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内文言文整理(中).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2493270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00 大小:18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课内文言文整理(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初中课内文言文整理(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课内文言文整理(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课内文言文整理(中).docx(10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课内文言文中编写说明为了使我校语文教师和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学科知识复习,提高 复习的实效性,更好地了解考试目标、内容、试卷题型、结构及复习重难 点,由我校语文组汪春芳、赵炜霞、逢立娟三位教师收集整理相关资料, 编写了语文学科复习资料汇编,以期对我校的语文教学有所帮助和借鉴。本套资料紧扣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和考试 手册的要求进行编写,分为“现代文、文言文、作文”三部分,并收集 整理了 “2007年一2013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共六册。其中主要由“考 点解说”、“题型扫描”、“解题方略”、“同类习题”、“综合练习”五个板块 构成。本汇编对知识点的梳理清晰,每个专题的练习部

2、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资料肯定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各位语文教师在使用 的过程中能提出宝贵意见,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最后感谢,在收集整理过程中,提供资料的所有语文教师。正是因为 大家的共同努力,语文学科复习资料汇编才能顺利完成。文言文阅读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中对文言文的相关要求:(1)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理解浅易的古诗文的内容,了解文言诗文涉及的作家,作 品及相关的文学知识D.“此生”三句宽慰自己“天山”有将士守边,尽管安心养老。(五)1 .这首词的作者是 朝的2 .下列理解噩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是作者的回忆,暗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明自己当年也

3、曾意气风发。B. “尘暗旧貂裘”借用了苏秦的典故,说明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C. “泪空流”是感慨自己的年纪大,力不从心。D. “心在天山”表达了作者抗金的理想与愿望。(六)尘暗旧貂裘”一句用了 (人名)的典故2.下列理解噩|的一项是A. “当年”二句再现了词人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B. “关河”二句表达出词人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雄心壮志。C. “胡未灭”三句寄托岁月不再,垂垂老矣,力不从心之感慨。D.下阕中“天山”指抗金前线,“沧洲”指词人晚年退隐之地。(七)1 .“觅封侯”在词中的意思是2 .下列理解睡的一项是A. “当年”二句的意思是作者回顾自己早年的生活。B.

4、“胡未灭”中的“胡”原意指北方少数民族,在本词中指的是金。C. “心在”二句表明自己年事已高,在沧州城中闲居慢慢老去,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D.词表达了作者报国无望的忧伤之情。(A)1 .“梦断”在词中的意思是2 .下列理解睡的一项是A.“当年”二句怀着自豪的心情回忆早年的从戎生涯。B. “关河”二句述说理想破灭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C. “胡未灭”三句写壮志未酬、梦醒后的悲凉心情。D. “此生”三句,宽慰自己“天山”有将士守边,决意淡出政治,安心养老。(九)1 .“沧州”指的是2 .下列理解噩|的一项是A. “当年”二句再现了作者当年从军抗敌的情景。B. “关河”二句表明作者雄心不已,依然

5、在前线战斗。C. “胡未灭”三句表现作者不能报国杀敌的悲愤却又无奈情感。D.此生”三句既是作者内心矛盾的自白,也表现出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十)1 .词中“胡”的意思是2 .下列理解四的一项是A. “诉衷情”所诉的乃是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B. “关河梦断何处”表明作者对边疆战事梦牵魂萦、时时关心。C. “当年”二句,是作者对于抗敌情形的假设想象。D.本词在抒发感情时,至少有两处使用典故。选择题练习:1 .下列理解噩的一项是A.词的上阕主要回忆词人当年报效祖国的往事。B. “关河”指的是关塞河防,这些内容出现在梦中是因为词人想念这些地方。C. “胡未灭”三句充分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焦虑和痛苦

