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教师编制考试试题库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教师编制考试试题库及答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教师编制考试试题库及答案最新整理试题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 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 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 .中国古代就有不愤不启,不俳不发”这种启发之说,提出这一思 想的是()A. 孟子B.荀子C.墨子D.孔子2.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和()A.道德品质B.健壮体魄C.实践能力D.创造能力3.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 学的()a.B.巩固性原则(2)重视培养
2、学生运用知识的确良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试题2 选择题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A.赫尔巴特B.卢梭C.洛克D.杜威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4、“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5、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A.理论联系实际B.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C.知识分
3、之与工农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A.课程B.课程标准C.课程计划D.课程目标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C.科学性,C.科学性,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A.循序渐进原则学原则是()A.循序渐进原则A.循序渐进原则A.循序渐进原则B.直观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A.练习法B.
4、演示法C.实验法D.发现法1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A.外部分组B.内部分组C.设计教学法D.道尔顿制 11、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A.内容型策略B.形式型策略C.方法型策略D.综合型策略1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A.教育者,受教育者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1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A.认知模式B.体谅模式C.价值澄清模式D.社会模仿模式14、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A.常规管理B.目标管理C
5、.平行管理D.民主管理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 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二、填空题1、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 O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 03、学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 一 价值。4、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 5、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6、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 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7、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 o8、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和教科书。9、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o 10、教学
6、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实现 的过程。11、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直观教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物直观,另一类是 o12、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课外辅导、学 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14、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 O15、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 o三、判断题1、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2、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3、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
7、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4、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的关系。()5、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6、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涉及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7、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8、德育的过程具有多端性。()9、依据科尔博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10、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建立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 )四、简答题1、试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2、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试做简要的说明。3、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4、试述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5、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
8、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五、论述题1、以“我们的思想”为主题,设计一个主题班会活动方案。参考答案:一、选择题D 2、 A 3、 B 4、 C 5、 D 6、 B 7、 D 8、 C 9、 B 10、 AA 12、 C 13、 B 14、 C 15、 B二、填空题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延时4、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 数权利,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6、创新7、职业角色的多样化8、教学大纲9、学校教育10、学生身心发展11、模象直观12、作业检查与批改13、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14、尊重学生与严格
9、要求学生相结 合15、教育者三、判断题1、J 2、X 3、J 4、X 5、义 6、义 7、X 8、J 9、V 10、V四、简答题1、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 均等,甚至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 化。2、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 角色;研究者角色。3、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4、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课题计划,课时计划)。5、(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 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A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
10、的引 入性提问,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 (A认知模式的缺陷,B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五、论述题试题3教师招聘教育综合名词解释重点整理教育: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思 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 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 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他 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 的关
11、系。终身教育:与人的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 教育。全民教育: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对一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费实 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 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 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人力资本: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以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 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学校文化: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 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 环境风貌的
12、一种整合和结晶。教育现代化:基于传统教育,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 大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教育内容:学校向学生传授的人类优秀经验的综合,它包括学校的课 程、教材和教学辅导资料所含有的一切内容。课外活动: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 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教育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人的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 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 地方面变化的过程。年龄特征: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 征。发展关键期:身体和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
13、。 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 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环境:围绕在人们的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发生作用的因素,包括 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最近发展区: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儿童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 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人的心 理发展的差异90%是由教育决定的。教育目的:指国家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的总要求,他规定 各级
14、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 受教育者达到的特定要求或产生的预期变化。.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 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 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与应试教育 相对应。C.启发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上课C.练习复习D.考试.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
15、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 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叫做()A.讲授法B.谈话法C.讨论法D.实验法4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 力,还要求具有一定的()A.研究能力B.学习能力C.管理能力D.交往能力.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和()A.程序性课程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 道德品质和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 能力的教育。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 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
16、文明素养的教育。教育评价: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价值标准,利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和 手段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变化以及影响其发展变化的诸因素进行状态 确定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师职业道道:简称师德,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遵循的 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教育机智:教师在突发事件面前,在很短的时间内灵活、巧妙地处理 问题的能力。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育理念: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 念和理性信念。师生关系: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 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课程:广
17、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的安排。狭 义的课程指学校开设的教学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 时间比例关系。学科课程:按各种不同的学科划分门类,并按知识的逻辑体系加以设 计的课程。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学生的活 动经验为中心设计的课程。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作为一个人公民所必需的基础能力(读写算) 的培养,是中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拓展型课程:重点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发展学生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上。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态度与能力。这是一类在教 师的引导与指导之下,由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索来
