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新教材二年级语文随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小学新教材二年级语文随笔.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小学新教材二年级语文随笔 教学随笔并不只是单单的让老师更好的学习,更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学问的汲取。数学老师教学随笔心得怎么写?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新教材二年级语文随笔5篇,欢迎阅读。 小学新教材二年级语文随笔1 因为喜爱教学工作之余喜爱看点闲书,有时心动手痒也会写点小文章来自娱自乐。所以我有时认为自己是适合一名语文老师的。可是,自从前不久看了一篇题为“语文老师的专业修养问题在陈日亮语文教化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的文章后,我便一点也不敢再有这样自以为是的自信。我从书中摘抄了以下最喜爱的几句话:“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需具备对于语言表达的敏锐的规范感,对精确、妥当、简练的语言的瞬间感觉与推
2、断。”“所谓规范意识,就是无论写字、遣词、造句、运用标点,都要讲规范;另一方面,就是对错别字,对乱点标点,对不规范的用词、病句,有一种特别的敏感,即所谓“瞬间感觉和推断”,毫不犹豫就作出近乎本能的反应。”这是文中最让我为之感动的一个小细微环节,作为北大闻名教授钱理群在谈到自己时,这样写道:“直到现在,还保持着这样的习惯,无论走到哪里,在什么地方,只要望见错别字,错误的标点,病句,就看得不顺眼,心里别扭,恨不得立刻就像改作文那样提笔把它改过来,这就是语文老师的职业习惯。说难听点,这是职业病;说好听点,这是职业责任感。”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以上的文字让我读了不由为之心动。靠着多年来对文字一种本能的
3、敏感,我认为,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几句话,假如没有切身体会并经过细致推敲是无法写出来的。我反复品读这些简洁而富有真知灼见的文字,想到自己身为语文老师却如此缺乏应有的专业素养,实在惭愧不已。在这样的阅读思索中,我告知自己:从现在起,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忽视教化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细微环节。 以上的阅读使我不由回想起了不久前听课时的一个小细微环节。一个年轻的男老师在执教阅读大地的徐霞客一课时,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将“锲而不舍”的“锲”读成了“q”音时,老师马上赐予订正,不过,令我们惊奇的是,没过多久,该老师在读到这个词时自己却又把它读成了“q”。所以在评课研讨的时候,大家纷纷又提到了这一点。在评课,我向
4、大家坦诚自己其实也闹过几次这样的“笑话”,虽然平常上课借助课本,临时订正了自己和学生原来没读准的字音,但是,因为平常没怎么在意去改正它,所以过后很快又读成自己原来始终习惯的错误的读音。然而,评课归评课,我并没有把这样一个不值一提的小细微环节放在心上,因为我在平常的教学工作、日常言语表达中也并不怎样在乎音准这一方面。 读书会使人的目光变得更敏锐、更擅长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是始终以来读书带给我的一大收获。关于这一点,我想以最近发生在我课堂上的一个小细微环节为例来谈。上一周的一节复习课上,上课时,我让全班同学一齐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学弈。学生将“使弈秋诲二人弈”一句中的“诲”读成“hu”。可
5、是我一时无法确定他们是否读对,所以当即查了字典,然后立刻订正他们的读音,在给学生订正读音之后,我怀着真诚的看法向学生表示自己的自责和惭愧。因为这在当时的我看来真是一件应当感到脸红的事,虽然是上学期刚教过的课文,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竟然没能对学生这个错误的读音作出“瞬间感应”。这课堂上的一个小小的细微环节引起了我的留意,于是下课后我马上在笔记本上登记了自己的反思。上学期教过的课文,学生竟然全体读错,这莫非不是作为语文老师的失职吗(我不认为这是有意小题大作)?于是我在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我回想起在自己的印象中,始终将“诲人不倦”中的“诲”读成“hu”音,此外还有最为关键的一个缘由是:自己平常不
