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数学教案.docx(7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求平均数数学教案浙教版数学四下: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教案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74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例2的学习,能初步理解移多补少或剪长补短的简洁的教学思想方法,了解平均数的实际含义。 2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实质是各数量的和数量平均数。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求平均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驾驭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打算 拔河竞赛的绳子、秤(称人体重量用的)、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开展活动,导出问题 1全班同学都到操场上实行拔河竞赛。 (1)留意选择一、二组6人、三、四组6人。 (2)老师选择一、二组气力,个子最小的6人
2、,选择三、四组气力,个子最大的6人。 (3)结果有什么不同?第一次交锋输赢不明,持续时间长;其次次交锋时间短,不比亦知输赢。 (4)宣布竞赛规则。(6个人的总体重要相同)(两个队的总重量不变)(相同重6人或轻重搭配) (5)自报体重,验证体重。 一、二组先选择6人,称好体重的总重量,然后算出平均数,由三、四组的平均体重较接近的6位同学参与竞赛。 2设问:为什么要求两个参赛队的体重相等? (读竞赛有关规则) (二)自学自问,感知平衡 1自学课本第73页中的打算题。 (1)是否只有搬动的惟一方法,即总共有多少,堆成了3堆,每堆有几块? (2)可以机械地数出一共有多少块。 (3)可以把三堆加起来,求
3、共有多少块。 (4)可以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块? 2先算例2,再看结果。 由投影出示例2,每位同学自己独立计算。 例2:(1)体育熬炼小组的5个同学,身高分别是146厘米,152厘米,149厘米,147厘米,151厘米,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 (2)校对答案:予以评价。 (每一个组派一名学生介绍计算过程) (3)自学课本例2,自我校对,自我评价。 (三)练习试一试,开展比一比 1出示课本第74页中的试一试: 第一中队的少先队员捡麦穗。各小队捡麦穗的重量是:第一小队845克,其次小队913克,第三小队1014克。平均每个小队捡麦穗多少克? (分四组进行竞赛。分两步:第一列式,其次计算) 2
4、比一比。 (1)先叙述列式。 (2)再进行计算。 (3)评出优胜组。 (四)练一练第75页第1、2两题(要求课堂完成) (五)课堂小结:平均数=各数量的和数量 (六)作业:作业本第6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导学内容: 平均数 导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计算简洁的平均数的方法。 2感知平均数的范围。 3培育应用所学学问合理、敏捷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的实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打算: 老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自己的身高 导学过程: 一、预学-谈话导入
5、 师:期末考试成果出来了以后,要想比较蓝鑫小组和长敏小组哪个小组的成果好一些,怎么比较呢? 生(预料):比较总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总分高。 生(预料):这样不公允,我们小组三个人,他们小组四个人。 生(预料):应当比较平均成果。 师:对,应当比较他们两个小组的平均成果。在我们数学的统计中,平均成果也有一个名字,它叫做平均数。 每年的四月七日是世界卫生日,环境卫生对我们的身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爱护环境,我们学校的环保小队利用周末的时间去收集了许多的废旧塑料瓶。出示课件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平均数教案 一、课件出示自学小贴士,学生独立完成 1、自己想方法找出这几位同学收集的废旧饮料瓶的平
6、均数,你有几种方法来解决。 2、这个平均数表示什么?它是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 3、平均数与这组数相比,你有什么发觉? 独立完成后组内做好分工,在组内沟通,看谁说得好,看谁听得仔细! 二、互学-小组沟通,展示点拨 1、小组沟通 师:已经计算出来的同学,小组可以在小组里面沟通一下你的方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做的又对又快! 生(预料):可以通过画图表来解决,每个人先都画出11个,然后将剩下的8个平均分下去,每人就是13个了; 生(预料):把他们每个瓶子用一个圆圈表示,再进行移动,使每个人的瓶子一样多为止,这样把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小明移两个给小亮,这样每个人就一样多了; 生(预料):可
7、以把全部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2、展示点拨 汇报预料 生1(预料):我们组认为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终每个人都是一样多; 此时可展示移动瓶子的过程; 生2(预料):我还有一种方法,可以把全部的瓶子加起来,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平均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 生3(预料):平均数就是把收集瓶子的总数平均分给4个人,每个人得到的数量。它不是实际每个人收集废旧饮料瓶的数量;(二年级学习的平均分的学问) 生4(预料):平均数与这组数据相比,它不等于少先队干部收集废旧瓶的实际数量,(它比最大的数字要小,比最小的数字要大,居于这两个
