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种体质类型论治经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 种体质类型论治经验.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9 种体质类型论治经验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它与健康和疾病密切相关。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 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体质不仅表现为个体差异性, 而且具有群类趋同性, 研究体质分类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 进而指导临床诊疗, 对于增强治疗的针对性、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王琦教授根据人体不同的特征, 将人群体质分为9种基本类型, 即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辨体质类型论治, 就是以不同体质类型为研究对象, 对体质特征、发病倾向等加以辨识, 并
2、通过辨体用药, 达到改善体质偏颇、治疗疾病的目的。辨痰湿质病证并治体质特征: 痰湿质者多因脾虚失司, 水谷精微运化障碍, 以致湿浊留滞。或为先天遗传, 或为后天过食肥甘以及病后水湿停聚。体质特征表现为形体肥胖, 面色淡黄而暗, 多脂, 口黏, 痰多, 胸闷,身重, 肢体不爽, 苔多滑腻, 脉滑或弦滑。易患消渴、中风、眩晕、胸痹、咳喘、痛风、痰饮等病证。辨体论治: 治宜健脾利湿, 化痰泄浊。代表方为化痰祛湿方( 王琦经验方) 、参苓白术散、泽泻白术散等。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扁豆、薏苡仁、砂仁、莲子肉、陈皮等。痰湿质肥胖者, 可加入升清醒脾之荷叶、佩兰、苍术等; 痰浊阻肺者,
3、 可用三子养亲汤, 方中莱菔子、白芥子、苏子不但化痰肃肺, 且能降脂减肥, 也可加入冬瓜皮, 以助改善痰湿体质; 对水浊内留者可用泽泻、猪苓等。调体要点: ! 配用温化通阳: 湿为阴邪, 其性黏滞, 宜温化通阳, 根据病情需要可酌加桂枝、厚朴、干姜以及仙灵脾、补骨脂等, 但须防温热太过, 水液受灼, 化热生变。2 细察痰瘀互夹: 痰湿黏滞, 阻遏气机, 常致血瘀, 形成痰瘀互夹, 治宜化痰利湿, 兼以活血。3少用甘润之品: 甘酸柔润之药, 亦能滞湿生痰, 应予慎用。日常饮食宜少食肥甘甜腻之品。病案举例: 患者某, 男, 43 岁, 2003 年11 月12 日初诊。痰湿之体, 面色淡黄, 睡眠
4、欠佳, 梦多, 醒后头目昏沉, 自觉周身困怠不爽, 胸闷, 口中甜黏, 苔黄腻, 脉弦滑。辨为痰湿之体, 有患胸痹之虞, 属痰湿闭阻, 清阳不达之证。治当化痰祛湿, 调体通脉, 拟化痰祛湿方加减。药用泽泻15g, 茯苓15g,炒白术15g, 制苍术10g, 佩兰15g, 荷叶10g, 薏苡仁30g, 冬瓜皮15g, 白芥子10g, 莱菔子10g, 海藻15g。前后加减服用60 余剂, 体态轻松, 自诉已无明显不适。按: 患者盖因素蕴痰湿之体, 痰湿闭阻, 清阳不达, 久必患为胸痹。其症状出现以体质偏颇为根本原因, 故采用化痰祛湿调体之法。痰湿体质之形成, 多因脾虚湿滞, 痰浊内生。化痰祛湿方为