6、怎么在意订正自己不会读或读错的字音。所以不管当时在教这篇课文时自己是否有读正确并订正学生的音准都已不再重要。由这个小细微环节中我突然又想到了最近复习时发觉的一个实际问题,在教学生整理复习各个语文学问点时,我发觉大多数学生在拼音这一部分驾驭得不太好,可我却始终苦于找不到问题所在。此刻通过这一个小细微环节的反思,我竟意外地找到问题的答案原来最大的问题在于自己。写完这一句,紧接着我脑海里迸出一句:什么样的老师便只能教出什么样的学生,老师怎样的素养、习惯确定了学生的素养、习惯。以后如何才能使自己避开再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我想解决的方法就是:首先不断提高自己对语言的规范意识和感应实力,才能在教学中对学生
7、出现的错误刚好赐予订正。 最终我想,作为一名老师,假如我们真的情愿静下心来多点读书、多尝试、多思索,每天就会不断有新的问题,新的发觉在等着我们,使我们在琐碎繁忙的教学实践中体验思索、创新带来的充溢与乐趣! 小学新教材二年级语文随笔2 真的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像成了特性化阅读的一个标签。于是,许多老师奉这句话为圣旨,把它理解为想怎样解读就怎样解读。当然,这一舶来名言与我国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确不谋而和,它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把学生从“标准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读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这的确是一个了不得
8、的进步。 要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首先必需知道哈姆雷特这个人物。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他是一个极其懦弱的人,也是一个英雄的报仇者。莎士比亚有意造成一种“醒悟与疯狂、伪装与真实的合金”,以便更充分地显示人物的困难性格。对于这样一个人物,读者自然会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歌德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负报仇重担而又踌躇,是由于他本身懦弱的关系;魏尔德尔认为哈姆雷特的踌躇缘由根本不在丹麦王子的懦弱性上,而是客观情势阻碍了实现报仇的安排;弗洛伊德则认为恋母情结是哈姆雷特久而未决的缘由但是,全部的文本真的都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 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是一个阴谋多端、残害百姓的妖精
9、形象;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就是一个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设法吹捧别人的狡猾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并不会引起读者的独特体验。即使是一万个读者,他们心中仍旧只会有一个“哈姆雷特”。假如我们肯定要让学生去产生独特的体验,其结果只会是把学生引入歧途。 还是以上述这两篇课文为例,还真有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了新的“哈姆雷特”。 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时,老师让学生说说对课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学生说:“白骨精虽然它阴谋多端,残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时还不遗忘把老母亲接来。”对于这样的理解,老师不是加以否定,还赞扬地说道:“我们从来都说白骨精怎么怎么坏,可是经过大家的探讨,我们发觉,它的身上也有闪
10、光点值得学习呢!” 同样的故事也在狐狸和乌鸦一课上演。在课堂上,正值老师带领学生对狐狸的卑鄙行为进行批判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倒觉得狐狸很聪慧,理由是狐狸擅长察言观色,不断变更说话的内容,直到乌鸦开口。”对于这样脱离文本实际的解读,老师的评价是:“你很聪慧,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样的理解真是让人毛骨悚然。假如说学生的理解可以宽恕,那么老师的附和却让人感到可笑。白骨精的“孝心”是为了和母亲一起共享唐僧肉,这种“孝”是我们生活中所提倡的吗?狐狸的“聪慧”则是用欺瞒的手段获得不正值的利益,这种“聪慧”是为人们所不耻的。他们的这些行为都是极不道德的。残害无辜的白骨精,狡猾的狐狸都是反
