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醉花阴》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醉花阴教案醉花阴黄恩红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词的内容,理解词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2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3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建意境的好处教学重点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建意境的好处教学课类型精讲教学方法探讨赏析主要教具多媒体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小组探讨赏析板书设计醉花阴李清照莫道不消魂,通过重阳节把酒赏菊帘卷西风,表达思念丈夫的孤独人比黄花瘦与孤寂的心情课后反思时间阶段目标教学内容老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指导朗读体会情感学生描绘画面学生赏析老师补充订正引导学生体会意境体会本词的写法总结词的意境布置作业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清照
2、的词如梦令,我们从中体会了作者那种酷爱生活酷爱大自然的生活看法,她的生活以及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早年,李清照过的是美满的爱情生活与家庭生活。作为闺阁中的妇女,由于遭遇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她们的活动范围有限,生活阅历也受到重重约束,即使象李清照这样上层学问妇女,也毫无例外。因此,相对说来,他们对爱情的要求就比一般男子要求更高些,体验也更细腻一些。所以,当作者与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面对单调的生活,便禁不住要借惜春悲秋来抒写自己的离愁别恨了。这首词,就是这种心情的反映。从字面上看,作者并未干脆抒写独居的苦痛与相思之情,但这种感情在词里却无往而不在。这是透过一层的写法。二朗读请同学来朗读这首词,让我
3、们从中更好的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朗读,师生点评。三小组自由朗读,说说自己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内容。(想象一幅画面西风瘦菊,佳人对花兴叹的画面)感情基调:孤独、愁闷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孤寂的愁绪。四学生赏析老师订正、点拨、补充。上片与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溢其中。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天气阴沉,香已燃尽渲染寂寥无聊的环境氛
4、围,“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示意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缘由。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时本应当夫妻团聚、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的。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味道在心头。(“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别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示意词中女主子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若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缘由。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
5、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清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这两句写的是佳节照旧,赏菊照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末尾三句设想奇异,比方精彩,“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匆忙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这三句,共同创建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
6、沉重高雅。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胜利。缘由是,这首词的比方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非常紧密,比方奇妙,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五总结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孤寂的心情。补充资料: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赵时诚后,赵时诚赞许不已,自愧写词不知妻子,却又想要赛过她,于是杜门谢客,苦思冥想,三日三夜,作词五十首,并将李清照的这首
7、词夹杂其中,请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说:“只三句绝佳。”赵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本词的最终三句。六自由背诵、默写、检测。七作业自选一首李清照的词,结合对作品的赏析,谈谈你对婉约派创作风格的理解。导入新课指导朗读提问,点评指导学生赏析并订正引导学生体会意境引导学生体会总结补充布置作业学习新课进一步了解李清照朗读,体会情感描绘画面赏析沟通体会作者的感情和词的意境体会写法的特点总结意境了解课外资料作业醉花阴赏析醉花阴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画,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离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
