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分布备课讲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的分布备课讲稿.ppt(5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药物的分布 末端带羧基的磷脂酰乙醇胺衍生物掺入脂质体中制成末端带羧基的磷脂酰乙醇胺衍生物掺入脂质体中制成长循环脂质体,再通过羧基酯化作用,将膀胱癌单抗共价长循环脂质体,再通过羧基酯化作用,将膀胱癌单抗共价连接到脂质体表面制成免疫脂质体。体外靶细胞杀伤活性连接到脂质体表面制成免疫脂质体。体外靶细胞杀伤活性检测和小鼠组织分布实验表明多柔比星免疫脂质体有选择检测和小鼠组织分布实验表明多柔比星免疫脂质体有选择杀伤靶细胞能力,血中滞留时间延长并减少在肝、脾聚集。杀伤靶细胞能力,血中滞留时间延长并减少在肝、脾聚集。合成含有叶酸合成含有叶酸PEGDSPEPEGDSPE(二硬脂酸磷脂酰乙醇胺)(二硬脂酸磷脂酰
2、乙醇胺)的脂质体,体外分别用含高密度叶酸受体的鼠肺癌细胞和的脂质体,体外分别用含高密度叶酸受体的鼠肺癌细胞和含低密度叶酸受体的人表皮癌细胞研究,结果表明叶酸修含低密度叶酸受体的人表皮癌细胞研究,结果表明叶酸修饰脂质体显著增加了对富含叶酸受体的肿瘤细胞结合力。饰脂质体显著增加了对富含叶酸受体的肿瘤细胞结合力。问题:问题:1.1.药物制成不同载药微粒后,分布过程发生何变化?药物制成不同载药微粒后,分布过程发生何变化?2.2.微粒载药系统为什么会出现靶向性?微粒载药系统为什么会出现靶向性?第一节第一节 概概 述述一、组织分布与药效一、组织分布与药效二、组织分布与化学结构二、组织分布与化学结构 三、药
3、物体内分布与蓄积三、药物体内分布与蓄积四、表观分布容积四、表观分布容积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药物的分布药物的分布(distribution)(distribution)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体液和细胞的转运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体液和细胞的转运过程。过程。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药物进入体内后,受药物理化性质及生理因素影药物进入体内后,受药物理化性质及生理因素影响,在体内分布不均。响,在体内分布不均。药物在体内分布与有效性、安全性、靶向性有关。药物在体内分布与有效性、安全性、靶向性有关。如:孕妇用黄连素注射剂,引
4、起胎儿大脑发肓障如:孕妇用黄连素注射剂,引起胎儿大脑发肓障碍。碍。(一一)组织分布与药效组织分布与药效药物到达作用部位后,与靶组织受体进行特异药物到达作用部位后,与靶组织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性结合(药理效应);(药理效应);药物可与组织细胞内高分子物质、脂肪成分产药物可与组织细胞内高分子物质、脂肪成分产生非特异性结合生非特异性结合(局部滞留作用);(局部滞留作用);1.1.分布特征分布特征分布影响作用起效时间、分布影响作用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作用强度持续时间和作用强度;起作用药物只占体内药量中很少部分。起作用药物只占体内药量中很少部分。药物药效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关系。药物药效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关系。
