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政府调研报告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政府调研报告3篇.docx(6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政府调研报告3篇当前,我县正处在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历史机遇期。为抓住和用好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形成领先发展、跨更加展的良好局面,全县上下大力细心谋划项目、大力引进项目、强力推动项目,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开展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与纪委、组织部、工业园区、招商局等同志组成了专题调研组,对如何围绕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提升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进行了调研。一、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现状近几年来,南城县委、县政府大力推动效能建设,以四铁精神整治和优化主动发展环境,使全县上下服务意识明显增加、工作作风有所改进、工作效能不断提高、发展环境得
2、到优化,一批破坏环境的人和事受到了刚好查处,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取得了肯定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南城县成立了全县优化发展环境领导小组,县委主要领导亲任组长,县纪委设立了优化环境办公室,明确了由县纪委牵头统一负责。全县高度重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常常过问,县四套班子领导常常深化挂点企业了解状况,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二是政策环境相对健全。依据省市有关政策并结合县域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看法、关于壮大县域经济的若干看法、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实惠政策和南城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优化发展环境的政策和措施,为经济发
3、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取得了主动成效。三是服务力度不断加大。明确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长效机制建设的重点内容,从优质服务、规范执法、监督约束等方面入手,优化体制机制环境。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做到强化服务意识,解决办事难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解决效能低的问题。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高工作效率,做到跟踪服务,兑现实惠政策,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四是纪检监察部门仔细履行职责,发挥监督检查作用,大力查处了一批影响经济发展的人和事,起到肯定的威慑作用,企业三乱现象从根本上得到有效遏制,索拿卡要的状况基本杜绝。二、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发觉,虽然我县经济发
4、展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是,我县少数机关仍存在衙门习气重、政令不畅通、工作效率低、服务意识差、作风不扎实等问题,有些原来正确的决策,由于某些部门作风问题、效能问题,造成难以有效实行,甚至造成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1、行政审批环节多、办事难还不同程度存在。两集中、两到位存在两张皮问题,人员、项目、授权不到位、不彻底现象普遍存在,部分单位明则以文件形式授权给窗口审批办理,实则窗口无权审批,行政许可窗口实为行政受理窗口、行政发证窗口,行政全许可变为行政半许可,使服务对象在窗口与部门之间两头跑。2、职能部门服务不到位、服务效率不高。职能部门深化基层、企业主动了解状况不够,主动帮助基层
5、、企业解决问题不够;工作拖拉,限时办结执行不力;遇事相互推诿扯皮、一次性告知亟待进一步规范。有的干部服务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不同程度存在衙门习气,门虽不难进、脸也不难看、但事仍难办,服务效果上表现为四个不一样,即领导出面与不出面不一样,请客与不请客不一样,熟识的与不熟识的不一样,本地人与外地人不一样。3、执法行为有待规范。主要表现为:惩罚随意性大、幅度变动大,对企业首次稍微违规,不以教化和整改为主,而是以罚代管。同时多头检查、重复检查、个别执法人员业务水平低、执法不公正、不透亮、讲人情关系、强行要求各类企业参与培训并收取费用、培训工作走形式等现象仍旧存在,企业仍有看法。4、部门利益依旧存在。
6、有的部门只顾自己发展、部门发展,视部门利益至上,不管地方发展、整体发展。对县里的政策规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合意的执行,不合意的就执行不到位,用系统的规定顶县里的政策,当面表态很好,会后我行我素,顶、抗、拖、磨等现象依旧存在。5、项目建设环境不优。企业周边环境不优的问题仍旧突出,只要有重点项目、重大工程项目开工,一些霸头恶势力、地方势力就闻风而动,巧取豪夺、滋扰生事、强买强卖、强装强卸等现象时有发生,严峻干扰了工程项目的实施。三、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存在问题缘由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缘由是多方面的,通过此次调研分析,主要概况为以下为四个方面:1、领导重视不够。实践证明,效能建设落实好、