6、。D.词人借助上下阕的强烈对比,表达他驱除敌虏,光复山河的梦想。2 .下列理解鳄的一项是A.词中表达了作者始终想收复中原失地的抱负。B.上阙抒发了自己空有雄心壮志却又无所成就的感慨。C. “此生谁料”表达了抗金事业未成的心有不甘。D.词人表达了人生终将年华老去的无奈感怀。3 .下列理解鳄的一项是A. “当年”二句写诗人当年慷慨从军,充满豪情壮志。B. “关河”二句写诗人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C. “胡未灭”三句抒发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沉痛悲愤之情。D.此生”三句写诗人退隐故乡,情感由忧愤转为豁达。4 .下列理解鳄的一项是A.上片从追忆往日豪放的军旅生活写起。B.下片着力抒发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矛盾。

7、C.作者在这首词中抒发的感情是从悲凉转为激昂。1) .朗诵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既悲愤又深沉的。5 .下列理解鳄的一项是A. “万里”“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写出作者当年的自信与执着。B、“尘暗旧貂裘”借用苏秦典故,诉说自己受到重用,依然在前线战斗的情景。C、一个“空”字既写出作者内心的不甘与失望,也写出对朝廷的不满与愤慨。D、这是一首抒发作者壮志难酬的慷慨与悲壮的爱国诗篇。6 .下列理解鳄的一项是A.首句借用班超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报效祖国的壮志。8. “梦断” 一句,语势急转而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C.词的上片主要描述了词人盛年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1) .词下片中

8、的“未” “先” “空”三字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沉痛悲愤和不甘。7 .下列理解屋送|的一项是A.首句以“万里”、“匹马”两词传递出当年词人奔赴前线的豪情。8 .次句借典故表达了词人不受重用,壮志难酬的苍凉心境。C.下片首句抒发了只因年事已高不得不放弃抗金复国梦想的悲怆。D.末句以“天山”和“沧州”之远隔来形容梦想和现实的距离之远。8 .下列理解鳄的一项是A. “当年”两句,再现了作者盛年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B. “尘暗”一句借用典故,诉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的遗憾。C. “胡未灭”三句流露出作者因年老而不能再报效祖国的沉痛悲愤和不甘。I. .“此生”三句抒尽作者内心爱国激情和壮志

9、难伸的悲愤。9 .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句用广阔的空间衬托出词人的渺小和孤单。B.“关河”两句述说了词人理想破灭,无法再赴前线杀敌的残酷现实。C.“空”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以及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1) .“沧洲”指闲居之地,表明词人决意淡出政治,隐居沧洲,终老此生。10 .对“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I” 一句理解期的一项是A.这一句看似平凡,实则通过“身”与“心”的对应,表达词人一生都处在矛盾之中。B.这句表达了作者“心还在抗敌前线,身却只能在闲居的故乡”的不甘与无奈的痛苦 之情。C.这句表达了作者一生漂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无比思念之情。D.这句表达了作者

10、一生都处在矛盾之中,如同他可以“僵卧孤村”,心中却是“铁马冰1L对“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一句理解惜送|的一项是A.北方的入侵者依然猖獗,蹂蹒着神州大地,词人对此十分愤懑。B.时光流逝,词人自感功业未成,两鬓却已染白,内心不禁悲生。C.词人回首往事,虽然雄心犹在,但终究壮志难酬,空悲切。D.面对外族入侵,词人豪情万丈地投入到抗战的战斗中。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一)1 .“识尽”在词中的意思是2 .下列理解|不正司的一项是A. “爱上层楼”是指年少志高,目光远大。B. “强说愁”说明年轻人好

11、装斯文。C. “识尽”概括了词人半生的艰辛历程。D. “却道” 一句写出词人现已轻松洒脱的心情。L “强”在词中的意思是2.下列理解|不正司的一项是A.全词通篇言愁,将年轻时的闲愁与谙练世故后的哀愁写得生动真切。B.上片生动描绘了年轻人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态。C.下片形象写出了词人抑郁、深沉的愁苦。1).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三)1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2 .下列理解|不正阖的一项是A.上片回忆作者少年时代不知愁苦。B.下片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C.此词上、下片里的“愁”的含义是相同的。D.全词构思巧妙,语浅意深,耐人寻味。(四)