8、只在早晨时刻绽放-回应人:网络白痴发表日期:2022-07-1609:52:58注释:醉花阴:此词调首见于北宋毛滂词,词中有“人在翠阴中”、“劝君对客杯须覆”等句。因据其意,取作调名。双调,五十二字,仄韵。永昼:悠长的白天。瑞脑:即龙脑香,香料名。金兽:兽形的铜香炉。玉枕:瓷枕的美称。纱厨:纱帐,一称碧纱帐。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后即以东篱指代赏菊之处。暗香:清香。这里指菊花的香气。帘卷西风:“西风卷帘”的倒文。黄花:指菊花。评解:这是一首闻名的重阳词,是李清照寄给她丈夫赵明诚的。元伊世珍琅环(左应为女旁)记卷中引外传:“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
9、,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一再,曰: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政(正)是易安作也。”这则轶闻说明此词歇拍三句极为喜闻乐见,李清照论词鄙薄柳永“词语尘下”,这三句实行自我反观的笔法,用西风吹卷帘幕,露现出比黄花更为憔悴的少妇面容,形象地抒写了相思之苦,其意实同于柳永词中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但表达时屏绝浮花浪蕊,而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这既是就眼前取景,又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确乎无“词语尘下”之嫌。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调,使客观环境和人物
10、内心的心情融和交织。用黄花比方人的憔悴;以瘦示意相思之深。上片咏节令,“半夜凉初透”句,尖新在一“透”字。“薄雾浓云愁永昼”,“永昼”多用以形容夏日,而时下已是昼短夜长的深秋季节,可知“永昼”当是一种对时间的心理错觉,作者借此点出了她独守空闺时的度日如年之感。“瑞脑消金兽”,枯坐铜香炉旁,看那炉中的香料一点点地消融,岂不见出作者的孤独无聊?“半夜凉初透”,分明示意了她的辗转反侧,难以成眠。下片“帘卷西风”两句,千古艳传;不惟句意秀颖,且以“东篱”、“暗香”,为“黄花”预作照应,有水到渠成之妙。“有暗香盈袖”,则既烘染了雅淡如菊的情怀,也隐含了“声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古诗庭中有奇树)的夫妇睽
11、离之感。凡此,都有玩赏不尽的底蕴高二语文醉花阴 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前期,抒写词人独居孤独无聊的心绪。“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九月九日通常是秋高气爽的天气,可词人一起先就写了“薄雾浓云”,这应是形容熏香的烟雾,同时也写出词人内心的愁闷。因为相思之情难以排遣,所以倍觉时间的漫长,整日愁苦,度日如年。词人百无聊赖,看着瑞脑香在金兽的香炉里渐渐燃烧,以消磨时间。“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玉枕”,磁制的凉枕。“纱橱”,带木架的纱帐。又是重阳
12、佳节了,夜半的凉意使她难以安睡。词人没有干脆写“每逢佳节倍思亲”,而是详细地描写独宿孤眠,凉气逼人。而写身体的感到凉,其实是写内心的凉,假如赵明诚在她身边,又该是别一种感受了,所以在这凉意中,正是表现了对赵明诚的苦苦思念。上片描写室内的生活,以自己的孤独孤苦写对人的思念。下片把场景移到了室外,写东篱赏菊,寄予相思之情。“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篱”是栽菊的地方,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的诗句。古人有重阳佳节赏菊饮酒的习惯,此时一人在黄昏时赏菊东篱,更增加了对丈夫的思念。“暗香”指菊花的清香,古诗有“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往日两人曾一起饮酒,一起赏花,共同沉醉于沁人心脾的香气之中,现
13、在菊花又传来阵阵清香,但两人远隔千里,无法把香气送给远方的他,借古诗暗写了自己的心情。结尾三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消魂”同“销魂”,形容愁苦哀痛之极,犹如魂魄离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帘卷西风”应是“西风卷帘”,因平仄词序作了调整,但这样写别有意趣,很是新巧。不要说不消魂,西风吹动着帘子送来秋意,菊花随着时令的变冷也将慢慢的枯萎,而憔悴的人比秋风中飘摇的菊花还要消瘦。“瘦”字一般用来形容人,而此处作者把它用来形容花,这是她的创建,如她的“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而又自爱自怜,因相思而憔悴,该比黄花还要瘦了。宋无名氏如梦令有“照旧,照旧,人与绿杨俱瘦”句
14、,清许昂霄词综偶评指出李清照这首词的“结句亦从人与绿杨俱瘦脱出,但语意较工妙耳。”的确词人既擅长学习又擅长创新,在此画出了一幅因离愁的萦绕而魂消形减的自画像。这首词写离别相思之苦,但又没有一个字干脆写相思,写愁苦,然于字里行间又浸透词人的离别之苦,相思之情。词意含蓄,意境空灵,而情怀悠远。尤其是词的结尾三句,受人激赏。据说李清照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明诚赏叹,自愧不如,又有求胜之心,于是闭门谢客,用了三天三夜作词五十阕,并有意把李清照的词混在里面,请挚友陆德夫看。陆德夫赏玩了半天说:“只三句绝佳”,明诚问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正好是李清照所写,可见李清照词
15、的工妙,擅长以清爽自然的语言抒写真挚的情感,堪称词作大家。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积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验了国家危亡,家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找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