7、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抓得好的单位,都是一把手相识高、决心大、措施得力的单位。少数单位主要领导对效能建设相识不足,成天打着部门小算盘,阳奉阴违,使单位职能归并不到位、项目进入不到位、程序设置不到位。2、配套制度不全。一些单位在推动行政规范化建设的同时,没有很好地统筹办事流程和手续简化;一些涉及多个部门分管的工作,在责任落实上不够明确,造成一些部门对有利益的事项相互争,没利益有责任的事项相互推,影响了行政服务效率,群众看法较大。3、宗旨意识不强。一些干部职工缺乏责任感、紧迫感,对自己的工作质量和工作作风要求不严,与形势发展要求脱节,久而久之形成了工作惰性,导致纪律散漫、作风拖沓,工作效率低下,客商和群
8、众找他办事,能拖则拖、能推则推,缺乏责任心。4、监督监督不实。一些单位的办事流程、办事时效、收费依据等方面事项不够公开,群众、媒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对部门的工作开展状况难于进行监督,对散漫、拖拉的行为打击不够有力。四、提升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对策和建议当前,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把环境建设作为发展的生命线、竞争的着力点来抓,把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善投资软环境,作为赢得竞争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要素。过去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的基本做法是减费让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减费让利的空间越来越小,必需依靠软环境建设的比较优势来吸引人才、吸引资金、吸引项目。从这个意义上讲
9、,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整治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就是提升地方竞争力,就是发展地方生产力。(一)围绕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优化社会环境提升机关效能,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必需切实解决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相识问题。要把强化各级领导的优化发展环境意识作为重中之重,在全县干部群众中树立抓环境就是抓机遇,抓环境就是抓发展的观念。1、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以规范权力作为切入点,重点加强领导班子和中层骨干作风建设,加大效能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教化培训力度,增加为民服务的责随意识。2、树立争先有为的意识。各部门都要深刻领悟科学发展的内涵,仔细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找准自己的差距,盯住追逐的目标,明确努
10、力的方向,着力在争先进位上下功夫。3、树立开拓创新意识。要突破墨守成规的思想,勇于去闯,勇于去开拓,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活力,创建性地开展各项工作。4、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树立为人民群众创政绩的观念,勇于摒弃一切私心杂念,树立服务、听从经济发展的大局观,摈弃狭隘的部门利益,尽快形成一切着眼于发展,一切服务于发展,用发展创建事业的良好氛围。(二)围绕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关键是要打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要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在治庸、简政、增速、提效上狠下功夫,坚决打破利益部门化,解决中梗阻问题,努力提升机关行政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1、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从加强
11、效能建设入手,整合部门职能、明确工作职责,削减办事环节、简化工作程序。进一步完善一条龙服务制度,全面推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离岗告示制等,解决办事拖沓的问题,养成立说立办、大张旗鼓的工作作风。2、进一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根据行政许可法要求,进一步对各种行政审批项目特殊是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行全面清理,严格核定审批内容和范围、审批条件和程序,最大限度削减审批事项,该放的权力主动地放,该减的程序坚决地减,该降的门槛坚决地降。3、主动推动政务公开。要把政务公开作为政府施政、部门行政的一项基本制度加以完善、推动。一是实行阳光作业。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范围,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办理结果,提高政府工
