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模式研究_史雅娟[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模式研究_史雅娟[1].doc(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DOI:10.13249/ki.sgs.2012.12.003 第 32 卷第 12 期 地 理 科 学 Vol.32 No.12 2 012 年 12 月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Dec., 2 0 1 2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史雅娟 1 ,朱永彬 2 ,冯德显 ,王发曾 ,熊 文 1 ( 1.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 2.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 3.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52) 100190; 摘要 :通过实证 中原城市群不同空间的 集聚 -碎化程度、经济集聚力和 交通网
2、络对城市群空间 发展的影响,剖析 长期 以来中原城市群空间 发展的特征,提出了中原城市 群多中心网络式空 间发展的模式。研究 结果显示,中原 城市群基本 处于持续均质发展状态,其发展符合中心地理论 K 值原则;核心增长极弱核 牵引,节 点城市发展程度 差异不大,节点在区域以发达道路交通交织成网,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模式成为一种必然。 关 键 词 :多中心 ;城市网络 ;理论模式 ;中原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 : P46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0690 2012) 12-1430-09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城市群 1 大城市构建多中心城市模式
3、的基本对策 11 。之后, 传统的单中心发展模式被逐渐打破 ,多中心发展 城市群多中心发展模式的研究逐渐展开,长三角城 模式的呼声逐渐增多,认为同等条件下的多中心 网络城市更具有区域自由度和创造性 。多中心 网络城市的城市地域独立、功能互补,城市之 间借 助于高速可靠的交通通信设施协同知识创新实现 群体之间最大化的经济效应 。流动空间”成为城 市群体发展的主导空间形态,世界城市成为网络 中的枢纽节点 。以港口城市为典型枢纽,交通路 线为网络,枢纽 -网络结构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区 域空间发展结构被提出 。 20 世纪末,城市群多中 心发展的实证研究在欧洲开始鼎盛 ,北欧国家纷 纷制定多中心发展的
4、相关规划 。出现了不同发 展形态的世界城市群,如网络城市、新兴城市和信 息城市等 。欧洲 POLYNET 项目研究显示,欧洲 城市群出现了较长距离范围内的分散式发 展,从 最大的核心城市到中型城市都出现了日益增强的 分 散趋势,城市 群出现多 中心发展 形态 。在 北 美,多中心城市群被列入美国 2050 远景规划的重 大议题 。 20 世纪末,中国关于城市群多中心发展的研究 紧随其后,由引入世界城市多中心发展的成功经 验,反思本土卫星城镇的建设模式,提出了中国特 收稿日期 : 2012-05-18; 修订日期 : 2012-09-16 市群区域 已经在行政等级和经济发展上呈现多中 心的空间发
5、展形态 ,珠三角城市群区域也逐渐由 多中心竞逐转向联动发展 。从经济学角度看,高 密度都市区是多中心发展模式的一种应用 。随 着经 济发展水 平的提 高以及交 通运输网 络的形 成,工业布局和区域开发从点轴式逐步转向网络 式开发 。由功能节点与道路交通构成的“枢纽 - 网络结构”,强调城市 -区域空间内各节点的功能 分工和交通廓道连接 。还有学者认为 ,多极化 网络型区域开发的城市群发展模式是中部省域城 市群发展的理想模式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地 方性 城市群也开始向多中心发展模式转型 ,欧洲 国家多中心发展的经验开始引起普遍重视 。 比较分析,国外多中心城市群的研究范围跨 越国际区域,近年
6、来尤其偏好于互联网络在多中 心空间发展中的功能。而国内的研究成果多是针 对长三角、珠三角等已发育成熟城市群的多中心 发展模式研究,对于未发育成熟的省域城市群的 研究偏少。有关地方省域城市群多中心发展模式 的实证研究不多,尤其缺乏从节点功能与交通网 络的角度深入分析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中原经 基金项目 :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70933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271144)资助。 作者简介 :史雅娟( 1977- ),女,河南郑州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与区域综合发展。 E-mail: 通讯作者 :王发曾,教授。 E-mail: 3 1 2 3 4 5 6 7 8 9