5、王琦教授自拟方, 功擅健脾渗湿, 化痰行滞, 方中用茯苓、泽泻、冬瓜皮淡渗利湿, 白术、薏苡仁、佩兰、荷叶健脾除湿, 苍术、莱菔子燥湿化痰, 白芥子、海藻祛脂消痰。诸药合用, 层次分明, 上下分消, 内运中州, 痰湿之体得以调整, 从而诸种不适渐除, 体态轻松。辨湿热质病证并治体质特征: 湿热质者多湿热蕴结不解, 多由先天禀赋或久居湿地。体质特征表现为面垢油光, 易生痤疮, 常口干、口苦、口臭, 便干、尿赤, 性情多急躁易怒, 舌质红, 苔薄黄或黄腻, 脉数或弦数。易患疮疖、黄疸、热淋、衄血、带下等病证。辨体论治: 治宜分消湿浊, 清泄伏火。代表方为泻黄散、龙胆泻肝汤、甘露消毒丹等。常用药物有
6、藿香、山栀、石膏、甘草、防风、龙胆草、茵陈、大黄、羌活、苦参、地骨皮、贝母、茯苓、泽泻等。可根据不同表现分别加减: 肺热明显, 易生痤疮者, 可选用枇杷清肺饮, 药如枇杷叶、桑白皮、黄芩、麦冬等; 若易生口疮, 胃火较盛者, 可选用清胃散加减, 药如升麻、黄连、当归、生地黄、丹皮等; 若夏日感受暑热者, 选用六一散加西瓜翠衣, 解暑化湿以调体。调体要点:1 宣透化湿以散热: 根据“火郁发之”之理, 可于泻火解毒之剂中加用藿香、防风、茵陈、白芷等品, 宣透清化。2 通利化湿以泄热: 根据渗湿于热下之理, 在清热化湿同时佐以通利之白茅根、木通、竹叶、薏苡仁, 使热从下泄。3 慎用辛温助火之品: 湿
7、而有热, 宜苦寒之剂燥之,慎用辛温, 以防助热。宜戒烟限酒,少食辛辣香燥, 常食绿豆、冬瓜汤及瓜果蔬菜,保持大小便通调。病案举例: 患者某, 男, 39 岁, 2004 年5 月17 日初诊。阴囊潮湿1 年余。自诉2003 年3 月酒后始觉阴囊潮湿, 小便滴溺, 尿分叉, 阴茎根部有刺痛, 采用西药内服及栓剂治疗后效果时好时坏。平素面垢油光, 体形偏胖, 身重困倦。身高177cm, 体重95kg。2003 年10 月查患轻度萎缩性及浅表性胃炎, 胆汁反流, 幽门螺杆菌阳性, 轻度脂肪肝, 血脂高。平日进食肥厚, 每日吸烟1 包, 每周饮酒500g。刻下症: 焦虑, 不易入睡, 梦多,性快感下降
8、, 牙龈红肿, 纳少, 大便可, 小便黄,舌苔微黄腻,脉滑数。病属阴汗, 辨为湿热质, 湿热内蕴, 下注厥阴。治予清热化湿, 调体治病, 取龙胆泻肝汤合二妙散加减。药用龙胆草6g, 山栀10g, 黄芩10g, 柴胡10g, 生地黄10g, 车前子( 包) 10g, 泽泻10g, 通草6g, 防风10g, 杏仁10g,制苍术10g, 黄柏10g。7 剂, 水煎服。复诊诉症状明显好转, 去龙胆草、炒山栀、黄芩, 加用土茯苓、萆、薏苡仁。后继续服药一月余, 诸症悉平。按: 患者平素面垢油光, 体形偏胖, 身重困倦, 阴囊潮湿, 小便黄, 舌苔微黄腻, 脉滑数等,属于中医湿热之质, 患肝经湿热下注之证
9、。王琦教授运用清热燥湿、淡渗利湿等法, 取龙胆泻肝汤合二妙散为主, 治病兼以调整体质。因症状显著改善, 故去龙胆草、炒山栀、黄芩, 以防苦寒太过,用土茯苓、萆、薏苡仁等利湿之品, 使湿去热孤, 诸症均愈辨瘀血质病证并治体质特征: 瘀血质者多血脉瘀滞不畅。多因先天遗传, 后天损伤, 起居失度, 久病血瘀等所致。体质特征表现为以瘦人居多, 面色常暗, 发易脱落, 红丝攀睛, 肌肤或甲错或瘀斑, 心烦心悸, 健忘, 舌质多暗, 或有瘀点, 脉细或涩。易患眩晕、胸痹、中风、瘕病变, 常有出血倾向。辨体论治: 治宜活血祛瘀, 疏利通络。代表方为桃红四物汤、大黄虫丸等。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生地黄、赤芍、
