度大幅提高,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年均增长7.8%左右。二、巩固提升10个五千亿级优势

16、产业1.高端装备。按照“关键突破、集成创、集群发展”的思路,巩固提升现有产业基础优势,聚焦重点领域,突破核心部件、关键技术、重大装备产业化瓶颈,扩大智能制造模式普及推广,加大重大技术装备应用示范。力争到2025年,全省高端装备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500亿元,年均增长8%左右。2.先进材料。重点发展先进化工材料、电子信息材料、能源材料、高端金属材料、节能环保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型功能材料,突破一批关键材料供应瓶颈,打造一批完整材料产业链,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壮大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实现我省材料产业质效提升、跨越发展,增强先进材料对产业体系的支撑作用。力争到2025年,全省先进材料产

17、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3.节能环保。坚持绿色发展,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紧跟节能减排与环境治理等需求,围绕节能技术装备、环保技术装备、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加快构建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体系,推动节能环保产业从单一逐步向生产、服务一体化的综合节能环保服务业方向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4.现代纺织。增强化纤行业创开发能力,补齐纺织印染环节生产能力短板,提升服装的工业设计水平,推动服装和家纺产品提档升级,加快布局高端产业用纺织品,打造全国防护物资和中西部纺织服装先进制造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省

18、纺织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5.绿色建材。大力提升特种水泥、特种玻璃、特种陶瓷、光伏发电玻璃、光显示玻璃、高性能纤维、型墙材、砂石骨料、中高档石材生产能力,延伸商品混凝土、装配式建筑、预拌砂浆、砌块墙材等水泥产业链。着力提升建材行业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能力,推广适用于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行业能源梯级利用、窑炉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技术装备。鼓励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垃圾及危险废物技术的应用,引导水泥企业和磷化工企业联合开展磷石膏资源化利用。力争到2025年,全省绿色建材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500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6.低碳冶金。重点发展“特、精、高”产品,推

19、动形成产业布局合理、产品结构优化、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绿色低碳清洁发展的产业格局,延伸铜加工产业链,建设特色化、智能化短流程环保型钢铁基地,推动低碳冶金行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省低碳冶金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7.现代金融。推动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引进境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建设全牌照、全业态金融机构集群,加快建设以为龙头的全国性科技金融创中心、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全国性碳排放金融登记和结算中心,畅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效循环的渠道,增强金融有效供给能力,打造机构健全、实力雄厚、布局合理、产融结合、功能完善、运行稳定的现代金融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到

20、2025年,全省现代金融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8.现代物流。充分发挥“九省通衢”区位优势,紧密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化工物流、汽车物流、装备制造物流等供应链发展。加强物流通道、物流网络、专业物流建设,打造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省现代物流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9.研发设计和科技服务。依托的科教资源优势,围绕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积极加强原始创,推进产业创,发展工业设计、工程设计、检验检测等,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提升创创业服务水平和自主创能力,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内涵式增长。到2025年,全省研发设计和科技服

21、务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10.商务服务。完善产业发展的会展、知识产权、资本、会计、审计、咨询等专业服务,鼓励商务服务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商务服务企业,创建一批公信力强、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商务服务品牌,为制造强省和网络强省建设提供服务支撑。力争到2025年,全省商务服务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三、培育壮大2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1.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加快纯电动汽车底盘一体化设计、多能源动力系统集成等技术攻关,推进一代模块化高性能能源整车平台研发,提高能源汽车综合性能,加快建设全国“汽车”产业基地。积极发展氢能源汽车,掌握高可靠氢生产、储运、加注等系统技术

22、,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建立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发展换电模式,率先实现公共服务领域能源汽车的基本替代。培育能源汽车国际品牌。引导整车企业加大无人驾驶系统研发投入,推动整车企业与科研院所、电子信息企业、互联网企业等建立产业联盟,突破复杂环境融合感知、智能网联决策与控制等关键技术,发展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与定位、车路协同等核心技术和产品,加快形成L3以上级别智能驾驶能力。完善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积极开展无人驾驶汽车试点示范。力争到2025年,全省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2500亿元。2.能源。巩固太阳能发电设备制造优势,积极研发钙钛矿等效率更高的型太阳能电池、逆变器及系统集成设备

