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答案【学生专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答案【学生专用】.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答案【学生专用】(时间:60分钟 分数:100分)班级: 姓名: 分数: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考古研究发现,中原地区彩陶向周围地区施加影响的年代和到达的区域,与传 说中教民制作陶器的炎帝所处的部落联盟兴盛的时间、空间一致。其中可以相 互印证的历史信息是( )A.彩陶最早出现在中原B.长江流域文化领先C.先民已掌握制陶技术D.炎帝鼓励创造创造2、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以下关于安史之乱的原因,说法错误的 是()A.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B.朝政腐败,社会矛盾尖锐C.节度使势力膨胀,内轻外重 D.人民赋役繁重3、南宋诗
2、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 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表达了南宋统治者怎样的心 态?()A.立志北伐,收复中原B. 一心求和,与金对峙C.偏安江南,不思进取D.开展经济,向往和平4、他曾发布檄文,指斥宦官当政,纲纪紊乱,并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 害,受到民众拥护,队伍开展迅速。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的农民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B.黄巾起义C.黄巢起义D.李自成起义5、“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 句。唐末农民起义()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C.平定了安史之乱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6、
3、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 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容许)刺举(检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B.单独掌握地方军政权C.单独掌握地方财政权D.兼有监察权和行政权7、“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縻俱丰 实。”这首诗描写的繁荣景象出现在()A.唐高祖李渊时期B.唐太宗李世民时期C.唐玄宗李隆基时期D.女皇武那么天时期8、“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以下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 交往的是()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C.忆
4、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D.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魔9、“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 来。”该诗赞颂了秦 王嬴政哪项历史功绩()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兼并六国,完成统一C.修筑万里长城D.书同文,车同轨10、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见,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11、以下图是“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施的150项重点工程工程比例分布示意图。这说明当时我国()A.工业工程的均衡开展C.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A.工业工程的均衡开展C.建立了完整工业体系B.大力开展重工业D.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
5、球通史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是这样描述它认为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兴起于黄河流域北部。那时,中国人已经学会织造丝帛,创造了他们独 特的文字系统,掌握了制造美观的陶器和青铜器的技术依材料推断,作者 认为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应是()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13、在我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的诞生。这位皇帝是()A.秦始皇 B.孝文帝 C.隋炀帝 D.唐太宗14、“1929年,我国青年考古工作者裴文中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开掘出一个完 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他兴奋地断定,这是远古人类的遗骨。”材料中的“远古人类”是()A.元谋人
6、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15、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了()A.知州B.通判C.转运使D.宰相16、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说明北宋()A.与辽保持长期的和平B.军队战斗力得到提高C.解除统兵将领的兵权D.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17、原始人类的某一行为被誉为“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这是指原始人类( )A.学习制作陶器B.能够制作工具 C.学会用火 D.能够直立行走18、中国古代制瓷水平高超。陆羽在茶经中记载的“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的现象出现在()A.商朝B.西汉C.隋朝D.唐朝19、有
7、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所传播的西方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将统治中国人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翻开了缺口。这说明戊戌变法()A.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D.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20、汉初,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张“顺民之情,与之休息”。其思想来源于()A.道家学说B.墨家学说C.法家学说D.儒家学说21、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是()A.辽 B.西夏 C.金 D.元22、唐太宗曾问魏征什么是明君,魏征回答说:“兼听那么明,偏信那么暗。”魏 征还经常劝诫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骄戒奢。唐太宗深以为然,常以征为镜。材料主要说明唐太宗()A.轻徭薄
8、赋B.虚心纳谏C.减省刑法D.注重文教23、“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这段材料出自山海 经。与这段材料相关的事件是()A.涿鹿之战B.盘古开天辟地C.尧舜禅让D.大禹治水24、唐朝的一位君主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位君主是()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25、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转移的过程,至南宋时最终完 成。以下关于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开展的原因,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南方为少数民族政权,政治清明B.南方战乱相对较少C.北方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二、非选题(第
9、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 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卑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 任高官。摘自中国历史材料二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 “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1)材料一、材料二中选拔官吏的标准分别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2、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我国的首创。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
10、郎,暮登天子堂”式 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 了个人的奋斗精神。摘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科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 雄入吾段中矣! ”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材料三东晋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示意图(1)材料一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机制始于哪位皇帝?其确立的标 志是什么?(2)从材料二可知,科举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科举制度实施的根 本目的是什么?(3)结合所学分析材料三中北宋平民之所以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最高的 政策性原因。分析这一政策对宋代政治的积极影响。(
11、4)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科举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3、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尊诚信,虔奉观盟,以 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 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比弱于秦,而扰有可以不赂(意为赠 送财物)而胜之之势。以天下之大,而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苏洵嘉裕集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谁? “北朝”指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2)材料一中“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谓什么?解释其含义,并说明这 一规定始于什么盟约?(3)概括这个盟约订
12、立的背景,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这个盟约。(4)材料二中的作者是哪朝人?议论的是哪段历史?(5)苏洵“证史”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C2、D3、C4、C5、A6、D7、C8、D9、B10、B11、B12、B13、C14、B15、C16、D17、C18、D19、A20、A21、D22、B23、A24、B25、A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1、 (1)材料一:出身门第的高低;材料二:才能.(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也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
13、神.2、(1)隋炀帝;进士科的设置。(2)皇帝(统治者、唐太宗);维护统治。(3)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 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4)机会均等,公平。3、(1)宋真宗,契丹族建立的辽。(2)岁币,北宋每年送给辽的银、绢等钱物。澧渊之盟。(3)背景:宋军打退辽军,辽军请求议和,由于宋真宗害怕战事,主张议和。 评述:对北宋而言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客观上, 给边境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双方开展边境贸易,加强 了边境地区同内地的联系。(4)北宋人,议论的是战国时期秦灭六国的历史。(5)目的是让北宋统治者以历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