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3课,古代印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3课,古代印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3课,古代印度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 古代印度 学问与技能 了解古代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并了解它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了解佛教的创立及传播;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分析,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实力。过程与方法 识读地图古代印度示意图,获得有效的历史信息。情感看法与价值观 了解古印度文明的主要成就,观赏古代印度人民的创建力。 森严的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和发展。 种姓制度的影响 老师多媒体展示西游记的相关图片。 师:在座的同学都知道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全书主要讲解并描述了美猴王孙悟空和八戒、沙僧如何护送唐僧,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
2、故事。而其中唐僧的原型就是唐朝闻名的高僧玄奘。公元627年,年仅25岁的玄奘踏上了西去佛国取经的道路,这一路没有后人所编撰的孙悟空、八戒和沙僧。只有一人一马,长达17年的艰难跋涉。而他前去的地方就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印度。岁月荏苒,古印度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今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古印度深邃、神奇的面纱,走进这千年古国。 学问点1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印度半岛地形图 师:其实古代印度与咱们现在的所说的印度国家并不是一个概念。古代印度不是一个国家概念,而是一个地理概念,指的是今日的南亚次大陆,也就是图上的印度半岛。 老师多媒体展示: “次大陆”含义:面积比洲小,在地理上或政
3、治上有某种程度独立性的陆地。设问:为何这块区域被称为“南亚次大陆”呢? 学生思索,回答。(参考答案:因其位于亚洲南部,且北面有高耸的喜马拉雅山,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靠印度洋,三面环海,在地理上形成一个单独的区域,故称南亚次大陆。) 老师多媒体展示:古代印度图、哈拉巴遗址图片、摩亨佐达罗遗址图片 师:假如说古印度文明如同一颗绚烂的明珠,那他的光线直到20世纪20年头才被人们发觉。1856年,英国人修建西北印度铁路时,在哈拉巴村发觉很多坚硬整齐的窑制砖块,这一发觉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留意。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们在哈拉巴村发掘了一座古代城市遗址。一年后,又在哈拉巴以南600公里的摩亨佐达
4、罗发觉了另外一座史前古城。因为这些遗址首先在哈拉巴地区发掘出来,所以通常称为“哈拉巴文化”。师:这两座城的基本样式一样。大致南北走向,由上城、下城组成。上城建在土丘之上,四周有高大的砖墙,还有保卫用的塔楼,是政治中心。下城则是住宅区和工商业活动区,街道整齐排列,而且拥有完整的下水道系统,将污水引出城外。产生于公元前2300年的辉煌的哈拉巴文化,由古印度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创建。根据我们现在的审美来说啊,达罗毗荼人并不好看。因为他们的皮肤黑黑的,而且五官不够立体,没有高挺的鼻梁。此时的古印度处在印度河文明时代。但是到了公元前1700年左右,存在数千年的,发展水平极高的哈拉巴文明,却突然不留痕迹的消
5、逝了。而关于哈拉巴文明消逝的详细缘由,至今照旧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谜。老师多媒体展示:雅利安人入侵图片 师:公元前1500年,伴随着阵阵马蹄声,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拥有白皮肤、高鼻梁的雅利安人,从中亚大规模进入印度半岛,扰乱了黑皮肤、塌鼻子的原住民达罗毗荼人的安静生活。古印度进入吠陀时代。学问点2 森严的种姓制度 老师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一: 当白肤色的雅利安人跨进一块生疏的土地时,有两个最显著的标记把他们与当地的人分开,就是语言和肤色。从这一基本点动身,新的折服者把全部的人划分为两部分:雅利安瓦尔那和达萨瓦尔那。赵伯乐著.永恒涅槃古印度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5页 。(注释