11、面教材,他们恒久也成不了英雄。假如老师肯定要这样去引导,学生可能会认为不管采纳什么方法得到的东西与父母一起共享就是“孝”;“聪慧”就是不择手段,只要能达到目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日,我们似乎走入一个误区,解读得越新颖好像就越接近课程标准的理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然不错,但是大家都不行能回避这样一个基本问题:哈姆雷特究竟是谁?不管我们读出多少个千姿百态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终只有一个。他就是那个为父报仇的王子,他就是那个优柔寡断的王子,这个谁也无法变更。而我们所读出的“一千个”也都是从这“一个”中发散出来的。这就告知我们,哈姆雷特的本质是无法变更的。 新课程指出:“阅读
12、是学生的特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学生的特性化解读必需在敬重作者、敬重文本的前提下进行的。能够多元解读当然是好,但是不能牵强附会,脱离实际。作为老师,当学生理解出多个“哈姆雷特”的时候,我们在赐予表扬的同时也要细加分析,这个“哈姆雷特”与文本的价值取向是否一样。假如出现偏差时,老师必需进行正确引导。 在教学凡卡一文时,当我讲到凡卡的爷爷也过着很苦的生活时,有一位学生却说:“老师,你讲错了,凡卡的爷爷过的生活很好。”我没有立刻指责他,而是让他说出理由。他说:“书中写到爷爷穿着宽大的羊皮袄,说明爷爷穿得很好;爷爷白天在大厨房地睡觉,而凡卡却睡在过道里,说明爷爷过得很好
13、。”他的这一番言论,令我始料不及。细细分析好像有道理。但是我们又不能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作者契诃夫是要通过凡卡的凄惨遭受表现沙皇统治下,城乡人民过着苦痛的生活。假如我们分析出爷爷过得很好,岂不是违反了作者的本意。但是为了敬重学生,我们有立刻反对,而是对全班学生讲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组织学生再读课文,绽开探讨,从而让学生相识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老百姓是不行能有好日子过的。那位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理解的片面性。 我们从任何文本中读出的“哈姆雷特”都离不开文本的主旨,假如我们偏离了这个主旨,一味地独树一帜,其结果只会是得不偿失。一篇文章即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他归根究竟还是“哈姆雷特”,
14、恒久是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成不了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也成不了罗琳笔下的哈里波特。“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去解读文本,方能精确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找准文章的突破口;也只有找准了文章的突破口,才可能引领学生在语文的天堂里寻求真知,找到真正的“哈姆雷特”。 小学新教材二年级语文随笔3 最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没有把握住语文课的特点,把语文课上得非驴非马。比如,把宏大的友情上成了政治课;把把七颗钻石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把蝙蝠和雷达上成了科学课。这样的老师许多,有的还是全国的老师。他们在全国各地上示范课,一些教化类学术报刊上还发表他们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一些出版社还为这些老师
15、出集子。其实,这些人根本没弄明白,语文的本质,不知道语文课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 还有一种现象也比较普遍,过于偏重分析课文的内容。这些老师把课文内容挖掘得特殊深,分析得特别透。很精采,很到位。到头来,学生的语文素养没什么提高。比如教第一场雪把课文没写出的内容也分析透了。 近两年,又出现了一种现象,用多媒体取代了语言文字。多媒体的确是很好的教学协助手段。但只能是协助,不能取代,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假如把课文的内容都用多媒体课件代替了,学生还学什么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又怎么能培育?语文课就得让孩子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来感悟,来品尝。学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的。 在实力培育方面,也
