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摘要针对网络舆情治理下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念亟待更新、过程管理缺乏、治理手段落后、治理队伍薄弱等问题,文章提出从更新网络舆情治理理念,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把握网络舆情治理过程,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完善网络舆情治理手段,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建设网络舆情治理队伍,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加强网络舆情治理保障,增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等五个方面创新高职网络舆情治理策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关键词网络舆情治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2022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良新形势下高校宣扬思想工作的意见重点强调,高校要合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改革思想
2、宣扬工作。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发文强调要依据形势进展把网络舆情工作作为宣扬思想工作的重点。高职网络舆情是指高职学生通过互联网对校内生活及社会现象公开表达的具有一致性和倾向性的心情及言论的集合。随着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互动越来越亲密,网络舆情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给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网络舆情治理下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1.理念亟待更新。网络社会的崛起重新界定和构建了青年的社会地位和影响。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处理网络舆情,往往实行简洁的封堵和回避的方式,对学生的内在诉求关注不够。这种方式在短时间内可掌握网络舆情进展趋势,
3、但由于没有从网络舆情发生的源头去解决问题,可谓治标不治本,为爆发更大的网络舆情危机埋下了隐患。2.过程管理缺乏。当前,高职院校多关注如何化解已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而缺乏对网络舆情治理下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深入探究。具体而言,缺乏对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进展趋势、善后工作的讨论与实践。例如,部分高职院校由于网络舆情预警机制不完善,不能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预报,在网络舆情危机公开后才着手处理,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降低舆情风险;部分高职院校把握的网络舆情分析和预报技术不够成熟,没有做到有效防范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及扩散。3.管理手段落后。高职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快速进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是网络时代的“原住
4、民。高职院校在依托网络舆情治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通常只是将网络信息甄别、网络行为规范、网络道德培育等“学习性内容“上网而已,存在重说教、强灌输的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佳。高职网络舆情治理者应主动探究新的网络舆情治理方式方法,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学生网络信息区分能力,使学生做到正确区分信息和过滤掉垃圾信息。4.治理队伍薄弱。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危害相当一部分人,特殊是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一张图、一段视频经由全媒体几个小时就能形成爆发式传播,影响力巨大。当前,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治理队伍薄弱,主要依靠宣扬部或者网络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兼职来完成日常工作。究
5、其缘由,一是高职院校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认知及预备不充分;二是高职院校对网络舆情治理队伍构建的投入缺乏。二、创新高职网络舆情治理策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学习型组织之父、当代最杰出的管理大师之一彼得&8226;圣吉认为:摆脱机械而静止的思索,系统思索才能审视组织与环境的关系,精确地把握组织将来进展趋势。高职院校面对冗杂的网络环境,应创新网络舆情治理策略,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1.更新网络舆情治理理念,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第一,树立网络舆情的治理理念。“治理具有科学性、法制性、民主性、文明性、高效性等特点。“治理表达在工作过程中多主体间的协同合作和多管理方法的综合运用。具体来
6、说,首先,高职网络舆情治理主体需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网络舆情治理绝不是学校某一个部门的任务,而是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加进来。其次,高职网络舆情治理手段需由刚性管制向柔性服务转变。高职院校不仅是网络舆情的管理者,更是学生的支持者与关心者。高职院校在网络舆情治理中要解决学生的正当诉求,爱护学生应有的权利,与学生建立起敬重与协作的关系。第二,坚持网络舆情的价值取向。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主动、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盼望在青年,民族的将来在青年。高职网络舆情治理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主动挖掘、提炼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例如,孔子的“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伴侣有信,墨子的“爱利人之亲等,阐述了真诚待人、老实守信、家国情怀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诸多契合点。2.把握网络舆情治理过程,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职网络舆情具有不行预判性、随机性等特点。把握高职网络舆情治理过程,将有助于提高研判网络舆情进展趋势的精准性,防止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中出现滞后、疏漏等问题,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网络舆情治理过程主要由网络舆情治理者、网络思政教育者协同完成见下页图1。第一,潜伏期:分析与预警。网络舆情事件的进展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当危机在潜伏期露出端倪时,网络舆情治理者就应亲密关注其进展动向,按照各校拟定的网络安全应
8、急响应机制等相关文件,本着“准时反应、依章处理的理念明确当前网络舆情事件的危机等级并建立执行工作快速反应机制,第一时间化解潜在的网络舆情危机。网络思政教育者应本着“学生为本、服务导向的理念,真实地关怀学生的思想动向,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看清网络事件的真相,提升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的鉴别能力,阻断网络谣言的传播路径。第二,扩大和爆炸期:引导与化解。当网络舆情事件处于局面混乱的扩大和爆炸期时,学生不理性心情高涨。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行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指明感情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内在驱动力。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乏味而低效的,网络思政教育者需以情感的力量为牵引
