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物理教案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分子动理论的初步学问教学设计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学问 教学目标 a.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特别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特别多 b.能识别并会说明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白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d.理论联系实际,培育学生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教学建议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学问”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学问,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探讨,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从视察试验,分析宏观现
2、象动身,通过推理去探究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相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根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猛烈程度的标记。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胜利地说明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主动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猛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
3、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肯定的形态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肯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学问”教法建议 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试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渐渐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留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建议二:分子
4、运动论从“微观”的角度相识热现象,即从物体内部微小粒子的运动状况分析问题,可以从本质上说明有关的热现象。进行说明时,要仔细分析题意,明确与题目相关的物理学问,然后在用分子运动论的相应观点,特殊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两个观点进行说明。 建议三:依据分子运动论的观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这一点可以借用化学里的一些学问加以说明。另外,构成物质的分子直径特别小,肉眼无法干脆视察到,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可以用宏观物体间的尺寸比来说明。 建议四: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也是我们肉眼无法观测到地,因此要做好演示试验,例如打开香水瓶瓶盖后,满教室都能闻到香味;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
5、等。另外,我们还可以用课件来模拟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扩散现象,使这种看不见的运动在学生心目中形象化、详细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我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温度下的扩散快慢,如视察红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 建议五:分子间作用力较难、较困难,尤其是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学生较难理解,因此教学时要求不要太高,只要学生能知道分子间引力与斥力同时存在,且知道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引力,什么时候分子间表现出斥力即可。另外要做好两个铅块间的分子引力试验。 -示例 课题: 分子运动论的初步学问 教学重点: 知道分子动理论的三个基本观点和相对应试验事例,并能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说明 教学难点: 对分
6、子间作用力的理解,以及用微观理论定性说明宏观现象 教学手段: 讲授、试验 教具: 烧杯、红墨水、清水、香水、乒乓球、集气瓶、NO2气体、铅块、计算机 学问内容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课题 二、物质由分子构成 构成物质的分子一般很小,直径一般在10-10m左右,物体内含有的分子数目一般许多 三、分子的运动 分子总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在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四、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
7、平衡位置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作用力的缘由 五、思索题(实力提高) 扩散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 将一乒乓球由肯定高度静止释放,提出问题:乒乓球运动的机械能上哪儿去了? 讲解、举例 通过实例讲解分子数目巨大,让学生体会分子特别小 打开香水瓶盖,提问: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味?香料分子是怎样进入我们的鼻子? 演示NO2气体与空气间的扩散过程 演示红墨水在清水中的扩散现象 老师说明缘由 计算机模拟演示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计算机模拟演示扩散过程 老师讲解 做铅块间分子作用力的演示试验 演示试验:比较红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快慢试验 视察
