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功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功能.docx(5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功能高三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人教版) 考纲要求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概念 (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_等元素。 (2)物质循环:无机环境与_之间。 (3)范围:整个_。 2.特点 (1)具有全球性,因此又称_循环。 (2)循环方式:_。 二、实例碳循环 1.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_和碳酸盐;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_;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_。 2.循环过程 3.温室效应 (1)形成缘由: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_含量快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_的平衡。 (2)影响:加快
2、极地和高山冰川的溶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很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逼。 三、能量流淌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及意义 1.与能量流淌的关系:_作为_的载体,使_沿着_流淌;能量作为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_和_之间循环来回。 2.意义:通过_和_,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动动脑有人认为:“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是往复循环的,能量自然也应当伴随着物质的循环而循环。”你认为这句话对吗?假如有错误,请指出缘由。 探究点一碳循环 分析完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 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_或硝化细菌等的_而实现的。 2.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3、循环是以_的形式进行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播,主要靠_,传递形式为_。 3.大气中CO2的来源有三个:一是_;二是_;三是_。 4.实现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关键是_和_。 5.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_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_的。 探究示例1下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1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碳元素在1、2、3、4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养分级可能是1 D.1、2、3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 听课记录: 变式训练1(
4、2022?广东理综,26)气候改变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亲密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状况。 时期 碳汲取量(kg C?a-1) 碳释放量(kg C?a-1) A 1.201014 1.201014 B 1.201014 1.261014 (1)生态系统碳的汲取主要是通过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作用实现的。 (2)表中_时期的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缘由是_。 (3)由于过度的人工碳排放,破坏了生态系统的_, 导致大气中_增加并引起全球气候改变。 (4)人们正在主动开发新能源以削减碳排放。如“叶绿素太阳能电池”是仿照类囊体汲取光能的特性而制造的,类囊体汲取
5、光能的过程发生在光合作用的_阶段;又如经改造的蓝藻能在细胞内将光合作用产生的_干脆发酵转化为燃料乙醇。 探究点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的关系 分析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的关系图解,完成下列填空: 1.从图中可以看出,无机环境为生物成分供应_和_。 2.二者均起先于_,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进行。 3.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_与_等过程。 4.物质作为能量的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淌。 5.能量作为_,使物质循环不断地在生物_与_之间循环来回,能量以物质形式存在和流淌,能量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思维拓展 1.能量流淌具有单向流淌、逐级递
6、减的特点,能在各级生态系统中进行。 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不具递减性,具有全球性。 2.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都保持着相对的平衡,这是确定一个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重要保证。 探究示例2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表示循环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B.完成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过程供应的 C.D经、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10%20% D.C处在第三养分级 听课记录: 变式训练2(2022?苏州联考)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
7、,1、2、3、4、5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淌状况,请分析回答: (1)在图1中,B、C分别属于_。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传递是沿_实现的。 (2)图1中表示呼吸作用过程的是_(填序号)。A、C、D为B供应_。 (3)若图1中的C产生60 mol氧气,则流入D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_mol葡萄糖的能量。假如A发生瘟疫,D发生的改变是_。 (4)在图2的食物链中,/的比值代表_(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和分别属于_和_(生物)间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试验探究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试验原理 (1)土壤中存在种类、数目繁多的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
