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教案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教案分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教案分析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教案分析 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教案分析 【目标要求】:1、学问与技能:相识试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会细致、精确、客观地视察、描述和记录试验现象。2、过程与方法:能有意识地发觉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并能进行试验,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视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3、情感与价值观: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亲密关系,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相识学习化学的价值。试验打算:1、澄清石灰水,水2、蜡烛、小刀、火柴、烧杯(干燥、干净)、集气瓶、玻璃片、水槽。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回顾旧识:请举出你了解的生
2、活中的可以燃烧的物质。思维联想:怎样视察和描述试验现象?试验探究:探究1:视察和描述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指导:视察方法:运用味觉以外的感觉器官对蜡烛燃烧前、燃烧时和熄灭后进行具体的、客观的视察、描述和记录。记录方法:课本第九页探究试验报告。探究视察提示:1、点燃前:视察色、味、状态,形态,硬度,溶于水的性质,是否浮在水面,水里或沉入水底。2、点燃时:发生了哪些改变?火焰的层次怎样,亮度怎能样,温度凹凸怎样?怎样证明它的生成物是什么?3、熄灭时:有何现象?快速用火柴点刚熄灭的白烟,蜡烛能否重新燃烧?探究参考:1、点燃前:蜡烛为圆柱形,白色固体,半透亮,有稍微的气味,质地松软。用小刀可切割,指
3、甲可划出痕迹,中心由细线拧成的烛芯,把切下的小块蜡烛放入水中,不溶于水且浮在水面上,说明密度比水小。2、点燃时:蜡烛能被点燃,燃烧时较宁静,并能持续燃烧,有火焰产生,火焰会随气流闪耀、摇摆,火焰上有黑烟向上冲,火焰分层次,上层火焰黄色且光明,中层较暗,内层底部淡蓝色,把火柴梗放入烛火中,外层火焰处最先碳化,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加热物体时应用外焰。3、熄灭时:有白烟从烛芯飘出,快速用火柴点燃白烟,火会顺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试验中留意的问题:1、点燃蜡烛时要细致视察前、中、后的全部现象。2、火柴梗放入火焰中时间为2S左右。3、点燃蜡烛熄灭后的白烟时,最好选粗蜡烛且速度要快。小结:略作业:探究试验报告
4、。课后反思: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1、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试验,初步学会对试验现象进行视察和描述的方法 2、初步学会人体吸入、呼出空气的有关试验操作 3、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视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察和试验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培育学生学习的爱好,通过合作和沟通,培育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进行探究 2、明确表述探究所得的结论 难点:培育学生对现象的
5、视察记录和描述实力 教学过程设计: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打算: 排水集气法的练习 导入新课 什么是呼吸作用 在家自找器皿练习 回答 使学生顺当完成探究活动 引入试验探究 新授课: 1、提问:呼出的气体与吸入气体有何不同 2、小结:二氧化碳 氧气 水 三种物质含量的区分 3、小结归纳试验方法 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 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水-玻璃片 4、提问、现象结论 老师活动 猜想、探讨 设计试验 探讨步骤、方法 分组试验: 1、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 2、用澄清石灰水区分二氧化碳含量的多少 3、用带火星的木条区分氧气含量的多少 4、玻璃片区分水分含量的多少 依据现象归纳结论 学生活动
6、激发爱好 相互沟通,体现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教学 重点学问 试验探究 加深理解 视察记录 加深重点学问的驾驭 布置作业 整理探究活动记录 完成试验报告册试验二 板书设计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二氧化碳吸入气二氧化碳呼出气 氧气吸入气氧气呼出气 水蒸气吸入气水蒸气呼出气 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设计 化学是一门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可以通过试验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 2学习集气瓶的运用,会用排水取气法收集气体。能归纳说出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7、 3初步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报告或试验报告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使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中的化学,学习探究方法,感受试验的过程。培育学生的视察和表述实力,以及试验分析实力。 (三)情感、看法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试验,视察记录,培育学生的合作沟通实力和严谨仔细、勤于思索的科学精神,逐步体会化学是以试验为基础的,激发进一步学好化学的热忱。 二、教学重点 1培育学生对试验现象的视察、分析以及精确表述探究结论的实力。 2学会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 三、教学难点 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2对试验现象的精确表述及总结。 四、教学打算 老师打算:投影仪、集气瓶、玻璃片、