6、:“瓦尔那”为“颜色”;“达萨”为“男女敌人”) 设问: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雅利安人对原住民持有怎样的看法?雅利安人又是如何区分自己与原住民的不同? 学生思索、回答。(参考答案:雅利安人对原住民持有一种敌视、防备的看法,并且用皮肤的颜色来区分自己与原住民的不同,确立统治和被统治的地位。) 师:傲岸的雅利安人,以其白色的皮肤为荣,而认为拥有黑皮肤的达罗毗荼人为卑贱者,用颜色来区分自己与原住民的不同。而这一思想不断地发展,最终形成了种姓制度。老师出示原人图,在原人身上的相应部位标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老师设问:“那么种姓制度的详细内容是什么呢?雅利安人将社会中的人分为了若干等
7、级,每个等级都代表的是原人身上的不同部位,那么这些等级分别是什么呢?。下面老师会给每一位同学发一张小卡片,上面写了不同等级的名称。请同学们先找到和自己是同一种姓的同学,并一起探讨你们这个种姓的名称是什么?是第几等级?各自代表的是原人身上的哪个部位?各自的权利义务分别是什么呢?在你们探讨过后,每个组各自派一名代表来说明一下你们所代表的种姓的状况。” 学生探讨,回答。(参考答案: 婆罗门组:我们种姓的名称是婆罗门。是第一等级。代表是原人的口。掌管祭祀。刹帝利组:我们种姓的名称是刹帝利。是其次等级。代表是原人的双臂。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吠舍组:我们种姓的名称是吠舍。是第三等级。代表是原人的双腿。从事
8、农业、畜牧业和商业。首陀罗组:我们种姓的名称是首陀罗。是第四等级。代表是原人的双足。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学生沟通完之后,老师将种姓的名称展示在多媒体上。老师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三: “太初之世,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臂,生刹帝利;彼之双腿,生吠舍;彼之双足,生首陀罗。” 原人歌 出示种姓制度金字塔图片,并配上不同等级群体的外貌特征。师:有同学可能会有疑问,吠舍和首陀罗从事的行业貌似差不多,他们究竟有什么区分呢?同学们可以视察一下多媒体上吠舍和首陀罗外貌的不同。” 学生视察之后,回答 (参考答案:吠舍的肤色较白,而首陀罗的肤色较黑。) 师:很好!那么我
9、们之前讲过,雅利安人的肤色为白色,而达罗毗荼人的肤色是黑色的,因此吠舍为雅利安人,而首陀罗是被折服的达罗毗荼人。且首陀罗还有一条义务,即为前三个阶级服务,这也就意味着首陀罗绝大多数人都是奴隶,即使有少数的首陀罗是自由民,但是他们仍旧在社会中被人卑视。那么种姓制度中的凹凸贵贱之分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老师多媒体展示材料: 材料四: 低贱种姓的人假如用肢体损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需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而高级种姓人的假如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学生思索,回答。(参考答案:不同种姓之间不仅仅是职业分工的不同,在等级贵贱上还有着严格的界限,低种姓人的生命对高种姓人来说尤如草芥。) 设问:首陀罗就
10、是当时印度社会最底层的人吗? 学生依据课本第12页的内容,思索回答。(参考答案:不是,还有“贱民”阶层。) 老师设问:“是的,在当时还有一群人甚至被解除在四个等级之外,他们就是“不行接触者”贱民。那么”贱民“阶层是怎么产生的呢?首先是那些因犯罪被开除出种姓的人。其次就是当时古印度的婚姻制度了。高种姓的人以自己的血统为荣,为了维护自己血统的纯正,还实行了内婚制,即属于同一种姓的人才能结婚。但是在特别状况下,高种姓男子可娶低种姓的女子,这种婚姻叫做“顺婚”,虽不为社会所提倡,但是还能为社会所容忍。但在相反的状况,高种姓女子嫁给低种姓男子的“逆婚”,则是肯定禁止。而“逆婚”夫妇所生的后代都被划分为贱
11、民阶层。贱民在社会上遭到了巨大的卑视,他们被认为是“污秽”的,高种姓的人甚至会因为贱民的影子遇到了自己,而觉得非常的晦气。贱民阶层只能从事被认为最不洁的行业清扫、屠宰、收尸等。 过渡:因为种姓制度,执掌国家政权的刹帝利只能屈居于婆罗门之下,刹帝利的不满与不甘可以想见,只是在漫长岁月中没有尖锐的爆发出来。直到公元前600年,古印度进入了列国时代,历史把刹帝利的权力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学问点3 释迦摩尼创立佛教 老师多媒体展示:古印度列国时代地图 师:列国时代,是一个群雄并起、战国纷争的时代。这个时代就类似于我们之前学过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利的刹帝利的地位
