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设“应急体适能”体育课程的探究]体适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开设“应急体适能”体育课程的探究]体适能.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校开设“应急体适能”体育课程的探究体适能 摘要文章运用了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归纳演绎等探讨方法,以高等学校为探讨对象,以高校开设“应急体适能”课程可行性为目的,对高校“应急体适能”课程概念和探讨背景进行阐述,提出了高校开设“应急体适能”课程的现实意义,具体介绍了应急体适能课程框架体系,着重探讨了该课程体系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五个构成要素。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应急体适能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许龙成(1980-),男,江苏淮安人,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高级拓展培训师,硕士,探讨方向为高校生体适能评定与拓展训练。(江苏淮安223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第一
2、期江苏省职业教化教学改革探讨课题项目“高职体育教化纳入突发事务应急体适能训练的探讨”的阶段性探讨成果。(课题编号:GYB5)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1-0150-0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平安等突发事务时有发生,如2003年上半年爆发的“非典”、2004年春季爆发的禽流感、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年的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这些事务无不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众多同胞的伤亡,在国人心里留下了深刻的、不行忘却的记忆。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依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平安生产工作的确定的规定
3、:“在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开设平安学问课程,提高青少年在道路交通、消防、城市燃气等方面的识灾和防灾实力。”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密集的高校要主动行动,利用肯定的课时把应急学问、应急技能和应急体能教化科学化、常规化,切实把高校生应急体适能课程纳入到教化教学安排中来。因此,笔者就目前高校开设应急体适能课程的现实意义提出了自身的观点,并针对高校体育教学引入“应急体适能课程”进行了摸索性探讨,以期更多的高校乃至学校的体育工作者投身于此探讨中来。 一、应急体适能课程概述 1.体适能的概念。“体适能”一词来自英文的Physical Fit? ness,最早出现在半个多世纪前由当时“美国健康、体育、休闲
4、协会”组织和制定的国家青年适应实力测试的文件中。1996年美国健康与服务部将体适能定义为“指人们所具有的或者获得的与其完成体力活动实力有关的一组身体要素”,而具有良好体适能的人通常是能够“以旺盛的精力执行每天的事务而没有过度的疲惫,以足够的活力去享受闲暇时间的各种休闲活动并能适应各种突发事务”。 2.应急体适能的概念。近几年,随着全球突发事务的剧增,尤其是汶川地震、上海商学院宿舍火灾事务后,一些学者起先对高校突发事务领域绽开关注,而体育学科也不例外。但就其概念,目前已经出版的体适能教材、专著、体育百科全书以及有关学术文献中,尚未对“应急体适能”概念做出界定。笔者摸索性地将应急体适能(emerg
5、ency fitness)定义为,是指在各种突发事务来临时,人们为了克服和应对重大事务所具有的应急学问、应急技能、身体实力和心理适应实力。 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应用并重的体育课程,主要是以高校生身体活动为载体,通过设置特定的情景模式,全面提升高校生应急学问、应急技能、身体实力以及心理适应实力。该门课程的宗旨是培育高校生具备由自然灾难或人为因素所导致的突发事务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应急体适能的综合素养,使他们面临各种突发事务期间能够娴熟驾驭应急处理的方法。 二、开设应急体适能课程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实现高校人才培育目标。依据高等教化法第一章总则中规定,高等教化必需贯彻国家的教化方针,为社会主义现
6、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化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急体适能课程是促进高校生身心和谐发展,加强思想品德教化和应急素养教化有机结合的教化过程,更是实施素养教化和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2.有利于实行国家政策法规。2002年教化部颁发的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是国家对一般高等学校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期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重要依据。纲要指出,依据学校教化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对全体学生开设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在运动实践教学中留意渗透相关理论学问,并运用多种形式和
7、现代教学手段来提高高校生的体育学问面,提高学生的认知实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务应对法第三十条强调,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学问教化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学问教化,培育学生的平安意识和自救与互救实力。从这两个文件中我们不难看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须要应急体适能课程的纳入,在肯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家政策法规的施行。 3.有利于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高校课程是实现高校教化目的和人才培育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不能够满意当今高校生的身心须要,为突破原先的传统体育课程模式,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爱好,并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生活、工作和学