7、 10 12 13 14 15 12 期 史雅娟等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1431 济区被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增长极之一,作为其重 要支撑的中原城市群亟待快速发展以促进中原经 20 向。 1.2 城市 -区域均匀度测度方法 12 济隆起 21 。中原经济区中心组团式发展成为研究 借鉴了张京祥等人的城市均匀度指数模型 ,该 的课题 ,中原城市群的空间格局发展变化成为影 模型将空间面积的不均衡程度纳入公式,其基本算法 响中原经济区发展的关键。 1 研究方法 国外学者有从形态学的范式研究城市群的多 中心 形态 ,也有学 者从动态的 研究角度,网 络 密 度、专项功能 、综合功能 不同
8、角度 测度城市 群 的功能多中心度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都存在对 商务流和信息流获取困难以及研究方法不够成熟 的 问题,因此,国 内的相关 定量研究 主要以静 态 数据进行数学模型分析。比如,使用数理统计中 的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城市群多中心 空间格局的变化,通过计算中心度、集聚 - 碎化度 等研究大都市区域多中心发展的趋势。本文结合 中原城市群属于平原型城市群的实际,根据中心 地理 论的相关 原则,选取了 集聚 -碎 化指数和 经 济 集聚力模 型测度 中原城市 群的多中 心发展 趋 势。所选方法能够从集聚状态和程度聚焦研究中 原城市群长期以来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发展状态和 空间格局,且能
9、够深入地测度中原城市群的空间 发展变化,更易切中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1.1 城市 -区域碎化程度测度方法 为了测度中原城市群这一城市 - 区域空间范 围内城市的集聚与分散状态,选取了大都市区碎 化指数,具体方法是通过对不同政府单元某一或多 个指标在区域中所占总量份额 (百分比 )的平方根加 和得到碎化程度指标。即假设区域中每一个政府 xi i = 1 I = yi (2) i = 1 I 代表碎化指数, yi代表每一行政区域指标占 区域总指标的比重。 I 的范围从 1 n,当 yi 等于 1 时 I 值最小,区域高度集中;当所有 yi都相等时 I 值 最大,区域绝对均匀。该模型可以测度中原城市
10、 群在其成长发育过程中城市 -区域空间范围内的 集聚状态,这一空间结构发展状态的研究是中原 城市群发展态势的一个分析,也是对其基础状态 的分析,决定着中原城市群今后发展的趋势和方 是某一指标占总量的百分比与空间面积占总面积的 百分比的乘积的平方根的加和。即假设区域中每 一个政府单元的某一指标为 xi (i=1,2, n),辖区 的面积设为 si(i=1,2, n), xi Si i= 1 i = 1 NI = yi (3) i = 1 NI 代表均匀度指数, yi 代表每个区域单元指 标占区域总指标的比重与每个单元辖区面积占总 面积的比重的乘积。 NI 的范围从 01,当 NI 越接 近于 1
11、 越均匀,值接近于 0 越集聚。该模型将城市 区域的空间面积考虑到整个指标中,克服了缺少 空间要素的不足,对于碎化度指数是一个有益的 补充,衡量城市群空间集聚和扩散程度具有较强 的参考意义。 1.3 城市 -区域经济集聚力测度方法 在研究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中,应对中 原城市群的不同区域在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力做一 个深入了 解。当计算某一个区域经济的集聚引领 作用时,可以把研究区域分为核心地与腹地,其中 核心地加上腹地构成整个区域,核心地与腹地之 间的人均 GDP 的比值为指数 R。 rc- R 代表 研究 区域 的 核心 地与 腹地 之间 人均 c - 人均 GDP。若 两个年度之间的指数
12、R 值上 升,就 反映出核心地区处于快速增长的集聚阶段,经济 发展的空间还比较大。当两个年度之间的指数 R 值下降,则反映出核心地区集聚力处于辐射发展 的阶段,经济活动开始向周边扩散。 2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发展实证 在国家主体功能 区战略中,中原城市群是中 原经 济区的重 要支撑 。中原城 市群经济 集聚程 度的分析,将为中原经济区 科学发展提供现实的 依据。根据河南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原城市 群以河南省会郑州为核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 22 23 x i x y = (1) n 1432 地 理 科 学 32 卷 焦 作、许昌 、平顶山 、 漯河、济源在 内的 9 个省 辖 (管