5、例外:例外:异烟肼、反苯环丙胺异烟肼、反苯环丙胺 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速度取决于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分布速度取决于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速度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药物与组织器官的亲和力 1.1.分布特征分布特征2.2.药物体内转运基本过程药物体内转运基本过程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达到平衡;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达到平衡;游离药物透过毛细血管壁;游离药物透过毛细血管壁;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进入细胞间液,与组织蛋白达到平衡;进入细胞间液,与组织蛋白达到平衡;3.3.药物在体内分布过程和药效的关系药物在体内分布过程和药效的关系二、组织分布与化学结构二、组织分布与化学
6、结构1.1.与组织亲和力与组织亲和力(结构差异)(结构差异)戊巴比妥和硫喷妥:戊巴比妥和硫喷妥:硫喷妥对组织亲和力较大,硫喷妥对组织亲和力较大,易过血脑屏障,起效迅速,易过血脑屏障,起效迅速,作用为何短暂呢?作用为何短暂呢?2.2.异构体异构体(构型差异)(构型差异)布洛芬、环己烯巴比妥布洛芬、环己烯巴比妥 三、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蓄积三、药物的体内分布与蓄积1.1.蓄积概念蓄积概念药物连续应用时,组织中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药物连续应用时,组织中药物浓度有逐渐升高趋势。趋势。碘在甲状腺中浓度比其它部位高碘在甲状腺中浓度比其它部位高1 1万倍;万倍;四环素与钙生成不溶性络合物,沉积在齿中;四环素与钙生
7、成不溶性络合物,沉积在齿中;汞、砷等重金属汞、砷等重金属在肝、肾中分布较多,中毒时在肝、肾中分布较多,中毒时可损害这些脏器。可损害这些脏器。2.2.蓄积原因或机理蓄积原因或机理 (1)(1)药物由主动转运、促进扩散、吞噬转运方式为单药物由主动转运、促进扩散、吞噬转运方式为单向进入组织,与组织有特殊亲和性;向进入组织,与组织有特殊亲和性;(4)(4)与组织产生化学性、不可逆结合或疏水性结合而与组织产生化学性、不可逆结合或疏水性结合而被摄入组织成份中。被摄入组织成份中。(2)(2)药物进入组织后,被酶类代谢,代谢物极性变大,药物进入组织后,被酶类代谢,代谢物极性变大,不易透过细胞膜离开组织或排出;
8、不易透过细胞膜离开组织或排出;(3)(3)细胞内外介质细胞内外介质PHPH明显改变,细胞内药物离子化率明显改变,细胞内药物离子化率增高,不易透过细胞膜离开组织,不易排出。增高,不易透过细胞膜离开组织,不易排出。3.3.蓄积结果蓄积结果 蓄积在靶器官可达满意疗效;蓄积在靶器官可达满意疗效;脂肪及其它组织中起贮库作用,药效延长;脂肪及其它组织中起贮库作用,药效延长;蓄积药物毒性大并量多时长,对机体造成蓄积药物毒性大并量多时长,对机体造成严重危害。严重危害。许多药物在体内大量蓄积的组织往许多药物在体内大量蓄积的组织往往不是发挥疗效场所。往不是发挥疗效场所。四、表观分布容积四、表观分布容积 appar
9、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1.1.定义定义在假设药物充分分布前提下,体内药物按照血在假设药物充分分布前提下,体内药物按照血中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体积。中浓度分布时所需体液体积。V=D/C V=D/C D D为给药剂量,为给药剂量,C C为血药浓度为血药浓度 单位:单位:L L或或L/KgL/Kg2.2.体液分布与比例体液分布与比例细胞内液(细胞内液(4141)细胞间液(细胞间液(1313)血浆(血浆(4 4)水占体重(水占体重(5858)细胞间液细胞间液8 8升、血浆升、血浆3 3升构成升构成细胞外液细胞外液1111升;升;细胞内液细胞内液2525升、细胞间液升、细胞间
10、液8 8升构成升构成血浆外液血浆外液3333升。升。无生理意义,无生理意义,药物分布的特征参数,评价药物药物分布的特征参数,评价药物分布程度。分布程度。药物不与血浆或组织蛋白结合,接近真实分布药物不与血浆或组织蛋白结合,接近真实分布容积容积3.3.意意 义义伊文思兰伊文思兰血浆容积血浆容积溴离子溴离子细胞外液容积细胞外液容积安替比林安替比林体液总容积体液总容积药物与血浆或组织蛋白结合时药物与血浆或组织蛋白结合时C C血血CC组时:药物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组时:药物主要与血浆蛋白结合VV真实分布容积真实分布容积C C血血CC组时:药物较多分布在组织中组时:药物较多分布在组织中VV真实分布容积真实分