12、作的透亮度。除了一些必需的检查外,一律不准进企业检查或收费,规范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的管理行为,为行政行为戴上紧箍咒。二是实行阳光监管。大力推行政风行风热线和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建立对政府部门的测评制度和投诉举报制度,畅通监督渠道。4、大力推动依法行政。以改进作风为重点,推动依法行政、依法收费,促进有审批权限的部门和垄断行业进一步削减收费项目。杜绝重复收费、只收费不服务,检查和收费随意处置等现象的发生。合理划分执法权限,切实解决多头、多层执法问题,扭转办事拖拉、相互扯皮等现象。5、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强化县行政服务中心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功能,做到凡是与社会生产和群众生活相关联的
13、行政审批项目要全部进入中心办理;凡是进入中心的部门必需确保办事窗口人员到位、项目到位、授权到位、服务到位,切实解决审批项目应进未进、进瘦留肥、体外循环两头跑问题。开通行政服务绿色通道,推行并联审批,为企业供应更加快捷的服务。(三)围绕深化源头治理,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1、大力建设信用城市。严格兑现各部门对社会的承诺,落实企业实惠政策,以维护政府威信和公信力,确保大项目、大企业和外商投资在我县进得来、留得住。2、坚持不懈地抓好社会治安工作,切实增加投资者和企业经营者的平安感,营造平安文明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扰乱经济发展环境的,强买强卖、欺行霸市、巧取豪夺等不法行为,真正为企业创建宽松环境。3、整顿
14、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破除行业和部门垄断,坚持依法打假、冒、伪、劣产品和欺行霸市、坑蒙拐骗等不法行为,创建公允、高效的市场环境。(四)围绕深化专项整治,进一步规范法治环境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打造平安、严明的法治环境是基础。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依法行政和从严治政是最重要、最根本的软环境。1、铁石心肠整治衙门作风。一是要整治效率低下的问题。凡有时限要求的事项,必需在时限内办结;二是要整治推诿扯皮问题。职责内的事项立刻办、职责外的事项领着办、须要多部门办的事项协同办;三是要整治看法不正问题。着力做到驾驭状况主动办、跟踪服务刚好办、找上门来抓紧办、克服困难想法办。2、铁的手腕和铁的纪律治理四乱行为。对乱
15、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乱检查等四乱行为,狠下决心,谁破坏环境就查处谁。严禁收取行政事业性费用搭车收取其他费用;严禁以创收为目的的自费执法行为;不准利用工作关系向企业要赞助、摊派费用和安插人员;不准随意举办各类培训班;严格实行入企检查许可证制度,执法单位到企业检查,不经相关部门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到企业乱检查、乱收费。3、铁面无私执行制度。充分运用纪律和组织手段,加大对破坏投资环境单位和个人的监管,发觉一起查处一起,下狠手、行重典,毫不留情。切实发挥整治经济环境投诉中心的作用,建立起快接、快处的快速反应机制,着力构建覆盖全县的投诉受理网络,仔细接待、刚好处理信访投诉,做到有诉必查、有查必果。
16、(五)围绕效能监察和行政问责,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机关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行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必需着眼长远,常抓不懈。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关键在于构建畅通有序的诉求受理机制、层面严密的效能监管机制、方位齐全的绩效考评机制、公正透亮的奖惩保障机制。1、建立健全制度。围绕开拓创新、转变职能、从严管理的要求,把建章立制、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作为效能建设的核心内容,仔细梳理现行规章制度,尽快做到三定:一是定制度,健全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二是定标准,对各项工作的时限、质量、目标等提出明确标准和要求;三是定措施,制订一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保障措施,形成科学的落实机制,保证各项制度
17、、程序、标准的全面落实。2、深化绩效考评。进一步改革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和国家公务员绩效考核方法,依据不同部门、不同岗位,建立分类型、分层次的效能考核体系,把机关效能作为检验部门工作成效、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力水平的重要尺度,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并把考核结果同奖罚措施结合起来。3、加强效能监察。实行明查暗访的方式,加强督促检查,从快办理效能投诉,从严查处在作风和效能方面的违规违纪案件,尤其要强化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仔细解决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和推诿扯皮等问题,对问题严峻、广阔服务对象反应剧烈的人和事,坚决从严查处。4、理顺关系、明确职责。接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解决职责交叉、多