8、数中间)。 师通过超链接小明下水游泳的问题,学生通过题可知平均数非实际数量,它大于一组数最小的数,小于一组数中最大的数。 讲解: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小红的瓶子移给小兰?(小红的多,小兰的少)这样把多的移补给少的,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我们叫这种方法为“移多补少法” (板书“移多补少法”)。我们还有一种方法,(14+12+11+15)4=524=13(个),就是先求出这四个人收集的瓶子的总数量52(板书总数量),然后在除以总份数4人(板书总份数),13表示什么意思?他们每个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那么这个式子应当怎么表示呢?(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归纳整理,总结方法:我们用“
9、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都得到了平均数是13个。平均数的求法:(1)移多补少;(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特征:它比一组数据中大于最小的数,小于最大的数,它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状况。 三、评学 1、巩固反馈 我们首先回到可得起先的时候这几位同学的介绍他们的身高,现在我们能计算出他们的身高了吗?(生齐做,选代表回答他的解答过程) 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挚友捐书的状况。 姓名 杨欣宇 王 波 刘真尧 马 丽 唐小东 本数 8 6 9 8 14 平均每人捐了几本? (869814)5 455 =9(本) 2、拓展提升 哪一组的成果好? 第一小组口算成果表
10、 姓名 孙红 丁晓 周玉 李丹 合计 正确题数 14 10 11 9 44 其次小组口算成果表 姓名 张华 王明 赵雪 合计 正确题数 10 12 14 36 第一小组:(14+10+11+9)4 =11(道)答:第一组平均每人做对11道题。 其次小组:(10+12+14)3 =12(道)答:其次组平均每人做对12道题。 3、评价小结 通过今日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小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法”和平均分的方法算出平均数是多少。 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无处不在,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话 1.春节期间丽江旅游人数平均每天为3万人。 2.丽江旅游收入平均每天为500万元。
11、3.丽江今年三月份平均每天气温是15摄氏度。 4.我校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是岁。 5.我校三(1)班平均身高是120厘米。 6.王老师家2022年平均每月用电85千瓦时。 7.西部最缺水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只有3千克。 附:板书 平均数 移多补少法: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最终每个人都是13个。 平均分: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14+12+11+15)4 =524=13(个)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平均数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第单三元分类与整理 【教学目标】 1.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动身,让学生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驾驭简洁的分类计数的方法。
12、 2.让学生经验和感受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简洁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3.使学生经验简洁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分类的结果,初步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学会按不同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并用简洁的统计图、表表示分类的结果。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的含义、方法及目的,体会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 【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 1.出示图片,引入新课。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最近表现的特殊好,特殊爱动脑筋,今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礼物,谁知道老师一共带
13、来多少件礼物啊? 生1:一共有六件礼物,有三个大的礼物三个小的礼物。 师:真棒!你是根据大、小来分的(板书大小)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一共有六件礼物,蓝色的有四件,粉色的有两件,所以有六件礼物。 师:那他是按什么来分的啊? 师:真棒!几位同学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把这几件礼物数了出来,今日咱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分类的学问(板书:分类)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引发学生爱好,体现数学学科素养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二、新授 1.分类: 春天来了,老师想领同学们去公园玩,看到公园门口这么多美丽的气球你情愿把它们分分类吗?那我们可以如何分类呢? 生:按颜色分类(师板书:颜色) 师:还有不同看法吗?
