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南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灌南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1].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灌教发20115号印发灌南县教育事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 知各乡镇中小学,局直各单位:灌南县教育事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党委会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希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特此通知。附:灌南县教育事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二一一年一月二十六日主题词:教育 发展规划 通知抄报:市教育局,县政府办灌南县教育局办公室 2011年1月26日印共印80份灌南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2010-1015年)是灌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灌南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为进一步加强教育在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促进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科学
2、发展,为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和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教育现状,特制定本规划。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成绩与存在问题(一)主要成绩“十一五”期间,全县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被评为省基础教育改革先进县,2007-2009年,连续三年荣获全市教育目标综合考评第一名。1确立优先地位,教育面貌明显变化。全县教育累计投入 22.86亿元,其中县财政性经费投入
3、18.46亿元,实施“合格学校”、“农村初中留守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及“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等工程,新建、扩建校舍22.52万平方米,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2完善教育体系,发展水平持续攀升。全县学前三年教育入学率90.8%,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高中段教育入学率9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0.69%。普通教育与职社教育协调发展,创省农科教示范基地4个,省社区教育中心1个,省四星级普高1所,三星级高中2所,四星级职教中心1所,省示范专业2个。3突出内涵建设,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坚持德育为首,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新公民教育扎实有效,体艺四个一工程
4、,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立“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课堂教学全优工程,“学”“教”方式彻底改善,校本课程开发富有成效,高考本科上线数持续攀升,较05年相比翻了一番,中考综合评估连续三年全市第一。教育科研日益繁荣,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我县荣获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集体。4深入教育改革,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实施“教干竞选制、教师聘任制、绩效工资制”人事制度改革,教育活力有效激发,实行“学校公信力、校长影响力、教师作用力、学生提升力”评价体系改革,促进学校全面发展。5坚持以人为本,队伍素质显著提高。围绕“文质彬彬有学识、文明谦逊有修养、文韬武略有能力”目标,大力实施“全员
5、培训、全员读书、全员考试”工程,全面提升队伍素质,积极推进“235”名师培养和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打造核心团队,五年内,培养特级教师2名、市名师4人、市骨干教师63人、市学科带头人6名。小学、初中、高中高一层次学历分别达71.5%、41.2%、4.76%,职高教师本科学历达82.3%。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及在读人员62人。回顾“十一五”期间全县教育改革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一是必须坚持教育要主动适应、主动融入、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在服务中把握发展机遇、拓宽发展空间,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二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发展的全局,科学统
6、筹政策、财力、人力等教育资源、统筹结构、规模、速度、效益的辩证关系、统筹城镇、农村及各级各类教育,统筹内、外部力量,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和谐发展。三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激发教育的生机和活力,解决困难和问题,适应发展的要求。四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牢牢把握“育人”这一教育核心问题和本质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推进教育的全面素质化。五是必须坚持把教育发展要求和灌南县情结合起来,把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断优化教育发展的生态环境,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二)存在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县教育虽然发生了深刻
7、的变化,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投入不足仍然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虽然教育投入总量逐年增加,但由于基础薄弱,部分学校(特别高中校)债务沉重,一些薄弱学校和创建任务大的学校教育投入不足与加快发展的矛盾尤为突出;二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主要矛盾。随着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求知求技需求旺盛,现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仍显相对不足。三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任务相当繁重。城区与农村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仍不平衡,四是教育发展的体制、环境尚需进一步完善优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临许多困难,社会、家长对实
8、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存在差异,一些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舆论氛围需进一步优化。二、发展定位与目标“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实施沿海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强教育强县,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经济结构快速调整,社会结构加快转型,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愿望强烈,人口和生源的变化带来新挑战,对我县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9、以加快建设教育强县,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建立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为重点支撑,以培养高素质劳动和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重要使命,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推进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努力形成“体系完整,布局合理,发展健康,水平一流,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格局,为实现县委提出“争创苏北科学发展示范县,争当江苏沿海开发排头兵,争进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奋斗目标作出贡献。(二)总体思路突出一个中心:为每个学生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资源,为每位教师创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锁定两大目标:推进城乡均衡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实施三大战略:主动发展、人才强教、资源优化打造四大品牌:全省素