12、1 .“书博山道中壁”中“书”的意思是2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写出了作者内心无处倾诉的苦闷。B. “少年”在词中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C. “为赋新词”的意思是写出新赋新词。D. “强说愁”指的是没有愁而硬要说愁。(五)1 .“休”的意思是2 .下列理解|不正司的一项是A. “丑奴儿”是词牌名,“书博山道中壁”是词的题目。B.反复、对比和对偶是本词采用的修辞方法,也是本词流传千古的根本原因。C.上阕有两组因果关系:前一句“爱上层楼”是果,后一句“爱上层楼”是因。D.上阕的“愁”是少不更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阕的“愁”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哀 愁。选择题练习:1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13、是A. “强说愁”写出了年轻人的志高远大、好胜纯真。B. “欲说还休”写出了词人的矛盾心理、孤独压抑。C.词的末句形似轻松洒脱,实则无法排遣沉重抑郁。D.通篇言“愁工表达了遭到排挤、报国无门的哀愁。2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中通过回顾少年时的不知愁苦,反衬出如今饱尝愁苦又有愁难吐的心情。8.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出了作者想说而终不敢说,只好“顾左右而言他”。C.词中蕴涵了词人艰难坎坷的人生经历,潜藏了世事变幻壮志难酬的无奈和悲愤之情。I).全词跌宕有致,今昔两相对照,意蕴深长,耐人寻味。3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上阙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纯真无知故作深沉的情

14、态,下阙表现词人满腹愁苦 却无处倾诉的抑郁。B.这首词围绕“愁”,写了少年时无愁“强说愁”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故意避而不 谈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进而说明“愁”的变化和丰富含义。C.这首词平易浅近,表现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痛楚和矛盾,包含着深沉、忧郁、激愤 的感情。D.词上、下阕中的“愁”的含义是不尽相同的。“强说”的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 下阙说的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4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是这首词的词牌,它另有一个别名叫“采桑子”。B.少年不知愁,所以“爱上层楼”,一天到晚无忧无虑地玩耍。C. “却道天凉好个秋”是整首词的重点,巧妙地表达了词人的胸臆。

15、D. “欲说还休”表现出了作者想说又害怕他人迫害而终不敢说的恐惧与矛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 .麾”的意思是 O “麾下”在这首词中指 O2 .下列理解|不正司的一项是A.本词从头至尾都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8. “可怜白发生”是作者对年岁已老但壮志难酬的慨叹。C.辛词好使用典故,而本词却无一处用典。D.词描写了边疆火热的战争场景和将士们的战斗激情。(二)1 .这首词的作者是 朝的2 .下列理解|不正碱的一项是A. “醉里,二句表达了

16、词人渴望重回沙场的心情。B. “马作”二句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表现将士的英勇。C. “了却”二句表明作者已拥有了为国建功的美名。D.全词首尾写实,中间写虚,虚实对比,突出了词人内心的无限感慨。(三)1 .“点兵”的意思是2 .下列理解|不正阖的一项是A. “八百里”二句描绘了豪壮而颇具边地特色的军旅生活。B. “的卢”代指奔跑迅捷的战马。C. “秋点兵”中“秋”字的使用,是为了与“沙场”杀气相合,形成震慑人心的肃杀之 气。D.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有机会杀敌报国的欢快心情。(四)1 .词中“沙场”的意思是2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八百里”二句写豪迈热烈的军营生活。B. “马作”二句写军中

17、日常训练的场景。C. “了却”二句写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D.整首词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五)1 .“了却”在词中的意思是2 .下列理解|不正司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写给挚友陈同甫,并与之共勉的作品。B.“壮词”是指战前豪迈出征的“雄壮”与战场奋勇杀敌的“悲壮”。C.“沙场秋点兵”描绘了一副秋高气爽,威武的军队接受检阅的画面。1).“可怜白发生” 一句包含作者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六)1 .“五十弦”在词中的意思是2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醉里”二句表现了好友陈同甫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当年金戈铁马的疆场生活的留恋怀念。B. “马作”二句明写战马和武器,实际表现战士