23、,大力发展真空管道等太阳能热发电、热利用装备。巩固小型核电关键件、大型核电站堆内构件和核电运行、监测、检测装备和技术优势,积极参加大型核电技术装备研制,逐步提高核电装备产业规模。鼓励、推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及分布式能源系统技术攻关,稳步提升燃料电池产业规模。积极研发制、运、储、加氢全产业链装备,满足大规模制氢和加氢设施建设需求。推动全钒液流成套电池、锂电池等储能装备产业的发展。加大力度引进风电装备研发制造企业,推动风电装备产业发展。加大页岩气装备研发力度,做大高效、低成本钻井、压裂装备市场份额。力争到2025年,全省能源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3.北斗及应用。以为

24、核心,围绕解决北斗卫星导航智能芯片、高精度定位智能终端产品、室内外无缝定位、精准定位、面向复杂环境的适应性智能导航等关键技术,加快推进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搭建时空大数据平台,提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和加工软件开发水平,构建自主研发和二次创的GIS软件测试及服务外包平台,加强高精度车载导航系统、专业实时定位系统及地质勘探、海洋等行业成套地理信息系统与软件平台的开发。加快北斗应用系统智能平台建设,形成基于北斗导航技术的各行业、各区域智能管理解决方案和统一标准体系。实施北斗导航大众工程和安全工程,加快开展智慧城市、智能电网、防灾减灾、精细农业等基于北斗的智能化应用服务,以规模化的市场应用示范推动

25、北斗导航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省北斗及应用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4.航空航天。大力发展航空产品研发制造,构建特种飞行器、轻型飞机等通用航空器的自主研发设计和生产体系,大力发展无人机及地面设备,重点发展救生救援、环控、燃油、防/除冰、液压等机电系统和机载系统,积极争取国产大飞机关键部附件项目,建设以为核心,以襄阳、荆门、宜昌等地为协同的航空器、零部件研发制造产业集群。同步发展飞机维修及改装,重点发展包括飞机整机维修、部附件维修、发动机维修、起落架维修和航电维修等全产业链航空维修业务,鼓励航空维修骨干企业向高精尖维修服务项目发展,打造全国航空维修基地。延伸发展通用航空运营服务,

26、支持加快通航机场网络建设,完善各类配套设施,构建符合省内特点和需求的低空空域管理体系,促进通用航空与旅游观光、农林植保、电力巡护、医疗救援、航空运动等产业衔接,促进一代信息技术与通用航空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以“快舟”系列运载火箭为基础,发展低成本、系列化固体运载火箭,探索研制绿色型液体运载火箭。发展卫星平台及载荷,突破小卫星、微纳卫星、卫星组网等核心技术,发展全系化卫星,建成我国商用卫星研发制造基地。围绕航天发射及地面设备、北斗导航、授时和智能终端等,形成航天地面设备制造产业集群。面向微小卫星提供廉价快速、响应灵活的商业航天发射服务,形成面向国内外的市场化、商业化航天

27、发射服务能力。力争到2025年,全省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5.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以国家级海洋工程装备研制基地为依托,加快省海洋工程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创平台建设。重点发展深海渔业及其保障平台装备、海上浮动核电装备、自升式平台、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等系列产品、海洋环境监测装备等海洋工程装备,加速发展海洋工程总包等高附加值业务,培养海洋工程装备服务产业。加快提升中深水自升式钻井/生产平台、深水半潜式钻井/生活平台、海洋多功能(钻采集输)平台等关键技术装备开发制造能力。瞄准未来海洋开发重大需求,加快开发深海矿产勘探开发、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水下油气生产系统装备、深海

28、水下应急作业装备等。依托中船武昌船舶重工集团和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船舶设计研究院、理工大学等有关高校和设计院所,打造国家级高技术船舶研制基地。重点发展系列化多功能海洋平台工作船、物探船、深远海大型起重铺管船、多功能半潜工程船等海洋工程作业支持船,氢能、氨能、电池动力、LNG动力等能源船舶,特种公务船、节能环保客滚船、超大型疏浚船、大型溢油回收船等高技术船舶,高级豪华邮轮、豪华游船游艇等高性能特种船舶,逐步实现对现有集装箱船、油船、散货船、化学品船等主流船型的升级换代。力争到2025年,全省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6.高端数控装备。瞄准高速、精密、复合、智能化趋

29、势,加强直接驱动、高速加工、精密加工、多轴联动与复合加工、智能化技术开发、网络制造技术应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力争全面突破。攻克全数字高档数控系统、伺服驱动技术,加快规模化生产。针对航空航天装备、汽车、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开发高档数控机床、先进成型装备及成组工艺生产线,加强示范应用。开发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发展大型数控机床和高参数立式、卧式加工中心。发展重型超重型多坐标联动数控龙门镗铣床等系列产品,大型数控板料加工机械,大型数控插齿机,中高档数控系统及型驱动电机及其控制单元等功能部件。力争到2025年,全省高端数控装备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00