8、的成分为_。 (2)分解者的作用是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其分解速度与环境中的_、_等生态因子相关。 2.试验流程 案例1 案例2 试验假设 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微生物能分解_ 实 验 设 计 试验组 对土壤_处理 A杯中加入_ 比照组 对土壤不做任何处理 B杯中加入30 mL蒸馏水 自变量 土壤中是否含微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的有无 试验现象 在相同时间内试验组落叶腐烂程度_ 比照组 A A1 _ A2 产生_ B B1 _ B2 _ 结论分析 微生物对落叶有分解作用 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思维拓展 1.探究活动最好在试验室中进行,以便限制变量,避开环境中不行限制的因素的
9、影响。 2.各地气候与环境等因素不同,微生物分解落叶的实力也不同,须要的时间也有差异,一般须要暖和、潮湿的条件。 探究示例3(2022?泰州联考)同学们在课外活动中发觉植物的落叶在土壤里会渐渐腐烂,形成腐殖质。他们揣测落叶的腐烂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不同生态系统的土壤微生物分解实力不同,并设计了试验进行验证。 (1)试验设计首先要遵循的是_原则和_原则。 (2)以带有同种落叶的土壤为试验材料,均分为A和B两组。试验时A组不做处理(自然状态);B组用塑料袋包好,放在60的恒温箱中灭菌1小时。B组处理的目的是_ _。 (3)(2)中试验的自变量是_,因变量是_,无关变量是_ _(至少写出两点)。
10、 (4)假如同学们的揣测是正确的,若干天后(2)中B组的落叶_。 (5)假如同学们用带有相同量同种植物落叶的冻土苔原和热带雨林的等量土壤为试验材料,分别模拟原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条件进行C组和D组的试验,定期抽样检测样品土壤中未腐烂的落叶的含量,请依据预料结果在右图中绘出相应的曲线。 听课记录: 题组一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1.(2022?徐州摸底)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角度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根原来源是() A.大气中的CO2 B.生产者 C.分解者 D.消费者 2. 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 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 C.图中的a肯定是自养生物,
11、b、c、d、e肯定是异养生物 D.碳以有机物的形式由a传到b 3.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过程造成的 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过程 4.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依靠于水 B.伴随能量流淌 C.产生温室气体 D.具有全球性 5.图甲、乙分别表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模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O2浓度最高的是B B.乙图中的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C.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多导致组织水肿 D.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
12、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B所处的养分级 题组二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6.下列实例中不能体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淌原理的是() A.增加对农田的物质投入(如施农家肥)可以有效防止土壤肥力下降 B.北京奥运会前大量植树造林以改善空气质量 C.在夏季通过缩短菊花的光照时间使其提前开花 D.汶川大地震破坏了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使其食物短缺 7.(2022?重庆卷,5)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运用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多选)() 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 B.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
13、者同化有机物的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干脆汲取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8.(2022?南通质检)下列与生态系统功能相关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碳循环过程须要能量的驱动 B.物质与能量在生物与环境之间循环流淌,信息的流淌只在生物之间发生 C.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的死亡分解是碳循环的一部分 D.全球气候变暖与地球上大气中碳的收支不平衡有关 题组三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9.下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是() A.abc B.cba C.c=ba D.ac=b 10.现供应桂花和月季的落叶若干,同种且大小和生理状态相同的蚯蚓若干
14、。以蚯蚓的日排粪便量为试验因变量,来探究温度与蚯蚓分解落叶速率的关系。完成下列试验: (1)取同样大小的玻璃缸标记为A、B、C,并限制A、B、C的温度分别为5、15、25。 (2)取_的落叶足量,再加入数量相等的蚯蚓,在相宜的条件下培育。 (3)每天取出A、B、C中的蚯蚓粪便并_。 (4)一周后分别求出A、B、C中蚯蚓_,并进行比较。 (5)蚯蚓分解落叶速率最快的玻璃缸最可能是_(填字母)。 题组四综合题 11.建设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包括() A.努力实现物质的分层次多级利用 B.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反抗力稳定性 C.加强生物防治,限制有害生物的危害 D.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15、,使废物资源化 题 号 1 2 3 4 5 6 7 8 9 11 答 案 12.依据下面的碳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从微观上看,过程主要是在细胞内_中进行。 (2)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_;碳主要以_的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 (3)参加过程的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是_。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_。 (4)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其中物质作为能量的_,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淌。能量作为_,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5)从上图可知,削减温室效应的最关键的措施是: 第一:_ _; 其次:_ _。 学案4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
16、前打算区 一、1.(1)C、H、O、N、P、S(2)生物群落(3)生物圈 2.(1)生物地球化学(2)来回循环 二、1.CO2有机物CO22.光合细胞呼吸 3.(1)CO2碳循环 三、1.物质能量能量食物链(网)动力生物群落无机环境2.能量流淌物质循环 动动脑不对。这句话很难从字面上挑出错误,事实上采纳了“汉字(词)”的通用方法,偷换了概念,“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中的“物质”是指含有化学能的有机物质(如糖类、脂质、蛋白质),而“物质是往复循环的”中的“物质”则是指基本元素(如C、H、O、N、P),二者本质含义根本不同。 课堂活动区 探究点一 1.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2.CO2食物链和食物网有机