18、头管理、重复执法、效率不高的问题。严格执行首问负责、服务承诺、限时办结、两告知一签、责任追究等制度,以岗位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以承诺制明确服务要求,以公示制推行政务公开。分税制财政体制下政府收入划分现状调研报告2023年政府调研报告(2) | 返回书目省以下财政收入体制是国家财政收入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心对地方财政收入体制的贯彻和延长。我国省以下财政收入体制的框架,出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的要求,但目前过渡色调较浓,合理化程度和规范性都不高。从十二年来的运行状况看,现行体制在提高“两个比重”,增加宏观调控实力,调动各级政府当家理财主动性等方面发挥了主动作用,但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划分的现状
19、各地不一,科学性、公允性、均等性和稳定性不高。财政运行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状况、新问题,突出表现为在全国财政总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基层财政困难加剧,农村义务教化、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滞后,维系基层机构正常运转和供应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内朝气制日显体制性缺陷,重要机遇期和冲突突现期,正确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看待,适时完善财政安排体制,统筹经济社会和城乡协调发展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如何调整和改进省以下财政收入体制,科学合理划分政府间收入,建立健全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转机制,缓解基层财政困难,实现中心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是当前实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公共
20、财政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在对政府间收入划分体制改革背景、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体制和现状分析后认为,近期是调整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利时机,通过适度向地方分散财力,以缓解基层财政困难和调动地方合理发展经济、精简机构、增收节支的主动性。从中长期目标来看,根据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需对分税制下财政收入体制进行系统化的调整、改进和规范。一、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体制的现状分析(一)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基本评价1、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历史沿革和阶段特征规范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关系历来是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体制和收支划分主要经验了十多次体制调整和改变,其基
21、本取向都是沿着集权与分权关系推断与选择这条线来进行的。过度的集权影响地方政府的主动性,阻碍地方基本职能的发挥,而过度的分权又会导致中心政府宏观限制力下降,实现其必要职能实力的减弱。因此,寻求适当集权与分权的体制,是我国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关系变革和完善的主要动因与基本走向。从建国以来我国财政体制的历史演化进程可以基本佐证这一趋势推断。建国初期至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行之前,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演化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期统收统支体制(19501952年)阶段,政府间财政关系基本上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体制,财政收支高度集中于中心政府,适应了国民经济复原时期的特别历史背景的须要。其次阶段,
2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19531978年),实行了“总额分成”为主要特征的各类体制,其基本特点是在中心统一领导下的适当分权型体制。这类体制是在中心集权的前提下,调动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组织财政收入,支配财政支出的主动性。第三阶段,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801993年),在经济体制实行重大改革的背景下,对地方政府和国营企业的放权让利是改革的主要基调。适应这种改革要求,政府间财政体制逐步走向分权性体制。以“分灶吃饭”为典型的分权体制,使得地方政府的财力不断增长,中心财政的财力在全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中心财政对各地区的财政调整实力明显减弱。以上三个阶段的财政体制,基本适应了当时的经济体