16、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验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妙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找,也没有什么须要寻找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予自己空虚孤独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找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四周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心情。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子的愁苦无聊,孤独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其次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其次、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找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17、”刚觉得有点儿温煦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将息”,调养。人在天气多改变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受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改变特殊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季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抗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难过,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这里我们可看到三层意思:(一)雁飞过去了,雁叫声声,凄厉难闻,正令人难过,原来大雁是老相识了,触动我内心的创伤已不止一次,现在又来触动我,使我
18、难过难受。(二)古代有雁足传书的传闻。雁以往是给我带过信的,给我劝慰,现在丈夫已逝,亲戚离散,雁飞过去无信可带,不能再给我劝慰了,使我难过。(三)作者的家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家乡的思念,所以使她难过。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予怀乡之意。词的下片承接上片。“满地黄花积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是指菊花,品种是黄色的。“积累”,指花开之盛,可能是小菊花密密麻麻地开放,不是言落英满地。“憔悴损”指人因难过而消瘦。损,煞,是说憔悴得很。有人认为是黄花“憔悴损”,不妥,因为前面的“积累”不作零落解,菊花是枯在枝头的
19、。“谁”,指自己。“堪”,能够,经得起。菊花盛开,本要摘花插在瓶子里,可人已憔悴,如今还有什么心思和爱好去摘花呢?已经没有赏花的心情了。“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一个人坐在窗边,象守着什么东西一样,百无聊赖,希望天早一点黑下来,看不到窗外一切使人难过的东西,但天偏偏与人作对,越等越觉得时间漫长,度日如年。孤独难耐,好不简单等到黄昏,等来的却是更令人难过的东西:“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风吹梧桐叶,萧萧瑟瑟,本已悲凉,又加细雨滴到梧桐上,更助悲凉。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是位敏锐善感的词人,雨打梧桐点点滴滴,好象敲击着她破裂的心
20、灵,使她哀痛至极。这种种情形不断地熬煎词人,情何以堪?所以词人最终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这种种状况加在一起,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说不清晰,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生意萧条的境况,寄予了极其深厚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词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调,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建了冷落、凄
21、清、孤独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终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词中用了九对叠字,叠字用得很自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前人赞扬她笔力很健。这些叠字用得自然妥当,是经过作者锤炼而得的,使孤独、怅惘、苦痛的感情通过这些叠字的渲染得以尽情的表现。词的语言通俗平易,虽是寻常语,但富有表现力,表现了深刻的内容。声声慢词调可押平声韵,也可押入声韵,词人选用了入声韵,能够很好地表达愁闷的情怀,并多次运用双声字、舌音和齿音字,更加重了凄切悲苦的情调。 关山月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22、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复原,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是古乐府的诗题,前人多用此题写征人边塞之事,陆游却给予这首诗以新的内容。这首诗写在1177年,距1163年南宋与金人议和15年,当时主和派占上风,上上下下充满着一股妥协倒戈的气氛,复原无望,陆游痛心疾首,满怀悲愤写下这首诗,批判统治集团的倒戈政策,怜悯空老沙场的兵士,表达人民渴望统一的心声。全诗十二句,每四句一换韵,自然地分为三个层次。诗以“和戎诏下十五年”开篇,并统领全诗。“和戎”是指与金人订立和议。“戎”是古代汉族对西北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金人。“诏”是皇帝的吩咐和布告。1163年5月,宋进军北伐,但因打算不足,