18、完成教学任务的 课程。学校课程:学校自行研究开发的课程。它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 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 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通常以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形式出现。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于 中央教育机关,属于一级课程。课程设计: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 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课程计划: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他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 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 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标准:学科课程标准
19、,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 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 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 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 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 的基本途径。课程评价:指对课程计划以及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 断活动。教学模式: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 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 活动的基本泛型。
20、研究性学习: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 学生的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 问题的学习活动。教学: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 育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 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 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反映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教学工 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教学方法: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 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
21、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 动的方法。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 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教学组织形式: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 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班级授课制:是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 量的学生按照年龄或掌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程度编程固定班级,根据 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为全班学生集体上课。教学评价: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的价值判 断。信度:一个测验经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以及一次测验所得 结果的准确性程度。效度: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
22、否测出了它所要测出的东西。区分度: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 平考生的能力。教学策略: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 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与技术, 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德育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 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 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 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德育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 工
23、作的基本要求。德育方法: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 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有机组合方式。道德教育论:该观点认为道德教育旨在促进道德判断的发展及其与行 为的一致性。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不 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其次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 致性。班级管理: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和具体要求,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 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活 动。操行评定:按一定标准,以等级和评语等形式,定期对学生的思想品 德、学习劳动和文体活动等方面表现做出评价。导生制: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了导生制。它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 展水平
24、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系统性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 教学;并且除教师之外,还配备了导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低年 级的学生进行的教学和管理。教育科学研究:以教育现象和问题为对象,通过运用各种科学方法, 遵循科学的认识过程,根据对收集的事实材料的分析,对假设和推理 进行检验,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的活动。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 员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 分级的教育制度。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 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校风:是学校物质文
25、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 教育实践形成的。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 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 熟机制决定的。外银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银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 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 (如先天遗传素质、机械成熟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 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的相互作用的结 果。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 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
26、也叫遗传素质。成熟: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和 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儿童成长发育成为成人。其主要标 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人的价值:是指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 的尊严得到保证。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 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 品质等。.智力:一般指人们的认识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 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
27、的组进 行教学。班级平行管理: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 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 来的管理方式。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 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练习性课程C.地方性课程D.实践性课程8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放任型和()A.专政型B.指导型C.民主型D.溺爱型.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几次飞跃提供了平台?()A. 一B.二C.三D.四.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以下哪种文化的统一体?()A.社会文化B.精神文化C.人文文化D.地方文化.学业
28、评价是指根据测验分数、观察和报告,对被测验者的行为、作业的优点或价值作出()A.判断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集体总目标,然后转化 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 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二、教育心理学概念教育心理学: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 律的科学。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只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 一门研究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 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 作用获得知识
29、、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认知:广义上说,认知是指人的认识过程,包括注意、知觉、记忆、 解释、分类、评价、原则推理、规则的演绎、想象各种可能性、产生 策略和幻想等。狭义上说,认知就是思维或记忆。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他是来自反映 的对象本身的认识经验。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体能用语言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 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某种 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 问题。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其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已摆脱
30、具 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 推理。人格:又称个性,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 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性格: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互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有意义学习: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 能够建立非人为地和实质性的联系。态度:通过学习获得的内部状态,这种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 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 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的观念包含于其下 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
31、的观念产生了 一 种上位关系。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 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 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并列结合学习:新知识的学习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之间不能产生 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只能产生一些并列的或联合的意义。尝试一错误说:桑代克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 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 形成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完形一顿悟说:由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等人提出的学习理论,他们认 为学习不是盲目尝试,而是对情境的一种突然顿悟和理解,是在主体 内部
32、构造完形的过程。认知一结构说:美国认知学派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学习理论,他认 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 中的认知结构。刺激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刺激做出反应后,其他与该 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分化:通过选择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 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的把工 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学习需要: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 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它包括学 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得信念等。学习准备:是