11、布容积一些药物在正常人体内的表观分布容积(一些药物在正常人体内的表观分布容积(V V)4.4.药物分布规律药物分布规律(1)(1)组织与血液中药物浓度几乎相等的药物组织与血液中药物浓度几乎相等的药物,即在各组织内即在各组织内 均匀分布。均匀分布。(2)(2)组织药物浓度比血液中低,组织药物浓度比血液中低,V V比该药实际分布容积小。比该药实际分布容积小。水杨酸、青霉素、磺胺等有机酸类药物,主存在于血液,水杨酸、青霉素、磺胺等有机酸类药物,主存在于血液,V V值大约为值大约为0.150.150.3L/kg0.3L/kg。(3)(3)组织药物浓度高于血液药物浓度,则组织药物浓度高于血液药物浓度,则
12、V V比该药实际分布比该药实际分布容积大容积大。如:地高辛,。如:地高辛,V V为为600L600L。组织中药物浓度可等于、大于、小于血浆浓度。组织中药物浓度可等于、大于、小于血浆浓度。第二节第二节 影响分布的因素影响分布的因素 镇静催眠药物戊巴比妥与硫喷妥钠结构类似,镇静催眠药物戊巴比妥与硫喷妥钠结构类似,当当22位氧原子被硫原子取代后,硫喷妥钠脂溶位氧原子被硫原子取代后,硫喷妥钠脂溶性明显增强,给药后易透过血脑屏障迅速分布到性明显增强,给药后易透过血脑屏障迅速分布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作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作用。问题:问题:1 1、两药物结构类似,为何硫喷妥钠可用、两药物结构类似,为何硫喷妥钠
13、可用 于诱导麻醉?于诱导麻醉?2 2、影响药物分布因素有哪些?、影响药物分布因素有哪些?第二节第二节 影响分布的因素影响分布的因素一、血液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一、血液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二、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二、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三、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三、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的影响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的影响五、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五、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一、血液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一、血液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 1.1.药物穿过毛细血管壁速度主要取决于血液循药物穿过毛细血管壁速度主要取决于血液循 环速度及毛细血管通透性。环速度及毛细血管通透性。(1)
14、(1)组织血流量(组织血流量(主要因素主要因素):组织血流量大,):组织血流量大,药物向组织转运速度快。药物向组织转运速度快。(2)(2)组织细胞膜透过性:血中药物从毛细管渗出组织细胞膜透过性:血中药物从毛细管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途径(类脂途径和膜孔途径)。进入组织细胞途径(类脂途径和膜孔途径)。二、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对分布影响二、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对分布影响1.1.药物和体内蛋白反应生成药物蛋白质复合药物和体内蛋白反应生成药物蛋白质复合物过程称为物过程称为药物蛋白结合。药物蛋白结合。结合型药物既不能向组织转运,也不能进行代结合型药物既不能向组织转运,也不能进行代谢和排泄。谢和排泄。(一)蛋白结合