14、生:按形态分类(师板书:形态) 师:那今日我们就先来根据形态来给气球分分类,请同学们按形态把气球摆一摆,再数一数每种气球有多少个,收集数据,把结果记录在格子里,现在起先。 同学动手操作,老师巡察 师:请你坐好,老师刚才巡察的时候发觉咱班同学们整理的可真好啊,老师拿了一个同学的作品请他给大家共享一下他整理的结果。 师问生1:你能和同学说一说为什么这样摆吗?(摆成一堆一堆) 生:我把一样形态的放在一起了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行吗?好请回 师问生2:那你为什么把气球摆成一排一排的呢? 生:这样更简单数 【设计意图:培育学生动手实力,让学生经验和感受收集与整理的乐趣】 2.整理 师:那我们看这位同学的作
15、品,你们能一眼看出来谁最多谁最少吗?你们是怎么数的这么快的?我还没来及数呢! 生:看那个最长哪个就最多,哪个最短哪个就最少 师:哦!你们是通过长短看出来的,老师这里也有个作品,我一摆出来就发觉糖葫芦型的和心形的一样长,那他们一样多吗? 生自己发觉须要根据一个对应一个的标准来数 师:为了让我们的图更加清楚我们还要一起补上一些内容,我在图的下面画上一条横线告知大家我是从这里起先数的,在下面标记,第一列都是圆形的,其次列都是糖葫芦型的,第三列都是心形的,这下就能让看图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我画的是什么意思了。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图来表示我们的结果。我发觉还有许多同学有许多有创意的作品(收集同学作品进行展示)
16、师:我发觉这些美丽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们发觉了吗?他们都是用什么来记录结果的? 生:用数来记录结果的 师:我们刚才用图来记录结果的这一次用数也能记录结果(利用学生作品制作表格) 师:我们先横着来看,第一行都是生:形态,其次行是生:个数。我们再竖着来看,通过视察第一列你能知道糖葫芦形态的有几个吗?视察其次列你又知道什么了?老师在这里加上几条线你会发觉它特殊像一张 生:表格。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你们不仅把这些气球进行了分类,而且还能把它们整理成图或者表,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分类与整理。(板书整理) 师:呀!老师突然发觉我有一个气球忘放进去了,快帮老师出出办法,这个气球应当放在哪?(师举起
17、一个粉色心形气球) 生:应当放在心形的气球上面 师:可是我黑板上的气球没有粉颜色的啊,为什么也能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心形的 师:因为我们是根据形态来分的,不管什么颜色只要是这个形态就得放在这里。那我们现在又增加了一个心形的气球我们的表该如何变更呢? 生:心形下面的3改成4. 师:呀!这里还有一个兔子形的气球(老师举起一个蓝色的兔子气球)这该放哪啊? 生:应当单独放在一行,因为他是单独一个形态 师:那我们的图和表如何变更呢?图的下面画上一个兔子形态,表示这一列是兔子形态的气球,表格里第一行加上一个兔子形态,下面写上1表示有一个兔子形态的气球(更改图和表)这下我的表格完整了吧,那为什么同样都是增
18、加一个气球,你们一会变了个数,一会又让我增加了一列啊? 生:因为它们的形态不同 师:同学们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虽让增加了一个气球,可是心形气球只增加了一个,而小兔子形态的气球却增加了一类,你们学会了吗? 【设计意图:培育学生视察和总结问题的实力,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制作图和表格的过程,对学问有更深的理解,设计情景,培育学生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 师:春天是出游的好季节,不光老师爱出去玩,同学们肯定也特殊爱出去玩吧?老师到了游乐园门口就看到了好多的同学都和爸爸妈妈一起来郊游了!你们能给这些人分分类吗? 生1:可以按大人和小孩分类 师:还可以按什么分类? 生2:可以按男人女人分类 师:还有吗? 生
19、:按左右、家人等等 师:现在老师要带领大家进游乐园了,看看我们到哪了?可是到了售票处我就想你们那么多的分类标准,我该选择哪种呢? 生:按大人小孩分类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大人20元,小孩10元。 师:好了,我们接着往下走,这一站我们该选择哪种分类方法更好呢? 生:分男女 师:你们怎么不选大人小孩了? 生:因为这次要进男更衣室和女更衣室了。 师:看来虽然给这些人分类的标准有许多,但是依据详细状况我们要选择适合我们的标准来进行分类。刚才的这两个情景都是老师遇到的困难,现在就请同学们帮我解决这两个困难,真正的给这些人分分类,老师给每个同学打算了一张小卷子,先细致看一看老师想请大家帮我什么忙,把这
20、些人按什么来分类呢? 师:看看你的卷子,谁能告知我你是帮我什么忙?按什么标准分类? 生1:按男女分类 师:你来给大家看看你从哪看出来是按男女分类的?(生指表格) 师:还可以按什么进行分类? 生2:可以按大人和孩子分类 师:除了按男女分类和按大人孩子分类还可以怎样分类能?选择一种你喜爱的分类标准记录在表格里。 师:同学们已经帮老师解决了两个问题,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都是这么些人分类,可是为什么两次分的结果不一样啊? 引导生说:因为标准不同,所以结果不同 师:标准不同、结果不同(板书)但是有什么是没变的? 生:总共的人数不变 师:表扬同学。你不仅找到了他们的区分还找到了不变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
21、过生活中遇到的实际状况感受遇到不怜悯况分类的标准也不同】 三、课堂总结 师:分类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分类的现象? 生:垃圾分类、超市分类、书籍分类、药品分类 师:垃圾分类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环保,超市分类、药品分类可以便利我们的生活,分类在生活中的作用可真大啊,以后在生活中你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用今日学习的学问去解决啊?信任你们肯定会解决好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师:现在立刻就要下课了,你能和你小组的成员沟通你本节课的收获并派出代表把你们的收获共享给大家吗? 学生共享 师:同学们,今日我们不仅一起学习了把一些东西进行分类,还能够把分类的结果进行整理,整理成图、整理成表
