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我与地坛》(教师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6049733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77.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5课《我与地坛》(教师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15课《我与地坛》(教师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5课《我与地坛》(教师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5课《我与地坛》(教师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讲义(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5课我与地坛(节选)目标导航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 .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学习文章描写、抒情与 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2 .赏析文中运用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的相关语句, 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1 .学习文章描写、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2 .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3 .学习作者面对充满挫折人生的顽强精神。01知识常识】1 .作者简介1.史铁生(19512010),中国现代作家。21岁双腿瘫痪,开始轮椅生涯;30岁患肾病,悉心从事写作;47岁确诊尿毒症, 靠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59岁突发脑溢血逝世,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自称“职 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

2、1日,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出版,共350万字。成就:以文学表达对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 问题的思考。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 物奖。代表作品: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 等。2 .写作背景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 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作者是在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看不到出路,忽然间几乎什 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当保存废墟,中国需废墟文化,保存历史废墟是为了走向现代。6 .以

3、双线结构(复调)散文,清楚线和暗线。暗线,即作家采用的象征手法。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等。7 .环扣式结构。写两件以上的事,写完一件再写一件,各件之间以特定的方 式联系起来;事件间或层层深化,或互相映衬,或互相比照,或相互反复、强调。 如川端康成的散文我在美丽的日本等。8 .“阳光散射式”结构。即围绕一事或一物,写与之相关的物事。9 .散点结构一一秋天星空式结构。这是真正的随笔式结构。或隔行分段,或 随想格言,或形为日记等。随意抒写,随意排列。10 .“流水式”结构。犹同大江东去,或宛假设绿溪轻漾。H.套箱结构,即一大箱中套多个小箱。表现为一本散文或一长篇散文的总 主题里还蕴含假设干个分主题,或故

4、事物事中又套故事物事。如韩少功的长篇散文 山南水北,其书内又暗含十组篇章,篇章间似无分野,开阖自如,然每个篇 章里又假设隐假设显了相对集中的主题或内容,比方,书中分而抒写的主题或内容计 有“奇木异人” “生灵吾友” “淳朴乡情” “皈依沉思”等,各篇章的主题或内容 各有分野,亦真亦虚,共同构筑了作家在喧嚣时代的精神守望及情怀。理解散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的含意“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必考点之一。“重要 句子”多为揭示文章主旨、表达作者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思想感情、蕴含丰富意 义的语句。其中富含哲理意蕴的句子往往因其深刻性、思辨性和启发性而颇受命 题者青睐。富有哲理的语句一般有以下

5、几种:1 .主旨句,揭示文章中心;.深化句,有画龙点睛和深化、升华主题的作用;2 .警示句,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寄托了深刻的寓意;3 .追问句,表达了作者的深层次思考;.假设句,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探究。归纳方法胸有成竹理解富有哲理的语句时要从表层意义、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句外意义(言外之意)等角度理解。具体方法抓住凸显句子含意的一个或 几个关键性词语,搞清楚其 含义,由此推知整句的意思抓住凸显句子含意的一个或 几个关键性词语,搞清楚其 含义,由此推知整句的意思紧扣中心,结合上下文分析 把握。答题时尽量使用在文 本中筛选

6、的信息针对结构复杂而含意(信息) 较难理解(提取)的句子,如 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 如果是复句,先找准第一层次, 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手法,理 解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 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句子 的比喻义、双关义等B能力拓展1.2010年12月31日,在与病魔斗争了 30多年后,史铁生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结合地坛在史铁生人生中的意义,为史铁生写一副挽联。答:参考例如:(1)命假设地坛,勘破天机成大道;笔耕天国,感怀地 母著新篇。(2)地坛里顿悟,清平湾不再遥远;困厄中历练,合欢树永世流芳。2.史铁生由残疾颓废到感悟觉醒,他走过了怎样的人生轨迹?请具体解说。点拨人生

7、轨迹:颓废一一逃避一一静观一一思考一一感悟一一觉醒。作者因为残疾,又找不到工作,情绪低落,甚至想自杀。进入地坛,本来想 找一个地方回避他人。因为地坛特殊的环境和自身的无聊,而有机会静观周围景 物和他人的活动。从环境中得到启悟而引发关于生死的思考。随着思考的深入, 而感悟出生命的意义。母亲的爱,母亲的尊重,母亲的无奈,母亲临终的嘱咐, 母亲的突然去世;“我”的无情,“我”的痛悔,“我”的追思,“我”对母亲一生的总结发现一一历经这一切,终于对生命和苦难产生感悟以至觉醒。1 实践飞跃1.史铁生是有鲜明自我风格的作家,我与地坛很能代表作者的风格。请参 照以下“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予余光中先生“2003