15、与体内分布(一)蛋白结合与体内分布 白蛋白白蛋白(albumin)1酸性糖蛋白酸性糖蛋白(AGP)脂蛋白脂蛋白(lipoproteins)2.2.常见的结合蛋白常见的结合蛋白3.3.血浆蛋白结合特点血浆蛋白结合特点转运速度取决于血中游离型药物浓度转运速度取决于血中游离型药物浓度蛋白结合的可逆性蛋白结合的可逆性蛋白结合的饱和性蛋白结合的饱和性蛋白结合的竞争性蛋白结合的竞争性置换现象置换现象蛋白结合可作为药物贮库蛋白结合可作为药物贮库肝脏疾病或体内蛋白质总浓度降低,则结合率降低。肝脏疾病或体内蛋白质总浓度降低,则结合率降低。(二)蛋白结合与药效(二)蛋白结合与药效降低药物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
16、间;降低药物分布与消除速度,延长作用时间;减毒和保护机体作用;减毒和保护机体作用;结合型药物难向组织扩散,因而影响药效。结合型药物难向组织扩散,因而影响药效。游离药物游离药物药效药效毒性毒性半衰期短半衰期短 结合型药物结合型药物药效药效毒性毒性半衰期长(贮库)半衰期长(贮库)为何血管外体液药物浓度与血浆游离型药物浓度为何血管外体液药物浓度与血浆游离型药物浓度相似?相似?(二)蛋白结合与药效(二)蛋白结合与药效大多文献报道的治疗有效浓度大多文献报道的治疗有效浓度指血浆中或血清指血浆中或血清中药物总浓度。中药物总浓度。对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对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血中药物总浓血中药物总浓
17、度与药理作用之间不相关。度与药理作用之间不相关。健康人和高血压患者进行健康人和高血压患者进行普萘洛尔普萘洛尔药理实验药理实验 (三)影响蛋白结合因素(三)影响蛋白结合因素1 药物理化性质药物理化性质2 给药剂量给药剂量3 药物蛋白亲合力药物蛋白亲合力4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5 动物差异动物差异6 性别差异性别差异7 生理病理状态生理病理状态三、药物理化性质对分布的影响三、药物理化性质对分布的影响1.1.药物转运方式药物转运方式药物由血管转运进入组织,需透过血管壁膜和组织细药物由血管转运进入组织,需透过血管壁膜和组织细胞外膜等生物膜,以被动转运方式为主。胞外膜等生物膜,以被动转运方式为主。2
18、.2.影响主要因素影响主要因素药物脂溶性、分子量、解离度、血浆蛋白结合力药物脂溶性、分子量、解离度、血浆蛋白结合力3.3.制剂因素制剂因素络合、增溶、微粒化、胶体化及乳化可影响药物分布络合、增溶、微粒化、胶体化及乳化可影响药物分布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对分布的影响四、药物与组织亲和力对分布的影响不同组织对药物亲和力不同组织对药物亲和力蛋白、脂肪、蛋白、脂肪、DNADNA、酶及粘多糖、酶及粘多糖等与药物非特等与药物非特异性结合,引起特征分布。异性结合,引起特征分布。贮存方式贮存方式维持药效维持药效积蓄中毒积蓄中毒五、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五、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竞争结合作用竞争结合作用对低分
19、布容积和高蛋白结合率药物影响大对低分布容积和高蛋白结合率药物影响大主要影响分布容积、半衰期、清除率、受体结主要影响分布容积、半衰期、清除率、受体结合量,导致药效和毒性改变合量,导致药效和毒性改变一般来讲,一般来讲,蛋白质结合率高的药物对置换作用蛋白质结合率高的药物对置换作用敏感。敏感。第三节第三节 淋巴系统转运淋巴系统转运淋巴转运意义淋巴转运意义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脂肪、蛋白质等大分子转运须依赖淋巴系统转运须依赖淋巴系统传染病、炎症、癌症转移传染病、炎症、癌症转移使淋巴系统成为病灶使淋巴系统成为病灶时,须使药物向淋巴系统分布时,须使药物向淋巴系统分布药物经由淋巴转运可药物经由淋巴转运可避开肝脏
