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答案【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答案【完整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及答案【完整版】(时间:60分钟分数:100分)班级: 姓名: 分数: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请问这一伟大工程的中心 是()A.扬州B.余杭C.洛阳D.祁沟2、开元末年,唐朝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各地节度使集军 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人民赋役繁 重,生活困苦,发动了大规模农民起义。这段话描述了唐朝()A.安史之乱B.衰落的原因 C.农民起义 D.衰落的影响3、相传,神农氏遍尝百草,还“制耒耙,教民农作”。这一传说反映了( )A.农业的起
2、源 B.手工业兴起 C.商业的开展 D.畜牧业繁荣4、下面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表达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A.高度繁荣、共享太平B.源远流长、泽被东西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D.对外开放、双向交流5、“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 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说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A.利润丰厚B.规模较大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6、唐太宗、高宗时,“各国或派使臣来朝见进贡,或送子弟到长安留学,以及 民间的自由往来,域外交通,非常兴旺”。材料陈述的是()A.诸子百家争鸣B.大运河的开通C.中外交流频
3、繁D.都市生活繁华7、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C.神话传说D.调查问卷8、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与以下图中对应的朝代是( )中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局部)A.商朝、秦朝、三国B.隋朝、唐朝、元朝C.商朝、唐朝、明朝D.秦朝、唐朝、十六国9、如以下图为五禽戏动作图。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五禽戏起到了康复医疗、 防疫袪病、增强免疫力的效果。编创五禽戏的名医是()A.张仲景 B.华佗C.贾思勰 D.祖冲之10、近期热播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各地美食。中国人开始吃上用自产的玉米、马铃薯和花生制成的美食最
4、早应在()A.西汉A.西汉B.唐朝C.北宋D.明朝11、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开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以下图示中的工具按材质出现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青铜铲铁制农具A.B.C.打制石器骨相D.12、以下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开展趋势的一项为哪一项(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13、季羡林先生曾说:“在世界上延续时间长、真正形成独立体系的文化只有 四个一一中国、印度、阿拉伯和西欧。这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 就是中国的新疆地区。其所以能够在这里汇流,那么须归功于贯穿全区的丝绸之
5、路。”这段话不能说明()A.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B.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开展C.世界古老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的新疆地区D.丝绸之路是一条世界多元文化融汇的通道14、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 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个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容 许)刺举(检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B.单独掌握地方军政权C.单独掌握地方财政权D.兼有监察权和行政权15、夏、商、西周灭亡的最大的共同点是:()A.诸侯的叛乱 B.统治者失去民心 C.人民暴动 D.少数民族的内侵 16、据记载,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
6、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 贯。中国商人和商船取代波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导力量。材料反映了宋代( )A.农业繁荣B.手工业兴旺C.海外贸易兴旺D.文化兴盛17、以下事件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不可能被记载的是()A.孔子创立私学B.长平之战C.卫青北击匈奴D.赤壁之战18、金朝建立后,被其先后灭亡的政权是()A.辽、北宋 B.西夏、辽 C.西夏、北宋 D.北宋、辽 19、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 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A.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B.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C.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D.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20、文字是一种
7、文化的载体,文字的出现是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21、”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 失”。以下皇帝最能秉持这一理念的是()A.汉武帝 B.唐太宗 C.明太祖 D.康熙帝22、一曲沂蒙山小调唱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临沂的绮丽锦绣。临沂有灿烂的 人文景观,城内的“洗砚池” “晒书台”等遗址,留下了东晋“书圣”的不朽 作品。这位“书圣”是()A.钟繇B.顾恺之 C.柳公权 D.王羲之23、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 站披褫冕。披旅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
8、盛世繁华,文煌武 烈。”他评价的是()A.杨坚B.李世民 C.武那么天 D.赵匡胤24、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以下情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一户人家:老大 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那么被国君派往小县为 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可能生活在()A.秦国B.韩国C.楚国D.燕国25、秦统一全国以后,某商人要到沿海收购产品,他应该携带的货币是( )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1、农业经济是立国之本,固国之本。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 题。材料一: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 展,耒、耙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
9、藏,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 开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根据据材料一,列举哪些方面“有了很大开展”?材料二:铁制农具穿鼻环的牛尊(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考古工作者开掘出来的文物反映的当时我国农业生产领域出现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三:(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国郡务劝农桑”(3)材料三说明了汉景帝怎样的观点?为此他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举一例说明材料四:(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 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那么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 亦数十万顷,膏
10、腴土地荆城(今荆州)跨南楚之畜,扬州有全吴之沃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4)根据材料四,简述东晋建立后江南地区经济开展状况(从两个方面回答2 分)并说明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展最主要的原因。(5)综上所述,你认为促进农业经济开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中国历史朝代(时期)更替示意图(局部)西周*w西汉材料二平王立,东迁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 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1)材料一示意图中的处应该填写的朝代(时期)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 知识回答,西周的建立者是谁?(2)材料二中,平王把都城迁到了哪里?指出材料二中反映平王
11、东迁后的政治 局势的句子。(3)材料二中“诸侯强并弱”的目的是什么?使“齐、楚、秦、晋始大”的人 物分别是谁?(4)请用一句话描述材料一示意图中这一时期。3、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时,赏赐给 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 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材料二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材料三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叫大小都 欢悦。明末民谣材料四金江山,银江山,闯王江山不纳捐。盼闯王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什么联系?(3)材料三、材料四反
12、映了什么情况?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C2、B3、A4、D5、A6、C7、A8、A9、B10、D11、C12、A13、C14、D15、B16、C17、D18、A19、A20、B21、B22、D23、D24、A25、D二、非选题(第1题18分,第2题15分,第3题17分,共50分)1、(1)耒、耙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藏,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始乐器。(2)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是春 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3)观点是:重视农业;具体措施: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为三十 税一。(4)江南地区经济开展状
13、况:在农业方面,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 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手工业方面在缭丝、织布、制瓷、冶铸、造 船、造纸、制盐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开展。最主要的原因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 南,为江南的开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5)先进生产工具的创造和使用,统治者的重视,合理的人口增长。2、(1)东周、春秋;周武王。(2)洛邑;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3)目的:取得优势,争夺霸主的地位。齐桓公、楚庄王、秦穆公、晋文公。(4)社会动乱的春秋、诸侯争霸的春秋、经济开展的春秋等。(答案不唯一, 言之有理即可)3、(1)明末土地兼并现象严重。(2)明末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李自成针对这一情况提出了 “均田免赋”的口 号。(3)李自成受到人民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