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十年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排序版).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326377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31.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十年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排序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十年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排序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十年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排序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十年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排序版).docx(5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十年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排序版)国开(中心电大)行管本科城市管理学十年年期末考试论述题题库(排序版) (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 说明:1.试卷号:1186; 2.资料整理于2019年11月12日,收集了2009年1月至2019年7月中心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结合实际,论述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2017年1月试题 结合实际,论述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2019年7月试题 答:第一,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爱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

2、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宝的增长指标,包括教化、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当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面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 其次,构建灵敏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改变的应对实力。反应实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

3、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灵敏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灵敏。依托快捷、精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刚好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得精练好用的信息。就此,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技术不但供应了技术支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灵敏交换和沟通的平台。人员灵敏。有敏捷、干练、反应快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精确快速应对环境改变。制度灵敏。在肯定原则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刚好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三,全面导入循环经济,注意产业优化升级。循环经济以可循

4、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爱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淌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运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

5、的反馈式流程,全部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削减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第四,注意城乡融合与区域协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已经形成,虽然改革开放以后经多年发展,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基于户籍壁垒的城乡差异和在此基础上的资源配置失衡、福利制度差异和市场分割现象,依旧普遍存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既是我国将来进一步城市化的重要课题,也是扩大内需、提高城市化质量、推动城市经济有效的潜在机遇,同时还关系到全部在城市工作和稳定生活的农村户籍人口的切身利益。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一段时间要推动以人为核心的

6、城镇化,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的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其中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就是能进城乡融合的关键举措。通过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实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夫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并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化、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夫工职业技能提升安排,稳步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从而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区域协同主要是指城市产业结构上的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协作,同

7、时也包括在一些区域性问题的解决方面进行合作。我国在安排经济时期所实行的地区均衡化发展战略,使得各城市形成了追求本地完整产业结构体系的发展传统,再加上地方政府追求本地经济效益和政绩指标,缺少区域间进行产业发展协作的有效激励,导致城市和区域之间的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实现产业发展的区域协同,须要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分工与合作明确的协同发展格局;同时更须要创新区域间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收益均沾,形成区域协同的有效激励。此外,在一些区域性问题的解决上,也须要城市之间主动协作、共同努力,例如,对于区域性污染问题的治理等。 第五,重视突发

8、事务与特别态事务管理。应当相识到,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务也提示我们必需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须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限制的危机管理安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安排不是独立的,它必需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需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当然,就我国来说,在制定危机管理安排的同时,还须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系统

9、,这也是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需考虑的问题。 结合实际,论述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潜在重点。2014年1月试题 答:第一,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爱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宝的增长指标,包括教化、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当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

10、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面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 其次,构建灵敏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改变的应对实力。反应实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灵敏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灵敏。依托快捷、精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刚好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得精练好用的信息。就此,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技术不但供应了技术支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灵敏交换和沟通的平台。人员灵

11、敏。有敏捷、干练、反应快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精确快速应对环境改变。制度灵敏。在肯定原则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刚好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三,全面导入循环经济,注意产业优化升级。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爱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 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淌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运用

12、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全部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削减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第四,注意城乡融合与区域协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已经形成,虽然改革开放以后经多年发展,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基于户籍壁垒的城

13、乡差异和在此基础上的资源配置失衡、福利制度差异和市场分割现象,依旧普遍存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既是我国将来进一步城市化的重要课题,也是扩大内需、提高城市化质量、推动城市经济有效的潜在机遇,同时还关系到全部在城市工作和稳定生活的农村户籍人口的切身利益。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一段时间要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的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其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就是能进城乡融合的关键举措。通过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实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

14、农夫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并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化、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夫工职业技能提升安排,稳步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从而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区域协同主要是指城市产业结构上的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协作,同时也包括在一些区域性问题的解决方面进行合作。我国在安排经济时期所实行的地区均衡化发展战略,使得各城市形成了追求本地完整产业结构体系的发展传统,再加上地方政府追求本地经济效益和政绩指标,缺少区域间进行产业发展协作的有效激励,导致城市和区域之间的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实现产业发

15、展的区域协同,须要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分工与合作明确的协同发展格局;同时更须要创新区域间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收益均沾,形成区域协同的有效激励。此外,在一些区域性问题的解决上,也须要城市之间主动协作、共同努力,例如,对于区域性污染问题的治理等。 第五,重视突发事务与特别态事务管理。应当相识到,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务也提示我们必需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须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限制的危机管理安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