30、0亿元。7.轨道交通装备。依托轨道交通产业创基地,推进型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完善地铁、有轨电车、城际列车和动车组产业链,搭建城轨车辆及中低速磁悬浮系统的设计、制造、试验、检测技术平台,形成适应不同技术标准要求、满足全球市场需要的多系列城轨车辆产品谱系。重点发展高强度、轻量化、耐老化、耐腐蚀的地铁及高速铁路车辆车体,同时研发碳纤维等复合材料在车体结构中的应用技术,提升车体的振动性能、透声性能和绝热性能,提高车体材料的挤压成型、自动化连续焊接等加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技术。发展车体铝型材深加工,提高铝材的附加值,降低车辆制造成本。建立完善产品认证制度,参与建立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标准和规范。

31、加快研制、批量制造高精度和高效电气化铁路施工维修车、城市轨道交通施工维修车、动力稳定车、高速铁路接触网作业车等专用轨道车,加快研制适应城市轨道交通预制桥梁架设成套施工装备。力争到2025年,全省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8.智能制造装备。以智能升级、突破瓶颈为重点,坚持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并举,面向工业生产装配、涂装、焊接、搬运、加工、清洁生产等环节,重点发展高精度、高可靠性弧焊、装配、搬运等工业机器人;面向商业、医疗、教育、生活等领域,加快开发生产智能型服务机器人、智能护理机器人、医疗康复机器人;面向危险品操作、消防等领域,着力开发消防救援机器人、特种作业机器人。重点开

32、发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及其电源,红外传感器,智能化柔性激光焊接系统、智能化激光高速精微加工系统等。加快型光电子智能产品产业化,发展高性能无线射频识别(RFID)标签制造成套装备、柔性印刷显示制造技术与装备、道路路面动态检测关键技术及装备、光纤光栅探测系统、大型医疗诊断仪器、电子产品制造装备等光机电一体化装备。完善传感器及智能化仪器仪表标准体系,加速关键技术标准的研制,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强测试检测技术、信息数据共享、技术转让交易、人才培训等行业基础和共性技术。加快3D打印关键部件激光扫描系统及喷印系统的自主创与研制,加快组合式大尺寸测量装备的产业化;积极研发大型工业级3D打印设备、高精密型

33、小型3D打印装备。力争到2025年,全省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500亿元。9.智能家电。巩固扩大空调、冰箱、电饭锅、微波炉等产品优势,促进传统家电、小家电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快推动智能家居互操作相关技术及标准发展。健全和优化压缩机、电机、五金、模具等核心零部件和配件产业链,提升原材料和零配件质量与供应水平。强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技术研发及与家电产品深度融合应用,以个性化、智能化、绿色健康化、高端化等为重点方向,支持开发高端智能家电、卫生健康家电等。推动智能家电创中心建设,推广智能家电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力争到2025年,全省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10

34、.安全应急。发挥我省医用防护物资、疫苗、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条件和区位优势,着力补齐产业配套和产品结构性短板,打造从原材料供应到终端市场完整协同配套产业链,建设形成国家应急战略物资生产和储备基地,形成全省医疗防治、物资储备和产能动员“三位一体”的医疗应急物资保障体系。重点布局在、随州、咸宁、襄阳、十堰等地,支持随州、赤壁国家级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应急实用装备的研发、转化和推广,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建设,推进应急装备智能化、标准化、模块化、系列化、成套化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省安全应急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500亿元。11.光通信及激光。全面推进光谷实验室建设,提升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功能,加快

35、建设国家信息光电子创中心,加速构建全球光电子产业基地。加快研制超高速率、超大容量、超长距离的光传输设备,以及低时延大尺寸光纤预制棒、高性能光纤传感器、高功率超快激光器、光纤激光器等产品,为光电子产业赋予动能。依托既有通信骨干网络,加大网络传输容量,开发一代光通信系统、光纤接入系统等型通信网络系统设备,形成基于自有核心技术和设备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设计和实施能力。搭建光纤预制棒、光器件等领域共性技术创平台,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进一步提升我省光通信产业在国内的优势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建设特色“光联网”,以光感知数据、接入数据和传送数据,探索实现“光联万物”。加强产业链创合作,以关键激光材料、核心器件和激光

