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和先导。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对于促进淮南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依据国家和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中共淮南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教育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内涵发展、协调发展和规范发展五
2、大发展战略,巩固成果,深化改革,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基础教育发展步入新阶段。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工作重点,启动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规范办学行为,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全市基础教育步入科学发展新阶段。截至“十一五”末全市小学入学率达99.9%,初中入学率达9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4.1%,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62.2%,三类残儿入学率由“十五”期末的85%提高到88.5%。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全市共有省级特色(示范)学校21所,市级特色(示范)学校54所。职业和成人教育有了新进展。省政府提出了“建设职业教育大省”的战略目标,我市抢抓机遇,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
3、速发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意见,保证每年教育附加经费的50%作为职教专项经费。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制定了淮南职教园区建设规划,规划建设占地5700亩的山南职教园区。积极开展重点职业学校创建工作,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重点学校4所,省级示范学校1所。中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达36100人,比2005年增加16100人。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再就业等各类培训,年均培训量超过3万人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师德教育,全市形成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师德风尚。大力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全市2万名在职教师参加了各类培训,教师培训覆盖面达100%
4、,高中、初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2.6 % 、98.8 % 、99.75 %,较“十五”末分别提高了15.7、5.4和0.2个百分点。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工作,共有1200多人次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和教育行政干部参加了各级各类培训。办学条件有了新改善。开展县(区)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工作,强化各级人民政府对教育工作责任,落实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市教育投入实现了“两个提高”和“三个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62.34亿元,教育固定资产总值净增加6.05亿元,校舍面积增加65.4万平方米。全市中小学全部安装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提高现代化教学水平。农
5、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任务全面完成,消除D级危房面积52334平方米,建设校舍面积55148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加固重建面积平方米。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扎实推进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健全资助政策体系,确保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出台淮南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加大布局调整力度,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共撤并中小学120所。出台了淮南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发展中配套建设学校的问题。建立支教服务期制度,逐步缓解农村教师紧缺的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格实行 “划片招生,就近入学
6、”,强力推行“阳光分班”, 扩大省级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比例,基本消除了择校现象。实施发展性评价考核,切实加强学校管理。平稳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普遍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有新提升。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扎实推进高等教育强校工程。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高校在服务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为进一步完善我市教育结构,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和办学层次,批准了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改制申报民办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取得新成绩。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深入开展,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效果明显。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全市教育系统政风、行风
7、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各项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教育发展的水平,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差距较大,农村教育相对薄弱,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推进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二、“十二五”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中心,以“服务淮南加速崛起”为主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统筹各级各类教
8、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淮南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富民强市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0以上;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9%以上,年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1%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以上。全市教育普及程度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教育公平性进一步改善,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备,教育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增强,教育现代化
9、程度进一步提高。三、“十二五”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一)切实加强基础教育1、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制定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发展教育、改善民生的重要任务,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保证新城区、新建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13年,城市市区、县城城区每3万常住人口建设1所以上不少于9个班建制的公办幼儿园,农村每个乡镇均要建成12所标准化的中心幼儿园。加大政府投入,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支持社会力量
10、举办学前教育机构。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明确“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落实中心校对乡镇幼儿园的管理职责。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的业务指导和评估监管职能。建立幼儿园准入制度,实施合格评估和等级评估,提升办园水平。完善幼儿园收费管理。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贯彻落实淮南市关于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缩小校际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完成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加固重建任务。加强区域、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施区域内
11、校长和教师交流制度,实施学校和教师支教制度化的帮扶,保证每所学校教育质量。3、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展综合高中,为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内容和多样化选择。改进课程设置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探索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改进学校管理和评价方式,引导学校特色发展。促进办学模式多样化,合理配置和统筹教育资源,保持学校规模适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创建省市示范高中。(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1、努力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各级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努力