10、当归、川芎、丹皮、茜草、蒲黄、丹参、山楂等。可根据瘀血部位不同酌予加减。胸中憋闷者, 可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加柴胡、桔梗、牛膝等; 瘀血头痛、眩晕者, 重用川芎, 酌加葛根、葱白、全蝎等; 若有瘕者, 可选桂枝茯苓丸加减, 或加破瘀及虫类药, 如三棱、莪术、虫、水蛭等。调体要点: ! 养阴以活血: 由于津血同源, 津枯则血燥, 体内津液不足, “干血”内留, 亦是瘀血质的成因之一。金匮要略大黄虫丸中的生地黄用至10 两, 说明养阴凉血在阴虚有“干血”的情况下是重要的治法。2调气以化瘀: 气滞则血瘀, 气行则血畅, 故活血调体常配以理气之剂, 药如枳壳、陈皮、柴胡等。病案举例: 患者某, 男
11、, 39 岁, 2003 年8 月16 日初诊。患者阴囊汗出、坠胀10 年, 近3 个月加重。检查有右侧精索静脉曲张。现阴囊及大腿根部坠胀、汗出, 常浸湿内裤, 右侧为甚, 面色暗滞, 形体偏瘦, 目睛赤丝、干涩, 手足心热, 腰酸, 大小便正常, 舌质暗, 苔薄黄, 脉细。辨为瘀血体质, 发为阴汗, 因瘀血之体, 血脉不畅所致。治予活血通络调体为主, 取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用当归10g,生地黄10g, 桃仁10g, 红花6g, 川牛膝10g, 柴胡10g, 赤芍10g, 川芎10g, 枳壳10g, 香附10g, 泽兰10g,路路通10g, 桑叶15g。7 剂, 水煎服。复诊时症状明显好转, 上
12、方加旱莲草、女贞子继服14 剂, 后改用血府逐瘀胶囊巩固, 诸症告愈。按: 王琦教授认为, 阴汗中医治疗多从湿热论治, 但临床亦有瘀血质者, 缘于血行不畅, 水湿外溢。该患者辨为瘀血体质, 治疗当用血府逐瘀汤调体为主, 加用路路通活血通络, 泽兰化瘀利水, 枳壳、香附行气以助活血, 桑叶养阴止汗。后加二至丸养肝肾之阴。继用成药调体, 俟气血调畅, 则阴汗自止。辨气郁质病证并治体质特征: 气郁质者多气机郁滞。其形成与先天遗传及后天情志所伤有关。体质特征表现为形体偏瘦, 亦可见于其他体形, 性格内向脆弱, 对精神刺激应激能力差, 常忧郁不乐, 易惊悸, 失眠多梦,食欲不振, 喜太息, 或咽中异物感
13、, 或胁胀窜痛, 脉弦。易患郁证、脏躁、百合病、梅核气、不寐、癫证等。辨体论治: 治宜疏肝行气, 开其郁结。代表方为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常用药物有柴胡、香附、枳壳、陈皮、川芎、白芍、甘草、当归、薄荷等。气郁质者多兼湿郁、血郁、火郁、痰郁、食郁, 但以气郁为先导。临证总以柴胡、香附、枳壳等行气药为主; 湿郁加苍术、厚朴; 血郁加丹参、桃仁; 火郁加连翘、山栀; 痰郁加半夏、竹茹; 食郁加神曲、山楂等。调体要点: 1掌握用药法度: 理气不宜过燥,以防伤阴; 养阴不宜过腻, 以防黏滞; 用药不宜峻猛, 以防伤正。2 提倡情志相胜: 气郁质者情志不畅, 必须充分重视精神调节, 如语言开导,