18、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C. “了却”二句是词人对自己理想的诉说,是其一生追求的概括。D.全词中虚幻与现实的对比十分强烈,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极其悲壮。(七)1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2 .下列理解昆画的一项是A. “破阵子”是这首词的题目,表达了作者杀敌立功的决心。B.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C. “了却”二句书写了作者渴望战斗获胜、大功告成、为国建功的豪情。1).词的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 失望等多重矛盾,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遗憾。选择题练习:1 .下列理解I不正司的一项是A. “梦回”领起下文,表达了作

19、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B. “塞外声”是指塞外边境悲壮粗犷的战歌。C.末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遗憾。D.这首词是作者写给好友陈同甫的,抒发了作者的思念之情。2 .下列理解园碉的一项是A. “破阵子”是正标题,“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是副标题。B. “八百里”和“的卢”都是烈性的马。C. “醉里挑灯看剑”,写出词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D.这首词上阙写战斗激烈,下阙写理想破灭。3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醉里,二句是作者酒醉挑灯看剑回忆战场。B.词的上阙描绘沙场点兵,表现出军容雄壮士气高昂的场面。C.词的下阙全部写实,为收复失地赢得建功美名头发都白了。D.全词表现了作者报国之志

20、难酬,抒发了无限的感慨与悲愤之情。4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句连用三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8. “八百里”原是牛名,这里语意双关,亦兼指连营之广。C.连营分炙、沙场点兵、英勇杀敌词里的英雄正是词人的化身。D.全词首尾写梦境,中间写实,抒发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5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主要是勉励好友陈同甫英勇杀敌建立功名。B.这首词主要抒发了词人报国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C.这首词主要抒发了词人当年在战场上杀敌的豪情。D.这首词主要描写了词人当年在军营中的生活场景。6 .下列理解|不正确旧勺一项是A.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充分表现了辛弃疾“沉郁顿挫”的

21、风格。8. “醉里挑灯看剑”是词人现实醉态的写照,表现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C.这首词的“壮”主要表现在:壮美的军旅生活、壮阔的战斗场面和雄壮的感情。D.整首词按照“醉态一一梦境一一现实”谋篇布局,层层递进,不仅揭示了理想与现 实的矛盾,更突出词人欲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沉痛悲愤。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一)1 .曲中“杨花雪”的意思是2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四块玉”是曲牌名。B. “一点”表现出相思之少。C. “袖”体现主人公目送爱人急切之情。D.两个“又”强调了主人公依依惜别之情。(-)1 . “斜”在词中的意

22、思是2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自绝”间接表达了主人公缠绵的相思之情。B.“溪遮”是说曲折的溪流,巍巍的高山遮挡了视线,看不到情人的身影。C. “人去也”似一声长叹,饱含着主人公离别的伤痛。D.整首小令景中含情,表达了一个女子真切、深切的离愁。(三)1 .这首小令的曲牌名是2 .下列理解匡画的一项是A.整首小令再现了离别时的场景。8. “一点相思”写出了分离后相思之少。C.这首小令表现了主人公缠绵的相思、真挚的爱情。D. “杨花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雪花之美。(四)1 .这首曲的作者是 朝的2 .下列理解匡画的一项是A.本曲作者与白朴、张养浩、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B.

23、 “凭” 一句表明所写的时节正值冬季。C. “一点”中的“一点”表明主人公的愁绪若隐若现,似有似无。D.本首散曲前三句直抒胸臆,后四句寓情于景,表达了女主人公深切的离愁别绪。选择题练习:1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儿时绝”意思就是不能断绝。B.“凭阑”即凭借着栏杆。C.两个“又”强调离别的不得见。D.这首曲抒发了离别相思之情。2 .下列理解医画的一项是A. “一点相思几时绝”是主人公向心上人发出的痛苦追问。B. “凭阑袖拂杨花雪”写主人公登高赏花却杨花纷飞触景伤情。C. “溪又斜,山又遮”体现主人公想多看一眼心上人的心境。D.整首作品描绘了主人公与心上人分别是难分难舍的心情。3 .