13、)市。 2.1 中原城市群区域处于多中心均质发展状态 中原城市群长期以来的历史发展状态对于其 今 后发展和 发展决策 有惯性作 用。选择了 1998 年、 2002 年、 2006 年、 2010 年 4 个时间断面上中原 城市群的数据进行观测。另外,考虑到行政区域 的调整以及指标的统一性,此处数据选取了相关 年份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河南省统计年鉴中 的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市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全社 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 收入、第二产业总产值、第三产 业总产值、实际利 用外资等 7 个指标。根据公式( 1)至( 3)进行碎化 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测度,以观测中原城市群历 史发展空
14、间的格局和变动趋势。 根据上述公 式( 1)和( 2)计 算,碎化指数 I 的 范围应该在 13 之间。表 1 中的数据显示,中原城 市群在 19982010 年 4 个时间断面上的碎化度指 数的平均数都接近于最高值 3, 2010 年的平均值最 低 2.695,在碎化指数的区间范围内属偏高值。总 体看,这 4 个时间段的碎化指数值波动不大,呈非 显著缓慢下降趋势,表明中原城市群长期处于均 质发展的状态,城市群内部的各个行政单元之间 一直对于相对均匀发展的状态,这为处在平原地 域的中原城市群多中心发展提供了历史和现实的 空间格局,这一格局在中原城市群发展历史中有 一定的延续性和惯性。 根据公式
15、( 4),均匀度指数 NI 的范围应该在 表 1 1998 年、 2002 年、 2006 年、 2010 年中原城市群碎化指数 Table 1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 fragmentation index in 1998,2002,2006 and 2010 年 份 (年) 1998 2002 2006 2010 国内生产 总值 2.79911 2.79621 2.80411 2.80304 全社会固定资 产投资总额 2.79681 2.75893 2.77766 2.76154 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 2.74094 2.73220 2.70682 2.
16、69768 财政收入 2.76321 2.69130 2.58425 2.62368 第二产业 总产值 2.85305 2.88251 2.88067 2.89172 第三产业 总产值 2.68441 2.64324 2.61567 2.59394 实际利用 外资 2.41472 2.77051 2.61492 2.49182 平均数 2.72175 2.75356 2.71201 2.69477 01 之间。表 2 中的数据显示,中原城市群在 1998 年至 2010 年等 4 个时间断面上的均匀度指数的平 均数均属于高位数值,最低值为 0.879 接近最大值 1,表明中原城市群长期处于均质
17、发展的状态,进 一步验证了碎化度指数的测度事实,即中原城市 群中各节点城市较为均匀地发展,整体空间发展 处于均质发展格局。可见,中原 城市群多中心发 展的历史演变过程颇为明显。 从地形地貌上讲,中原城市群依托黄淮平原, 属于较为典型的平原城市群(详见图 1)。如图 1 所 示,中原城市群的 9 个节点城市几乎都在平原和丘 陵地带,只有少部分区域位于山地。中原城市群 中心城市郑州市位于整个城市群区域的中心,各 节点城市环绕其周围,结构稳定性较强,利于城市 之间的联络和沟通,较为符合中心地理论的原则。 平原型城市群的规划和城市道路网络建设相对较 容易,因此,中原城市群在均质地域以及完全竞争 条件下
18、形成具有等级关系的节点网络体系,通过节 点共 生增长实现节点配置结构的网络化,城市之间 结构相对稳定、联系阻力较小且联系频率较高,利 于形成集约发展的城市群发展结构形态。 2.2 中原城市群各节点城市经济发展处于均质同 步状态 上述研究对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演变的格 局做了一个大致测度,那么在整个城市群均质、多 中心发展的空间格局下,各个节点城市的发展状 表 2 1998 年、 2002 年、 2006 年、 2010 年中原城市群均匀度指数 Table 2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 uniformity indexes in 1998,2002,2006 a
19、nd 2010 年 份 (年) 1998 2002 2006 2010 国内生产 总值 0.90321 0.90593 0.92019 0.92097 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总额 0.87799 0.89668 0.90408 0.90678 社会消费品零 总额 0.90767 0.87274 0.86417 0.86588 财政收入 0.91381 0.87316 0.83534 0.85604 第二产业 总产值 0.90340 0.91425 0.93798 0.94702 第三产业 总产值 0.87738 0.87183 0.85992 0.84789 实际利用 外资 0.77890 0.