22、,同学们还知道了标准不同结果不同,而且同学们我们今日学习的这部分内容就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统计与概率的原型,信任你们肯定会解决好今后遇到的问题。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的相识数学教案 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平均数的相识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化课本数学五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31 :教案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通过详细的事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 2、知道求“平均数”的一个基本方法-平均数=总和个数; 3、知道平均数是个“虚拟”的数,它的取值范围在该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 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际动身,让学生通过视察、比较、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了解和驾驭求平均数的
23、意义与方法, 2、培育学生肯定的估测实力,能对平均数的结果做出简洁的推断和预料。 3、培育学生具有合作沟通的意识和实力。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用途,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欢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 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教学打算】 教具打算:夹玻璃球的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嬉戏导入: 1、师:老师这里有200个玻璃球,要平均分给我们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能分到几个玻璃球?怎么算出来的?为什么要用除法来做? 生:2005=40(个) 平均分 2、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玩夹玻璃球的嬉
24、戏,先听清嬉戏规则 (1、不能用手拿2、掉在桌上和地上的不算,时间:30秒钟。好,谁情愿来做裁判,帮大家看时间?我也加入一组玩。) 3、请小组长负责统计每组夹玻璃球的总数。 按组汇报板书 【教学策略说明:从夹玻璃球的嬉戏导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学问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爱好。】 二、探究新知: 1、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凹凸是怎样的? 2、师:就请大家把自己这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算一算。 生:汇报各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 师:这些表示各个组平均每人夹玻璃球的个数叫作“平均数”,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 师:算出了平均
25、数,现在可以比出夹玻璃球水平凹凸的名次了吗? 3、师:在平常的生活中像这样的事还有许多,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做一个公正的裁判,出示: 同学们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 年龄低年级组中年级组高年级组总分760588480人数865 师: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4、通过第一个嬉戏和为集体舞竞赛排名,谁能说说求平均数的方法是什么? 板书:总和个数=平均数 5、例题教学 师:同学说得很好,现在来看看这几座大桥,你们都相识吗? 师:现在老师把五座大桥的长度告知你们,请你们用计算器帮忙算出五座大桥的平均 长度是多少? 师:完成后翻开书P31进行校对并读一读书上是怎样介绍平均数的。 师:(媒体上)在这道算式上,括号里
26、的一组加法运算表示的是什么?5表示什么?得到的最终结果叫什么? 师:这个平均数6584.6米又表示什么意思?那么这五座大桥的长度有没有等于这个平均数的?说明平均数不是一个实际的数,它是一个“虚拟数”。 师:再来看看我们一开 始做的两组题,2005=40是平均分,40是一个什么数?而右边一列算出每组夹玻璃球的平均数是个什么数? 6、了解了平均数的一些学问后我们来看这道题 有一篮子鸡蛋,每个鸡蛋的重量如下: 56g,55g,54g,58g,55g,53g,54g 先请同学估计一下这篮子鸡蛋平均一个有多重?你是怎么想的? 生:试做并沟通 (56+55+54+58+55+53+54)7=55 (g)
27、师:请将平均数55与每个鸡蛋的实际重量比一比,结果怎样?这道题算出的平均数与条件中一些数据会一样,是不是平均数就变成实际数了?为什么? 师:视察平均数和每个鸡蛋的重量,你发觉了什么? 7、小结:今日我们学了什么学问,怎样来求平均数?还明白了哪些道理? 【教学策略说明: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凹凸引出要“算出每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比”,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让同学们依据跳集体舞得分统计表来排名,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实际作用以及计算的方法:总和个数=平均数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选择题: 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中是最矮的一位。
28、下面表述正确的是( )。 (1)他的身高是160 cm 。 (2)他的身高是160 cm 以下。 (3)他的身高是160 cm以上。 (4)他的身高以上三种状况都有可能。 2、拓展题: 有3包糖,第一包35个糖,其次包有40个糖,第三包有45个糖 有3组小挚友,第一组12人,其次组有8人,第三组有10人 怎样分糖,比较合理? 四、总结: 你们今日学会了什么?有什么不懂要问的吗? :教案设计说明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探讨,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将“平均数”支配为统计中的一个重要学习领域,强