2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能理解古诗文中词句的含义,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四年的实词积累量达到150个左右;能了 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或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 能欣赏优秀的古诗词的意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4)能背诵一定量的文言诗文,四年的背诵总量在10000字左右在课外阅读中提到:能独立阅读课外浅易的文言诗文。能结合自己的已有积累,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读 懂文言诗文的内容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手册(2013)中对文言文的考试目标:(1)能默写规定范围内的文言诗文。(2)掌握150个文言实词的含义。(3)掌握“之、其、而、以、何、于”等

25、虚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4)掌握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相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5)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6)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7)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8)能理解和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倾向。2013年文言诗文课内篇目以及默写篇目(打号的为默写篇目)六年级(上)为学观沧海望岳饮湖上初晴后雨十迢迢牵牛星(每周一诗)六年级(下)天时不如地利橘逾淮为枳钱塘湖春行黄鹤楼山居秋暝十送友人雨晴(每周一诗)七年级(上)伤仲永A.这是一首描写离别情绪的小令,表现女子浓烈的相思之情。B.此曲外在的自然景物并非主人公心情的寄托,它只是更加强化了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苦闷。C.小令感情深挚,

26、构思巧妙。语言自然朴实,但又婉曲柔媚,充满诗情画意。D.小令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以景衬情,言尽而意不尽,境界浑厚;第二层直抒胸 臆,写离别相思之情。4 .下列理解园硼的一项是A. “自绝”写出了女子与爱人在分别之时,难舍难分,哀婉凄苦之情。B. “凭”一句,女子凭栏远眺,凝望爱人远去的背影,伤心欲绝,眼前美景却衬托 的是离别的悲情。C.此曲的结尾把相思之苦推向高潮,写出了与爱人别离的伤痛以及难以见到爱人的绝 望。D.全曲围绕“送别”,在写出女子与爱人别离后的痛苦的同时,也形象地写出了女子不 顾山水之隔,要去与爱人团聚的迫切心情。5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自绝”这三句用女子的语言

27、表达她对爱人深深的相思。“难舍”二字情意绵绵, 刻画了一个感情丰富且多情的女性。B. “凭阑”写出女子惆怅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酸楚的眷恋之苦。而一个“拂”字则 是女子用行动表达她对爱人的相思之苦。C.全曲围绕“相思”,以言来传相思之深,以形来绘相思之苦,把一位女子波浪翻滚似 的不平静的心情及浓烈的相思之情表现出来。I).作者先巧妙地用飞絮般的杨花来设障,与下文的“溪”、“山”构成层层障碍,情随 景不断变化加深,造成悬念,把相思之苦之愁推向高潮。6.下列句子表达的情感,与“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幽的一项是A.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B.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C.浮云

28、游子意,落日故人情。D.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7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心难舍”刻画女子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B. “杨花雪”是指象杨花一样的雪。C. “人去也”是指女子目送爱人远去后的叹息。D.这首小令以景衬情,化情入景,语意晓畅。天净沙秋十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一)1 .这首散曲的作者是元朝的2 .下列各项中国正画的一项是()A.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描绘出萧瑟、冷清的秋景。B. “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极显速度之快。C.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1) .作者描绘的秋景浸透着自己寂寥

29、、悲凉的感伤。(二)1 .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厢同的一项是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D.乱花渐彼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2.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三)1 .本曲中的“飞鸿”指的是2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闲适的氛围。B. “青山”两句作者选取秋天的景物,由远及近,渐显出一派色彩绚丽的秋景。C. “青山”两句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D.本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处事态度。选择题练习:1.对这首曲的赏析,I不正确I的一项是A.开首两

30、句,将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北B.最后两句写了近处到远处的典型景物。C.本曲是作者渴望隐居生活的内心写照。1) .整首曲写尽秋意,却不着一个“秋”字,笔法自然而传神。2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首二句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8) “一点飞鸿”是活动的生命,给人以恬静、美好之感C.本曲写萧瑟的秋景,使人感受到了沉闷压抑的情感。9) .最后两句诗人用五色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充满诗意。3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和马致远的秋思曲牌名同。B.所描写的时间是秋天的傍晚。C.所写的秋景由萧瑟变为明朗。1) .寄情感于景物表达“愁”