23、制和国家的政治形势,推动了当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当时背景下是客观现实的选择。从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改变来看,大致是沿着从集权向分权这条主线推动的,特殊是第三阶段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走向分权的步伐更大,在充分调动地方当家理财主动性的同时,中心财政收入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比重相应下降,减弱了中心财政的宏观调控实力:一是弱化了中心政府在预算管理体制中的主导地位,影响了中心财政的限制力;二是强化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三是包干制阻碍了流淌性,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四是模糊了各级政府的职责,不利于税收制度的优化。有鉴于此,财政包干制已不适应当时经济发展的要求。ii2、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试点及全面推行19
24、94年起先实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制度创新。其改革初衷是要建立与国际上市场经济国家通行做法的中心(或联邦)政府限制下的各级政府适当分权的财政关系。与“分灶吃饭”的包干体制相比,分税制财政体制是向适当集权的方向改进,核心是进一步理顺中心与地方的财政安排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加中心的宏观调控实力。基本内容包括:根据中心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依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原则,根据税种统一划分中心税、地方税和中心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心和地方两套税收征管机构;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心财政对
25、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在仔细总结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胜利阅历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增加政府宏观调控实力,XX年中心又实行了所得税共享改革,各省也相应出台了调整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的改革措施。这次所得税共享改革是对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深化和完善,除少数特别行业和企业外,打破了原按隶属关系划分所得税收入的方法,所得税共享范围和比例全国统一,进一步增加了中心财政收入的集中程度。3、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及存在的缺陷经过十几年的运行,我国1994年起先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规范了国家与企业、个
26、人的安排关系,建立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这一改革的胜利实施,结束了我国长期实行的以减税让利和财政退让为主要特征的财政支持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模式,逐步增加了财政的宏观调控实力和政府配置资源的实力。1978年至1994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31.2下降到11.2,财政职能作用不断消弱,各级财政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明显的或者隐形的赤,财政困难已影响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分税制和所得税共享改革后,从1994年至XX年我国财政收入增加了2.14倍,年均增长17.8,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1.2提高到17.1。二是建立了中心和地方财政收入均快速增长的双赢的财政体制,调动了中心和地方
27、两个主动性。从1994年到XX年,中心财政收入从2906亿元增加到8583亿元,增加了1.95倍,地方财政收入从2312亿元增加到7803亿元,增加了2.37倍。同时,中心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从1994年以前的最高38左右提高到近年来的50左右,增加了中心财政的宏观调控实力。三是政府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1994年中心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为2386亿元,到XX年中心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达到7362亿元,增加了2.09倍。从转移支付结构来看,渐渐增加了对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补助。因此,基本上维持了地方的既得利益。iii总体上看,1994年推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主要是实行渐进式改革方式,初步