16、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安排不是独立的,它必需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需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当然,就我国来说,在制定危机管理安排的同时,还须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系统,这也是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需考虑的问题。 结合实际,论述目前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重点。2013年1月试题 答:第一,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爱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

17、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 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宝的增长指标,包括教化、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当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面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 其次,构建灵敏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改变的应对实力。反应实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

18、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灵敏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灵敏。依托快捷、精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刚好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得精练好用的信息。就此,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技术不但供应了技术支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灵敏交换和沟通的平台。人员灵敏。有敏捷、干练、反应快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精确快速应对环境改变。制度灵敏。在肯定原则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刚好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三,全面导入循环经济,注意产业优化升级。循环经济以可

19、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爱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淌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运用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

20、”的反馈式流程,全部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削减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第四,注意城乡融合与区域协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已经形成,虽然改革开放以后经多年发展,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基于户籍壁垒的城乡差异和在此基础上的资源配置失衡、福利制度差异和市场分割现象,依旧普遍存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既是我国将来进一步城市化的重要课题,也是扩大内需、提高城市化质量、推动城市经济有效的潜在机遇,同时还关系到全部在城市工作和稳定生活的农村户籍人口的切身利益。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一段时间要推动以人为核心

21、的城镇化,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的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其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就是能进城乡融合的关键举措。通过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实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夫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并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化、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夫工职业技能提升安排,稳步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从而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区域协同主要是指城市产业结构上的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协作,同

22、时也包括在一些区域性问题的解决方面进行合作。我国在安排经济时期所实行的地区均衡化发展战略,使得各城市形成了追求本地完整产业结构体系的发展传统,再加上地方政府追求本地经济效益和政绩指标,缺少区域间进行产业发展协作的有效激励,导致城市和区域之间的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实现产业发展的区域协同,须要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分工与合作明确的协同发 展格局;同时更须要创新区域间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收益均沾,形成区域协同的有效激励。此外,在一些区域性问题的解决上,也须要城市之间主动协作、共同努力,例如,对于区域性污染问题的治理等。 第五,重视突

23、发事务与特别态事务管理。应当相识到,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务也提示我们必需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须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限制的危机管理安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安排不是独立的,它必需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需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当然,就我国来说,在制定危机管理安排的同时,还须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系

24、统,这也是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需考虑的问题。 结合实际,论述目前制定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2018年7月试题 答:第一,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所谓“绿色GDP”,就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爱护服务费用。绿色GDP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的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人文GDP”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宝的增长指标,包括教化、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我们追求的发展,应当是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

25、续发展,应将“经济GDP”、“人文GDP”和“绿色GDP”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多层面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健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之一。 其次,构建灵敏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改变的应对实力。反应实力当今世界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城市要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抓住有利的信息,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相应的对策,才能赢得发展机会。也就是要创建“灵敏城市”,其中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信息灵敏。依托快捷、精确、畅通的信息来源和上传下达渠道,并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刚好高效的筛选,保证决策者在第一时间获得精练好用的信息。就此,正在迅猛发展的数字城市技术不但供应了技术支撑,而且具备成为信息灵敏交换和沟通的平台。人员

26、灵敏。有敏捷、干练、反应快速的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要做到能上能下,人尽其才,能够精确快速应对环境改变。制度灵敏。在肯定原则框架内,保留政策的适度弹性,以便在实施中能够因地因时制宜;必要时要刚好调整修订现行政策制度,确保城市发展最终战略目标的实现。 第三,全面导入循环经济,注意产业优化升级。循环经济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爱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其核心是工业物质的循环。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淌型经济的简称,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运用

27、为特征,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是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规律重构的经济系统。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全部的能源和原料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削减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第四,注意城乡融合与区域协同。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已经形成,虽然改革开放以后经多年发展,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是基于户籍壁垒的城

28、乡差异和在此基础上的资源配置失衡、福利制度差异和市场分割现象, 依旧普遍存在。促进城乡一体化既是我国将来进一步城市化的重要课题,也是扩大内需、提高城市化质量、推动城市经济有效的潜在机遇,同时还关系到全部在城市工作和稳定生活的农村户籍人口的切身利益。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一段时间要推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着重解决好“三个1亿的问题,即“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其中,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城镇化就是能进城乡融合的关键举措。通过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实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