17、物 3.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 4.生产者分解者5.双向单向 探究示例1C首先须要确定这四种成分,1箭头指向2、3、4可以确定1是生产者,因为生物群落总能量流淌的起点是生产者。由于生产者联系了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所以确定4为无机环境。然后依据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箭头指向分解者,确定3为分解者。5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碳元素在1和4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传递的;1、2、3之间是以有机碳的形式传递的。1是生产者,所含有的有机物最多。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淌;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来回。 变式训练1(1)光合呼
18、吸(2)A碳汲取量等于碳释放量(3)稳定性CO2(4)光反应葡萄糖 解析(1)光合作用汲取CO2,呼吸作用放出CO2,生态系统中碳循环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2)生态系统中碳的汲取量等于释放量时,该生态系统正处于稳定状态;而当碳的汲取量大于释放量时,处于生长期;当碳的汲取量小于释放量时,则处于衰退期。(3)过度的人工碳排放使得碳的释放量大大超出碳的汲取量,从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大气中不能被汲取的大量CO2能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改变。(4)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光能的汲取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的薄膜上。光合作用的产物葡萄糖经酒精发酵可生成乙醇。 探究点二 1.物质能量2.生产
19、者3.合成分解4.载体 5.动力群落无机环境 探究示例2D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碳循环是以CO2形式进行的,故图中大气中的气体X代表CO2;图中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其次养分级),C为次级消费者(第三养分级),D为分解者;完成过程的能量主要由太阳能转化的活跃的化学能供应;食物链中相邻养分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但不包括分解者(D)。 思路导引各字母、标号所代表的意义。图示中的食物链组成包括什么?并排出食物链、养分级。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区分、能量的转化类型。 变式训练2(1)分解者、生产者食物链(网)(2)2、3、4、5物质和能量(3)2先增加,后削减,最终稳定 (4
20、)兔与狼草兔 解析(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把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生产者、消费者最终都被分解者分解,因此C属于生产者,A、D属于消费者,B属于分解者。(2)1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2、3、4、5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A、C、D为B供应物质和能量。(3)图1表示的食物链为CDA,C产生60 mol氧气,则产生的葡萄糖为10 mol,因此流入D的能量一般不超过相当于1020%=2 mol葡萄糖的能量。A以D为食,A假如发生瘟疫,A的数量将削减,则D的数量先增加,当D增加到肯定数量时,由于生存环境限制及种内斗争的加剧,导致D
21、的数量又削减,最终趋于稳定。(4)为兔的同化量,为狼的同化量,所以/的比值代表兔与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表示的能量储存于兔的粪便中,而粪便主要是草未被兔消化的残渣,故为草的同化量的一部分;表示的能量存在于兔的遗体中,故为兔的同化量的一部分。 试验探究 1.(1)分解者(2)温度水分 2.淀粉高温30 mL土壤浸出液小于不变蓝砖红色沉淀变蓝不变色 探究示例3(1)单一变量等量性(2)杀死土壤微生物,同时避开土壤理化性质的变更(3)土壤微生物(作用)的有无落叶的腐烂程度土壤温度、含水量、pH、落叶的种类和大小等(合理即可)(4)腐烂程度小于A组 (5)如图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试验的目的是验证落叶的腐
22、烂是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试验的自变量是土壤中微生物的有无,因变量是落叶的腐烂程度。为遵循生物试验设计的等量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应尽量削减无关变量对试验的影响,如土壤温度、湿度、pH、落叶的种类和大小等。在绘制曲线时,应留意以下几点:明确横坐标和纵坐标的意义,其中纵坐标为未腐烂的落叶量;两曲线的起点相同,留意纵坐标初始值不为0;由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两曲线均呈下降趋势,且D组下降速度较C组快;随时间延长,微生物的数量增多,故两曲线的下降趋势是由慢到快。 构建学问网络 生物圈全球性光合化能合成呼吸 课后练习区 1.A人体内碳元素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物,而有机物来源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23、中碳的来源是大气中的CO2。 2.Bf表示大气中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d、e都是消费者。该图中只有1条食物链。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型生物。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从生产者传给分解者和消费者。 学问链接有关碳循环的几个易考点 (1)C的存在形式:C在生物群落内(生物体内及生物之间传递时)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有CO2、碳酸盐等。 (2)C的循环形式:C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 (3)与碳循环干脆相关的生理过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其中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分解作用的主要过程是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3.ABD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
24、室效应的主要缘由。过程表示呼吸作用,A表示分解者,中耕松土对过程有促进作用。 4.A碳循环过程中,首先依靠于绿色植物汲取CO2进行的光合作用,这一过程消耗水;另外,生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CO2的过程也产生水。 5.C图乙中的A代表生产者,B代表分解者,C代表消费者,D代表大气中的CO2库,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A和C因捕食关系可建立食物链,分解者不属于任何养分级。图甲中A代表组织液,B代表淋巴,C代表血浆,D代表细胞内液,图甲中O2浓度最高的是C(血浆)。 方法技巧物质循环过程相关图解 (1)碳循环过程示意图 弄清箭头的方向及代表含义。 (2)将上图换成字母,并尝试推断四种成分(找依