31、绪。4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二句的六个图景都代表着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8) “一点飞鸿影下”使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C.末二句表现了作者心目中的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9) . “青山绿水”是细微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广大的图景。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1 .“断肠人”在这首小令中指的是2 .下列理解分析斥码|的一项是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 一幅深秋景色图。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

32、是主体,写景是为了 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二)1 ,这首曲中“” 一词明确呼应标题中的“秋”。2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B.这首散曲主要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C.前三句勾勒出“秋”色,末二句点出了 “旅”思。D. “古道西风瘦马”是对游子生存状态的具体描写,“瘦”表现了旅人的辛劳。(三)1 .“天净沙”是这首曲的2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为“秋思”,全篇中却无一 “思”字,而景物中处处有“思”情。B.首句中的三种景物,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C. “小桥” 一

33、句写生机盎然、充满温情的家,使人倍感亲切、温暖。D.这首元曲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选择题练习:1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有汉宫秋等。B.曲中作者写乌鸦昏昏沉沉地归巢,以此来含蓄地表达断肠人的内心。C.曲中前三句营造出了一种凄苦的意境,“夕阳西下”更增添了萧瑟感。D. “秋思”就是指在秋天里的思绪情感。2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曲中前三句九处景物,突出画面昏暗、阴冷、苍凉的背景。B. “枯藤”两句写途中见闻,“古道”句为游子境况描述。C. “夕阳”两句直抒游子心理感受:天涯飘泊、悲凉无助。D.本曲表达了游子的吟秋情怀,唱

34、出了天下游子的心声。3 .下列理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昏鸦”的意思是黄昏时归巢的乌鸦。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春天优美的景致。C. “断肠人”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D.这首曲写秋日黄昏旅途的情思。4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副深秋的景色图。8. “小桥” 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 “断肠人”的愁绪。C.此曲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5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

35、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 感觉。C. “小桥” 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 “断肠人”的愁绪。D. “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6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 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 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二1) .

36、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 动人心魄的力量。7 .对这首曲的赏析,正硼的一项是A. “秋思”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所发的情思。8 .曲中凄凉与温馨的景象交织,催发了游子的感触。C.曲中“古道西风瘦马”与“断肠人”等词句表明了游子漂泊之感。D.前三句用九个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氛围。水仙子咏江南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芟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 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飓,爱杀江南。(一)1 ,曲中最能体现诗人对江南情感的词语是2 .对本曲理解丽的一项是A.“水仙子”是这首曲的标题,“咏江南”是本曲题旨所在。B

37、. “芟荷丛一段秋光淡” 一句点出所写的是秋天的景致。C. “卷香风十里珠帘” 一句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江南人家的富庶。D.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魅”两句描绘出一派祥和之景。(二)1 .“晴岚”的意思是 O2 .下面对这首小令理解斥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小令着重描写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象。B.这首小令主要表明了江南水乡人家的富裕。C.这首小令集中表现了江南风物的名丽娟美。).这首小令充分表达了真切喜爱江南的情感。(三)1 .这首小令的作者是 朝的2 .下列理解怀正确|的一项是A.本曲用到了 “一”、“两”、“再三”、“十”等词,具体准确地表现了江南水乡景物的 特点,呈现出一幅真实的画面。B.