8、年度散文家”的颁奖词, 侧重从语言运用方面为史铁生拟写一段“年度散文家”颁奖词,并与同学交流。 例如:余光中的散文雍容华贵。他的写作接续了散文的古老传统,也汲取了诸多现 代元素。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 文路径。他渊博的学识,总是掩饰不了天真性情的流露;他雄健的笔触,发现的 常常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注重散文的容量与弹性, 他探索散文变革的丰富可能性,同时也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答:参考例如:史铁生的散文境界博大,触及了人本的困境和人类生存的命脉;其作品既 充满着强烈的悲天悯人的苦难意识,又激荡着一股发奋向上的精神力量。他那

9、 沉湎而又执着的生命理念和生命哲思,给无数徘徊在生死边缘的人以温馨的慰 藉和积极的勉励。史铁生的散文语言在平缓沉毅中往往透出睿智与机敏,隽永 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比比皆是。而且,史铁生散文表达出了语言运用上的创新精 神,他在散文中独出心裁地使用了拟人、移用和转换词序等手法,写出了许多 新鲜而奇崛的语句,令人如饮醇醪,回味不已。题组A基础过关练一、基础达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 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 是在它周围,而且是

10、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 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 年里,它一面 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了一段段高墙,又 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o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 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 并看见自己的身影。L文中标序号的四处标点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B.A.C.C.D

11、.答案A解析A项,处应用句号。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答案AA.剥蚀淡褪坍圮散落B侵蚀淡褪倾圮散架C.侵蚀暗淡坍圮散架D.剥蚀暗淡倾圮散落解析 剥蚀:物质外表因风化而逐渐损坏。侵蚀:逐渐侵害使变坏。淡褪:指颜 色褪去变淡。暗淡:(光线)昏暗,不明亮;(色彩)不鲜明;(前途)不光明,没有希 望。坍圮:崩塌。倾圮:坍毁,倒塌。散落:分散地往下落。散架:完整的东西 散开,比喻散伙或垮台。常用于形容极端疲劳。3,以下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我这时候想必是该来了B.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C我想必这时候是该来了D.想必这时候我是该

12、来了答案B 解析“这时候”承接上文,应置于句首。A.甘之如怡B.半途而费 C.旁征博引 D.撕叫不停自我抚慰 失魂落魄 九坛八庙 骄阳高悬4,以下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哀怨截瘫祭坛坦荡安详车辙倔强羞涩 答案c 解析 A项,“甘之如怡”应为“甘之如饴”。B项,“半途而费”应为“半途而废”。D项,“撕叫不停”应为“嘶叫不停”。5.以下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史铁生的散文名著我与地坛一文浓缩了作者对多年艰辛生活的深切体悟,读来楚楚动人,感慨良多。 B.虽然获得了九连胜,比赛结束后队员们并没有得意忘言,在接受采访时坦然表 示,比赛绝非一帆风顺。

13、C.史铁生认为,死是一件不必心想事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D.某些现代作家的作品思想深刻,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标准衡量,其作品中某些语言的表述显然并不规范,缺乏为训。 答案D解析 A项,楚楚动人:形容女子姿容娇柔美好,让人心动。用于句中对象不当。B项,得意忘言:原指言辞是表达意思的,既然已经知道了意思,就不必再多说To后指彼此默契,心照不宣。此处不合语境。c项,“心想事成”应改为“急 于求成”。D项,缺乏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那么。使用正确。6.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史铁生病隙碎笔对生死问题的深度探讨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不仅表达了 一个真正思想者的风采,而且再现了

14、一个优秀写作者的艺术功力。B.史铁生辞世后,不计其数的读者在短短几天时间里,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众 多媒体刊载了大量缅怀他的文章。C.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甚至唯一坚持写实写作的人,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建立 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之上,他对哲学的思考带来了精神空间的高度开阔。D.由于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地坛,使作者获得了对生命的一些新的理解,从而走出 了残疾自伤的阴影。答案c解析 A项,不合逻辑,递进关系颠倒。B项,中途易辙。D项,成分赘余,介 词“由于”多余。二课内阅读(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文本一: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 坛在我出生前四

15、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 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 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 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 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亭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 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 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 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