16、存在重理解实力培育,轻其他实力培育的问题。虽然,阅读实力最主要的实力是理解力,但理解实力不是阅读实力的全部,还有记忆力,阅读速度等等。人们普遍忽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随着社会的发展,阅读速度对一个人越来越重要,互联网的出现,人们得到信息比原来便捷得多,信息量也大得多。这样,就对人们的阅读速度要求越来越高。 还有一个问题,语文须要积累。而许多老师只注意理解,而忽视了积累。 各科教学都须要培育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也不例外。这一点,许多老师没有赐予足够的重视。 这些现象看上去是表面的问题,其实,每一种现象背后都有深层次的教化理论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得知道,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的任务是什么。当然,
17、对语文本质的相识,有一些争议,但都只是有不同的侧重,都承认语文是最重要的基础学科,既有工具性,又有很强的思想性,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小学新教材二年级语文随笔4 最近我们班刚刚学习了三年级语文课本上的第17课珍贵的缄默,课文内容很贴近学生生活,讲的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兴奋地谈论着自己是怎样过生日的,可面对老师询问父母的生日时全班同学缄默了。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学会了回报父母的爱。 为了让学生更近距离地走入课文,我课前设计了一个小调查,让孩子们填写自己的生日,父母怎么为自己过的,父母的生日,我怎样为父母过的,调差结果比我想象中的乐观,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给父母过生日,我心中暗自
18、想:我们的孩子还是很有心的。我翻开孩子们的调查表,孩子们在父母生日那天做了许多事情买礼物、做家务、作贺卡可看完之后,我总觉得孩子们的调差表中少点什么。 我和孩子们沟通起来:给父母过生日的同学,我很想知道你们过生日时的场景? 孩子们很天真,仰起烂漫的笑脸回答我: 当时我心里很兴奋,因为妈妈说:感谢你。我说:不用谢。这话明显不是来自生活的,生活中的母女怎么会如此假惺惺的客套。 我爸爸让我给妈妈过生日,我就给妈妈做了张贺卡,哦?但愿是我听错了,怎么有种有点完成任务的语气? 老师,不是我不给父母过生日,而是我没有钱给爸爸妈妈过生日,他们平常不给我钱。班里有了几句应和,天啊,再说下去会不会出现声讨的局面
19、。 孩子为什么会有一颗这样漠然的心呢?现在的家里把孩子当成掌中宝眼中珠,他们从一生下来就被爱包围着。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在内心深处就缺乏一份感恩的心情,我想要教会孩子们真正在自己生活中感受爱。 在课堂上,我尽量重现课文场景,让孩子们设身处地地去感受那份缄默,在音乐朗诵的渲染下,我出示了两张小照片,很熟识最一般的画面,孩子骑在父亲肩上愉快地放风筝,母亲用倾斜的小伞给孩子遮荫凉。孩子们在音乐中回忆起了父母在生活中对自己的点滴关爱,有的同学已经潸然泪下,当有的同学抽泣着诉说自己生病时父母的着急;大雨中妈妈打伞在外面等着他回家;妈妈每年都给自己买新衣服,可遇到自己喜爱的衣服,去看过两次,还是没舍得买;
20、自己平常的任性都会被爸爸妈妈宽恕,自己却从不允许父母进他的房间在音乐声中,我听着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倾诉,几乎很难抑制住自己的眼泪,我和学生们都在一种缄默中,不想说话,也说不出话,只能深深地去回忆被我们忽视掉的来自父母的爱 下课的时候,有的孩子向我说:老师。我以前怎么没感到父母这么爱我呢,我再也不任性了,不惹爸爸妈妈生气了。有的孩子说:我现在才觉得这篇课文这么感人呢?真情愿读。我和孩子们的谈话始终到上课铃响起。我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孩子们,老师信任你们已经学会了感受爱,爱不仅仅来自父母,只要你会感受,来自老师、同学、挚友的,来自熟识的人或生疏人的爱其实很简洁,一个眼神,一次摩挲,一个微笑假如在