33、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 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动机:激发个体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 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就 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成就动机: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 问题的愿望与趋势。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规则 的心智活动方式。原型操作:根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学习者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 动程序计划的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原型内化:心智技
34、能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 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的主观推测和判教学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计划和学业成绩能力的主观判 断。学习迁移:也叫训练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 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一般迁移:也叫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从一种学习中得到的一 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叫特殊迁移,是将从一种学习中得到的具体的、特殊的 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定势: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对迁移 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
35、进和阻碍。顺应性迁移: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需要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 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 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 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心理官能(指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 得到训练而提高的结果。任何一种心理官能都能进行训练,就像对肌 肉训练一样,可以使该官能的能力得到提高。.关系转化说:由格式塔心理学家于1929年提出,是概括化理论的继 续和发展。他们强调“顿悟”是迁移的决定因素,认为迁移不是由两 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
36、,而是由学习 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结果,即领悟学习情境中 的关系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对情境中的一切关系的顿悟是迁移的 实质。顿悟是指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基本认识和感受。经过检验而概 括化的顿悟便是理解,对情境的顿悟即对情境含义的了解。认知结构: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头脑中全部观念的内容和 组织,是影响学习迁移的重要因素。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 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 取信息。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将新学习的材料
37、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 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完形训练: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 生练 习策略的某一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至完全由学 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具体的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 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他有两个独立但有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识 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对认识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元认知策略: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包括计 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
38、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并能运用这些观念和原则判断他人 行为的是非善恶,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具体地说,是关 于人的举止、行为、理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情感 体验。认知失调:个体的认知成分与行为成分不一致。具体地说,就是自己 原有的观点与他人、社会的观点或风气不一致,新出现的事物与自己 的经验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 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创造性: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简称到U型曲线,是指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 间的关系是一种曲线关系,动机的中等程度的唤
39、醒对学习具有最佳的 效果。归因: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并推论其原 因的过程。问题情境: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 习情境。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 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微格教学: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做小型的课堂 教学,把这种教学过程摄成录像,课后进行分析。程序教学: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 步子安排的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20世纪第一个具有全球影响 的教学改革,普莱西发明,斯金纳最大贡献).个别化教学: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包括程
40、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掌握学习。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人辅导者,呈现学习信 息,给学生提供练习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聚合思维: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 案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 式。B.诊断C.评定D.评分9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 育和()A.人生观教育B.价值观教育C.素质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13.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 交往性、教育性和()A.有差异性的认识B.有个性的认识C.有领导的认识D.有基
41、本的认识14.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有: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和()A.个性化B.教育技术的现代化C.个别化D.教育权利的平等化15.教育目的的对整个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功能固着:当一个人熟悉了某种物体的常用或典型的功能时,就很难 看出该物体所具有的其他潜在的功能。而且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 就越难看出其他的功能。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的强化一样, 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是一种间接地强化方式。心理健康:一种良好的、持久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 命的活动,积极地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持久地发挥 个人的身
42、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地社会功能。情境教学: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教师自编测验: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 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晕轮效应: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 也常被肯定。教师角色形成:个体逐步认识到教师的职业角色及相应要求,通过实践将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予以内化,形成相应的心理特征和能力的过程。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一般认为, 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 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
43、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的完成 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且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 件或刺激物。直观:是主体通过直观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 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是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 程。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 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 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实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 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A.评价作用B.选拔作用C.决定作用D.主导作用16.教师要具有符合时代特征的学
44、生观。这就要求教师正确理解学生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全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以及() A.智力发展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B.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C.智力发展与体力发展的关系D.思想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17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 方法是()A.保证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B.保证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 了解和研究学生B.教好与管好学生C.估好个别教育工作D.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否则就侵犯了学生的()A.名誉权B.人身自由权
45、C.受教育权D.人格尊严权.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19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盾,盾,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阶段性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60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错填、未填均不得分。21 .决定教育性质的根本因素是 o.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队 生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不断向 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称之为 O.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统称为教师.学生的学习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以
46、直接经验为22 .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情、意和.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以 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23 .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24 .在德育的模式中,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叫作 O.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有:、平等管理和目标管理。25 .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家是 o.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阶段。26 .古希腊提出问答法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组组织的领导者,又是班组人际关系的 O.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和真谛。27 .教学过程中领会知识,
47、包括使学生 教材和教材。28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 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的关系O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哪些独特的功能?29 .教学的主要作用有哪些?.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来源:考试大.对于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什么?30 .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0分).联系实例谈谈在教学中应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参考答案一、选择题D 2. C 3. C 4. .B 5. .B 6. A 7. D 8. C 9. C 10. BA 12. D 13. C 14. .
48、B 15. A 16. .B 17. C 18. .A 19. B 20. D二、填空题21.政治经济制度22.个体身心发展23.教师人格特征.基础.行26.马克思主义27.个别教学权、班级授课权28.道德两难 29.常规管理、民主管理30.孔子31 .高中32.苏格拉伦33. 艺术家34.本质35.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36.民主平等、相互促进 三、简答题37.【要点】(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 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 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 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