23、败于符离,宋孝宗在这年的11月下诏与金议和,订立了屈辱的“隆兴和议”。从1163年到1177年头尾正好十五年。从和戎诏下以来,“将军不战空临边”,将士空有杀敌的雄心,却无用武之地,白白地来到边疆上。这个“空”字含有深刻讥讽的意味,边防形同虚设,军队简直成了仪仗队,装饰门面。“朱门沉沉按歌舞”,是说住在深宅大院里的贵族,打着拍子,观赏着歌舞,寻欢作乐。表面上是写贵族的享乐生活,事实上是在写统治集团“和戎”的实质是偷安,以国家民族的利益换取声色之享乐。“厩马肥死弓断弦”,写军营里的战马不是驰骋疆场,在马棚里养得膘肥体壮,白白地老死。战弓也不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却在兵库里烂断弓弦,造成武备废弛的现实
24、。这一句既是“和戎诏下”所导致的恶果,同时又是“将军”句的补充。这四句是一层,用种种事实说明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生,屈辱求和的严峻后果。“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因为“和戎”,住在碉堡里的战士进不能杀敌,退不能还乡,只能夜夜敲着刁斗催着月亮落下。三十从军,头发都白了,还捞不到打仗的机会,大好的年华在这一夜又一夜的刁斗声中白白地虚度了。“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战士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只能对着明月吹奏笛子,抒发积蓄已久的满腔悲怨,但是又有谁能从笛声里了解到战士内心的苦痛呢?只有月亮空空地、静默无言地照着战士的尸骨。他们可能是老死边地,也可能是病死边地,是“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
25、水),无人关切,无人过问。这二句是对句,前一句写声音,后一句写色调,笛声哀怨悲凉,寒月空照白骨,烘托出凄凉的景象。这四句又是一层,写守边战士的苦痛和悲愤。“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干戈”是古代的两种兵器,这里是指斗争。“胡”是古代汉族对西北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金人。“逆胡”是对金人表示蔑视的称呼。“传子孙”,传子传孙,世代统治。金侵占中原至此已历四朝三代。历史上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发动侵占中原的斗争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但哪里有象金人这样在我们的国土上世世代代统治下去的?这一责问,是以古照今,说明侵略者更猖狂,统治集团腐败,不图复原,也表明白诗人的民族自尊心和必将收复失地的信念。“遗民忍
26、死望复原,几处今宵垂泪痕。”沦陷区的人民忍受种种屈辱,忍受凄惨的生活,坚毅地活下来,等待王师北定,复原中原。可是,今夜的中原,遗民们到处对月垂泪,他们忍死以待的希望,被朝廷和戎、将军不战的一系列事实所引起的悲观所代替了。“岂有”极写遗民苦痛的深重。这四句又为一层,写沦陷区人民的哀思心情。这首诗借古题写时事,写了明月之下、关山内外朱门歌舞、沙场白骨、遗民泪痕的三组场景,并写出了三种人的不同的精神状态,作者的情感也蕴含其中,对酣歌醉舞的豪门贵族暴露、讽刺、斥责,对奢侈青春年华的守边战士表示怜悯惋惜,对统治区的人民深表怜悯并充分估计他们的爱国精神。作者描写这一切,实际是把矛头指向下诏和戎、苟且偷生、
27、不爱惜士气、不体恤民情、不思进取、不图复原的南宋朝廷,具有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全诗以“月”绾结全篇,分别写月下的贵族、边士和遗民。全诗虽只有一个“月”字,但全诗都覆盖在凄清、幽冷的月色中,月亮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悲欢苦乐。另外,通篇白描,情寓其中,风格沉郁悲壮。诗歌四句一换韵,音调与内容、情感相和谐。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诗写在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诗人退居山阴时作,当时62岁。诗人一生主见用军事力气收复中原,到六十多岁仍是壮志难酬,此诗就抒发了自己满腔的悲愤。“早岁
28、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首联写年轻时的雄心。“早岁”,早年,指年轻时。年轻时哪里知道世界上的事情会这么难办,这么充溢艰难险恶。陆游年轻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但诗人回想起来,那时实在是太天真了。“中原北望”,是“北望中原”,因格律作了调整。北望中原失地,气涌如山。“气”可以是愤慨之气,也可以指壮气、豪气。这二句表面上好象自悔当年不知世事充溢艰难,北望中原充溢壮气,信念很足,事实上是写朝廷不思复原,英雄无用武之地,收复中原之事充溢艰难、曲折、渺茫无望。心情无比沉重。“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两句相对,回顾自己在抗敌斗争中的事迹。上句是写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
29、61年),金主完颜亮难侵,宋将刘琦、虞允文等在瓜洲一带造战船击之,金兵败退。诗人当年在镇江作通判时踏着积雪上焦山望见我方战船密布。下句是诗人在南郑军中供职,曾在大散关,冒着秋风、横戈越马,反击金兵。这是诗人在抗敌前线上两个难以忘怀的事迹。“楼船”、“铁马”是要突出的事务,“夜雪”、“秋风”是时间,是环境,“瓜洲渡”、“大散关”是事务、环境产生的地点,两个回忆镜头概括而集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北伐有功,自比万里长城。这里,诗人是说自己曾以北伐复原之功期盼自己,但自己的志向至老都未能实现,空有自比为国家长城的雄心,对镜自照,两鬓都已经花白了。颈联已由前一联的回
30、忆回到现实中,诗句充溢英雄暮年难平的悲愤和无限的慨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申述北伐曹魏的决心,要“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名世”:名扬于世,闻名于世。“堪”即“可”,“伯仲间”兄弟间。出师表足以名扬后世,千载以来有谁能和他的作者同日而语呢?诸葛亮虽然知道世事充溢艰难,但却毫不动摇坚持北伐,这里诗人以诸葛亮自勉,再表复原中原的决心。陆游一生景仰诸葛亮,并反复称道诸葛亮的出师表,如病起书怀:“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游诸葛武侯书台:“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七十二岁吟“渭滨星陨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因