16、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 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 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 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 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 另一个世界。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 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 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

17、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 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 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 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 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 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方 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 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

18、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 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 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 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 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 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 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 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测他们是谁,曾在哪 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

19、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 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 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 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 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 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 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 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以下对我与地坛一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地坛是作者栖居

20、的精神家园,作者写了地坛的外观和古今沿革,并突出了地坛 洋溢着生命律动的细小景物。7 .地坛成了作者生命的组成局部,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徜徉其间,观察、聆听、 感受、思考,与时间和历史、自然和生命进行交流和对话。C.在作者陷入困境时,母亲默默地去关注儿子的一举一动,用她宽容和隐忍的爱 去温暖儿子的世界。D.母亲是作者的心灵港湾,母亲执着的“目送”和“寻找”给了作者无限的心灵 慰藉,“想使母亲骄傲”的信念支撑着作者在写作的道路上昂然前行。 答案A 解析 A项,“古今沿革”错误,原文并没有对地坛的古今沿革进行考索和记叙。8.以下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文章第一

21、局部写“我”与地坛,以景物描写为主,写出了地坛荒芜古旧但生命 依然顽强的特点,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感悟。8 .作者笔下的景物,既平静又鲜活,既清纯又灼烈,既明晰又模糊,既苍凉又微 苦。这样写,是与作者的心境密切相关的。C.文章第二局部写“我”与母亲,采用追忆回想的方式,用生动的心理描写来写 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D.文章结尾地坛的形象与母亲的形象合二为一,都是厚重、博大、宽容、隐忍的。 答案C 解析 “心理描写”错误,课文细致刻画了母亲复杂的心理,是以生动的细节来 完成的。9 .文中“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两句,看似平淡、重复,其 实含意丰富。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4分

22、)答案 强调了 “我家”与地坛实际距离确实很近;更加充分地表达了 “我家” 与地坛的彼此缘分之深;更加突出了地坛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地坛就是“我 家”,是作者的精神家园。解析 注意理解句中“近”的含义,不单单是距离的近,更应该指地坛与“我” 内心的“近”。10 .第5段描写了地坛的什么特点?结合第3段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眼中的地 坛是怎样的?这折射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态?(6分)答案 第5段描写了地坛充满生机活力的特点。作者眼中的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 折射出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的信念。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苦闷、 绝望到碰撞出一条生路的过

23、程。正是地坛这种包孕着永恒与瞬间、古老与新活、 寂静与涌动、博大与纤细的双重境界,给了作者的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作者感受 到的是地坛在看似寂静、荒凉、萧瑟、苍幽之下的那种醇厚深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味。题组B能力提升练一、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走在园中,我看到阳光将围墙斜切下的阴影,他曾在那里沉思默想。他在这 里度过了狂躁而绝望的青年时光,也在这里积聚起中年的深厚思想,()o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他与地坛融为了一体。我登上方泽坛的青石台阶,这里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坛台, 史铁生因无法登临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我想我应替他去拜谒祭坛。坛台匕

24、青铜方鼎默默无语一遗重伫立。此时天空辽阔,四野空旷,微风朗日,如沐慈悲。 我忽然感受到一种灵魂的坦荡,一种信念的力量。虽然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却比 很多站立的人灵魂更高,身影更长。他对生活深沉的爱,对人生真谛的探寻,像 正午的阳光照亮了许多人幽暗的心灵角落。1.以下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他熟悉这里的一切,这里的一切也熟悉他B.这里的一切熟悉他,他也熟悉这里的一切C.他和这里的一切互相之间都非常熟悉D.这里的一切与他,互相之间都非常熟悉答案A解析 括号的前后句都是先说“他”,后说地坛。括号中的句子也不应例外。由 此排除B、D两项。C项是长句,与A项相比,节奏感更差一

25、些,对内容的强调 力度更弱一些。2.以下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何以解忧?唯有杜康。B.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阚送青来。C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答案B解析 画波浪线句的“默默无语”赋予青铜方鼎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手法。A项,运用了设问、借代的修辞手法,“杜康”代酒。B项,“护”字把 水围绕田地的情景拟人化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此外,该句还使用了对偶、 借代的修辞手法。C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手可摘星辰”夸张地写楼高。 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比作梨花。3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26、答案 把“虽然”与“史铁生”互换位置。解析 “虽然史铁生坐在轮椅上,却比很多站立的人灵魂更高,身影更长” 一句, 分句是同一个主语,那么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面,所以应把“虽然”与“史铁生” 互换位置。如果不换位置,那么本句无主语。(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地坛离我家很近,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缘分: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 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 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我时常到那古园里去,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 窥看自己的心魂。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 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