36、器的研发生产为重点,大力发展中高端激光设备及系统,加强激光应用工艺开发,不断拓展应用领域,进一步提升产业创水平。以为中心,潜江、荆州、鄂州、黄石、孝感等地为支撑,培育形成国际一流的光通信及激光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全省光通信及激光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200亿元。12.集成电路。以国家存储器基地建设为抓手,以东湖高区为核心区,重点依托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中心、智能芯片技术创中心等创平台,打造全球领先的以存储为核心,以光通信芯片、红外芯片、北斗芯片、虹膜识别芯片为特色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建设世界存储之都,形成以芯片制造为引领,芯片设计、封装测试为支撑,设备、材料为配套的较为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

37、链。在芯片设计方面,加快存储器、光通信、北斗导航等特色优势领域芯片的设计、开发和产业化。在芯片制造方面,加快布局第二、三代半导体晶片及外延衬底(砷化镓、氮化镓、碳化硅)、微机电系统(MEMS)、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等特色芯片生产线,集中力量支持国家存储器基地3D NAND FLASH产品的规模化量产。在芯片封装测试方面,加快引进和大力发展芯片封装、测试等生产线建设。在芯片材料与设备方面,引进培育国内外集成电路设备与材料领军企业,加快关键国产设备与材料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化研究,提高产业链配套能力。力争到2025年,全省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实现营

38、业收入1200亿元。13.型显示。攻克一批型显示共性技术,补齐型显示上游缺失环节,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处于价值链中高端的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科学布局上游原材料和设备,夯实中游面板产业实力,拓宽4K/8K高清视频等下游应用场景,不断完善型显示本地产业配套。重点攻克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和高性能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核心关键技术,大力发展量子点(QDDisplay)、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等前瞻显示技术,打造全国规模最大、性能最优的高端显示面板研发生产基地。力争到2025年,全省型显示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600亿元。14.智能终端。围绕

39、信息娱乐、运动健身、医疗健康、公共服务等应用领域,突破北斗高精度定位等关键技术,研发时空位置终端、一代移动智能终端及可穿戴设备,加强智能终端、终端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与数字内容服务、软件分发的融合互动,促使移动智能终端向规模化、高端化、智能化和服务化方向推进。加快推动传统家电、轻工等消费品智能化升级,研发具有规模商业应用的智能终端产品。鼓励整机企业与芯片、器件、软件企业协作,加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可穿戴设备等各类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力争到2025年,全省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15.信息网络。围绕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重点研发高精度

40、实时遥感、5G网络优化覆盖技术及产品,推进物联网、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广泛应用。提升工业互联网国家顶级节点的数据汇聚、分析、应用服务能力,培育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推进IPv6在智能交通、环境监测、安全监控、节能减排、智慧城市和智能家庭等领域的应用。做强做优产业互联网和工业品电商平台,推动科技创业企业、配套型小企业、“专精特”等科技型信息网络企业发展壮大。力争到2025年,全省信息网络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2000亿元。16.软件及信息服务。以市为核心,带动发展各具特色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引导其他市(州)分层次建立产业生态体系。重点支持高可信服务器操作系统、安全桌面操作系统、大型通用数

41、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基于网络协同的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的开发应用。布局智能化软件,支持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生物特征识别、复杂环境识别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面向智能家电、智能终端、汽车电子等领域研发嵌入式操作系统及相关应用软件。重点支持计算机辅助制造、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系统等工业软件开发推广。大力发展VR/AR/MR相关技术和软硬件系统。打造卫星应用从服务、运营、终端到软件和APP全链条生态。力争到2025年,全省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3800亿元。17.人工智能。依托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和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优势院校,建设若干一流的人工智能开放创平台,在智能核心算法、智能芯片、机器视

42、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关键领域攻克一批核心技术,开发一批推动制造业、服务业智能化升级的标志性产品,孵化一批创型企业。加快引进一批国内人工智能领军企业第二总部、研发中心、创中心等,规划建设一批人工智能特色示范园区,推动国家一代人工智能创发展试验区建设。以应用为先导,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工厂等领域,研发应用具有复杂环境感知、灵活精确控制等特征的智能化集成产品,加强智能化社会治理试点示范,打造场景应用环境,努力创建国家一代人工智能创应用先导区。力争到2025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18.电子信息材料。重点发展通信用光电子材料与集成技术、微电子材料、型电池用能量电子材