14、顺情解郁, 或采用情志相胜、移情易性等方法。病案举例: 患者某, 男, 31 岁, 2003 年4 月25 日初诊。平素忧郁内向, 1 周前曾与人争吵, 出现便秘伴胸胁胀痛, 嗳气频作, 心烦易怒。自服通便成药及番泻叶疗效不显。舌质红, 苔薄白腻, 脉弦。辨属气郁质, 患为便秘之气机阻滞证, 因肝郁致大肠传导功能异常。治以疏肝和胃, 调畅气机,取小柴胡汤加减。药用柴胡15g, 黄芩10g, 党参10g, 法半夏10g, 甘松10g, 砂仁3g, 甘草6g, 大枣5枚。7 剂, 水煎服。复诊时诉服上药胸胁胀满顿舒, 大便通畅, 嗳气亦减, 情绪较前稳定, 舌质淡红,苔薄, 脉弦。上方去甘松、砂仁
15、, 继服6剂。后随访, 诉症状消失, 一切正常。按: 根据辨体、辨病、辨证相结合诊疗模式,该患者辨为气郁质, 病属便秘, 辨证为气机阻滞证。盖因素体忧郁, 气机不畅, 胃气不和, 津液失润。治以疏肝解郁为主, 治病兼以调体。对因气机郁滞所致便秘, 王琦教授擅用小柴胡汤疏利气机调体治病, 认为仲景原方即有治大便难, 用小柴胡汤有和胃气而通便之用。其辨治的关键在于调畅气机, 改善气郁体质为主。辨气虚质病证并治体质特征: 气虚质者多元气虚弱。主要成因在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病后气亏。体质特征表现为形体偏虚胖, 平素易乏力, 倦怠少气, 面色微黄或白, 唇色淡白, 毛发不华, 性格喜静懒言。偏于肺气虚
16、者易喷嚏、流清涕。舌质淡, 脉细弱。常自汗, 易患感冒、哮喘、眩晕或兼有过敏。辨体论治: 治宜培补元气, 补气健脾。代表方为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陈皮、甘草、大枣等。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 温之以气;精不足者, 补之以味”的原则, 选用党参、黄芪、甘草为调治气虚质的主药。由于“气之根在肾”, 因此, 可酌加菟丝子、五味子、枸杞子等益肾填精。再参以紫河车、燕窝等血肉有情之品, 充养身中形质, 气味同补。若偏肺气虚者, 常反复出现咳嗽、哮喘等病变, 即所谓肌肉不坚固,则腠理疏松, 善病风者, 可选用玉屏风散而重用黄芪, 酌加益肾气之仙灵脾、熟地黄等。调
17、体要点: 1 把握剂量, 不可峻补: 气虚质者可使用人参补气强质, 注意把握剂量, 缓图渐进,或配伍其他方药使用。盖因气有余便是火, 慎勿补之太过。2 补气佐以理气: 补气调体药易于壅滞气机,若中有痰湿者要与化痰祛湿药同用, 或少佐理气行滞之品。3 补气须防虚中夹实: 气虚质者内脏功能脆弱, 常因外邪或内在饮食积滞而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当予顾及。病案举例: 患者某, 男, 33 岁, 2004 年7 月7日初诊。尿频3 周。患者自幼体弱、易感冒, 平素气短、精神萎靡。近3 周来小便频数, 不能控制,多则约半小时一次, 夜尿数次, 影响睡眠, 劳累后加重, 舌质淡, 苔薄黄, 脉细。曾在某医院诊
18、断为慢性前列腺炎。辨属气虚之体, 清阳不升, 发为尿频。治拟益气升陷, 补中固脬, 调体以治病, 取补中益气汤加味。药用黄芪15g, 白术10g, 党参15g,柴胡6g, 升麻10g, 陈皮6g, 当归10g, 菟丝子15g, 补骨脂10g。14 剂, 水煎服。复诊诉诸症好转, 继服上方加减近一月, 诸症告愈。按: 该患者西医诊为前列腺炎, 若从小溲频数、舌苔薄黄辨, 似属有热, 临床习用清化之法。经曰?中气不足, 溲便为之变%, 结合该患者自幼体弱, 实属气虚之质, 其尿频皆因素禀气虚, 过劳气陷,元气不固所致。因而用补中益气汤为主方, 益气调体以治本, 体健则病亦愈。近代医家张锡纯曾制升陷