20、81975 0.86567 0.83032 平均数 0.88034 0.87919 0.88391 0.88213 12 期 史雅娟等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1433 图 1 中原城市群地貌与高程 Fig.1 The landform elevation of the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 态如何?城市之间的关联性如何?根据公式( 4), 依次分析了中原城市群核心增长极郑州市与各节 点城市以及中原城市群整体的空间发展状态。 2.2.1 中心城市郑州市极核功能尚未形成 中原城市群核心增长极 郑州市是国家重 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是中部地区重要
21、的中心城市, 也是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各类要素流入并集 聚在郑州市,不断改变着中原城市群的经济活 动空 间。郑州市区是整个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核 心区域,该区域的集聚状态直接影响到中原城市群 乃至中原经济区整体空间的格局发展。根据城市 区域经济集聚力测度方法 (4),将郑州市区做为核 心区 域,郑州市其 他区域为 腹地,分别计 算 2002 年、 2005 年、 2008 年和 2010 年共 4 个时间节点上郑 州市区的经济聚集力 R 值,分析郑州市区经济活动 的空间发展集聚状态(表 3)。 由表 3 所示,自 2002 年以来郑州市区的经 济 集聚力 R 值从总体上 来呈逐年下降的趋
22、势, 2002 年、 2005 年和 2008 年的 R 值相差不大,但 2010 年 显著下降到了 0.68,形成 R 值的最大落差 0.52。数 据表明,近 10 年内郑州核心区域 郑州市区的城 市化发展速度较快,市区发展由强集聚转向辐射 外溢,市区的经济活动迅速向周边辐射和蔓延,带 动郑州市整个市域的发展(表 4)。 由表 4 可知,郑州市域 2005 年的 R 值为 1.99, 2010 年的 R 值为 1.92,两个年度的 R 值呈现下降的 趋势,表明郑州市域的经济活动也由强集聚转向 辐射扩散状态,经济活动已开始向城市四周辐 射 蔓延,尽管扩散趋势目前不够明显。 可见,郑州市作为中原
23、城市群核心增长极的 区位实力已显示出来,但是增长极区位优势不够 明显,还未形成极核效应。郑州市域弱扩散的现 状使其无法担当起牵引整个中原城市群发展的重 任,没有达到增长极城市应该具备的中心度。放 在中原经济区的框架下审视,郑州市还需要加快 集聚式发展,加强极核效应增强中心强度,以强集 聚力形成强外溢和强辐射力,彻底改变弱核带动 的现状。 年份 (年) 表 3 Table 3 区域 2002 年、 2005 年、 2008 年和 2010 年郑州市区与郑州市其他区域 R 值的比较 The R-value ratio of Zhengzhou city and Zhengzhou prefectu
24、re in 2002, 2005, 2008 and 2010 GDP 总量(亿元) 年末总人口(万人) 人均 GDP(元) R 值 2002 2005 2008 2010 郑州市区 郑州市域其余部分 郑州市区 郑州市域其余部分 郑州市区 郑州市域其余部分 郑州市区 郑州市域其余部分 442 486 749 911 1276 1728 1754 2287 237 412 256 424 277 443 510 453 18984 11790 29323 21484 46722 39012 34391 50485 1.61 1.36 1.20 0.68 1434 地 理 科 学 32 卷 表 4
25、 2005 年和 2010 年郑州市与中原城市群其他地区 R 值的比较 Table 4 The R-value ratio of Zhengzhou prefecture and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2005 and 2010 年份(年) 区域 GDP 总量(亿元) 年末总人口(万人) 人均 GDP(元) R 值 2005 2010 郑州市 中原城市群其余部分 郑州市 中原城市群其余部分 1661 4281 4041 9334 680 3348 963 3585 25474 12788 49947 26034 1.99 1.92 2.2.2 各节
26、点城市市区同步进入集聚 -扩散状态 城市的市区发展同步进入了集聚 - 扩散的经济外 鉴于郑州市弱核牵 引的现状,中原城市 群其 他 8 个节点城市的经济 集聚发展状态,将会影响到 中原城市群今后发展的态势及空间格局模式。此 处将各节点城市市区作为核心区域,城市其余区 域 为腹 地,计算 中原 城 市群 所有 节点 城市 市 区 2005 年和 2010 年的 R 值(表 5)。 据表 5 显示,中原城市群节点城市的核心区 城市市区 R 值几乎都在呈下降趋势,除了平顶山市 区的 R 值上升外。说明目前中原城市群各节点城 市的市区都获得较快发展,市区的辐射力在逐渐 增强,其经济活动开始向外围区域扩