31、为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话,可以算代表陆游说出了心事。这首诗抒写了自己在朝廷执行倒戈国策的状况下,不得实现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的愤慨。首联回忆早年的雄心,颔联追述战斗生活,颈联感慨现在的壮志未酬,尾联抒发收复中原记忆犹新的心情,全诗虽只有八句,但写出了诗人一生的追求和一生的感慨,诗歌还借史咏怀,含蓄曲折,蕴含丰富。诗多层次、多转折,把志向和现实的冲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另外,对仗工整,声调铿锵,回肠荡气,其次联把六个名词串联在一起,名词与名词间的关系组成画面,结构特别,并给后人以影响。 水龙吟辛弃疾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3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惋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如同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 这首词写于南京,可能是辛弃疾任建康通判时所作。建康即今南京市。赏心亭是南京下水门城上的建筑,下临秦淮河,是登高远望的地方。辛弃疾南归后,不被朝廷重用,极有见地的政治、军事的建议也不被接受,主和派占上风,为此他非常悲愤。他登上城楼,极目远眺,见半壁江山为金人统治,不禁发出深厚的感慨。上片是写景抒情。“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楚天”在这里是泛指南方的天空。整个南方的广袤天空都充溢清秋的气象,远远看去,滚滚的长江水流向远方和天
33、色融为一体,秋天的景色无穷无尽,秋气充溢天地之间,这是一个阔大、遥远的境界。“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遥岑远目”因平仄关系倒装,应是“远目遥岑”。“远目”,作动词解。遥望远山,有的山尖长,象玉簪,有的山平圆,象妇女头上的发髻,是这样的美妙,可是山供献给人们的却是无限的愁恨。这里诗人把山美化,表现了对山河的感情,人对山宠爱,但山(遥岑是指沦陷区的山)却向人们倾诉它在金人铁蹄蹂躏下的“愁”和“恨”,山本是无情之物,不懂得愁和恨,但词人用拟人的手法,给予山以感情,“献”和“供”二字用得很好。山如同此,沦陷区的人民呢?更是在水深火热中煎熬。这“愁”和“恨”也更引起象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对朝廷
34、不思复原的痛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傍晚,落日照着楼头,在失群的大雁的哀鸣声中,我这个远离故土流落江南的人正凭高远望,面对一片衰煞的景象。“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是登楼时的干脆背景。“落日楼头”会使人想起日益衰败的南宋朝廷;孤鸿哀鸣,也正是作者身世飘舞、英雄失志的象征。这里“落日”、“断鸿”又和前面的“遥岑”共同构成苍凉、凄清的景象。“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把”是领句字,领起“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两句。“看了”意为“看罢”。李贺南园诗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句子。词人心里很生气,跃跃欲试,看刀抚剑,希望杀敌立功,但惋惜英雄无用武之地,只好把四周的栏
35、杆拍遍,慷慨悲歌。这是二个对句,通过二个动作表现抑郁悲苦的心情,有“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愤慨,有对朝廷苟且偷生、不思复原的指责和不满。但没有人能够理解词人登高临水、看吴钩、拍栏杆的心情,在苍茫的大地上,词人的情怀是多么的孤独、苦闷、孤独。下片着重抒情,借历史言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不要说鲈鱼可以做成脍,尽管西风已经吹起,“季鹰”回去了没有呢?这里引用了张季鹰思乡的典故:张季鹰名翰,是吴地人,在洛阳做官,看到秋风起,便想到了家乡的鲈鱼脍、莼菜羹,说“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弃官回乡。这里辛弃疾以张翰自比,在外做官,但意义并不完全相同。一是北方沦陷,失土没有收
36、回,所以说不要提起家乡的风味,尽管西风吹起了思乡之情,但我回不去,表现了有家难回的苦恼。二是我虽在外做官,但不是因秋风起而思乡的张翰,大丈夫何以为家?思家可耻,表明白自己抗敌的决心,这里用典,但反用其意。“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也是用典。三国时,许汜去见陈登,陈登不分主客,自己睡上床,让许汜睡下床。许汜把这件事告知刘备,刘备说:君有国士之名,今日下大乱,帝王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止上下床之间耶?这里“刘郎”是指刘备。这几句意为那种不顾国家大事、只知购置田产房舍经营自己家庭的人,怕是没有面目去
37、见象刘备这样关切国家命运的有着英雄才气的人吧。这个典故把前一典故中的思家的意思否定、推倒,表示要以国事为重。“惋惜流年,忧愁风雨,树如同此!”还是用典。东晋桓温领兵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早年栽的柳树皆已十围,感慨地说:“木如同此,人何以堪?”意为树都这样大了,人怎么会不老呢?感叹时间的消逝。这几句紧承上文,思家可耻,应为国出力,但又不被重用,光阴在无所作为中白白地奢侈了。这是词人最感痛心的事。这几句又是一层转折。“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倩”,请。“唤取”是“唤来”、“唤得”之意。“红巾翠袖”是妇女的装饰,指歌女、妓女。请什么人,招呼美人为我唱歌劝酒,消退我这个英雄失意的苦痛。这里
