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家园》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化家园》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学设计方案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让家园更美好”之“美化家园”。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第三部分“课程内容”,其中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包括: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 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教学内容 分析美化家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二年 级下册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的其中主题。本课主要是要让学 生懂得合理妥善地处理垃圾对美化家园、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初 步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减少垃圾,变废 为宝,为美化家园、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引导学生以实际行 动保护环境,开展垃圾分类、节约资源、变废为
2、宝等环保活动,试 用自己的双手来美化自己的家园。教学目标1.情感与态度:懂得合理妥善地处理垃圾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2.知识与技能:初步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并在生活中身体力 行。3.过程与方法:能有创意地利用废旧物品,为美化家园、保护环 境尽自己的一份力。学习目标广州市教育系统推进全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方案明确,全市所 有中小学校(幼儿园)均纳入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区域,全面推行生 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中小学生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知晓率达到 100%,参与执行率达100%.投放准确率不低于95%;学生家庭生活 垃圾分类处理知晓率达100%、参与执行率达95%、投放准确率不低 于90%;力争对街道、社
3、区的辐射带动率达80%。帮助学生掌握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废弃物处置利用、节能减排 和低碳环保等方面的相关做法,引导学生学会向家庭、社区开展垃 圾分类宣传、发动与实践活动,通过他们推进家庭、社区的生活垃 圾分类处理工作。学情分析1 .二年级学生虽然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学习生活,但毕竟年纪小, 环保知识缺乏,环保意识不强。2 .由于学生受家庭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多孩子环保意识较 差,废物再利用的习惯也有待进一步培养。教学时要抓住他们的特 点,用他们喜爱的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对他们进行“保护环 境,美化家园”的教育。重点、难点1.懂得合理妥善地处理垃圾。2.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为美化家园、
4、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 份力。教与学的媒 体选择教师准备:垃圾分类资料,垃圾对人们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等网络、 电视、电影、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媒体。学生准备:调查了解周围环境问题,了解垃圾分类。课程实施 类型偏教师课堂讲授类V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类备注教学活动步骤序号1生活垃圾知多少2减少丢弃和回收利用3垃圾分类4减少垃圾污染5创造绿色生活教学活动详情教学活动1:生活垃圾知多少活动目标了解垃圾的产量,关心周围的环境,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 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解决问题学生调查、汇报和交流,共同探讨怎样做才能为保护环境尽一点力。技术资源视频垃圾与环境。常规资源废纸折叠的垃圾桶每组1个、废旧酸奶
5、盒每组4个、垃圾卡片若干、 垃圾回收标志每组4个、计算器1个。活动概述1 .给学生每人发一个弹簧秤,引导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给家里 倒垃圾,并完成实践活动学习单。2 .小组内交流,算一算小组内共产生多少垃圾。3 .统计全班同学家庭产生的垃圾总量。教与学的策 略1 .普及相关科学知识阶段,列出生活中常见的垃圾,越详细越好, 观察发现的同时做好记录,然后让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后进行分 类。2 .调查统计阶段,首先选择调查区域和调查时间,可以从学生熟 悉的环境入手,调查家庭、社区和街道等卫生状况,根据学生的居 住环境,可自由结组。调查前,小组或小队要有合理明确的分工, 为交流座谈做好准备。调查时,要写
6、清被调查区域的垃圾有哪些, 都出现在哪里,尤其是平时我们不太注意的角落也要认真观察,并做好统计,每天产生多少,数据要尽可能真实,可以运用数学中的 统计图。3.各组从调查统计的结果中得出本次调查的结论,在班级内交流。反馈评价我们的日常生活垃圾可以分为哪几类?教学活动2:减少丢弃和回收利用活动目标愿意为营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做贡献。解决问题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养成节约的好习惯。技术资源多媒体课件。常规资源每人带12个商品包装盒。教师:几个过度包装的包装盒和注意了环保的包装盒;几个用废纸 折叠的小筐;再利用的小用品或工艺品,如空罐做的笔筒、饮料瓶 做的花瓶等。活动概述1 .小组同学给这些垃圾分类找家,认