27、散蔓延,并带 动周边区域快速发展。其中,洛阳市市区的差值 最大为 -0.81,降幅为 38%,仅次于郑州市区,表明 洛阳市区近 5 年集聚发展较为迅猛,辐射带动力快 速增 加。平顶山 市区的 R 值增长了 0.25,增幅 为 11%,说明平顶山市区的发展还处于自我高度集聚 状态,市区发展的空间比较大,需要进一步的要素 集 聚增长。 济源市因 其由县 到市的行 政区域 变 化,且区域范围过小,只作为市域单位分析,在下 文中详述。 总体上看,中原城市群经过几年的发展,节点 溢期,能够较为独立地辐射和带动周边的区域发 展,各节点城市都在依托市区的优势快速发展,增 强节点实力、强大节点 功能,积极完善
28、中原经济区 建设和中原城市群的多中心发展的空间格局。 2.2.3 各节点城市市域均处于集聚加速阶段 为了客观地分析中原城市群各节点城市市域 的集聚状态,又测度了 2005 年和 2010 年两个年度 的各节点城市市域的 R 值,以深入探索中原城市群 内部空间发展状态(表 6)。 根据表 6,中原城市群 9 个城市的 R 值差基本 为正值,只有郑州市和焦作市的为负值,且下降的 幅度较小仅为 4%和 1%,显示出集聚依然是中原 城市群发展的重要动力,郑州市和焦作市处在集 聚 -扩散初期。在 R 值呈 上升趋势的城市中,洛阳 市的差值最小 0.03 增幅为 2%;平顶山市最大 0.14, 增幅也仅为
29、 19%。数据表明,这 7 个 R 值差呈上升 趋势的城市正在加速集聚过程中,接近集聚饱和 的状态。总体上,中原城市群各城市市域的发展 还处于一个加速集聚的发展阶段,但趋于并临近 集聚 -扩散状态。 综上所述,中原城市群各节点城市市区发展 表 5 2005 年和 2010 年城市群各城市市区 R 值的比较 Table 5 The R-value ratio of city and prefecture of the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2005 and 2010 产业带区域 2005年 R 值 2010 年 R 值差 R 值差比率 % 洛阳市区
30、开封市区 平顶山市区 新乡市区 焦作市区 许昌市区 漯河市区 郑州市区 2.15 1.55 2.34 2.47 0.99 1.72 1.58 1.36 1.34 1.51 2.59 1.88 0.82 1.62 1.49 0.68 -0.81 -0.04 0.25 -0.59 -0.17 -0.1 -0.09 -0.68 -38% -3% 11% -24% -17% -6% -6% -50% 资料来源: 2005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10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12 期 Table 6 史雅娟等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表 6 2005 年和 2010 中原城市群各城市
31、 R 值的比较 The R-value ratio of the various cities of the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s in 2005 and 2010 1435 产业带区域 2005年 R 值 2010 年 R 值差 R 值差比率 % 洛阳市 开封市 平顶山市 新乡市 焦作市 许昌市 漯河市 济源市 郑州市 1.21 0.55 0.75 0.63 1.24 0.9 0.86 1.49 1.99 1.24 0.64 0.89 0.69 1.23 1.03 0.91 1.74 0.92 0.03 0.09 0.14 0.06 -0.01 0.1
32、3 0.05 0.25 -0.07 2% 16% 19% 10% -1% 14% 6% 17% -4% 资料来源: 2011 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2011 年河南省统计年鉴。 普 遍较 好,且处 于辐 射 带动 周边 的经 济外 溢 状 市、平顶山市、漯河市等 5 个节点城市。在“十二 态。从城市整体市域上看,中原城市群各节点城 五”期间,河南省将以郑州市为中心,进一步开通 市的发展还处于一个亟待集聚发展的上升期,郑 覆盖河南省 18 个省辖市的城际公交,建设城际铁 州市区的发展辐射带动力不显著,未形成极核发 路网络,这些将形成以郑州市为中心、其他节点城 展的格局。中原城市群的节点城市发展程
33、度相似 市为次中心,城市公共客运网络与高速、铁路和城 且差异不大,处于相对均质的集聚发展状态,平原 际铁路为纽带,通达整个中原城市群节点城市的 地 区的优势 促使其 更容易聚 集大量的 产业和 人 交通网络,构建出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的空 口,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城市之间更容易产生关 间格局(图 2)。 联性,因此,呈现出中原城市群长期以来空间多中 心网络式发展的格局特质。 2.3 中原城市群发达的交通勾勒出多中心网络 发达的城市交通网络促进了城市各种“流”的 出现和运动,在城市群发展中 实实在在且又润物 无 声地改变 着空间 发展的格 局。城市 之间的 人 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在空间