29、的农夫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并对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建立居住证制度,使更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城镇教化、实现异地升学,实施农夫工职业技能提升安排,稳步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从而使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 区域协同主要是指城市产业结构上的专业化分工和区域协作,同时也包括在一些区域性问题的解决方面进行合作。我国在安排经济时期所实行的地区均衡化发展战略,使得各城市形成了追求本地完整产业结构体系的发展传统,再加上地方政府追求本地经济效益和政绩指标,缺少区域间进行产业发展协作的有效激励,导致城市和区域之间的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实现产业

30、发展的区域协同,须要结合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形成分工与合作明确的协同发展格局;同时更须要创新区域间的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收益均沾,形成区域协同的有效激励。此外,在一些区域性问题的解决上,也须要城市之间主动协作、共同努力,例如,对于区域性污染问题的治理等。 第五,重视突发事务与特别态事务管理。应当相识到,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国内外一些城市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务也提示我们必需在城市发展战略管理中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须要制定一个有效的,能够帮助快速沟通、快速做出影响评估和限制的危机管理安排,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和

31、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来说,危机管理在管理层次上高于日常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层次。危机管理安排不是独立的,它必需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也必需与国家、地区和部门的危机管理体系相适应。当然,就我国来说,在制定危机管理安排的同时,还须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危机管理系统,这也是我们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必需考虑的问题。 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城市成长中存在的问题。2016年7月试题 答:第一,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我们通常用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衡量城市用地的相对数量。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用地快速扩张的现状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且,这种人均城

32、市建设用地增长中还存在与城市规模等级相联系的结构不均衡问题。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规模之间存在反相关,城市规模越大,用地越集约,反之则越粗放。近些年来小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扩张的速度较大城市相比更是有增无减。从以上的一些现象来看,我国城市建设用地数量的增长已经超过城市用地负载的城市经济要素的增长,尤其是在规模较小的城市,用地扩张过快的现象非常突出,而小城市的土地收益又远远低于大城市,这种状况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城市成长方式的不均衡和不经济。 其次,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市空间过度扩张的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经济内容的充溢和支撑,使得城市成长方式不经济的问题表现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土地利用效率的低

33、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土地的经济产出率较低,另一方面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应当说,我国虽然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终归还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空间的经济负载与产出水平同一些先进国家相比较低。但必需提起留意的是,在我国内部各级各类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对比中,地均产出水平较低的中小城市往往占地规模较大。我国的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也比较 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确定了我国城市成长的空间外拓倾向非常突出。 第三,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峻。自城市土地有偿运用制度逐步推行以来,国内一些城市有一种大规模、成体系、与旧城不连续的新区开发的倾向,这种城市新区开发一般都以一些特

34、定城市职能的外迁为主导力气,并吸引其他的城市功能随迁,达到城市空间的大规模、跳动式成长。这种新区开发中最多的要算20世纪90年头风行全国的开发区热,这些开发区最初往往打着高新技术的招牌,但最终许多没有相关条件支撑的高新区的土地被开发成了住宅区甚至长时间撂荒闲置。近些年来,在工业之外,教化产业也成为新区建设的新主角。另外,还有一些以政府职能部门作为主要吸引力气的综合性城市新区开发,。这些新区开发虽然在肯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增长和带动轴心,但是假如不能在新区开发的同时主动推动老城的更新升级,很有可能出现类似西方内城衰退的不良后果;而且,一旦新区开发的资金不能到位运转,后续的利用没有保障

35、,也很可能造成土地的闲置和奢侈。 第四,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城市成长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状况,某种程度上,这些不合理的现象还在接着产生。城市成长中的空间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土地利用总体结构的失衡和空间利用方式违反地租规律。一般而言,作为人类聚居地的城市,其居住用地的比重是最大的,往往占到各类用地总量的1/3以上,我国城市空间结构中居住用地比例也大致如此。我国城市工业用地比重达到22%,考虑到我国工业化处于较低阶段的现实,这个高于西方发达国家8%10%的比例两到三倍的结果值得我们反思。根据西方城市经济学中经典的城市地租理论,城市中心区为能够担负最高地租(地价)的CBD