12、扩大办学规模,合理设置专业,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并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规模大体相当,到2015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13000人,在校生规模稳定在40000人左右。2、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建立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增长机制, 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城市教育费附加的50%用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每年安排不低于1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市级示范学校、示范专业和示范实习基地建设,不断改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实施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支持建设8所国家级和省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其中1所达到国家级示范标准;再建成10个市级中等职业教育重点专业,10个
13、市级重点实训基地。3、加快建设淮南职业教育园区。按省级职教园区标准,规划建设功能分区合理,资源集约共享,现代化、综合性、开放性的职业教育园区。打破部门、行业、学校类型界限,以强势学校为龙头、以强势专业为纽带,优化整合全市职教资源,促进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整合后市属公办职业学校实行归口管理。积极鼓励企业利用资源、技术、信息等方面优势,在园区举办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进入园区发展。4、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凤台县、潘集区集中精力办好所属职教中心,以县级职教中心为核心整合县域职教资源,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把职业学校
14、和成人学校办成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十二五期间,每年进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进城务工人员培训5万人次。(三)加快发展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就业需要,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引入民间资本办高校,鼓励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合作办学,吸引国内高校在淮南设分校。支持安徽理工大学完成整体搬迁,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专升本,淮南卫校升格为护理职业技术学院。(四)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工作,保障残疾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各项权益。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改善淮南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学校配置适应
15、特殊儿童学习生活需要的设施设备。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并为其学习、康复提供帮助。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公用经费标准,按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的3-4倍核定。设立特殊教育教师特殊岗位补助津贴。注重发展特教的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四、“十二五”教育发展的重点工作(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围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摆在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突出位置。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
16、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方面。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打牢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提高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积极推进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对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学校和县区实行一票否决评估。建立艺术特色教学教室500个,创建全省体育艺术“2+1” 教育示范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7、,标准化学校全部配齐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立心理咨询室,申报并创建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示范区。加快校外活动中心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市每个县区都有一所校外活动中心。2、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落实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普通高中选课制度建设,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落实综合实践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广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大力推广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3、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引导教师注重教育与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有效教学,提升教育教学效率。加强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研交流,通过组织学术讲座、研讨会、教学观摩活动、送课
18、下乡等形式,让更多的一线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开阔眼界,提高业务素质。加强各级教研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市、县区、学校三级教学科研网络,提高教育教学研究水平。完善教育科研各项制度,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4、建立完善教学质量评估监测机制。加强小学、初中、高中等不同阶段的教学质量监测工作,定期公布质量监测结果,加大质量监测结果的运用力度,奖励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二)着力实现教育公平1、落实教育惠民政策。继续实施教育民生工程,积极推进城乡同步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
19、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扩大中等职业学生受助范围,逐步提高普通高中学生政府资助比例,进一步完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管理办法,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贷尽贷”,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机会。2、重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切实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绿色通道,实现“零障碍”入学,与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3、抓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实施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为每个农村留守
20、儿童之家进行配套建设,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管理制度和教育模式,积极探索以“寄宿制”为主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式。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管的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三)深化教育体制改革1、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树立终身学习、系统培养、全面发展、人人成才、人才多样等现代教育理念,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为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
21、形成各类人才辈出、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改革完善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方式,建立学校发展性评价体系;改革教师评价方式,促进教师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可持续发展;改革学生评价方式,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鼓励并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特长发展。2、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
22、。落实对民办学校的人才鼓励政策和财政扶持政策。支持各类紧缺性、实用性非学历民办教育机构发展。建立健全激励和风险防范机制,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3、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加快中考制度和招生制度改革,推动学校考试评价制度创新。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原则,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举行各种形式的选拔招生考试。建立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优秀特长学生录取程序与办法,探索多样化的普通高中招生方式。完善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生制度,实行免试注册入学。改进和完善省、市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政策、办法与措施。加快招生工作现代化进程,推进教育考试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标