8、习环境,高校应依据学生爱好和职业特点开设较为有意义的体育选项科目。而应急体适能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身体活动为载体,创设模拟的情景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这既符合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特点,又兼顾了体育课程的功能和价值,对丰富和完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有利于提高高校生应急素养。当代高校生应对突发事务的基本学问和急救技能匮乏,造成高校生急救学问水平低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高校在高校生中开展必要的急救学问、技能教化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多数高校生仅有的急救学问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零散地被动获得的。这势必导致学生应急学问和身心实力的学习过程不系统、不完整、不规范。而构建科学
9、的课程体系,传授学生理论学问和实践操作实力,可让他们从理论学习到分组探讨、模拟演习,再到回顾点评的教学程序中得到体验,从而提高高校生的应急素养。 5.有利于增加高校生心理素养。近年来,高校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高校和社会的关注。尤其是在突发事务导致的压力下,学生们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譬如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呼吸急促、激素分泌增多,长此以往会导致自身适应实力的下降,甚至对外界环境有着很强的排斥反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应急体适能课程讲授,让学生学习丰富的应急学问,以及如何运用体育熬炼手段来调整心情,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主动的人生看法。这样不仅能够起到预防作用,还能够在应急状态下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
10、三、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 1.课程目标。体育课程目标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系列详细目标体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依次加以组合,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学校体育目标的干脆依据和评价标准。课程目标按要求共划分为五个领域,分别为运动参加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详细目标内容如下:(1)运动参加目标。通过多媒体、情景设置、分组探讨以及模拟演习等教学方法,吸引高校生主动参与应急体适能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培育他们的突发事务应急意识,并能够独立地制定应急处理方案。(2)运动技能目标。娴熟驾驭各种突发事务应急处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熬炼高校生应急逃命所具备的肌肉力气、速度、耐力和柔韧
11、性、灵敏性等身体素养和机能。(3)身体健康目标。让高校生了解应急体适能水平,客观地评定应对突发事务所具备的身体形态、身体素养以及身体机能状况,并能够娴熟驾驭提高应急体适能的熬炼方法和手段。(4)心理健康目标。传授高校生学会在突发事务前期的心理打算、中期的心理适应以及后期的调整方面熬炼自己,并能够运用各种方式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5)社会适应目标。培育学生团队精神,挑战个人体能极限,提高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尤其是应急环境中表现出良好的身心适应。 2.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依据突发事务的性质分成两个模块:一是人为因素类突发事务,包括交通事故、人为火灾、抢劫事务、活动损害、溺水、烧烫伤等项目;二是自然
12、灾难类突发事务,包括地震灾难、地质灾难、自然火灾,洪涝水灾、核生化损害等项目。根据课程形式又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其中理论课程主要讲解基本的应急学问、应急技能和心理适应;实践课主要是通过情景设置、现场演习和分组探讨等环境让学生来亲身体验,通过身体活动来达到应急所需的身体实力的水平。一般课时支配在两个学期(56个学时左右),第一、二学期分别为基础班和提高班。 3.课程资源。体育课程资源是指在体育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富有教化价值的,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财力、物力、自然地理资源以及其他资源的总和。人力资源主要是指授课老师,也就是体育老师,他们不仅仅是课程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策划者
13、、开发者。体育老师在具备应急的身体素养、身体机能的基础上,还要驾驭对突发事务的应急学问和娴熟技能,但很多高校体育老师并不具备,这就须要他们主动参与比较系统的、正规的专业培训后,通过考试合格方可担当此课程的授课工作。财力资源主要是用于投入一次性教学材料和定期置换及修理体育设备的经费。物力资源包括教学场地、器材和情景道具。自然地理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运动场、图书馆、实训室、宿舍、食堂和学校四周气象、水文、地质、地理、生物等有利资源。 4.课程实施。课程实施阶段是整个课程体系的主要关节,它是执行课程安排和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过程。首先要确定课程实施的主管部门是体育教学部(体育学院),然后要考虑课程的类型,
14、即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再考虑课程的组织形式,应急体适能课程采纳非传统的模块教学法,即理论学习场景布置分组探讨模拟演习回顾点评。课程教学在肯定程度上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驾驭理论学问和技能的同时,通过亲身体验来感受是否能够应对各种突发事务。 5.课程评价。对学生的应急体适能课程的考核主要包括学生参加度、学习看法、应急体适能的理论学问、体能、技能以及心理水平组成。理论学问既可以是试卷形式,也可以是课堂提问形式;体能和技能水平是考核的核心内容,主要有肌肉速度、力气、耐力、柔韧性、灵敏度等身体素养和应急学问、应急救援等技能。 四、结论与建议 应急体适能课程作为高校
15、公共体育课程,是国内高校首次提出的课程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人为因素类突发事务和自然灾难突发事务。建议高校领导和职能部门加强对应急体适能课程的建设和指导工作,加大经费的投入,确保课程得到落实;加强师资培训和训练基地的建设,满意教学的正常须要。 参考文献 1王健.健康体适能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2文庠,杜文东,王挺,等.非典期间高校生心态及心理行为的调查报告J.南京中医药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孟惠平,栾天宇,杨廷哲.突发事务对高校生心理和生理影响的调查J.吉林师范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 4朱伟强.体育课程目标分类框架探讨J.北京体育高校学报,2007(8). 5张振丰.论体育课程资源的内涵与开发利用J.教化与职业,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