25、据),如下面三种变式图 据图推断A、B、C、D各代表哪种成分? 图1先依据双向箭头确定A和B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写“无机环境”,也不能写“生物类别”,再依据AC确定C为消费者,剩下D为分解者。 图2依据A与C之间的双向箭头推断:A是生产者,C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依据ABD的碳都流向E,可进一步推断:B是初级消费者,D是次级消费者,E是分解者。 图3首先找出相互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两个成分即A和E,一个为生产者,一个是大气中的CO2库。又因为其他各个成分都有箭头指向A,所以A为大气中的CO2库,E为生产者。然后视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C,所以C是分解者,剩
26、余的B、D、F则为消费者。整个图解中,食物链是EFDB。 6.C夏季缩短光照使菊花提前开花应用的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7.ACD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应当包括各h产生的CO2总量和未利用部分的总和,所以A是错误的;能量流淌是逐级递减的,所以生产者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有机物的量,所以B是正确的;能量流淌是单向的,所以流向分解者的k不能被生产者干脆汲取利用,所以C是错误的;物质是循环的,能量流淌是单向的,所以D是错误的。 归纳提升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这两大功能之间既有明显的差别,又有必定的联系。 (1)区分 能量在生态系统内
27、是单向流淌的,在逐级流淌中递减。因此,生态系统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能量(太阳光能),只有这样,生态系统的能量才能持续下去。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则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淌(见下表)。 项目 能量流淌 物质循环 形式 以有机物形式流淌 以无机物形式流淌 特点 单向传递 反复循环 范围 生态系统的各养分级 生物圈 (2)联系 8.B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来回循环,能量流淌是动力,但能量不能循环,能量流淌是单向递减的。 学问链接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变热的现象。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自然气等
28、燃料释放大量CO2进入大气造成的,大气层中的CO2等温室气体有一种特别作用,它们能够使太阳通过短波辐射到达地球,而地球以长波辐射形式向外散发的能量却无法透过温室气体层,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地球平均温度上升、极端气候事务(如飓风、暴雨、大旱等灾难性天气)发生频率增加是地球温室效应的主要特征。 9.A由题图可知,a地区落叶量大,但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最少,说明a地区的有机物分解速度快,依次类推b地区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小于a大于c。由此可推知,分解落叶的实力abc。 10.(2)同种等量(或等量的桂花落叶,或等量的月季落叶) (3)称重(4)日平均排粪便量(5)C 解析题干已明确指出的蚯蚓日排粪
29、便量为试验因变量,目的是“探究温度与蚯蚓分解落叶速率的关系”,即其自变量为温度。根据比照原则及单一变量原则,不难完成本题。 11.D生态农业建设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而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12.(1)线粒体(2)光合作用CO2(3)异养需氧型或异养厌氧型生物群落(4)载体动力(5)爱护植被、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严格限制化学燃料燃烧,提高能量利用率,开发除化学燃料以外的能源如水能、太阳能等,切实削减CO2的排放量 解析(1)从图中信息可知为动、植物的有氧呼吸作用产生CO2的过程。该过程主要是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的。(2)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又以CO
30、2形式返回到无机环境。(3)过程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或异养厌氧型,均为腐生。分解者与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与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行分割的,前者以后者为载体,后者以前者为动力。 (5)要减轻温室效应,就要削减CO2的释放或增加CO2的利用,使大气中CO2浓度维持相对稳定,其措施是多方面的。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功能 一、教学目标(一)学问教学点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相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淌、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较多的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淌与物质循环的特点。3使学生理解驾驭能量流
31、淌过程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二)实力训练点1学会识图,提高学生分析实力。2通过电视录像和多媒体软件的视察以及实地考查生态系统,结合课本上理论联系实际,培育学生的视察实力和分析问题的实力。3通过探讨沟通培育口头表达实力。4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与人类生存的关系为题撰写小论文,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三)德育渗透点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酷爱大自然、爱护生态环境,酷爱祖国的美妙山河,酷爱家乡,培育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过程及特点。(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及特点。(3)碳循环过程图解。(4)生态系统的
32、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的关系。2难点(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过程。(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3疑点在生态系统中为什么只能是物质循环,能量能否循环。4解决方法(1)将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的学问重点、难点编制成图文、音形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使它们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将难理解的内容转化为易接收的学问。(2)培育提高学生的识图实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思维实力,探讨沟通将学问化难为易。三、课时支配2课时:能量流淌1课时,物质循环1课时。四、教学方法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采纳自学、探讨与讲解并描述法。五、教具打算1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的多媒体软件及电教设备。2电视录像带、放像机。六、学生活动设计1自学生态系