23、准化考点、考场建设,创造良好的考试环境,严格考风考纪,促进考试公平、公正。4、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行政级别,实行校长职级制。建立校长后备人才库,严格校长任职条件,实行公开竞聘。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依法任免校长。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制度,积极推动社区、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和监督,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探索推行中小学后勤社会化改革。5、建立并实行学区管理体制。加快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整
24、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原则,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建设。农村原则上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学区,城市以相临近的3-5个学校建立学区。每个学区确立一所中心学校,并设立学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本学区管理工作。在学区内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教师管理、质量管理和资源管理,率先实现学区内教育均衡。6、加强教育交流合作。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兄弟省市及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教育实践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培养优秀人才,进一步提高我市教育水平。鼓励和支持各学校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优秀人才来淮南讲课、任教。充分利用我市丰富
25、的历史文化资源,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1、进一步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按照“减少点数、扩大规模、集中优势、提高效益”的原则,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基本完成小学向乡镇所在地和中心村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的中小学布局,提高办学效益。严格执行淮南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规定,城市新区开发、旧城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新农村村镇建设,应当同步规划和建设与居住人口相适应的学校,同步投入使用。2、合理布局建设山南新区各级各类学校。引进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按照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的思路,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山南新区
26、中小学、幼儿园。出台政策,支持老城区学校搬迁和吸引社会资源投资山南教育。加快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支持高等学校在山南新校区建设。(五)加快教育装备及信息化建设1、加快教育信息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改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信息化硬件环境,缩小城乡差距,提高终端设施普及水平,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现代化的信息应用系统,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加强教育门户网站和教育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实现全市范围内教育信息无纸化网络传送。2、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应用。加强优质数字资源库建设,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实现全市范围的资源共享。提高教师依托数字化资源,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
27、教学的水平,增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自主学习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推进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应用和管理工作。加强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融合。3、推进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工作。按照省部颁标准,巩固基础性教育装备建设,积极推进现代化教育装备的普及、达标。到“十二五”末,全市乡镇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全部建立实验室、图书馆、音乐室、舞蹈房等各类功能室;中小学各学科演示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须达到85%以上。加强装备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提升学科教师实验素质和实验操作技能,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推动广大中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五、保障措施(一)进一步
28、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积极开展富有成效的师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评聘、岗位聘用、进修深造和评优奖励等重要依据,实行一票否决制。将师德建设作为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2、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创新培训形式,整合优质培训资源,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培训工作实效性。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
29、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建立名师(校长)工作室,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名校长。3、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建立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按照省制定的教师编制标准,实行公开招聘,足额配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部门对学校用编进行总量控制,教育部门在总量控制范围内自主用编,均衡配置教师。结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实施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实现聘用合同管理。严格教师绩效考核,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绩效工资分配、岗位聘用、职务晋升、表彰奖励等方面的主要依据。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形成专业技术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激励竞争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校长和教师交流机制。建立紧
30、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区域内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城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学习等制度,促进教师和校长合理流动。每年的流动、交流比例不低于教师总数的5%。4、切实保障和改善教师待遇。大力宣传和表彰模范教师和先进事迹,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授予荣誉称号,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使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蔚然成风。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加大教工之家建设力度,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外地优秀人才来淮南从教。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教师
31、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与当地公务员同等对待,足额纳入财政预算。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各县区政府根据需要在农村中心校配套建设教师周转房或教师公寓。(二)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1、依法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保证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2012年达到或超过省核定的
32、比例,并保持稳步提高。提高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到2012年不低于省核定的比例。依法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各级政府应从土地出让收入和彩票公益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教育。各级政府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应重点用于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乡镇、街道要增加对学校、幼儿园的投入。建立并完善学校债务化解机制和债务风险控制机制,加大财政补助力度,积极化解公办学校基本建设债务。建立市、县(区)两级政府教育投入增长监测、公告、考核制度,将教育投入增长比例纳入对各级政府的任期目标考核。积极引导社会投入。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