8、乒乓球的运动状况,并回答问题 联系化学中有关分子的学问思索 学生思索并回答问题, 学生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相像现象 学生视察试验,发散思维 作业:P14练习1、2 “分子动理论”探究活动 专题探讨:哪些现象说明白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专题调查探讨活动: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视察到微小事物?可上网或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或请教专家,将这些方法的原理、特征及优、缺点写成科技小文章相互沟通 “分子动理论”探究活动 “分子动理论”探究活动 专题探讨:哪些现象说明白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专题调查探讨活动: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视察到微小事物?可上网或图书馆查询相关资料,或请教专家,将这些方法的
9、原理、特征及优、缺点写成科技小文章相互沟通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通过视察和试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并能用其说明某些热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察和试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探讨方法,培育学生的视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培育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四周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通过视察和试验,了解分子热运动,并能用其说明某些热现象。 教学难点分子热运动猛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十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已经对物质的组成及分子运动状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在化学课中已经知道了扩散现象,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扩散现象也有了较深的印象,但对于分子的运
10、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并不非常清晰。 方法运用整节课运用“探讨试验探究创建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进行“分子运动猛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的探究中运用类比、推理、论证的方法。 教具和媒体老师:多媒体、一杯大米、三杯小鱼、两只温度计 学生:一杯凉水、一杯热水、一把药匙、少量品红等 -说明 1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学问后,对微观世界的学问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探讨物体内能及其有关学问做好铺垫。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干脆视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纳类比的方法组织教学。 2为加深学生对扩散这个常见现象的探究爱好,设计了学生熟识的品红在水中扩散的试验。同时为实现物理源于
11、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了解和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代科技,所以在最终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及其应用。 3本节须要考察的学问与技能要求较低但内容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学生探讨为主,在老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探讨试验探究创建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进行类比形成假说分析推断试验检验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程度进行教学,利于培育学生逻辑思维实力和归纳总结的实力。 4本节课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分子运动状况及扩散现象有更详细、清楚的了解,在相关部分设计了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题引入 用课件1展示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图,并提问可以推断出是什么在运
12、动在旧学问的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课题:分子的运动规律怎样?通过课件引导学生想象、回忆,引起学生的爱好,同时引入课题播放课件1并提问引导对学生的回答以确定,并说明所代表的内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说明:在第十章中已经采纳拟人的方法学习了解了固体、液体、气体分子的运动状况确定本节课的探讨内容:分子的运动规律细致视察并回答这像是什么在运动及其相关问题 回顾有关内容提出进一步想要学习的问题 课题探究 一、提出问题 如何探讨分子的运动?利用小组“探讨法”发散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知道探讨这类问题的科学方法提出问题:分子太小,无法用肉眼看到它的运动状况,该如何探讨?汇总学生探讨状况回忆思索小组探讨可以采纳的探讨方法
13、;转换法、模型法、类比法等 二、探讨方法类比法选用类比的方法将不简单探讨的问题简洁化,可以使学生更简单探究分子的运动规律确定探讨方法 展示实物:一杯大米、有一条小鱼的一杯水、有很多条小草鱼的一杯水,引导学生确定与分子运动相像的物体。视察沟通 找到与分子运动相像的物体运动:水中运动的大量小草鱼 三、形成假说 1鱼的运动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水的温度越高,草鱼运动的越快(水温不能超过鱼的承受极限温度) 2分子的运动快慢可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猛烈。通过视察探究得到鱼的运动规律,类推得出分子运动规律的假说,学生特别简单而且自然通过课件2形象地展示水的温度对草鱼的运动快慢的影响,加深试
14、验印象,同时可以顺理成章地过度到分子的运动。 1展示实物:两杯盛有等量水和草鱼的水杯,但两杯水中的小草鱼运动快慢不同。 2引导学生探究并得出结论。 3播放课件2:鱼的运动速度随温度的上升而加快,引导学生类推分子的运动与温度的关系。4播放课件3:分子的运动随温度的上升而加剧。 1视察并猜想沟通:什么缘由引起鱼的运动快慢不同? 2试验探究 两组学生通过用手试摸、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得出鱼的运动规律。 3视察课件并类推出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4视察课件并形成分子运动与温度关系的假说。 四、利用假说推断假如上述假说成立,那么会出现:品红使热水变色比冷水快。利用学生已有的学问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提出