19、汤治气陷喘息, 颇有同功之妙。辨阳虚质病证并治体质特征: 阳虚质者多元阳不足。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 如属父母年老体衰晚年得子, 或由于母体妊娠调养失当, 元气不充; 或因后天失调, 喂养不当, 营养缺乏; 或中年以后劳倦内伤, 房事不节, 渐到年老阳衰及肾等。体质特征表现为形体肥胖, 畏寒怕冷, 腰背为著, 性格多沉静内向, 精神萎靡,毛发易落, 目胞灰暗, 大便多溏, 小便清长, 舌胖淡, 或有齿印, 苔薄滑, 脉沉或沉迟。易患痰饮、肿胀、泄泻、阳痿、惊悸等病证。辨体论治: 治宜补肾温阳, 益火之源。代表方为金匮肾气丸、右归丸、斑龙丸、还少丹等。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
20、、杜仲、鹿角胶、附子、肉桂等。温壮元阳药物, 实有温阳与补火之别, 前人认为, 巴戟天、仙灵脾、补骨脂温阳, 有如春日之暖; 附桂辛热补火, 犹如夏日之烈。也有比拟说, 温阳如炉灰埋炭, 欲其缓缓取暖; 补火如炽炭于盆, 欲其大加温热。调体要点: 1 温阳佐以养阴: 根据阴阳互根的理论, 在温壮元阳的同时, 佐入适量补阴之品, 如熟地黄、山茱萸等, 以达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阳虚者, 又可阳损及阴, 导致阴阳两虚, 用药要阴阳相顾, 切忌温阳太过, 耗血伤津, 转现燥热。因此, 调理阳虚质时要慢温、慢补, 缓缓调治。2 温阳兼顾脾胃: 调治阳虚之质, 有温阳、补火之别,除温壮元阳外, 当兼顾脾
21、胃, 只有脾胃健运, 始能饮食多进, 化源不绝, 体质强健, 亦即养后天以济先天。病案举例: 患者某, 女, 32 岁, 2004 年7 月26 日初诊。患者自诉排卵期出血5 年余。经期57 天, 结束后7 天出现月经样分泌物1 5 天, 色鲜红, 或红黄色, 多方治疗未见好转。先后服用鹿胎膏( 鹿胎、鹿茸、红参、熟地黄、当归、香附、龟甲、延胡索、白术、阿胶、川芎) 6 盒, 月经量渐减,但仍有排卵期出血。刻诊: 患者面色柔白, 近期月经7 月25 日结束, 无不适症状表现, 舌质淡,脉细。询知平素手足不温, 怕冷, 辨为阳虚体质,病属激经。治予温肾以调体, 滋阴以固冲, 取二仙汤合右归丸及大
22、补阴丸加减。药用仙灵脾12g, 仙茅10g, 巴戟天10g, 知母6g, 黄柏10g, 当归10g,鹿角霜15g, 炙龟甲( 先煎) 30g, 熟地黄12g, 山茱萸15g, 乌贼骨15g, 茜草10g, 补骨脂10g, 菟丝子10g。14剂, 水煎服。用上方加减调治两月余, 月经正常, 排卵期未再出血, 怕冷症状改善。按: 患者病属激经, 除排卵期出血外, 并无其他相关症状可辨。询及平素怕冷, 手足不温, 结合面色柔白等形体特征, 辨为阳虚体质, 而从调整体质入手, 用温肾调体法, 取二仙汤合右归丸为主,结合疾病情况配用大补阴丸等, 滋阴而固冲, 药后症见好转。继用温阳调体治病, 不止血而出