38、词人自伤得不到怜悯和安慰。辛弃疾在官场中,都是男子,却找不到知己,找不到怜悯的人,因为主和派占上风,是不是女子中有怜悯自己的人呢?可见其报国无路,知音难觅,是一种怎样的悲伤与苦痛。这首词抒写了词人报国无路、壮志难伸的悲愤情怀。辛弃疾29岁任建康通判,这对于一个从北方来又无政治背景的人来说,不行谓不受重用,而且生活条件也相当优越。但朝廷重用他,却违反了他的志向,没有把他的才能用在抗金上,而且,他所追求的也不是个人的求田问舍,所以这使他痛心、悲愤,登楼以抒怀,唱出了英雄的悲歌。词的风格沉郁顿挫。作者不是干脆地抒发他的失意悲愤,而是运用比兴、典故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来表现,尤其是连用三个典故,把词人进取
39、还是退休;敌人还在,有家难归,为国家还是为个人;求田问舍对不起刘郎一样的英雄志士,想做一番事业,又年华消逝,时不我待的种种冲突曲折地揭示出来,而这种种冲突又都是主和派与主战派在政治上、军事上冲突的反映。如此用典,曲折,多姿,含蓄,深厚,这种沉郁顿挫的风格,跟词人所处的时代和他的性格、修养、学问、爱好有关,也与他的归朝官的身份有关,有时不能直言,欲吐又藏,使人读来余味无穷。 扬州慢姜夔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
40、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首词是姜夔的自度曲。扬州于宋高宗在位期间,曾两次遭到金兵的破坏。淳熙丙申至日,即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词人于扬州其次次被劫后的第十六年,路过扬州,有感于扬州今昔之改变,追怀丧乱,写下了这首词。“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词一起先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闻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
41、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起先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欣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从前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荠麦青青”,衬托出从前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斗争。可见斗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
42、在他们的心上。“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斗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困难的心理状态。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词接着描写空城荒芜的景象。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宁静。有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清寂。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落、荒芜的景象。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是一个有卓越赏
43、鉴的诗人,假如杜牧重到扬州,看到古都的今昔沧桑之变,肯定会非常惊讶的。这几句写杜牧,事实上也是写词人自己,扬州的改变出乎他的意料,使他心灵受到很大的振动。“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春。”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方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妙姿态。杜牧的遣怀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句,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纵然有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前面“重到须惊”为一层,这里“难赋深情”又进一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
44、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旧址在今扬州西郊,相传古有二十四个美人在此吹箫。夜晚,作者还在月下徘徊,看到的是二十四桥仍旧存在,可如今再也听不到美人吹箫的声音了,冰冷的月光沉醉在水中,水波空自荡漾,显得非常清冷、空寂。“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旁边盛产红芍药花。这几句是说,想桥边的红芍药,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可见已经无人来观赏它们了。经过战乱,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来的,也没有赏花的心情了。芍药花的情怀是多么的孤独啊,物尚如此,何况是人?结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姜夔终身布衣,不曾仕宦,当然更不行能
45、带兵杀敌,因此,他不能象岳飞、辛弃疾那样发为壮词。他对国事的关怀,是用比兴寄予的手法写入词中,委婉蕴藉。张炎词源说他的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骚雅”便有格调,“清空”就有神韵。这首扬州慢词,写扬州战乱后的萧条景象,感怀家国,哀时伤乱,抒写了深厚的“黍离之悲”。词中还溶化了杜牧的诗句,使形象更加显明,增加了文采,又以从前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芜,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词中“过”、“尽”、“自”、“废”、“渐”、“杜”、“算”、“纵”、“二”、“念”等字都作去声,用于领头处,增加了句子的跌宕飞动之美,而将去声字用于句子中间,则增加句子的传神之韵,如“波心荡,冷月无声”中的“荡”字,以洪亮的声音来体现水波荡漾,冷月无声的境界,既具神韵又添音韵之谐婉。这首词正体现了姜夔作词追求“骚雅”和“清空”的特点。 第24页 共24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第 24 页 共 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