15、问题:假如上面的假说成立,等量的品红放入同样多的冷水和热水,会出现什么现象?回忆化学学问:品红使水变色对问题进行猜想。 五、试验检验 遇过学生分组试验,验证假说的推断是否正确,通过学生的分组试验,既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身、细致地视察试验现象,又可以熬炼学生的动手与合作实力。通过生活中相关的实例进一步证明试验结论的正确性,使结论由特别到一般,具有普遍性;给学生供应器材,组织学生分组试验,提示试验中应留意限制变量。 利用试验现象和课件4(扩散现象的微观分析以及扩散现象与温度的关系)分析总结出结论。 提问:还有什么现象或试验能够证明上面的猜想是正确的?小组合作,进行试验。 分析视察到现象,得出正确结
16、论。 探讨回答生活中大量温度影响扩散现象发生快慢的实例。 六、得到结论通过假说推断的正确性来证明假说的正确,这是物理、教学常用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正确关系,给出结论和本节课的课题: 分子热运动 并说明为什么称为“热运动”分析 理解 评估与反思1在探讨分子运动规律的过程中,经验的思维探究程序:提出问题类比形成假说进行推断试验检验得出结论 2用到的探讨方法:类比法、限制变量法、转换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育总结概括实力。引导学生探讨自行进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小结。 播放课件5进行简洁总结,同时进行情感教化,说明宏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在探讨光的色散时曾用到这样的
17、思维探究过程。小组探讨后自行小结。 总结探讨方法时详细说明在什么环节或问题中是如何运用的。 板 书 设 计15-1分子热运动 问题:分子的运动规律? 类比:草鱼的运动规律:水温越高,草鱼运动越快 假说:分子运动可能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猛烈 推断:品红使热水变色比冷水快 试验:冷水品红 热水品红扩散现象 结论: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热运动越猛烈 物理教案测量的初步学问 (一)教学目的1.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正确地记录测量结果。2.知道读数时要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数字。3.知道测量有误差,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有区分。(二)教具示教刻度尺、方
18、体木块、学生自备透亮三角尺。(三)教学过程()1.测量(着重讲测量的意义)让学生视察课本图1-1和图1-2,比较两条线段和两个圆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用尺子量量,回答视觉总是牢靠吗?继而举例说明,对于时间长短、温度凹凸等,靠我们的感觉去干脆推断,并不总是牢靠。不仅很难精确,有时甚至会出错误。在视察和试验中,常常须要对各种物理量做出精确的推断,得到精确的数据,就必需用测量仪器来测量。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用秤来测量物体的质量,用钟表来测量时间的长短,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的凹凸。长度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在生产、生活中,在物理试验中常常要测量长度。(举例)测量长度的方法和仪器有很多种,其中刻度尺是
19、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同时学会运用刻度尺,有助于我们学会运用其他测量仪器和了解测量的初步学问。2.长度的单位测量任何物理量都必需规定它的单位。学生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应告知学生,米是国际统一的长度基本单位,其他的长度单位是由米派生的。米的代表符号是m。其他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的代表符号分别是km,dm,cm,mm,m。(通常刻度尺的单位标注是用符号表示,为使学生能顺当视察刻度尺,应介绍单位的代表符号。)通过列举事例使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等单位长度能心中有数,有个粗略的概念。例如:常用铅笔笔芯直径大约1毫米,小姆指宽约有1厘米,手掌的宽大约有1分米,成年人的
20、腿长大约1米左右。3.正确运用刻度尺刻度尺的刻度:让学生视察刻度尺,并依次回答课本上的问题。关于量程和取小刻度值,应给学生以简洁的说明。零刻度有磨损的刻度尺,可用没磨损的其他刻度做为测量的起点,这时末端读数与起点刻度之差,才是被测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运用:学生对刻度尺比较熟识,自认为都会运用,事实上在运用中常常出错。因此要引导学生发觉自己运用刻度尺出现的错误,自觉地订正,养成按规则要求操作的习惯。让学生用透亮三角板测量一纸条的宽度。首先分清三角板的正、反面,然后要求学生把三角板反着用(即有刻度的一面朝上)。学生在测量时,有意让学生身体向左偏、向右偏,让学生回答两次读数是否一样?(不一样,且尺子
21、越厚,两次读数差别越大)。这两个读数哪一个对?(都不对)。怎样读才能得到正确的数值?引导学生总结出读数的视线规则: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可参照课本图1-7)。在将零刻度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时,也要按这一规则去做。4.正确记录测结果列举几个无单位数字,说用这组数是无用的。测量结果的记录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对于任何物理量的测量结果,只有标明单位数据才有意义。(四)说明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是物理试验的基本技能,也是其他测量仪器正确读数的基础。驾驭了刻度尺的运用规则,也很简单将技能迁移到温度计、停表、弹簧秤、电流表等测量仪器的读数上。因此本节把刻度尺的运用规则作为重点。在教法上实行了错误尝试的方法。刻
22、度尺学生比较熟识,也常常运用。假如干脆告知学生应怎样运用刻度尺,难以引起重视,甚至引起学生反感而失去学习爱好。利用错误尝试法,让学生暴露运用刻度尺的的错误,找出错误的缘由。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也能潜在地使学生相识到,即使最简洁的测量,也要肃穆仔细,要有正确的操作规则,才能做好试验测量。刻度尺运用规则的表述,涉及立体几何术语,数学中应回避,宜采纳通俗的说法。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正确的操作,教学中应通过示范操作帮助学生驾驭运用规则。误差和有效数字的理论比较深,在本节课不宜涉及过多。仅让学生知道由于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就必定存在误差。知道估读的数字是有意义的,它能告知我们真实值在哪个范围,它跟它前面的数字都是有效的。应当告知学生,在计算平均值时,有效数字的位数要跟测量值的位数相同。第12页 共12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