34、相互作用下,改 变着中原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格局。交通网络构架 在中国城市群空间结构体系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 作用,中原城市群作为平 原型城市群符合 K=4 的 基于交通原则的中心地理论。因此,本小节专门 从交通要素展开分析。 资料来源:根据河南省交通地图及河南省 高速公路、 310 国道,自北向南由京广铁路、京珠高 交通厅官方网站数据整理。 速、 107 国道,连接新乡、焦作、济源、 洛阳的蘘太线 图 2 基于城际公交路线和城市轨道的 和焦枝线铁路以及长济高速公路,连接漯河、平顶 中原城市群交通网络 山等市的漯阜铁路,以及沪陕高速、大广高速、济 Fig.2 Base on the Inter-ci
35、ty bus routes and urban rail of 广高速、宁洛高速、二广高速等多条高速组成四通 八达的道路网络,构成了中原城市群的区域交通 网 络。 目前 ,河南 省已 开通 了城 际公 交线 路 10 图 2 显示,在中原城市 群区域内省道、国道 、 条,共涉及到河南省的 9 个地级城市,其中以郑州 高速 公路、铁路、在 建高铁等 城市交通 网络相互 市 为中 心通 连了 开封 市、新乡 市、许 昌市 、焦 作 交错、四通八达。中原城市群区域交通网络实体 中原城市群内有由 东向西的陇海铁路、连霍 the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s transp
36、ort network 1436 地 理 科 学 32 卷 已经形成,在以中心城市郑州市为增长极的基础 上 ,逐 渐构 建起 一个 联 动其 他城 市的 城市 群 网 络 。就目前 的发展框 架以及 正在施工 的交通 设 施,初步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枢纽,洛阳、开封 等 节点城市 为次级 枢纽的城 市群交通 网络密 集 空间,具备了城市群枢纽 -网络发展的要素条件, 为 均质发展 中的节 点城市进 行多中心 发展奠 定 了基础。 根据上述实证研究 的结果,中原城市群 各节 点城市总体发展均处于强集聚的发育阶段,且各 自经济空 间发展相对均质和独立。城市群区域内 图 4 Fig.4 多中心的中原
37、城市群发展模式 Polycentric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交通网络较为发达,各节点城市也都具备独立而 又互动的交通网络,能有效地促进各种空间要素 的快速流动和相互作用,这些都为中原城市群持 续多中心网络式发展的空间格局提供了条件,奠 定了基础。 3 中原 城 市群 多中 心网 络式 发 展 模 式探讨 根据上述研究发现 ,具有典型平原地貌 特性 的中原城市群区域经过长期发展,目前依然呈现 均质的多中心发展状态,城市群多中心的空间发 展格局将在不断完善的交通网络以及信息网络中 持续发展下去。以郑州市为单核的传统极核式发 展模式 (图 3)已经不适应现实的发展,正在兴
38、建中 的高铁、城市轨道、城际公交、互联网等网络要素, 将会推进城市群各节点城市的经济集聚发展和融 合发展,促进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 模式 (图 4)。 具体分析单中心与 多中心空间发展的模式, 图 3 单中心的中原城市群 发展模式 Fig.3 Monocentric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 Zhongyuan Urban Agglomeration 更有利于理解多中心中原城市群空间发展模式的 合理性。 图 3 显示,单极核下的单中心网络发展模式呈 现出郑州市一核独大、单核引领,其他节点城市被 动发展的
39、单向网络模式,为重点培植核心增长极 而抑制单核之外的城市发展,难免会出现政策、资 金的过度倾斜,影响其他城市的发展,而产生过高 的发展成本, 并有可能导致某些有潜力的节点城 市 失去 发展 的最 佳时 机 ,而产 生 更高 的机 会成 本。核心与各节点城市相连形成网络,节点城市 之间则基本上不发生直接的联络。 图 4 显示,多中心网络发展模式下,中原城市 群的中心城市 郑州市虽然是弱核引领,但是其 作为政策和投资支持下的中原城市群增长极地位 不可替代,而且正处在快速增长期,因此郑州市依 然做为一级枢纽城市进行培植发展。中原城市群 其他各节点城市相对均质发展,城市各行其职又 相互协作,彼此独立发