28、构建了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基本框架,但在很多关键之处仍留下了诸多“先天不足”。一是照看既得利益,在某种程度上使改革流于形式。以1993年为基数的两税增量改革之路,日后几乎全部财税改革、政府间财政关系调整都纷纷效仿,过多增量改革路径的选择,回避了改革的诸多关键环节和主要冲突,致使部分改革流于某种简洁形式上的转换,使改革成效大打折扣。二是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不清,成为日后深化改革的羁绊。1994年分税制财政改革,在政府间事权划分上,存在着“内外不清”、“上下不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弊端,虽为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但实际操作上仍保留和持续了“基数+增长+分成”的传统做法。时至今日,制度支配和体制设计
29、上的“先天不足”,始终制约着科学规范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效构建。三是以集中中心政府财权为动身点的改革,很大程度上重新步入了“集权”与“分权”的怪圈。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根本动身点,就是要提中学央政府的财权集中度,减弱诸侯经济实力,实行一种“倒轧账”方式,确定中心与地方的财力规模比例,在零和博弈状态下,中心政府增加的财力无疑就是地方政府削减的财力。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过分强调收入而忽视事权的刚好调整,不知不觉中步入“集权”与“分权”的怪圈。iv(二)当前省以下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体制的实际运转1、省对市财政收入划分体制的实际运转1994年,中心起先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随后,湖北省对地、市、州也实
30、行了分税制的收入划分体制,将市、州财政收入划分为中心固定收入、省级固定收入、地市州固定收入、省与地市州共享收入。XX年,省政府依据中心实施所得税共享改革的精神,再次对财政收入划分体制进行了调整和完善,该体制运行至今。案例1:省对*市财政收入划分体制:XX年,省对*市财政体制作了相应调整。主要内容,一是实行企业税收属地征管。从XX年起,将中心下划的一般企业所得税和省级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25部分、营业税、7种小税(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运用税、印花税、资源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整税、耕地占用税和教化费附加)全部下放到市,实行属地征管,从而解决了以往多头征税问题,理顺了税收征管体制
31、。二是扩大税收共享范围。在中心对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实行增量共享的基础上,省里除对市的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共享外,还将增值税25部分和营业税纳入共享范围。与中心的共享改革一样,省调整体制实质是增量共享,即以XX年为基期年,统一实行省与市共享增量。其详细共享比例是: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XX年地方50部分省共享20、市共享30,XX年地方40部分省共享15、市共享25,XX年至今省、市共享比例与XX年相同;增值税25部分省共享8、市共享17;营业税省共享30、市共享70;7种小税以XX年实际入库数为基数实行定额上解省,未实行增量共享。三是变更所得税基数核定方法。省对省级、市的个人所得税、
32、增值税、营业税,都以XX年实际完成数为基数;对企业所得税,省级以XX年实际完成数为基数,市以XX年实际完成数乘以XX年1-9月增幅或者1999年、XX年两年平均增幅为基数。假如以后年度市的“四税”收入达不到核定的基数,省相应扣减对市的基数返还或调增市的基数上解。从XX年省对*市财政体制调整以来的运转状况看,这次体制调整实质上是保存量、分增量,但形式上是对“四税”全额分级入库,资金上平常赐予调度,这对地方财政收入的统计口径和可用财力都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从财力上讲,XX年三年间,省净集中*市增量资金累计23亿余元,平均每年7亿元。从发展趋势看,中心和省集中度呈逐年上升趋势,地方财政收入占比逐年下降
33、。2、省对县财政收入划分体制的实际运转XX年以前,实行的是市管县的财政体制,为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XX年省政府确定在全省实行省管县(市)的财政体制,随后,也相应确立了省对县(市)的财政收入划分体制,其运行状况:从XX年起,全省全部市、县(市)财政体制统一按鄂政发29号和50号及有关文件规定执行,市不再完成所属县(市)税种和新增集中县(市)财力,省、市、县(市)收入中企业所得税按中心60,省15,市(县市)25比例共享;个人所得税按中心60,省15,市(县市)25比例共享;增值税按中心75,省8,市(县市)17比例分,省同时共享相应的税收返还增量;营业税按省30,市(县市)70比例共享执行;七个
34、小税种按确定的定额上交省财政。为了进一步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对68个县市区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省集中增量,以XX年为基数,XX年新增上交省的增量,全额返还县市区,用于支持县乡综合配套改革和县域经济发展。3、市对区财政收入划分体制的实际运转据调查了解,目前全省市对区财政收入划分体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实行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市区财政收入范围的体制。对市属企事业单位缴纳的财政收入划归市级收入,对区属企事业单位缴纳的财政收入划归区级收入,然后核定收支基数,对收大于支的定额上交,收不抵支的定额补贴,收入超基数的比例分成或超收全留。二是实行分税制的收入划分体制。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将市、区收入