33、统的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的全部内容。2质疑探讨、学生相互启迪,老师点拨指导。3沟通总结,相互取长补短,获得新的学问体系。4巩固所学的新学问,学生相互提问解答,归纳小结,课后练习,写小论文。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的起点,能量流淌的数量及其作用。2以一条食物链为例阐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的过程和特点。3使学生理解什么是能量金字塔?人们探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的目的是什么?(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引言:作为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不仅具有肯定的结构,而且具有肯定的功能。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一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二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首先学习
34、探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讲解并描述: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最重要联系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成一个整体,所以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的主渠道。学生活动:观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电视录像片和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身临其境,看完录像后,师生共同探讨。(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淌的起点是从什么地方起先的?能不能从动物起先为什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是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起先的。这里指的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因为只有绿色植物才能把太阳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所以,流经生物群落中的能量是从绿色植物起先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起点能不能从动物起先?不能,因为我们通过动植物
35、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学习,知道绿色植物的细胞结构有特别的叶绿体能固定太阳光能,而动物细胞结构没有叶绿体是无法固定太阳光能的,所以只能利用现有的有机物。(2)能量流淌的数量及作用: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后,就是一切生物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动力。(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全过程。分组探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图的涵义:能量流淌的起点:地球上全部的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都是来自太阳,是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36、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光能起先的。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数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光能,就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这些能量能在生态系统各个养分级中进行流淌。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途径:通过食物链阐述其能量流淌的过程,结合播放能量流淌的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的印象。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淌的课件看完后,举荐一个学生归纳其中心内容,其他学生补充,老师点拨指导。第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用于生产者自身的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即呼吸作用消耗掉了;另一部分能量随着植物遗体和残枝败叶等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还有一部分能量被植食性动物摄入体内。其次,植物被草食动
37、物吃了以后,一部分以粪便等排泄物被动物排出体外,其余大部分被动物所同化。这样能量由植物流入动物即能量从第一养分级其次养分级第三养分级第四养分级,各养分级所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消耗掉;另一部分用于各养分级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消费者的尸体、粪便等与生产者的遗体,残枝败叶一样,被分解者分解利用,并通过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将其能量释放到环境中去最终消逝。(4)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特点讲解并描述: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明确提出了“非常之肯定律”。从理论上讲,一个人靠吃鱼增长身体1kg,就得吃掉10kg鱼,10kg的鱼则要吃掉100kg的浮游动物,100kg的浮游动物要吃掉1000kg的浮
38、游植物。也就是说,1000kg的浮游植物才能养活10kg的鱼,进而才能使人增长1kg体重。依据林德曼能量传递的“非常之肯定律”,编制成多媒体课件,图、文、音、形并茂,形象逼真,学生一目了然。观看后,学生归纳小结如下:第一、能量流淌不是循环的而是单向的:从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食物链各个养分级的依次是不行逆的,而各个养分级的能量总是以呼吸散失热能。即必需源源不断地输入,又不断地散失。其次、能量流淌是逐级递减的:传递率为1020,一条食物链的养分级一般不会超过五个养分级,因养分级上升一级,可利用的能量相应要削减8090,能量到了第五个养分级时,可利用的能量往往少到不能维持其生存的程
39、度了。由于生态系统能量流量逐级递减,其传递率为1020,即构成了能量金字塔。所以,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流经生态系统过程中逐级递减,单向不循环,最终在环境中消逝。(5)探讨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目的问:能不能变更生态系统能量流淌的规律?不能,人们虽然不能变更能量流淌的客观规律,但可设法调整能量流淌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例如,在森林中,最好使能量多储存在木材中;在草原牧场上,则最好使能量多流向到牛、羊等牲畜体内,获得更多的毛、肉、皮、奶等畜产品。(三)总结、扩展学生活动思维训练1为什么肉类食品的价格比小白菜价格高?引导学生依据林德曼能量流淌的“非常之肯定律”来阐述这个问题,如鱼体重增加1kg,所需浮游植物100kg等,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讲解。2下图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及能量流淌图解,回答问题。图中D表示_。能量在逐级递减中,传递率按20计算,若狐获得的能量是8千焦,传递给狼的能量为_千焦,狼获得的能量中,草应供应这条食物链的能量为_千焦。图中各养分级通过A_作用被消耗,通过B_利用,而B又通过C_被消耗。太阳能;1.6200;呼吸分解者呼吸作用3总结从能量传递过程看,流经生态系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