12、也日益提高,他们极力想要打破婆罗门的至高无上的种姓特权。在这样一种状况下,佛教兴起。老师多媒体展示:释迦牟尼的图片和其简介 师: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是与我国孔子同时代的人。他本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出身于印度北部,是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他的父亲是迦毗罗卫国的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由此可以看出,释迦牟尼是属于刹帝利种姓的。 老师请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的相关内容并让学生思索两个问题: 1、 佛教为什么能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呢? 2、佛教对哪一种姓带来的利益最大?为什么? 学生思索,作答。 (参考答案:1.因为佛教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众生同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得到了刹帝利和下
13、层人民的欢迎。2.佛教对刹帝利种姓带来的利益最大。因为佛教能够成为刹帝利挑战婆罗门种姓特权的工具。且佛教宣扬“忍耐听从”,也能够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师: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佛教提倡“众生同等”,但是这种“众生同等”的观念具有很大的欺瞒性,对人民有很大的麻痹作用。种姓制度和早期佛教都是古代印度统治者用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老师多媒体展示:佛教传播图 师: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得到一个极大发展,并起先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过渡:为什么在公元前3世纪的时候,佛教会得到一个快速发展并向外传播呢?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个人阿育王。老师多
14、媒体展示:孔雀王朝王宫遗址图片、旃陀罗及多图片 师:公元前324年,持续了大约两百年的列国时代结束。动荡、战乱的古印度最终迎来了一个强者孔雀王朝。古印度进入了孔雀帝国时代。这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之所以将其称作“孔雀王朝”,是因为其创建者旃陀罗及多诞生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老师多媒体展示:孔雀王朝疆域图、阿育王图片和简介 师:阿育王就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任国王。在其统治时期,除了印度南部的一小部分土地外,印度基本实现统一,其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旺盛、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在阿育王统治时期,他宣布佛教为印度的国教,召集了全国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编纂整理佛教经典,在各地修建了很多佛教寺院和佛塔。
15、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大批使者和僧侣,到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去传教。这些举措推动的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师:可是到了公元前187年,孔雀帝国瓦解,古印度地区又重新回到四分五裂的状态,地方政权纷纷独立,外族相继入侵。(设计意图:学生知道佛教的产生有其当时的历史缘由,因为列国时代刹帝利的权力增大,与婆罗门之间的冲突也进一步加深,刹帝利为了打破婆罗门至高无上的种姓特权,佛教应运而生,其教义即符合下层人民的需求,又迎合了统治者的须要,故而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之所以在公元前三世纪得到一个发展和传播,离不开当时统治者的政策。) 过渡:时隔三千多年,建立于吠陀时代的种姓制度仍旧影响着当今的印度社会。曾有印度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在印度社会中,一个人可以放弃一切,但是放弃不了种姓观念。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少年班P5-6页 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考虑到古印度距离现在的时间过于久远,且概念和人命读法较拗口,学生们可能对古代印度的文明没有概念,也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发源无从体会,加上学生比较喜爱情景代入的授课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插入了较多的图片,配以启发性提问,并组织学生对于种姓制度四个等级的小组探讨激发学生的爱好,并且能够让学生切身体会古印度的文化,加深对本节课学问点的印象和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