35、捆在一起,按税种划分收入范围,核定收支基数,定额上交或定额补助,超收入基数比例分成。案例2:随州市对曾都区财政收入划分体制XX年地级随州市成立后,从XX年起,对曾都区实行“按税种划分收入范围,核定收入基数,定额补助,超收入基数比例分成”的收入划分体制。1、财政收入范围的划分。(1)市级收入:增值税地方留用部分的15,农业税30,地税收入40,市属企事业单位缴纳的耕地占用税、契税、罚没收入、土地出让金、基金收入、规费收入等;(2)区级收入:增值税地方留用部分的10,地税收入60,农业税70,农业特产税100,区属范围内的耕地占用税、契税及非税收入等。2、基数计算。以1997、1998、1999三
36、年的实际完成数和XX年的安排数加权平均数递增10作为XX年收入基数,对区财政收入超基数部分,市、区2:8分成;短收入基数部分,市、区2:8负担。3、定额补助。区支出基数大于收入基数部分为市对区的定额补助。XX年以后,随着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出台和省对财政收入划分体制调整,随州市对曾都区财政收入划分体制也作了相应的完善。4、县对乡财政收入划分体制的实际运转据了解,全省县对乡财政收入划分体制各有特色,但大同小异,其主要体制模式有三种:一是实行“划分收入范围、核定收入基数、定额上交或定额补贴、超收全留”的收入划分体制;二是实行“划分收支范围、核定收入基数、超收分成、短收自补或短收分担”的体制;三是实行“
37、定收定支、收支挂钩、递增包干上交”的体制。案例3:随州市曾都区对乡镇财政收入划分体制依据税费改革及上级财政体制改变后的实际,XX年,曾都区调整对乡镇财政收入划分体制,实行“按税种划分收入范围、核定收入基数、超基数全额返还”的新财政收入划分体制,将乡镇收入划分为中心收入、省级收入、区级收入、镇级收入,其中区、镇级收入范围分别为:1、区级收入:耕地占用税、土地有偿运用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国有资产经营收益。2、镇级收入:增值税17,企业所得税25,个人所得税25,一般营业税70,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城镇土地运用税、土地增值税、城镇教化费附加、契税等8项收入的100及罚没收入、
38、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其他收入等非税收入。3、收入基数确定:按上述税种和比例将XX年实际完成数进行加权平均作为收入基数。(三)省以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实际运转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和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后,省以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实际运行状况有所改变。我省现行省对市(县)转移支付,按转移支付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性转移支付两类。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无条件的,或者叫均等化转移支付,依据均等化目标设计,专项转移支付也叫专项拨款,是有附加条件的转移支付,主要根据规定的用途运用资金。一般性转移支付由均衡性转移支付、激励性转移支付和政策性转移支付构成。均衡性转移支付额主要参
39、照各地标准财政收入和标准财政支出差额以及均衡性转移支付系数计算确定。用公式表示为:某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额=(该地区标准财政支出-该地区标准财政收入)均衡性转移支付系数。标准财政收入和标准财政支出,采纳XX年统计资料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总人口、乡镇数量等数据分别建立线形回来模型计算确定。激励性转移支付由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激励性转移支付、工商四税激励性转移支付、市州本级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激励性转移支付、财政改革与管理量化考核激励性转移支付和烟草销售激励性转移支付、发挥财政职能支持新型工业化和县域经济发展试点激励性转移支付组成。详细支付数额分别设立公式计算确定。政策性转移支付包括:省集中税收增量返还政
40、策性转移支付、农村义务教化政策性转移支付、公检法司政策性转移支付等。分别按公式计算确定支付数额。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从1995年的1.75亿元,经过十年的发展,到XX年已达到23.5亿元,增长12倍,其中,均衡性转移支付9.20亿元,占39%;激励性转移支付3亿元,占13%政策性转移支付11.3亿元,占48%。除一般性转移支付外,针对特定的政策目标,省还设计了一些补助下级财政特地的转移支付,称为专项转移支付。目前省对下的专项转移支付主要有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率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粮食直补转移支付等。专项性转移支付数额依据各种款项的性质考虑相关
41、因素综合确定。案例4:省对潜江市财政转移支付状况XX年至XX年湖北省对潜江市转移支付额分别为3925万元、3607万元、6418万元、5694万元、15227万元、31895万元,分别占潜江市可用财力的12.36、9.7、14.82、12.35、26.48、42.65,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XX年至XX年为零,XX年50万元,XX年1800万元,XX年6599万元;专项性转移支付XX年至XX年分别为3446万元,2470万元,2840万元,2360万元,4073万元,6792万元;其他转移支付分别为479万元,1137万元,3542万元,3284万元,9354万元,18504万元。从上面数据可以