43、料等信息先进材料。大力发展光掩膜版、高纯石英晶体、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光纤光缆用膨胀阻水材料、光纤涂料等电子材料,激光玻璃、柔性显示材料、大尺寸玻璃基板、混合液晶材料、超薄柔性玻璃盖板等平板显示材料。突破发展大尺寸硅单晶抛光片、外延片等关键基础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低缺陷蓝宝石人工晶体等型传感材料。力争到2025年,全省电子信息材料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200亿元。19.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围绕生物药、化学药、高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医用防护物资、药用辅料及包材等重点领域,壮大优势产业、提升创能力、加强融合开放、推行绿色制造,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催生一批原创成果,实施一批带动性强、显示度

44、高的创产业化项目,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依托,推动建设“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创核心区”,宜昌成长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快速增长极”,加快省内其他重点区域发展,建设形成若干特色医药产业园区,探索完善区域性重点领域产业集群和生态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省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3200亿元。20.数字创意。依托设计产业、文创产业优势,推动创意设计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突破设计环节关键技术,提升设计产业信息化水平。充分发挥桥梁隧道、冶金等方面设计能力,提升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搭建工程设计大数据共享平台,采用

45、有偿或免费方式推行平台数据开放;支持制造业企业设立工业设计中心,发挥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领域的集成和创应用,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推动数字文化创意和创设计在各领域应用,培育更多产品、服务以及多向交互融合的业态;推进数字创意生态体系建设,建立涵盖法律法规、行政手段、技术标准的数字创意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打击数字创意领域盗版侵权行为力度,保障权利人合法权益。力争到2025年,全省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元。四、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1.量子信息。加快发展量子通信。加强量子通信基础应用网络和量子通信装备研制、产业运营平台建设,特别是小型城域量子通信器件的研发,着

46、力实现量子通信关键器件的片上集成,提升通信“安全、自主、可控”性能,推动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持续开展精密测量物理研究。发展激光稳频、飞秒光梳、精密光谱、冷原子与物质波干涉等前沿技术与方法,研制微型光梳、多维相干光谱仪等原子分子量子传感器。加快突破量子激光器、原子传感器、量子探测、原子陀螺、原子钟、原子重力仪等关键核心技术,建设国际一流量子精密测量、激光遥感雷达等应用技术系统,引导量子导航、量子激光雷达的应用示范。加快发展量子计算。发展模拟与算法技术,研发固态量子调控技术。加快量子计算机及其衍生品、软件和信息技术应用产品研发,实现关键元器件自主研制和生产,探索构建未来产业策源地。加快构建量子计算及

47、应用标准体系,研发推广基于量子计算云平台环境下的软件产品和定制解决方案,探索量子计算服务的型商业模式。积极发展量子技术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区块链等兴领域融合技术攻关,大力发展型量子材料、型量子器件等,引导量子技术在集成电路、交通、金融、医疗、航天、国防、气象等重点行业领域的规模化应用。2.下一代网络。加强对可见光通信、太赫兹通信、共享频谱通信、天地一体无线通信、人工智能无线通信等6G关键技术的早期布局。依托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可见光通信系统实时通信速率至100Gbps,加强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主流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投入,催生算法、模型和工具,加强型多址和

48、编码技术攻关,开发空天地海多维度一体化通信和从宏观尺度到微观多尺度通信。3.精准医疗。以基因测序、分子诊断、个性化给药、细胞治疗技术等前沿医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为引领,着力搭平台、促融合、用场景,重点发展无创产前筛查(NIPT)、以CRISPR/Cas9技术为主导的基因修饰技术、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癌症早筛、个人基因测序技术等,加快高通量基因测序设备、荧光定量/恒温/数字PCR技术、细胞治疗、个性化靶向用药产品、体外病毒核酸控制试剂和技术的开发应用,积极探索药品研发与诊疗融合路径,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治疗方案,实现疾病科学分类和精准诊断。规划建设细胞临床研究中心及再生医学研究基地,组建高通量单细

49、胞测序临床研究中心与基因检测临床应用示范中心。4.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聚焦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技术产业国际前沿,以“科技创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为牵引,重点围绕脑认知、脑医学、类脑研究开展研究与产业化,抢占脑科学前沿研究制高点。着力搭建脑科学中心等关键技术平台,加快相关资源库建设,围绕认知障碍相关重大疾病、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脑认知原理解析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推动基于人工智能研究脑认知的神经原理的脑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干预治疗手段及脑机接口技术智能应用,在脑科学与类脑科学研究领域产生一批具有特色的重大原始创成果,发展壮大以神经计算、仿真记忆存储、智能机器为代表的经济发展增长点。5.液态金属。提升液态金属制备工艺,研发具有高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性和耐腐蚀性强的液态金属。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