7、识相应的标志。2 .检查自己家垃圾桶有没有分类标志,给自己家垃圾桶贴上分类 标志,提醒家人分类投放。3 .制作“分类投放”提示牌,挂在垃圾桶旁边。4 .如果小区内只有一个垃圾桶,给小区物业写一份倡议书。教与学的策 略生活中有很多物品被轻易丢弃了,如一些一次性用品,如一些包装 盒。引导学生观察市场上、商量里出售的一些保健品,一些礼盒, 泡沫塑料中嵌着一些小纸盒,小盒里又是塑料袋,塑料袋里才是一 点点保健品。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处理包装材料?发现一些包 装材料可以重新利用,一些玻璃瓶、塑料袋等物品有很多种重新使 用的方法,可以启发、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不任意丢弃东西, 物尽其用的好习惯。反馈
8、评价讨论:用什么方法或标准来衡量有没有“浪费”的情况。 尝试给商品的生产厂家写几点减少包装浪费的建议。教学活动3:垃圾分类活动目标培养关注环境问题的意识。解决问题知道垃圾处理的方法有填埋、焚烧等,以及这些方法给人们生活环 境带来的影响。技术资源填埋场填埋垃圾过程的录像或图片C常规资源课前调查自己家庭所产生的垃圾有哪些,并做成小卡片,带到学校 来。认识这些垃圾,都属于哪一类,并放入相应的垃圾桶。活动概述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 (一)填埋垃圾(二)垃圾焚烧(三)堆肥处理(四)废电池的特殊处理教与学的策 略观察、并发现现实生活中,人们在投放垃圾时的分类情况。寻找垃 圾桶所放的地方,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
9、对于家庭中没有分类标识 的垃圾桶,怎样从家庭开始进行垃圾分类。对于社会公共场所不按 照分类标志投放垃圾的行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期望能发展到 改变家庭、班级混装混倒垃圾的习惯。反馈评价1 .处理和解决垃圾除了采用填埋法以外,我们还有什么方法可以 处理和解决垃圾呢?2 .小组汇报,介绍焚烧垃圾的方法,分析找出这种方法的优缺点。教学活动4:减少垃圾污染活动目标养成安全、健康、环保的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解决问题我们怎样做才是处理和解决垃圾更有效的方法?对于垃圾,不论哪 种处理方式都会对环境产生危害,增加社会负担,造成资源的浪费。 所以解决垃圾处理的最好方法就是“改变生活方式,减少垃圾制 造”。技术
10、资源多媒体课件。常规资源活动中的相关资源,文本、手册设计等。活动概述1 .出示一些物品,尽可能多地列举它们还有哪些用处。2 .我们经常购买一些小工艺品,人们还常常互赠贺卡或其他小礼 物。如果我们注意收集一些废弃物品进行重新利用,不但省钱,还 节约资源,减少垃圾,更具特色,作为礼物的话,还能表达自己的 诚意。教与学的策 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我身边的环境调查”活动,活动前和 学生一起制定调查活动任务单。建议学生在活动中把有用的资料拍 下来或记录下来,整理好做汇报交流准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交流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相互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用自己 喜欢的形式汇报调查结果,并引导学生对重
11、点问题和感兴趣的问题 进行讨论,也可以建议学生把看到的一些问题以情景剧的形式进行 表演,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教师要在学生的活动中、讨论中 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积极引导,有利于感悟道理、激发情感,有效 落实实践活动目标。反馈评价你有哪些好办法,提醒身边的人分类投放垃圾?学生课后实践作品 如分类提示牌、家庭垃圾桶等。教学活动5:创造绿色生活活动目标知道垃圾分类、分装便于垃圾回收利用,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逐 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解决问题1 .自己家每天的垃圾有什么?怎么处理?2 .当今,人们常用的垃圾处理有哪些方法?技术资源多媒体课件。常规资源几样用废旧物品做的手工品。活动概述引导学生发挥想
12、象力,充分利用各种废旧物品,培养学生在自己的 生活废物利用的好习惯,能有创意地利用废旧物品,为美化家园、 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教与学的策 略通过捡拾白色垃圾,保护自然环境,绿化美化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 主动地参与环保活动。将创新能力培养与环保教育理念有机结合。 通过学科实践与能力培养互相渗透,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投身 环保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环保警 示语的创新设计,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以教育力量的整合作为活 动组织的探索与尝试。整合学校、校内外教育机构、社会资源单位 的教育力量,保障活动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保证活动具有科学 性和教育意义。反馈评价我们应该怎样对
13、待生活中的垃圾?评价量规1 .评价力求方法多样、方式灵活,除直接检测外,还通过观察、访谈、综合实 践、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提高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2 .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把学生发 展的过程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 .确立多元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实行多元评价,做到公 正、公平、真实。其它参考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广州市教育系统推进全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方案备注品德与生活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的,突出“活 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调查、合 作、探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检验生活,实现品德培养 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 的学科科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