42、看到省对潜江市转移支付资金增加较快,但专项性转移支付增量不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量很大。二、当前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中心、省财力集中度较高,过分强调集中收入,忽视了事权的调整,制约了科学规范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有效构建1、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十多年以来,中心、省收入占比大幅度提高,地方收入逐年下滑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以来,中心、省级财政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增加中心和省级财政宏观调控实力的意图得到充分体现,与此同时,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如随州市XX年中心、省级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3.3、1.7,到 XX年上升为44.9、9.5,分别提高21.6、7.8个百分点;而地方收入的比重下
43、降了29.4个百分点。加上垂直管理部门(如工商、药监局、交通)收取的专项收入,中心、省级收入所占比重将更大。2、与经济增长亲密相关的主体税种的增量大部分集中到了中心、省,影响了地方发展经济的主动性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营业税是与经济增长最亲密相关的主体税种,其增长幅度始终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较大。如随州市XX年这四项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为41.4,XX年达到68.6,提高了27.5个百分点。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中心、省与地方共享,且中心、省共享比例相对过高,消费税全部归中心,税收增量大头都集中到中心、省。如随州市,XX年中心、省共享了这四项税收的61.8,XX年达到72.1,
44、增长10.3个百分点,肯定额增长130。尽管中心对增值税、消费税的增量实行1:0.3系数返还,省对集中的增量赐予返还,但由于中心计算增量返还实行环比计算法,省实行增量返还只赐予3年实惠期,地方共享的收入比重仍旧持续下降,严峻影响了地方发展经济的主动性。3、主体税种过多采纳共享税模式,有复归“比例分成”老体制的倾向,失去分税制改革的原来意义XX年中心、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对主体税种所得税,中心共享60、省共享15;对增值税、营业税,省共享8、30;随后调整了出口退税政策,对超基数部分实行中心与地方共担,进一步扩大了主体税种的分成范围。由于主体税种构成了财政收入的主体且比重不断提高,
45、对主体税种过多采纳共享模式,有复归“比例分成”老体制的倾向,有违分税制改革的原来意义。4、税权过分集中中心,地方税收立法权出名无实当前开征的税种绝大多数由中心立法开征,省级只对少数税种的税率有调整权,而且这少数税种的税率有调整权也很难实现,使得地方税收立法权出名无实。税收立法权、政策的制定权的高度集中,保证了上级收入、实现宏观调控,但对地方利益考虑不够。(二)地方财力留成偏低,难以保障地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1、地方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基层财政日趋困难分税制改革后,中心、省不断集中财力。如随州XX年以来,上划收入年均递增19.4 ,从20763万元,增长到XX年的50476万元(参见表2)。财力上移
46、的同时,事权呈现不断下移的态势。如民兵训练、预备役部队经费、武警部队营房建设等。目前,地方政府担负的事权很大,包括义务教化、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环境爱护、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这些事权大都刚性强、欠帐多、所需支出基数大,无法压缩,财权上收、事权下放的结果是地方财政困难与日俱增。依据XX年省财政厅开展的基本保障实力调查分析,随州市按标准财政供给人员测算,财力缺口近亿元,按实际财政供给人员测算财力缺口达2亿元。人均财力仅为1.7万元,仅仅只够维持工资的发放。2、地方财政的自给实力薄弱,缺乏基本稳定的自主财力地方财政自给实力不断下降,地方支出须要过多依靠上级政府转移支付,对上级财政依靠程度
47、日益加深。随着中心及省不断加大集中财力力度,地方财政自给实力越来越差,收支缺口渐渐拉大,对上级财政的依靠度也逐年增大。以随州为例,XX年,随州市完成一般预算收入34333万元,财政自给系数为0.47;到XX年,随州市完成一般预算收入42460万元,财政自给系数为0.3,比XX年下降0.17(参见表1)。由于地方财政自给实力越来越弱,只能依靠中心及少量转移支付来牵强维持地方运转。加之目前中心及省转移支付制度仍旧带有深厚的过渡色调,基数法痕迹过重,专项资金比例过大,一般财力性转移支付的比重过低等,使得基层财政处在“等米下锅”的艰难境地,从而严峻影响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表1 XX年随州市财政自给系数 v (单位:万元)年份 一般预算收入 一般预算支出 地方财政自给系数 34333 73369 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