21、以后的生活中你感受到爱了,老师也希望你们学会回报爱! 我想:这才真正称得上是一片珍贵的缄默,真正地唤醒了孩子们内心深处那更为宝贵的东西。 最近两天,我也生活在一种美妙的氛围里:在学生的口袋书中,我让孩子们登记我情愿为你做任何对你有帮助的事情,因为你是我挚爱的学生。提示学生增减衣服,刚好喝水,送学生回家,看着学生们亲昵的在你身边,我觉得付出爱是那么欢乐的事情。 更让我有满意感的是,学生的心更加松软了,当同学表现让我不满足的时候,我就告知他:你能为老师做点事情吗? 今日我在探讨她是我的挚友一课,我们都在思索怎样创设情景,怎样变换角色,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人物所说,所做,所想。 在想得头都疼了的时候
22、,我就在回忆自己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时的情形,是啊,我们老师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感动过呢?假如没有,就不要对学生提出这么高的要求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怎么能被一个没有心的老师打动呢?假如有,那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有谁给我们创设情景让我们感动的呢?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曾经变换角色的感知过人物吗?我们假如被这么多问题和花样萦围着的话,可能连文章讲的什么都搞不清了,无论是文章,还是我们的思绪都是一挥而就的,最自然的。假如许多的教学设计只是让学生说出老师期盼的答案的话,表面上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空着一颗心来,空着一颗心走,那他什么时候才能在语文中得到享受啊!还不如扔下那些提问,老醇厚实
23、地让学生去读文章呢,或许,孩子在朗读中能感悟到更多真心的感受。 小学新教材二年级语文随笔5 语文老师要学学“留白”艺术 中国画讲究意境之美。大画家吴道子说:“意造景生。”那种“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意境,以无尽的诗情使观画者产生无尽的美妙遐想,成了中国画的一绝。所以,中国画的构图,吸取了太极图之灵韵,用S线将画面分割,大胆留白而绝不填鸭。有时观赏一幅画,那大块的留白总能使人遐想不断:这里似有一叶扁舟云中去,那里似有飞流瀑布天上来;高处似起农舍炊烟,远处似听风中林涛观画者在观画,也在创作,是观者和画者在共同创建画作的美。所以画界有论:“露而不藏便浅薄愈藏而(境界)愈大,愈露而愈小。”可见,“留白
24、”是何等重要。 中国画有“留白”说,中国戏曲有“虚拟”说,吟诗作文有“悬念”说,目的都是给观众和读者留点遐想和创建的空间。由此我想到了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也讲教学艺术,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不是也应当学习这种“留白”的艺术,给学生多留点想象的余地和创建的空间?用现在的时髦话讲,更多地让学生去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读出自我,读出特性。 语文课上,我们总习惯从字词句篇到语修逻文,从情节结构线索到人物环境主题,给学生讲解的非常详细,分析的非常透彻,甚至编出若干习题,一遍又一遍地训练,硬把作品压榨成流汁灌给学生。我常想,一篇篇美文佳作,与其由他人剖析的清清晰楚、明明白白、真真实切之露,还不如让读者自己去
25、感受那“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之美,尤其是读文学作品,美的感受是不能统一的,任何“实”讲都代替不了作品的神韵。所以有时辛辛苦苦整出一个实化的课件,反而使作品失去了美的价值,一目而了然:啊,原来不过如此。我站在实实在在的岳阳楼上,总也感受不到“衔远山,吞长江”的气概,更无“渔歌互答,此乐何极”之乐。我游了桃花源,硬是寻不见“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加上沿途小贩不停的叫卖声扰耳,一点身居“世外”的感觉都没有,我直呼上当,发誓再也不去桃花源。但我明白,作者并没有弄假。常言道,风景美如画,无疑画比景美。又言道,画出诗意,自然说的是诗意比画更有神韵,景随情生,无情则无景,你不走进陶渊明,自然寻不见世外桃园,这只能自己读作品去品尝,哪能由他人硬拽去的道理。所以,文学作品总是留给读者很多想象和创建的空间。 茅盾先生曾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请白石老人为画,老人只在画纸上点了几只小蝌蚪于两石激流中奔游,留出大块供遐想的空白,使人仿佛听到十里之外的蛙声一片。这是“留白”的经典。语文老师不妨学学中国画的“留白”艺术,不要堵塞了学生再创建的思路。 少着墨,多留白,语文教学肯定“意造景生”,变得妙不行言。 小学新教材二年级语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