23、血自愈。辨阴虚质病证并治体质特征: 阴虚质者多真阴不足。其成因与先天本弱, 后天久病、失血、积劳伤阴有关。体质特征表现为形体瘦长, 面色潮红, 咽干口燥, 手足心热, 不耐热, 性情多急躁易怒, 常失眠多梦, 舌红少苔, 或见地图舌, 脉细或细数。易患咳嗽、消渴、闭经、内伤发热等病证。辨体论治: 治宜滋补肾阴, 壮水制火。代表方为六味地黄汤、大补阴丸等。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桑椹、女贞子等。阴虚质者有精、血、津、液亏损之不同。精亏者, 益肾填精为主, 如六味地黄汤或左归丸之类;阴血亏损者, 宜养血为主, 如当归补血汤或四物汤之类; 津亏者, 宜养肺胃之津, 兼以益肾
24、, 药如百合、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等。调体要点: 1 滋阴与清热并用: 阴虚生内热,故滋阴应注意与清热法同用。即滋阴亦可除热, 清热可以存阴之意。2 保血、养血即可生津: 由于人体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 真阴不足, 可涉及精、血、津、液的虚亏, 因此在调治阴虚的同时,注意结合填精、养血、生津的方药。3 养阴兼顾理气健脾: 滋阴药多性柔而腻, 久服易伤脾阳, 容易引起胃纳呆滞, 腹胀腹泻等, 可加木香、砂仁、陈皮、鸡内金等理气健脾消导之品。病案举例: 患者某, 男, 25 岁, 2005 年12 月22 日初诊。患者形体偏瘦, 6 年来易疲劳, 伴口唇干燥,眼干涩, 畏风, 睡眠差, 梦多
25、, 挑食, 大便干、时有出血, 舌质红少苔, 有裂纹, 脉细弦。辨属阴虚体质, 宜滋阴益肾, 调体为先, 拟六味地黄汤加味。药用生、熟地黄各10g, 山茱萸10g, 山药10g, 泽泻10g, 丹皮10g, 茯苓15g, 石斛15g,玄参10g, 麦冬10g, 麦芽15g。14 剂, 水煎服。服上方加减3 个月, 唇干口燥及眼干明显好转, 继用六味地黄丸巩固, 诸症皆愈。按: 患者唇及口、眼干燥, 易疲劳, 并无明确病证, 从形体特征结合舌脉情况, 辨为阴虚体质, 治以调体为主, 用六味地黄汤为调整阴虚质专方,加石斛、玄参、麦冬共起养阴生津之效。阴虚之体,根本在肾, 多为先天精亏, 补肾养阴固
26、然为主, 但先天之精亦赖后天充养, 故调整阴虚之体,补肾亦当配用滋养肺胃及健脾之品。辨特禀质病证并治体质特征: 特禀质是由于先天性或遗传因素所形成的一种特殊体质状态。若是过敏质者主要因肺气不足、卫表不固、津亏血热。体质特征常有先天缺陷, 或有和遗传相关疾病的表现。如先天性、遗传性的生理缺陷, 先天性、遗传性疾病, 过敏性疾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等。若为过敏体质者, 常表现为对季节气候适应能力差, 皮肤易出现划痕, 易形成风团、瘾疹等。特禀质的发病, 凡遗传性疾病者, 多表现为亲代有相同疾病, 或出生时即有固定缺陷。若为过敏体质者易患花粉症、哮喘等, 并易引发宿疾及药物过敏。辨体论治: 临床对于先
27、天性、遗传性疾病, 或生理缺陷, 一般无特殊调治方法。或从亲代调治,防止疾病遗传。过敏质者或益气固表, 或凉血消风, 总以纠正过敏体质为法。代表方为玉屏风散、消风散、过敏煎等。常用药物有黄芪、白术、荆芥、防风、蝉衣、乌梅、益母草、当归、生地黄、丹皮等。过敏质者症状表现各不相同, 临证加减主要在于对症用药, 若鼻流清涕, 目痒鼻塞者, 以清肺消风为主, 可选用玉屏风散合麻杏石甘汤加细辛、黄芩、百合等; 若皮肤风疹, 湿胜血热者, 可用消风散加徐长卿、紫草、赤芍等。调体要点: 1注重养生: 生活中要加强身体锻炼, 顺应四时变化, 以适寒温。2 加强调护:尽量避免接触致敏物质, 如尘螨、花粉、油漆等