8、水槽、塑料吸管、澄清石灰水、火柴、细木条、滴管、盛满氧气的集气瓶若干、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若干。 学生打算:塑料吸管、玻璃杯、玻璃片。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3分钟) 【引导提问】“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人时刻都要呼吸,那么大家是否想过我们呼出的是什么,吸入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主动回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吸入的是空气。 由学生熟识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爱好。 【导入新课】大家认为的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如何来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呢?今日我们就来探究一个熟识而又生疏的问题: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原委有什么不同。 【板书】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
9、的气体的探究 使学生相识到科学探究并非很深邃,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新课讲授 (40分钟) 【提问】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一样吗?你能详细描述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板书】提出问题 学生大胆揣测: A两者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同 B两者的氧气含量不同 C两者的水蒸气含量不同 D 提出问题,大胆揣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提问】同学们做出这种猜想,有依据吗? 【讲解】同学们用已有学问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这种猜想是有依据的,是科学的猜想,而不是胡乱猜想。科学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猜想科学,探究才有意义,否则探究就没有意义。 【板书】科学猜想 用生物和自
10、然学问进行说明。 了解猜想应是有依据的,而不能是胡乱揣测。 【提问】做出猜想之后,下一步我们应当做什么? 【板书】设计试验 学生回答:设计试验。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学习化学的方法。 【引导帮助】这是我们在初中化学中第一次接触到试验设计,所以今日由老师和大家一起完成。为了帮助大家能够顺当得出正确结论,我们先来学习一下这些学问。 主动思索有关的试验设计,能主动地参加到课堂教学中。 告知学生师生一起完成设计,以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试验】老师演示,学生当助手: 1向一瓶氧气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2向一瓶氧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3向一瓶空气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4向一瓶二氧化碳中伸入燃着的木条。 5向
11、一瓶二氧化碳中倾倒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视察。 对学生的回答表示充分的确定,投影背景学问和探究范例。 学生视察,分析,思索总结: A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细木条复燃,可以支持燃着的细木条燃烧,燃烧越旺,说明氧气相对含量越多。 B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C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培育学生的视察和总结实力。 【提问】方案设计好之后,接下来应当做什么? 【板书】进行试验 回答:进行试验。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学习化学的方法。 【过渡】上节课后要求大家预习并练习步骤二的操作。大家用什么替代品进行的练习?操作是否胜利?失败的缘由可能是什么?大家能否帮忙解决? 学生主动回答:盆子、饮料管、玻璃杯
12、、塑料瓶、玻璃片、瓶盖等等。并探讨试验操作中的问题。 学会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 【老师强调】集气瓶中盛满水、先盖住小部分再平推、倒立在水槽后不要松手、缓缓吹气、不要倒吸、水下盖盖儿、拿出正放。 学生仔细倾听、体会。 强调试验操作规范,提高学生的规范操作实力。 【过渡】试验前我们先一起梳理整个试验过程。 【投影引导】 【布置任务】根据设计的试验逐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试验时,留意视察、记录试验现象。 【投影引导试验】 学生观看、思索、理解。 学生逐步试验并记录试验现象,分析缘由,完成投影练习。 学生亲身经验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 【提问】通过试验过
13、程收集证据,我们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你能依据试验总结一下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结果吗? 【投影总结】 思索总结后回答。 熬炼学生的归纳、总结实力。 【投影练习】 依据所学,完成练习。 刚好巩固。 反思与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相识和收获? 学生各抒己见,进行反思,概括所得。 养成课后刚好评价与反思的习惯。 课堂小结 (2分钟) 这节课我们通过仔细的试验,细致的探究,知道了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比吸入的空气中多,而氧气含量削减。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接着发扬这种严谨、仔细的探究精神。 第12页 共12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