36、,由中心区向城市边缘,由各种地租负担实力依次降低的用地方式的包络线构成城市内部的地租竞标曲线,竞标曲线中依次排列的用地类型代表了最为经济合理的城市土地区位选择。以上的城市用地结构分布基本上可以说明和指导市场条件下的城市土地利用区位选择,但是我国的城市成长过程却同这一模式有很大的距离。通常,居于我国城市中心的是行政中心,工业、仓储、机关等用地占据着城市内部许多区位优越的地段,一些原本应当位于城市中心的高级用地类型只能在偏位设立。 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2011年7月试题 答:第一,综合性。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既互为依据,又相互制约,城市规划须要对城市的各项

37、要素进行统筹支配,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综合性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特点,它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如城市的建设条件,涉及气象、水文、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等范畴的问题;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规模,又涉及大量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工作;当详细布置各项建设项目、探讨各种建设方案时,又涉及大量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至于城市空间的组合、建筑的布局形式、城市的风貌、园林绿化的支配等,则又是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探讨处理的。而这些问题,都亲密相关,不能孤立对待。城市规划不仅反映单项工程设计的要求和发展安排,而且还综合各项工程设计相互之间的关系。它既为各单项工程设计供应建设方案和设计依据,又必需统一解决各单项工程设计相互之间技术

38、和经济等方面的种种冲突,因而城市规划部门和各专业设计部门有较亲密的联系。城市规划工作者应具有广泛的学问,具有综合工作的实力,在工作中主动和有关单位协作协作。 其次,法制性、政策性。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是组织合理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手段,涉及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众多部门。特殊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需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例如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模、居住面积的规划指标、各项建设的用地指标等等,都不单纯是技术和经济的问题,而是关系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城乡关系、可持续发展等的重大问题。因此,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需加强法治观点,努力学习各

39、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管理学问,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第三,地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其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环境爱护。城市规划要依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同时,规划的实施要依靠城市政府的筹划和广阔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因此,在工作过程中,既要遵循城市规划的科学规律,又要符合当地条件,敬重当地人民的意愿,和当地有关部门亲密协作,使规划工作成为市民参加规划制定的过程和动员全民实施规划的过程,使城市规划真正成为城市政府实施宏观调控,保障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爱护地方环境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第四,长期性、常常性。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料今后肯定时期的发

40、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见性。但是,社会是在不断发展改变的,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也在改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状况,出现新问题,提出新要求。因此,作为城市建设指导的城市规划不行能是一成不变的,应当依据实践的发展和外界因素的改变,适时地加以调整或补充,不断地适应发展须要,使城市规划逐步趋近于全面、正确反映城市发展的客观实际。所以说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动态规划,它是一项长期性和常常性的工作。虽然规划要不断地调整和补充,但是每一时期的城市规划是建立在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经过调查探讨而制定的,是肯定时期指导建设的依据,所以城市规划一经批准,

41、必需保持其相对的稳定性和肃穆性,只有通过法定程序才能对其进行调整和修改,任何个人或社会利益集团都不能随意使之变更。 第五,实践性。城市规划的实践性,首先在于它的基本目的是为城市建设服务,规划方案要充分反映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是按规划进行建设是实现规划的唯一途径,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最终,城市规划的实践性还在于其可实施性,应当在规划编制时,考虑城市的财力和实力,不能盲目提出过高的要求,同时,为了适应快速改变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要留意城市规划自身的弹性。规划实践的难度不仅在于要对各项建设在时空方面作出符合规划的支配,而且要主动地协调各项建设的要求和冲突,组

42、织协同建设,使之既符合城市规划总体意图,又能满意各项建设的合理要求。因此要求规划工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和政策修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学问,还必需有较好的心理素养、社会实践阅历和主动主动的工作看法。当然,任何一个规划方案对实施过程中问题的预料和解绝不行能非常周全,也不行能一成不变。这就须要在实践中进行丰富、补充和完善。城市建设实践也是检验规划是否符合客观要求的唯一标准。 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2011年1月试题 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2012年1月试题 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2013年7月试题 答:第一,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