28、。古代文献认为饮食过敏可致哮喘, 因而有“食哮”、“鱼腥哮”等名,因此, 要注意饮食, 忌食鱼腥发物。病案举例: 患者某, 男, 16 岁, 2004 年7 月7日初诊。流清涕、打喷嚏2 年。患者2002 年立秋前后出现流清涕、打喷嚏, 未予注意。2003 年8月症状加重, 在北京某医院诊断为“ 过敏性鼻炎”、“花粉过敏”, 用西药抗过敏等处理。其父亲有过敏性哮喘, 姑母有过敏性鼻炎。幼时人工哺养, 皮肤划痕+ , 2 年多来每年8 10 月份打喷嚏, 目前尚无症状, 为防止发病, 特在季节前就诊中医。予益气固表, 凉血消风以调体, 取玉屏风散加味。药用黄芪20g, 白术15g, 防风10g,
29、 制首乌20g, 炙甘草6g。21 剂, 水煎服。另于服汤药后继服过敏康胶囊, 5 粒/ 次, 2 次/ 日。服药后至9月初均无异常, 无流清涕、打喷嚏等症状, 但见有目赤, 后予原方加生地黄、丹皮、紫草、乌梅等调治, 并服过敏康胶囊, 诸症未复发。按: 患者因素禀体质过敏, 每于秋季发作流涕、喷嚏诸症, 因其发病规律明确, 故提前调体,防病复发。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盖因卫表不固,不耐秋季, 表固则耐四时矣。加制首乌为养肝肾、补血生精之品, 益肾气以助肺卫。二诊见目赤, 血热明显, 加生地黄、丹皮清热凉血, 紫草、乌梅皆为抗过敏专药。配合过敏康胶囊调体防病, 巩固疗效而使病愈体调。辨平和质病
30、证并治体质特征: 平和质的形成多因先天禀赋良好,或后天调养得当。体质特征表现为体形匀称健壮,面色红润, 精力充沛, 发色黑有光泽, 性格开朗,胃纳佳, 二便正常, 舌淡红, 苔薄白, 脉和缓。平素对四时寒暑及地理环境适应能力强, 因而患病较少。辨体论治: 平和质者, 无气血阴阳偏颇, 无明确调体方药。平素以保养为主, 可适当使用扶正之品,但不宜过于强调进补, 少用药物为宜。调体要点: 平和质者应保持良好习惯, 如饮食有节, 劳逸结合, 生活规律, 坚持锻炼。并根据人体生长规律, 进行养生。1 小儿期: 小儿处在生长发育时期, 食谱当多样化, 富有营养, 促进其正常生长发育。2 更年期: 为体质的转变时期, 可根据阴阳偏颇酌服补益肾阴肾阳之剂, 如六味地黄丸、八味肾气丸之类。3 老年期: 五脏逐渐虚衰, 应适当调补, 促其新陈代谢, 延缓衰老, 宜以平补为主,酌用健脾益气之品, 如山药、白术、黄芪等。平和质者患病较少, 且病变多为邪实。若患疾病时, 以辨病、辨证论治为主, 重在及时治疗, 防止因疾病导致体质偏颇。结语王琦教授以中医体质理论和临床实践为依据,将体质分为9 种基本类型, 在临床诊疗中注重辨体,强调辨体施治, 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其将辨体质与辨病、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方法, 拓展了中医临床思维空间, 应当加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