33、采取划拨土地、税收减免、金融扶持和政府奖励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支持中外合作办学,拓宽教育投资来源渠道。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适时调整学费和住宿费标准。落实支持教育的优惠政策。对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建设项目免收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散装水泥专项基金、征地管理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工程易地建设费和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免收或减收经营服务性收费。各级各类学校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经批准处置所得扣除应交国家的土地出让金后,余款全部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对各级各
34、类学校开展社会服务和技术转让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2、完善投入机制。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落实省政府制定的各级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到2012年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落实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共同负担、省级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投入体制。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和省、市、县(区)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切实提高保障水平。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落实中心学校管理工作业务经费的机制。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
35、者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重点支持农村学前教育。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投入,逐步提高财政投入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机制。3、加强经费管理。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坚持科学理财,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部门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坚持制度理财,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建立经费使用绩效审计评价制度,加强重大项目立项评估和经费使用效益考评。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
36、,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使用管理。加强经费内部稽查和审计监督,确保经费分配和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加强学校国有资产审计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坚持勤俭办学,深入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三)推进依法治教1、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加强地方立法,进一步完善地方性教育法规、规章和制度体系。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各级政府要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积极开展教育普法工作,切实保障国家和省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条例有效落实,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落实行政许可设定、实施和监督检查等配套制度,及
37、时查处各类教育违规违法行为,建立规范教育秩序的长效管理机制。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教育改革发展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2、完善教育督导制度。认真贯彻国家教育督导条例,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激励与问责并重,构建完善的督导考核评价体系。打造一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教育督导队伍,建立和完善督导责任区制度,使教育督导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高教育督导工作水平。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及政策情况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督导检查,坚持做好对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和对县区教育局主要工作目标管理考核。积极推行对乡镇党委、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考核的制度,开展教育强
38、乡镇创建工作。探索开展普通中小学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探索并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加强义务教育督导检查,开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督导检查。建立教育督导报告制度、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3、规范办学行为。按照安徽省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试行)要求,进一步规范招生行为,规范办校办班行为,规范教学行为,规范教师行为,规范教材管理。义务教育阶段严格执行“阳光分班”操作,严格控制班额和学额,消除大班额和学生择校现象。严格执行课程方案,禁止有偿补课,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减轻学生负担。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家长与学校沟通配合,共同规范办学行为。 (四)加
39、强组织领导1、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教育改革和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把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各级政府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教育工作情况。充分听取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协调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2、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40、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拔任用学校领导干部。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党组织。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学校工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强化党内民主监督,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以制度建设为中心健全教育、监督、惩治相结合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落实教代会各项职权,积极推进基层民主管理工作。3、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和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发挥教师主体作用,不断深化群众性建
41、功立业活动。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健全教职工体检和疗休养制度,促进教职工身心健康,重视解决好师生员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六、实施重点项目1、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和淮南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实施方案(试行)要求,完成义务教育
42、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2、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完成全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加固重建任务,并逐步向幼儿园延伸,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标准,符合综合防灾安全要求。3、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积极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到2013年新建幼儿园112个,每个乡镇均要建成12所标准化的中心幼儿园。4、实施淮南职业教育园区建设工程。投入资金 20亿元,按省级职教园区标准,规划建设功能分区合理,资源集约共享,现代化、综合性、开放性的职业教育园区。5、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投入资金38200万元,加快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更新换代工作,使学校拥有计算机数量和性
43、能满足师生教育教学需要,生机比至少达到10:1;做好教育信息化设备配备,城市中小学率先实现“班班通”。6、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校长。到2015年,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优秀教师人数占在职教师的15%左右。7、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每年投入50万元,在全市建立100个心理咨询室,到2015年实现中心校以上学校建有A级咨询室。继续培养国考二级心理咨询师。成功创建国家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示范区。8、实施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投入资金 33365万元,建设教师周转房项目 132个。9、实施体育、卫生项目建设工程。投入资金 43360万元,建设学校运动场(馆)196个;投入资金20400万元,建设学校卫生厕所39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