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的认识》教后记-人教课标版-人教课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吨的认识》教后记-人教课标版-人教课标版.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吨的认识教后记|人教课标版:人教课标版前些天在三年级上课,似乎始终没找到感觉。虽然每天都听了同年级老师的课,却只能学来形式的东西,感觉整个思路还是在别人脑子里装着,自己生搬硬套依样儿画葫芦的老不像那么回事儿,一堂堂课下来,有时候自己也不知道讲了什么。那天有教研室的主任来听课,一堂千米的相识就让我给上得颠三倒四、支离破裂的,亏那主任还连连劝慰我,没关系的,渐渐就适应了,他还激励我要多看一些优秀的业务期刊,还可以上网查查资料,主任的话让我愈发惭愧,是早该沉下心来好好学习的。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是相识吨。为了让自己心里有点底,前一天晚上我就仔细地看了教材,教材上先是出示一幅主题图,图上四个小动物想过桥,
2、而桥限重1吨,问题就在这里产生了,这四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接下来提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你知道1吨有多重吗?通过分析,我觉得这堂课应当达到以下教学目标:一是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二是知道1吨1000千克,初步学会质量单位之间的简洁换算;三是提高学生应用所学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在探究体验的环节作了如下设计:首先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上的内容,并激励他们可以用讲故事把图意说出来,看到美丽的图画说故事,这是孩子们感爱好的,所以这堂课一起先就吸引住了学生的留意力,后来站起来讲故事的孩子都能把图意说得很清晰,这时候我问孩子们,你在看
3、图的时候有没有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我猜想肯定有孩子不明白“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果真立刻就有学生提出来了,其他孩子有的就叫起来说“我知道!”于是我就这个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一来二去,限重1吨,学生就懂了。讲到吨,我顺势揭示了课题。接下来我让学生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用“吨”作计量单位?旨在让学生了解“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引出他们的生活阅历为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做好打算。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通过体验推想一吨究竟有多重。因为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无法让学生像克和千克那样进行体验,但是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吨重的概念,所以我采纳了体验一桶水(20千克)的重量,推想一吨有多重。我先请
4、了几个孩子上来抬起一桶水,那些孩子的表现可以看出20千克已经是很重了,然后我让他们想想10桶水有多重?20桶呢?50桶?你还能抬得动吗?由此再干脆引出:1000千克就是1吨。通过这样的体验推想,就让学生感受到了“吨”是一个很大的质量单位,一般在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时,通常用吨作单位。知道了1吨1000千克,我再让学生回过头来用学到的学问帮主题图中的四个小动物解决问题。学生很快说出这四个好挚友不能同时过桥,那他们怎样才能平安过桥呢?我又将这个问题交给了孩子们,让他们在学习小组中探讨商议,共同为小动物们设计过桥方案。这样做目的,是要培育提高学生应用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每一种方案都是经过学生思
5、索得出来的,都有他们自己的理由,所以我对孩子们的方案都赐予了适当的确定。在初步建立了1吨重的观念后,我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的重量大约是1吨,这样就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知,强化了学生头脑中1吨重的观念。以上教学过程,自我感觉程序较为清楚,一环扣一环,每一步教学目标明确,从学生反馈的状况来看,效果还不错。但经过课后的思索,也暴露出不少问题:1、要加强学习小组的合作,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与人合作的实力。与人合作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品质和实力。一节课短短四非常钟,老师不行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所以学习小组就成了重要的途径,将学生吸引到每一个小组中去,利用成员之间的共同商讨,共同探讨,相互监督
6、,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在本节课上,应当说学生的合作还是停留在表面的,没有进行实质上的合作,基本上还是各说各的,没有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有部分学生根本没有与人合作的实力。比如在给小动物设计过桥方案时,是一部分学生在说,还有的学生根本没听,自己做自己的,这样的沟通不能算作沟通,也是不利于培育发散思维的。关于合作学习,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还要有意识地进行引导与培育。2、要注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在课堂上,举手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固定的学生,表现得特别主动,而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养成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站起来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达不清晰,经常就是坐在下面插嘴,这个习惯是特别不好的,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本节课的任务没有完成好,原来要进行有关千米和米之间单位换算的练习的,因为没有时间了,所以没能完成,影响了课堂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加强学生语言表达实力的培育,以及课堂常规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