40、展又整合互动。它们形成 独立发展、功能互补的二级枢纽城 市,在一个相互 关联的流动的网络中,各个城市都能积极主动参 与发展,调动了各自的发展欲望,整体和局部的关 系在协同发展中获得良好的调整。因此,多中心 发展 模式是结 合中原 城市群发 育期节点 城市均 质 、交通 网 络发 达的 实际 而形 成 的本 土发 展模 式。它不同于西欧国家的多中心发展模式,不要 求节点城市的经济集聚力达到特定高度,而是结 合各节点城市均质发展的实际,充分利用现有发 达的交通通讯网络、各种要素的流动,重组节点城 市的功能分工,形成一种独立发展、协同互补、权 重不一的多中心网络式空间 发展模式。 12 期 史雅娟等
41、 :中原城市群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1437 综上所述,在中原经济区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框 架下,多中心发展模式更适合中原城市群的发展。 4 结 论 通过论文的研究,可以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长期以来,中原城市群的城市 -区 域空间 基本处于持续均质发展的状态,其做为典型的平 原型城市群符合中 心地理论的交通原则,验证了 中原城市群处于持续的多中心空间发展格局。 2)研究结果显示,郑州市弱核 牵引,其他 节 点城市均质发展与发达的交通网络共同轮廓出中 原城市群处于多中心网络式的空间发展状态。 3)在中原经济区主体功能区战略的框架下, 4 5 6 7 8 9 Castells M . Th
42、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M. Cambridge, MA : Blackwell Publishers,1996. van de Klink H A . The pork network as a stage in port develop- ment: the case of Rotterdam,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J, 1998, A, 30:143-160. Dieleman F M, Faludi A. Polynuclear metropolitan regions in Northwest Europe: them
43、e of the special issue J. 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998,(6):365-377. Meijers E. Polycentric urban regions and the quest for synergy: Is a network of cities more than the sum of the parts?J.Urban Studies,2005,42(4):765-781. Scott A J. Global City-regions: Trends, Theory, Policy M .Ox- ford: Oxford
44、University Press. 2001. Hall P. Looking backward, looking forward: the city region of the Mid-21st CenturyJ. Regional Studies, 2009,43(6):803-817. 中原城市群实施多中心网络式的发展模式依然需 10 徐 江 . 多 中 心 城 市 群 : POLYNET 引 发 的 思考 Polycentric 要快速培植增长极郑州市,尽快形成以郑州市为 一级枢纽城市,以其他节点城市为二级枢纽城市 的多中心结构,各节点城市应实现独立发展、功能 互补。 4)传统的极 核
45、单中心发展模式已经无法 适 应中原城市群的发展现状,多中心网络式空间发 展模式成为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最佳模式。 随着城市群区域网 络的进一步发展,中 原城 市群的多中心网络式发展的趋势会更明显。在类 似中原城市群的省域城市群中 将会普遍出现这样 的趋势,本研究希冀能对我国大多数处于发育期 的平原型城市群提供有益的参考。接下来的问题 是如何确定各级枢纽城市的分工定位以及城市网 络的发展研究。 致谢:第一作者对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 与管 理科学研究所王铮研究员对本文给予的指导,深 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Fishman R. America s new city J. The Wilson Quarterly, 1990 (14):24-48. 2 Batten D F. Net work cities versus central Place cities: building a Cosmocreative constellation J. The Cosmoereative Society, 19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