20、首过避开肝脏首过作用作用一、从血液向淋巴液的转运一、从血液向淋巴液的转运药物由毛细血管到淋巴管药物由毛细血管到淋巴管限速因素限速因素是通透性较小毛是通透性较小毛细血管壁。细血管壁。药物从毛细血管向末梢组织淋巴液转运速度:药物从毛细血管向末梢组织淋巴液转运速度:肝肝肠肠颈部颈部皮肤皮肤肌肉肌肉为何淋巴液中药物浓度常小于血浆浓度?为何淋巴液中药物浓度常小于血浆浓度?二、从组织液向淋巴液的转运二、从组织液向淋巴液的转运物质从组织液向淋巴液转运物质从组织液向淋巴液转运主要取决于药物性质主要取决于药物性质大分子物质(大分子物质(大于大于50005000)经淋巴管转运倾向强,分)经淋巴管转运倾向强,分子量
21、子量50005000以下药物主经血液转运以下药物主经血液转运脂质体、微球、毫微粒、复合乳剂等脂质体、微球、毫微粒、复合乳剂等载体制剂载体制剂淋巴淋巴分布倾向性高分布倾向性高不同乳剂给药淋巴浓度以不同乳剂给药淋巴浓度以W/O/WW/O/WW/OO/WW/OO/W型型为序为序如何增加药物淋巴转运方法?如何增加药物淋巴转运方法?三、药物从消化管向淋巴液的转运三、药物从消化管向淋巴液的转运口服或直肠给药时,由于血流速度大于淋巴液流口服或直肠给药时,由于血流速度大于淋巴液流速,大部分直接进入血液,速,大部分直接进入血液,9898药物进入血液,药物进入血液,2 2药物进入淋巴液,药物进入淋巴液,但大分子物
22、质,脂溶性物但大分子物质,脂溶性物质,倾向于淋巴转运。质,倾向于淋巴转运。一、血脑屏障概念一、血脑屏障概念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摄取的能力称为血脑脑组织对外来物质有选择摄取的能力称为血脑屏障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功能在于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功能在于保护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稳定化学环境稳定化学环境第四节第四节 药物的脑内分布药物的脑内分布脑屏障生理基础脑屏障生理基础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无膜孔的毛细血管壁无膜孔的毛细血管壁脂质屏障脂质屏障脑屏障种类:脑屏障种类:血液脑组织屏障血液脑组织屏障血液脑脊液屏障血液脑脊液屏障脑脊液脑屏障脑脊液脑屏障二、药物从血液向中枢神经系
23、统转运二、药物从血液向中枢神经系统转运药物油水分配系数:药物油水分配系数: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药物分子大小、解离度药物分子大小、解离度血浆蛋白结合血浆蛋白结合葡萄糖、氨基酸主动转运葡萄糖、氨基酸主动转运三、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三、提高药物脑内分布的方法1.1.颈动脉灌注高渗甘露醇溶液颈动脉灌注高渗甘露醇溶液2.2.改造改造药物药物结构结构,增加化合物脂溶性,增加化合物脂溶性3.3.制备纳米粒,粒径小于制备纳米粒,粒径小于100nm100nm,表面,表面聚乙二醇修饰聚乙二醇修饰4.4.利用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载体,如氨基酸载体、利用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载体,如氨基酸载体、己糖载体、单羧
24、酸载体等,载药微粒己糖载体、单羧酸载体等,载药微粒表面连接相应配体表面连接相应配体。5.5.鼻腔途径给药鼻腔途径给药,可绕过血脑屏障。,可绕过血脑屏障。第五节第五节 药物在红细胞内的分布药物在红细胞内的分布一、红细胞的组成与特性一、红细胞的组成与特性二、药物的红细胞转运二、药物的红细胞转运 第六节第六节 药物的胎儿内分布药物的胎儿内分布在在19571957年沙利度胺作为镇静催眠剂上市,此药因治疗妊娠年沙利度胺作为镇静催眠剂上市,此药因治疗妊娠呕吐反应疗效极为显著,销售很好,很快有许多药厂以呕吐反应疗效极为显著,销售很好,很快有许多药厂以“反应停反应停”作为商品名在全球作为商品名在全球4646个