29、调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本单元是由平均数的相识,平均数的计算和平均数的应用三个部分组成。本课则是第1课时,让学生相识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驾驭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征数,它能反映统计对象的集中趋势,用途很广泛。所以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驾驭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本课的“平均数”和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结果是不同的,要弄清“虚拟数”和“实际数”是教学的难点。 (一)从夹玻璃球的嬉戏导入新课 1、先让学生将200个玻璃球,要平均分给五个小组,引出2005=40(个)平均分的意义。 2、接着组织学生玩夹玻璃球的嬉戏。 3、请小组长负责统 计每组夹玻璃球的总数,按组
30、汇报结果 这个开头既很快的复习了平均分的意义,又特别吸引学生,大大地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嬉戏其实就 是“数学化”的过程,它对于培育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视察、思索问题有着实际的意义。由熟识的生活情景引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学问产生亲切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爱好。 (二)、探究新知。 1、比一比每组夹玻璃球水平的凹凸引出问题-因为每组人数的不同,看夹球的总数比哪组夹玻璃球的水平高,有学生认为是不合理的,由此引发-“怎么比才合理”,通过学生的探讨问题最终获得解决的方法,“算出每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比”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意义。 2、让同学们依据跳集体舞得分
31、统计表来排名,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和实际作用以及计算的方法。在两个生活实例的引导下 ,学生就比较内容能够得出总和个数=平均数的结论。 3、有了上面两道题的铺垫,书上P31的例题我就让学生去体验求平均数的完整过程与方法。 4、了解了平均数的一些学问后让我让学生来看这道题“有一篮子鸡蛋,每个鸡蛋的重量如下: 56g,55g,54g,58g,55g,53g,54g 先请同学估测这篮子鸡蛋平均一个有多重? 再计算”。这道题是例题下的试一试,因为数字比较小而且较接近,所以我利用学生估测的结果和实际的平均数引发探讨出“平均数”是个虚拟数的的意义所在之处。以实例来证明,有利于学
32、生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支配了基础题和拓展题,基本题就是选择题,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真正含义,也是检测本课学问目标是否达标的有效方法。 拓展题让学生悬念顿生,迫使他们自觉 产生思维碰撞,多角度思索问题,激励学生 充分发表看法,从而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一般方法。 总之,这堂课力求使既定的三维目标都能达到并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树立应用意识,能够初步形成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实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社会,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教学反思 “平均数”是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统计”教学的主要内容,涉及的学问点包括平均数的意义,计算简洁数据的平均数等。粗略地看,这部
33、分内容似乎无异于传统小学数学的教学内 容,但细致品尝,我们可以发觉 ,虽然学问还是这些学问,但通过这些学问所要传递的理念和思想,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平均数的教学应当呈现出新的气象。本学期,我就以“平均数的相识”开了一堂课,颇有感受。 一、让学生在详细的活动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小学生来说,平均数是表示“集中量数”,这样的专业术语是难于理解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如下情景:分小组在30秒内,玩夹玻璃球的嬉戏,然后统计每个小组夹玻璃球的总个数,最终进行比较哪组夹得多。因为我将每组的人数支配的有多有少,所以学生在比较时提出看夹球的总数比是不公允的,引起争辩,为解决问题大家经过探讨
34、想起了算出每组平均每人夹的个数来比就公允的,从而我很自然的介绍了平均每个人的夹球数又叫做“平均数”。运用统计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内涵,把握平均数的意义。这个教学情景的创设,调动了不同层次的全部学生共同参加,好玩的嬉戏吸引了每一位学生的留意力,这样的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乐在其中,整个学习活动没有一位学生是等待状态的。多变的练习,让学生对“平均数”得到多方面的感受。 二、练习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是必需的,但新课程的背景下,练习也要注入新的内涵,在进行基本训练的同时,努力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感受。本节课在练习设计中,我大幅删减了纯粹的技能训练,每个练习题在保证基本的双基训练功能的
35、前提下,都力图呈现各具不同的侧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在学问技能以外的其他方面得到提升。 小学四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七第1题。 一、素养教化目标 (一)、学问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依据简洁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二)、实力训练点 培育学生分析、综合的实力和操作实力。 (三)德育渗透点 向学生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统计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学问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 2、指导学生试算,驾驭“平均分”的计算