27、一刻,地上的每 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 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 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 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 部情感和意蕴。如果以一天中的时间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 秋天是黄昏,冬天是夜晚。我想春天应该是小号,夏天是定音鼓,秋天 是大提琴,冬天是圆号和长笛。如果以声响来对应四季,那么,春天是祭坛上空 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唱的取笑, 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

28、,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因为这园子,我 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4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仿佛我就是为了等这古园,等这历经沧桑 的四百多年的古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 原文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了 “我”与古园的缘分。强调了古园对 “我”的影响之大、之深:古园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时间的永恒、饱经风 霜的生命价值、历经磨难但不屈服于磨难的精神意义(或者说看到了时间、窥看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二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 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在我与地坛 一文中,作者写了在古园中的

29、见闻和所遇到的人与事,述说了自己的所思所想,而 其中更多的还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和生死问题的感悟。3.地坛地坛又称方泽坛,在中国北京安定门外,是明世宗以后明清两代皇帝每年夏 至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地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是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 地之坛。坛内总面积37.4公顷,呈方形,整个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是遵照中国 古代“天圆地方”“天青地黄”“天南地北”“龙凤”“乾坤”等传统和象征 传说构思设计的。地坛现存有方泽坛、皇祇室、宰牲亭、斋宫、神库等古建筑。作家金句1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2 .要么在恶梦中醒来,要么在美梦中睡去。3 .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

30、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你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个世界。4 .不应该因为现实的不满意,就迁怒于那亘古的梦想,说它本来没有。5 .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大的 价值。6 .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 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岳b知识必备1.读准字音剥蚀(bG shl) 坍圮(tdn pi) 亘古不变(g4n) 一溜阴凉(lid)撅一杈树枝(jue)捋着触须(Id) 蝉蜕(tui)窸窸窣窣(xi su) 熨帖(yti tie) 猝然(cti) 祈求(qi) 倔强(ju6 jiang) 隽永(j

31、udn)恪守(kd) 2.辨明字形心魂、感恩命运)。5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是很难言说的)如果以乐器来对应四季二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想念地坛 史铁生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 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 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 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

32、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 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 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缕愤懑和妄想、 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 离。记得我在那园中成年累月地走,在那儿呆坐、张望,暗自地祈求或怨叹,在 那儿睡了又醒,醒了看几页书然后在那儿想:“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 这念头不觉出声,如空谷回音。谁?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我常看那个轮椅上的人,和轮椅下他的影子,心说我怎么会是他呢?怎么会 和他一块坐在了这儿?我仔细看他,看他究竟有什么倒霉的特点,或还有什么不 幸的征兆,想看看他终

33、于怎样去死,赴死之途莫非还有绝路?那日何日?我记得 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唯有一缕轻魂在园中 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于是乎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我记得于是我铺开一张纸,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那日何日? 但我一直记得那份忽临的轻松和快慰,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也不以为能拿 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只是看出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是不够。写, 真是个方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只是多年以后我才在书上读到了一种说法:写作的零度。这五个字吸引了我, 契合了我的心意。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 的疑难,写作之最

34、终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否那么,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倘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弃心魂一向的困惑 于不问,岂不还是阿Q的传统?倘写作变成潇洒,变成了身份或地位的投资, 它就不要嘲笑喧嚣,它已经加入喧嚣。尤其,写作要是爱上了比赛、擂台和排名 榜,它就更何必谴责什么“霸权” ?它自己已经是了。我大致看懂了排名的用意: 时不时地抛出一份名单,把大家排比得就像是梁山泊的一百零八将,被排者争风 吃醋,排者乘机拿走的是权力。这又让我想起我曾经写过的那个可怕的孩子。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他凭什 么让人害怕,他有一种天赋的诡诈只要把周围的孩子经常地排一排座次,他 凭空地就有了权力。“我第一跟谁好,第二跟谁好第十