9、,站在学生的角度思索和处理问题,通过共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记云,“亲其师,信其道。因此,网络舆情治理者可采纳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降低网络舆情事件热度以防止次生事故的发生。网络思政教育者对学生的引导是贯穿网络舆情治理全过程的,有利于疏导学生心情,掌握网络舆情进展方向。第三,回落期:归纳与稳固。当网络舆情事件处于回落期时,若网络舆情治理者对事件的跟踪管理有所松懈,则学生集结的怨气极有可能在此时期爆发,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再次反弹。因此,高职院校必需摒弃侥幸思想,高度重视回落期的归纳与稳固工作,消除网络舆情危机反弹的一切隐患。例如,网络思政教育者可以“工
10、匠精神“团结精神“科学精神“进取精神等为主题,开展“网络文明月“校内网络文化节等网络文化活动,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完善网络舆情治理手段,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第一,加大新技术的引进与运用。高职院校在沿用传统管理方法的同时,需加大新技术的引进力度,促进校内板报、校刊等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兴媒体的互动进展,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进展,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目前,高职院校通过网络爬虫技术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精准抓取的手段已较为成熟,还应着力引进信息关联挖掘、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网络舆情走向及学生思想政治动态的实时分析和预报。第二,提升官方媒介的导向作用。高职院校要
11、主动引导学生关注官方媒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找准网络舆情治理和网络思政教育的“连接点和“共振点,洞悉学生的诉求点和关注点,以生动的内容吸引学生,以严密的分析劝说学生,以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疏导言论正向传播。4.建设网络舆情治理队伍,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建设网络舆情治理队伍,关键在于组建规范化的协同治理队伍,即依托现有资源形成多中心、多层次、并行式的网络舆情治理组织结构。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系统性工程。具体而言,网络舆情治理队伍人员可分为网络舆情治理者、网络思政教育者和学生意见领袖三类。第一类人员是具有较高政治素养且熟识网络舆情传播规律
12、,擅进步行系统思索的网络舆情治理者。网络舆情治理者负责统筹网络舆情治理全过程,主动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彼得&8226;圣吉认为,系统思索是对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等修炼项目的升华,并称之为第五项修炼。彼得&8226;圣吉的系统思想提示:组织整体的效能大于各部分加总的效能。因此,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治理者需要树立全局思维,以学生为本,实施科学管理,营造和谐、稳定、有序的校内网络环境。第二类人员是具有较高网络文化、网络思政教育素养的思想政治、社会学、新闻学等教师。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人必需经过环境熏陶、锻炼和教育来获得“第二本性,即思想道德素养,这表现出隐性教育和实践活动对
13、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教师以亦师亦友的“去主体化身份融入学生的网络空间,“勤于发声“擅长发声“巧于发声是“凸显特色的关键。例如,教师通过线上优质内容共享,线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第三类人员是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学生意见领袖。学生意见领袖要秉承“主体化意识,意识到自己既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更是网络舆情治理的参加者,主动引导网络言论,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关心学生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与信息区分能力。5.加强网络舆情治理保障,增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第一,加大网络舆情治理投入。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成立特地的网络舆情治理部门,而是由宣扬部、
14、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兼管相关工作,不利于高效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以上状况,高职院校可成立网络舆情治理中心,配备专用的办公场所及硬件设施,邀请上文所提的网络舆情治理队伍三个层次的人员入驻办公。与此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专业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主动在工作人员匹配、人才招录、职责管理上下功夫,提升网络舆情治理人员工作的专业性。第二,完善网络舆情治理制度。首先,高职院校需提升对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科学拟定网络舆情预警关键指标。由网络舆情治理中心联合其他职能部门,以高职网络舆情治理工作实际为出发点,借鉴国内外高职网络舆情的分级预警指标及预警阈值,拟定独特化的网络舆情分级指
15、标体系及预警阈值。在网络舆情管理信息系统中录入关键预警指标,当某一网络舆情事件的关键指标碰触预警阈值时,管理系统就会自动报警并启动相应的预警方案。其次,高职院校需结合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对潜伏期、扩大和爆炸期、回落期等各阶段的工作进行系统梳理,建立和完善责任到人的纵向涉及各二级学院、横向涉及各职能部门的立体式网络舆情治理制度。参考文献1蒋广学,周航.网络社会的本质内涵及其视域下的青年社会化J.中国青年讨论,20222:102-107.2周刚.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及其对策J.教育与职业,202212:61-63.3美凯斯&8226;桑斯坦.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学问M.北京:法律
16、出版社,20084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戴刚书.德育环境讨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6肖明月.网络舆情对高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西部素养教育,20221:40-41.7曾逸群.全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处置J.承德医学院学报,20226:529-531.8聂琼,陶杰,吴凡.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传播特征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2211:227-228.9杨亭亭.和谐校内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导控讨论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210:213.10张健.高校网络舆情网格化管理理论探析J.教育现代化,202273:159-160.作者:吴国毅 刘晶 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1页 共11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