36、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明确“求平均数”的含义;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四、教具学具打算 例2水杯挂图、小黑板、卡片若干、长方体积木16块。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用卡片出示) (38+52)3(7620)7 说出205表示的意义。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通过此题,使学生复习“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结果是每杯水的实际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
37、过上题这样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常听说这样的说法,例如:“火车提速后,平均速度达到每小时120千米”,“我们班的语文平均成果是91分”,“某足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是26岁,平均身高是182厘米”等等,像这些平均速度、平均成果、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都是“平均数”。今日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平均数怎样求呢?它与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肯定要细致体会。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
38、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织探讨: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学生汇报探讨结果,老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状况下,假设水面高度同样高时水面的高度值。 (4)、老师出示第27页水杯图的上半部,问:怎样做才能使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同样高,而得到这4杯水的水面平均高度值呢? (5)、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打算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6)、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
39、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其次种:干脆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人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人3厘米杯中,就可干脆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7)、老师出示第27页水杯挂图下部分(标有平均高度虚线)。 老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刚才通过操作,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改变,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才相等了。也就是说,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
40、高度却发生了改变。而现实生活中,许多求平均数的状况是不允许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160厘米。这个160厘米代表的是两个身高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一部分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也就是说,求平均数并不要;变原来的实际值。由此可见,通过干脆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许多状况下,是行不通的。假如我们不通过操作,干脆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便利呢?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引导学生操作,使学生感知平均数。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建立平均数概念。) (8)、指导
41、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9) 、区分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结果每个杯子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肯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不要求发生改变。 (10)、反馈练习:教材第29页第1、3题。 先读题,口述解题思路,再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通过订正进一步明确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教学例3: (1)、出示例3: (2)、读题,分析题意,组织学生探讨: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干脆比较出哪一组的身高较高,怎么做比较好呢? (3)、依据探讨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 (4)、列式计算: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其次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 =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