10、质教育先进县,全省课程改革先进县,全省师资建设先进县,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三)主要目标1高水平普及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9%,积极推进0-3岁早期教育,逐步实现托幼一体化。2高标准、均衡化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和巩固率保持100%,三残儿童入学率达100%。3高质量普及高中教育,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5%以上,普教与职教招生比例适当,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中等专业学校升级为高职院校。4加快发展社区教育。大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社区教育覆盖率达90%,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50%以上。5全面提升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学校教
11、育教学设施配备,全面启动数字校园工程,学校信息技术装备达到省二类要求,生机比达10:1,师机比达2:1。6全面优化教师队伍素质,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发展能力明显提高,小学(幼儿园)初中和普高教师高一层次学历分别达83%、59%、18%,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0%以上。7扩大优质学校群体。各级各类学校达省标准化建设要求; 50%以上学校建成省优质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和城乡均衡化程度进一步提高。8拓展学生和社会实践空间,开发并建好一批中小学校外德育活动基地和职业学校校本实训基地,建设县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和新区小学少年宫。三、主要任务“十二五”期间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1构建资
12、源配置新格局。按照“系统构建、突出重点、智谋超前、效益优先”的原则,按照教育现代化创建要求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数量变化趋势,整体规划学校布局,使全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布局结构更加合理,运行机制更加灵活,教学效益更加明显,加快幼儿园布局调整。撤并规模小、办园条件相对薄弱的幼儿园;清理规范民办园,加快推进中心幼儿园建设,全面完成省合格幼儿园建设任务,60%以上建成省优质园,加大小学布局调整力度,进一步优化小学布局,完全小学按“一所完小服务1.5万人口”的标准进行布点,撤并教学点。2开创素质教育新局面。按照“德育为先、素质领先、全面发展”的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
13、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和改进艺术、劳技、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劳动技能和心理品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继续推进和深化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课程改革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积极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和完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积极构建与课堂改革相适应的评价、考试、招生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计划开展小班化教学实验。3探索教育发展新机制。全面推行“学校主动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加强校长任期目标和主动发展规划的检查考核,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主约束、
14、社会监督”的学校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4打造优质教育新平台。坚持城乡一体。在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设施和师资配置上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学段之间的差距,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加快信息中心建设,发挥远程教育系统作用,构建精品课资源库,让农村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进城乡学校对口支援,加强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建立扶贫助学机制,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基本形成“政府领导、财政支持、社会参与、学校落实”的帮困助学工作格局,不让一名学生失学。5塑造师资队伍新形象。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积极推进师表工程、努力倡
15、导敬业爱生、好学进取、乐学奉献的良好道德风尚,进一步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日常行为。建立监督考核和奖惩相结合的师德激励机制,培育优秀师表群体。以专业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组织实施新课改、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加强和创新校本培训内容、形式和机制,扎实推进全员读书、拓展教师培训途径,为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以骨干培训为重点,继续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广泛吸纳优秀人才,充实教育骨干队伍,积极创设骨干教师的成长平台,抓实市“333”和县“555”工程,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梯队建设,强化学校领导干部培训、分批组织教干岗位专业培训和提高研修培训、努力培
16、养造就一支专家型校长队伍,以激活队伍为根本。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全员聘任制度,完善绩效工资考评分配体系,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使分配的关键岗位和优秀教师倾斜。进一步完善城区学校与相对薄弱学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健全和完善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制度。增强学校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监督作用。四、保障措施1完善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党政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纳入对领导干部的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大教育宏观管理的力度,将教育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进一步增强教育发展的统筹能力,坚持教育是社会公益事业
17、的性质,强化县乡两级政府办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和合作,为教育发展构建有力的保障机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切实加强教育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人人关心、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2强化教育督导。县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要进一步履行“督政”和“督学”职能,切实加强对教育发展规划实施的监控,依法督促各镇履行相关的职责和义务;充分发挥“监督、检查、评估、指导”作用,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的均衡发展。3坚持依法治教。全县上下要进一步提高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自觉性,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各类教育法律、法规。强
18、化学校法人地位,落实校长负责制。实行教育政务公开,建立和完善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制度。进一步有组织、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教育普法工作,将教育事业的管理和发展全面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保证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规的全面贯彻执行。4依法加大投入。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体系。依法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生均教育公用经费高于省定标准。财政预算执行中超收的部分按相应的比例安排教育支出。加强对教育经费使用的绩效考核与审计监督,不断提高使用效益。采取多种措施,着力化解高中学校建设中形成的债务问题,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行。严肃查处违反规定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和挪用挤占中小学经费的行为。5 保障师资配备。根据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教育事业生源变化情况以及各类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按照国家、省有关标准,合理设定教师编制,加强教师配备,充实师资储备,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师资保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