38、本曲在景物描写上动静结合,既有江上雾霭弥漫、烟云缭绕的静态之美,也有沙鸥 起舞、风吹帘动的动态之美。C.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购”先写远方的画船,再写近处的酒店酒旗,条理清晰, 而且极富层次感。D. “爱杀江南”中的“杀”有口语色彩,表示程度之深,充分表现出作者对江南真切的 喜爱之情,凸显了主旨。选择题练习:1 .对这首曲的赏析,I不正确I的一项是A.首句画出一幅天然美景,江南经晴日照射,氤氯荡漾,更显烟水迷茫之致。B.“画檐”是指南方砖瓦房屋彩绘装饰的屋檐,屋檐相接说明人口稠密。C.“看沙鸥舞再三”描写了动态景物,平添了几分闲适自得的怡然。D.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的”对仗工整,

39、远写天际之画船和风中之酒旗,境界开 阔。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差荷丛一段秋光淡”的“淡”用得好,增添几许诗意盎然的摇曳之姿。8.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网”呈现出动态之美。C.作者所描绘的江南美景融自然风光和市井风光于一体。D.此曲写江南水乡春景。3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两岸人家接画檐”写出了两岸人家房舍鳞次栉比。B. “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是对江南人家富裕生活的描绘。C. “酒旗儿风外触”生动写出了江南酒家的热情好客。D. “爱杀江南”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真切的喜爱之情。4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咏江南”的“咏

40、”是“赞美、歌颂”之意。B. “看沙鸥舞再三”从动态的角度表现江南美景的生动、活泼。C.“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的”突出了江南水乡的富庶祥和。D.曲中大量运用数词是为了衬托出江南景观的精巧柔美。5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接画檐”再现两岸房舍鳞次栉比。B. “十里”体现了江南人家极其富裕。C.此曲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春色。D.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真切喜爱。6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照晴岚”的意思是阳光照耀,江上腾起薄薄烟雾。B. “看沙鸥”两句是对江南人家富裕生活的描绘。C. “画船儿”两句写一方频频召唤,一方倦旅来投。D.这首曲景物迭出,各具情态

41、,表达了欢快的情调。7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是对偶句。B. “卷香风十里珠帘”表现了江南水乡繁华的情景。C. “看沙鸥舞再三”为江南美景平添了儿分青春活力。D. “爱杀江南”一句与全曲风格不和谐,使本曲主旨弱化了。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型扫描】2009 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垠、为屿、为蟆、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

42、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1 .上文选自小石潭记,作者是 O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文章 O答案:柳宗元、捕蛇者说。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答案:因为这里环境太冷清,不可以长时间的停留。3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鱼的姿态和情趣。8 .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的感受。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答案:B答题思路:第1题主要考察文学常识的记诵,在平时中要养成准确严谨的习惯。第2题翻 译句子中的关键字是

43、“以、清、居”,随后再逐字翻译。第3题B选项中说第三自然段中 写出了小石潭的源头,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不可知其源”的意思是“不知道小石潭 的源头在哪里”。2010 年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 .本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答案:宋苏轼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答案: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3 .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句交代了夜

44、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B、第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C、第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景。D、第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答案:A答题思路:第2题翻译句子中的关键字:寝、相与,于,后半句的主语是“我们”,不同 于前半句,因此要将主语补上。“于中庭”是介宾短语,在“步”动词后面,形成了介宾 短语后置这一文言语法现象,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按“于中庭步”这 一顺序来翻译。解答第3题,先看文章第一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交代了夜游的 时间,“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交代了夜游的原因,而夜游的地点是在第二句“遂至承天 寺、步于中庭”交代了夜游的地点。2011 年蒋氏大戚,

45、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弹其 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疡,往往而死者 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 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a 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 乐1 .上文节选自课文,作者柳宗元是

46、(朝代)的作家。(2分)答案:捕蛇者说唐朝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谨食之,时而献焉。答案:(我)小心地喂养那些毒蛇,到了规定献蛇的时间我就把蛇献上去。3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蒋氏上交捕来的蛇是为了抵充税赋。B.上文写出了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现实。C.凶残的官吏把乡里搅得鸡犬不宁。D.蒋氏的生活态度是随遇而安。答案:D答题思路:第2题翻译句子的关键字:食、时,代词“之”要写出具体指代的内容,补上 前半句的主语“我”,最后是整理语言表达。第3题D选项中“随遇而安” 一词的意思是: 处在任何环境都能适应并感到满足,而文中的蒋氏在无奈的情况之下,才选择了 “捕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