43、滞后。在错误的发展观指导下,人类对资源实行掠夺式的开发,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低,不考虑环境容量的承载实力随意排放污染物。其结果是资源遭到严峻破坏,环境受到严峻污染。直至今日,仍有不少城市,特殊是中小城市,出于经济发展考虑,实行牺牲环境的做法,只为追求投资增长,而汲取环境污染严峻的企业进城落户。 其次,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私人成本远低于社会成本,厂商和消费者具有向外排污的内在冲动,因而在单纯的市场条件下公共环境极易出现无人照管的“公地悲剧”。政府可以通过向企业和居民征收排污费和环卫费,用以治理污染;或是由政府出面协调,将污染的外部性予以内部化。但在现实中,仅靠政府来治理污染

44、明显是不够的,将公共环境交由企业或个人处理还有诸多问题,排污费的收取标准和运用机制还不完备,环卫公司政企分开的市场化改革推动困难,尤其是一些纯粹公益性的污染治理项目仍需依靠并不足够的公共财政。 第三,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中国现有垃圾处理技术仍非常低下,真正符合国家环境限制标准和建设标准的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有25%左右。处理垃圾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 令管理者更为头痛的是,环卫经费严峻不足。目前,全国每年投入的资金近400亿,这笔巨大的投资相当于全国每年开采黄金的总产量的价值。在这笔资金中,垃圾处理队伍(其中包括近10%的退休人员)的工资费用占了约70%,其余才是购置设备

45、的费用。这对于技术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的污染处理来说远远不够。 第四,污染治理的公众参加度不高。科技发展在污染治理方面当然重要,但并不能够“包治百病”。治污之重不在于“治”,而在于“防”。“治”是治标,“防”才是治本。这个“防”靠的正是城市公众(企业、居民)自觉自愿地维护公共环境,采纳新技术削减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但我们看到的是,诸多陈规陋俗和不良的生活习惯仍旧影响着城市的公共环境。 结合实际,论述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及如何进行改革。2009年7月试题 答:第一,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1)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2)对其负责的事务管理限制程度高,表现为

46、限制面广和限制程度高,而且还几乎都借助强制的行政手段;(3)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4)独立性的职权较少;(5)职权与职责相脱节。 其次,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弊端的改革:(1)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就是对原有市政职能进行详细分解,划分出哪些职能是应取消的,哪些须要接着保留,哪些是要下放或转移的,哪些是须要充溢加强的。通过职能分解,确定每个工作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工作程序、行政运行机制以及任职资格和条件,将职能详细化,理顺内部和外部的工作关系,从而为落实人员与编制供应科学的依据。这是实现市政职能转变的第一步。(2)加强市政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市政管理是法治管理,各种市

47、政决策都要依据法律。为此,必需首先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对机构的设立、机构编制都要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在依法的基础上,做到政务公开,提高管理的透亮度,使各种违法事务都能受到法律制裁。渐渐形成以法治政、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市政职能运行状态。 第三,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在对市政管理职能进行分解的基础上,要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1)同一类业务由一个部门集中管理,削减中间交叉扯皮的状况,提高办事效率;(2)必需由几个部门共同管理的业务要分清主辅关系,明确业务接口;(3)进行综合管理,对一些长期扯皮、难以划清的业务归并到一个部门,以削减部门之间的摩擦,从而提高市政管理的效率性

48、。 第四,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养训练,市政职能岗位人员必需符合市政工作要求。市政管理人事部门要常常考核其政治素养和业务素养,对不合格者刚好撤换,以保证市政工作的效率性,优良地实现市政公共服务的各项基本职能。 第五,转变市政管理手段,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安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特殊是重视公共政策的运用。在法律前提下,运用稳健和敏捷的公共政策,往往会取得比较志向的管理效果。因此,加强公共政策的设计工作和其实施的管理艺术,是现代市政管理手段建设和我国市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结合实际,论述现代城市管理具有的特征。2017年6月试题 结合实际,论述现代城市管理具

49、有的特征。2019年1月试题 答:第一,协调管理目标的前瞻性与持续性。城市发展战略是对城市发展方向与模式的预想,是城市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统一。发展战略的选择与制定是前瞻性与持续性的有机结合。城市管理最终要贯彻城市的发展战略,因此城市管理也应当具有前瞻性与持续性。所谓前瞻性是指城市管理不仅要解决现存的问题,而且要预想到将来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预警;持续性则强调城市管理的各种措施要有始有终,不能朝令夕改,以免奢侈资源。 其次,注意城市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与参加性。城市这一浩大的系统工程的正常运作须要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各项活动的参加者对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运行规则的建立以及对于城市将来发展方向的选择达成共识。城市管理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