35、跟谁好”和“我不跟 谁好”,于是,欢欣者欢欣地追随他,苦闷者苦闷着还是去追随他。我记得,那 是我很长一段童年时光中恐惧的来源,是我的一次写作的零度。生命的恐惧或疑 难,在原本干干净净的眺望中忽而向我要求着计谋;我记得我的第一个计谋,是 阿谀。但恐惧并未因此消散,疑难却因此更加疑难。我还记得我抱着那只用于阿 谀的破足球,抱着我破碎的计谋,在夕阳和晚风中回家的情景那又是一次写 作的零度,零度,并不只有一次。每当你立于生命固有的疑难,立于灵魂一向的 祈盼,你就回到了零度。一次次回到那儿正如一次次走进地坛,一次次投靠安静, 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看看,你到底是要去哪儿?想念地坛,就是不断地回望零度。放

36、弃强权,当然还有阿谀。现在可真是反 了!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人呢?名人,强人,人物。 可你看地坛,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安静了;安 静得草木戴蕤,生气盎然。土地,要你气熏烟蒸地去恭维它吗?万物,是你雕栏 玉砌就可以挟持的?疯话。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 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 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 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 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

37、,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 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有删节).以下对原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地坛里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却不乏大自然四季的歌咏,作者喜爱的正是这种 “鸟鸣山更幽”的安静。B.作者写到“否那么,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作者寻的是灵魂的眺望,生命最 本真的意义。C.文中提到“比赛、擂台、排名榜”,批评现实中文学界争名夺利的喧嚣,说明 倡导“安静”、回归“零度”的重要。D.地坛是作者在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静”的地方,是作者写作道路上的一次零 度,因此作者想念地坛。答案A解析 A项,从全文看作者喜爱的不是“这种鸟鸣山更幽的安静”,而

38、是一 种超越了现实功利的安静,所以结尾才说“地坛在我”。6 .以下对原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作者不幸致残,心中十分苦闷,“好吧好吧,我看你还能怎样!” 一句,运用 反问,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对生活的质问。7 . “面要面霸,居要豪居,海鲜称帝,狗肉称王”,此句句式整齐,简洁有力, 对世人追逐强权和豪华的心态给予了批判。C.文中写到了 “那个矮小瘦弱的孩子”,用自己亲历的事例与当前文坛排行榜现 象类比,更有说服力,更容易激起共鸣。D.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尘嚣的 精神境界的想念。答案A解析 A项,“反问”错误,另外说那句话是“对

39、生活的质问”,不对;下文“谁? 谁还能怎样?我,我自己”及其下面一段中的一连串叩问说明,这句话应是对自 己命运的叩问。8 . “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从全文看,“安静”有哪几层含义?答案 远离世俗喧嚣,充满自然生机。看清自己,让心安稳(获得心灵的宁 静)。放弃阿谀与强权,回归生命的本真。9 .结尾处“地坛在我” 一句的含意是什么?据此,对全文的主旨作简要概括。 答案(1)以往地坛所代表的那种“安静”已扎根在我的心中。(2)地坛是作者在 痛苦的思索后走向“安静”的地方,是作者写作道路上的一次零度,因此作者思 念地坛。地坛在作者心中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想念地坛,实际上是对一种远离 尘嚣的

40、精神境界的想念。题组C培优拔尖练(2022年全国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江上【注】冯至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 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 南塑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 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 语。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 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 但是季札死也

41、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 要保持他的高洁。”“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 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怒地说。那老年人却谅解李札:“土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 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 画图!”季礼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假设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 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假设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 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 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

42、江水的上游忽然 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日月昭昭乎侵已驰,与子期乎芦之漪。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 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 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渔夫的歌声又起了:日已夕兮予心忧悲,月已驰兮何不渡为?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 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 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

43、 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 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愣,不知这里边 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 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 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 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 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 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 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

44、一的恩人,这引渡的 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 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 人的口里。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 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 曾体脸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 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 “朋友。我把什么留 给你作纪念呢? ”渔夫倒有些惊奇了。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

45、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 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 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 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 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 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 向下游驶去。子胥单独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

46、地说:“你 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 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 久难忘的朋友保存着这支剑。(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 表达他由楚至吴的根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 继续跋涉,前往吴国。1.以下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 “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B. “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

47、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 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 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D. “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 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答案:B解析:选项中“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错误, 此时的子胥是在享受渔夫带给他的“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2 .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局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答案:D解析:“渔夫的泛舟江上”只是渔人的客观生活状态,不是隐逸的表现。3 .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开展开。请结合文 中相关局部简要分析。(6分) 答案:文章开篇写出的风景,表现出子胥逃生后的轻松。后听到岸上人的对话,引发子胥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江上渔人的歌声深深触动了子胥,激发了他复仇的愿望、内心的仇恨。当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