25、国家(主在欧洲、非洲、个国家(主在欧洲、非洲、澳洲、日本)销售。就在上市不久澳洲、日本)销售。就在上市不久195819586262年间,导致年间,导致80008000多例婴幼儿海豹畸形,其中多例婴幼儿海豹畸形,其中50005000多例死亡,成为震惊多例死亡,成为震惊药物治疗史上最悲惨事件。药物治疗史上最悲惨事件。问题:问题:1.1.妊娠期妇女用药后,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何影响?妊娠期妇女用药后,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何影响?2.2.药物如何向胎儿内转运?影响因素有哪些?药物如何向胎儿内转运?影响因素有哪些?第七节第七节 药物的脂肪组织分布药物的脂肪组织分布脂肪组织内药物分布会降低某些药物,如农药、脂
26、肪组织内药物分布会降低某些药物,如农药、杀虫剂等毒物,杀虫剂等毒物,减轻机体毒性。减轻机体毒性。药物脂溶性高,利于在脂肪中分布,由于血管药物脂溶性高,利于在脂肪中分布,由于血管较少并且流速较慢,体内脂肪有较少并且流速较慢,体内脂肪有药物贮库药物贮库作用。作用。第八节第八节 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制剂设计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制剂设计一、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处置一、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的处置二、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二、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 三、微粒给药系统的制剂设计三、微粒给药系统的制剂设计第八节第八节 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制剂设计药物的体内分布与制剂设计 用聚组氨酸用聚组氨酸50
27、00/PEG20005000/PEG2000嵌断共聚物胶束负载多柔比星,嵌断共聚物胶束负载多柔比星,体外实验表明体外实验表明24h24h内药物释放呈内药物释放呈pHpH依赖性。药物释放量随依赖性。药物释放量随pHpH下下降而逐渐增加,在该胶束的触发降而逐渐增加,在该胶束的触发pH6.8pH6.8时发生突释反应。加入时发生突释反应。加入聚乳酸聚乳酸3000/PEG20003000/PEG2000嵌断共聚物形成混合胶束可降低触发嵌断共聚物形成混合胶束可降低触发pHpH,使胶束在生理环境(,使胶束在生理环境(pH7.4pH7.4)时保持稳定,在肿瘤部位释药。)时保持稳定,在肿瘤部位释药。引入叶酸后,
28、由于受体介导作用,肿瘤部位胶束摄取量加大,引入叶酸后,由于受体介导作用,肿瘤部位胶束摄取量加大,细胞毒性增强。药物浓度为细胞毒性增强。药物浓度为1010g/mlg/ml时,聚组氨酸时,聚组氨酸5000/PEG 5000/PEG 20002000胶束的肿瘤细胞存活率为胶束的肿瘤细胞存活率为8080;偶联叶酸后存活率将为;偶联叶酸后存活率将为4040;加入;加入2525聚乳酸聚乳酸3000/PEG20003000/PEG2000再偶联叶酸后存活率仅再偶联叶酸后存活率仅为为1616。问题:问题:1.1.此制剂设计应用了哪些靶向给药的方法?此制剂设计应用了哪些靶向给药的方法?2.2.为何为何pHpH敏
29、感性微粒可对肿瘤产生靶向?敏感性微粒可对肿瘤产生靶向?微粒系统给药后体内分布过程微粒系统给药后体内分布过程1.1.血液中分布并随血液进行全身循环血液中分布并随血液进行全身循环2.2.穿过血管壁在组织间隙积聚穿过血管壁在组织间隙积聚3.3.通过细胞内化作用向细胞内转运通过细胞内化作用向细胞内转运4.4.细胞核内转运细胞核内转运一、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处置一、微粒给药系统在血液循环中处置二、影响微粒给药系统内分布的因素二、影响微粒给药系统内分布的因素 (一)细胞对微粒的作用(一)细胞对微粒的作用1.1.粒径对分布的影响粒径对分布的影响粒径大于粒径大于7 7mm:被最小肺血管机械地截留被最小肺血
30、管机械地截留粒径小于粒径小于7 7mm:被肝和脾中单核巨噬细胞摄取被肝和脾中单核巨噬细胞摄取粒径小于粒径小于0.20.2mm:大为增加进入体循环分布量大为增加进入体循环分布量粒径小于粒径小于0.010.01mm:可以进入骨髓可以进入骨髓 (二)微粒的理化性质对体内分布的影响(二)微粒的理化性质对体内分布的影响2.2.电荷对分布的影响电荷对分布的影响带正电微粒很容易被白细胞带正电微粒很容易被白细胞吸附和吞噬吸附和吞噬带负电微粒由于带负电微粒由于排斥作用排斥作用不易被白细胞吞噬不易被白细胞吞噬微粒微粒表面表面电势电势可影响其与血浆蛋白结合可影响其与血浆蛋白结合微粒表面负微粒表面负电势绝对值电势绝对
31、值越高,越易被血小板附着越高,越易被血小板附着微粒微粒表面电荷表面电荷对药物对药物细胞内转运细胞内转运具有重要意义具有重要意义(三)微粒的生物降解对体内分布影响(三)微粒的生物降解对体内分布影响微粒给药系统材料大都为微粒给药系统材料大都为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受各种酶催化可以发生受各种酶催化可以发生降解反应降解反应 如:胰蛋白酶、淀粉酶等如:胰蛋白酶、淀粉酶等(四)病理生理状况对分布的影响(四)病理生理状况对分布的影响血管通透性发生改变,会影响微粒系统分布血管通透性发生改变,会影响微粒系统分布ERP效应:纳米粒穿透肿瘤毛细血管壁效应:纳米粒穿透肿瘤毛细血管壁“缝隙缝隙”进入肿瘤组织,而肿瘤组织淋
32、巴系统回流不完善,进入肿瘤组织,而肿瘤组织淋巴系统回流不完善,造成粒子在肿瘤部位蓄积造成粒子在肿瘤部位蓄积小于小于200nm200nm微粒微粒在炎症组织部位分布明显增加,可在炎症组织部位分布明显增加,可利用此特性研究各种抗炎药物的微粒给药系统。利用此特性研究各种抗炎药物的微粒给药系统。三、微粒给药系统的制剂设计三、微粒给药系统的制剂设计1.1.根据微粒分布特性进行给药系统设计根据微粒分布特性进行给药系统设计2.2.根据微粒粒径进行给药系统设计根据微粒粒径进行给药系统设计3.3.对微粒进行结构修饰的给药系统设计对微粒进行结构修饰的给药系统设计4.4.多肽蛋白类药物的微粒给药系统设计多肽蛋白类药物
33、的微粒给药系统设计5.5.根据物理化学原理的微粒给药系统设计根据物理化学原理的微粒给药系统设计1.1.根据微粒分布特性进行给药系统设计根据微粒分布特性进行给药系统设计锑剂与砷剂:脂质体包裹锑剂与砷剂:脂质体包裹治疗利什曼病治疗利什曼病毒性毒性,疗效,疗效阿霉素:脂质体包裹阿霉素:脂质体包裹化疗,毒性化疗,毒性,疗效,疗效2.2.根据微粒粒径进行给药系统设计根据微粒粒径进行给药系统设计较大微粒(较大微粒(12124444mm):):肺靶向分布肺靶向分布0.50.50.70.7mm微粒:微粒:肝与脾靶向分布肝与脾靶向分布小于小于0.20.2mm微粒:减少吞噬作用,微粒:减少吞噬作用,增加作用部增加
34、作用部位的分布位的分布小于小于0.10.1mm纳米粒:增加纳米粒:增加脑内转运脑内转运聚乙二醇(聚乙二醇(PEGPEG)修饰)修饰 3.3.对微粒进行结构修饰的给药系统设计对微粒进行结构修饰的给药系统设计4.4.根据物理化学原理的微粒给药系统设计根据物理化学原理的微粒给药系统设计磁性微粒的设计磁性微粒的设计热敏微粒的设计热敏微粒的设计pHpH敏感性微粒的设计敏感性微粒的设计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1.药物分布;药物分布;2.2.蓄积;蓄积;3.3.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4.EPR4.EPR效应效应二、问答题二、问答题1.1.为何引入为何引入“表观分布容积表观分布容积”这一概
35、念,有这一概念,有何意义?何意义?2.2.为何微粒在体内半衰期很短,如何延长微粒为何微粒在体内半衰期很短,如何延长微粒在血液中循环时间?在血液中循环时间?3.3.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微粒给药系统体内分布的因素有哪些?4.4.药物蛋白结合率的轻微改变(如变化率为药物蛋白结合率的轻微改变(如变化率为1 1),是否会显著影响作用强度?),是否会显著影响作用强度?5.5.请举例说明为何弱碱药物比弱酸性药物易透请举例说明为何弱碱药物比弱酸性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过血脑屏障?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