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教师与学生的关系.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谈如何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息烽二中 杨少荣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述我,中学生“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与优点得到教师的认可与尊重。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注重教师的夸奖,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并及时表示欣赏之意。作为教师,不要吝啬赞美的语言,它会给学生带来极大鼓舞。赞美学生能表现出老师经常在关爱学生的关系。 长期以来,评价一堂课的质量高低,通常用语是“讲得如何”,而不是“学生学得怎么样”,这种评价方式很容易让教学过程中走入误区。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首先是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2、作指导,以先进的教学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其次是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再次是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景,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有效评价反馈教学效果;另外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过程中要大力加强对教学设计原理的研究,努力实现由传统备课型向课堂教学设计型的转变。 同时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时也应注意:在关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同时,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教学目标,改变以往旧的教学模式,为现代教学课堂的发展寻找一条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途径。这是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 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体系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对班集体建设具有举足轻重
3、的影响。而班主任与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对班集体的影响更为直接,影响力更强。有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相处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而老师的人际交往,则有80%是与学生的交往。这种朝夕相伴的生活,如果没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班主任工作便更难以收效。那么,怎样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 第一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中学生对老师的第一次最深刻、最清晰的直观感觉,它将长时间地镌刻在学生的心目中。每一个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对一个新的集体、新的老师都会产生某种渴望,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理解,渴望自己在新的集体中能占有满意的“角色”。因此,班主任给中
4、学生的第一印象如何,能否点燃他们心灵深处的希望之火,将对中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由于班主任的个人素质不同,教育风格各异,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可以知识渊博见长,可以风趣幽默取胜,也可以亲切和蔼感人。 尊重每一位学生,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对于困难学生“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改正错误。,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定,信任他们。学会期待。班主
5、任对学生期待的力度影响着全体学生的情感、认识和思维。因此,班主任有责任检查自己对每位同学的期待是否良好可行。良好可行的期待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其一,可行性要强,要符合实际情况,如校情、班情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等;其二,针对性要强,即针对不同类型的中学生和不同的事件选择行之有效的期待方式;其三,尽可能与中学生家长的期待联系一致起来,避免中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压力;其四,对班集体而言,注意提出对整体的期待,并力图将个体期待与群体期待联系起来。这样,处于这个班集体的同学就比较珍视班级融洽的心理气氛,从而有利于形成优良的班风和学风。 我很欣赏柏拉图对教育的一句界定:“教育就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
6、,它能使人向善,从而高尚地生活。”柏拉图这里主要强调了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其实,教育的主体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也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那么可以说,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者培养成期望中所要达到的质量的规格和标准。这样表达和柏拉图的那句界定意思基本一致,却没有柏拉图表达得更温和、更易让人理解和接受。 “教育是什么”,作为有着两千多年教育历史的泱泱大国,我们的研究者对这个问题也提出了众多的看法和学说。我个人认为,教育可以说是人类成长的足迹。通过教育,我们的文明、道德、文化、艺术得以留传和继承,也得以丰富和升华。所以,我们力图提高教育的质量,就是为了把我们的受教育者培养
7、成适合社会需要,能够“高尚地生活”的人。 今天各大门户网站都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明确中小学班主任有权力批评学生的新闻。内容是说“在我们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规定明确:“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看了这个新闻,我感觉很奇怪,谁剥夺过教师批评学生的权力么?没有。我觉得发这个规定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不是教师不敢管,是不愿意管,因为这里面有利益驱使。那些所谓教师不敢管、不管批评的学生,都是些桀骜不驯,有独立人格的学生。或是家庭条件优越、有社会关系的学生。一般的教师管
8、他们、批评他们纯属找麻烦,弄不好还是个大麻烦。我认为的“好老师”应该是,没有权力欲望的,没有限制人身自由欲望的,没有从学生身上榨取最大经济利益欲望的,没有把所有的教育责任全部推到学生和学生家长身上欲望的人。、一、从法律上讲,师生之间应该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教育法的规定明确了教师对学生有进行教育的职责。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法律明确规定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教
9、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这也明确的告诉我们教育学生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既然教师有教育的职责,就应该有管理的职责,因为教育本身就包含了管理。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管理,还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管理。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出现,以及教育界一些痛心事件的发生,使老师们不敢管理,不愿管理,就出现了我假期在某个学校看到的那一幕。没有管理,教育就不可能有好的发展,学生就不可能有好的进步,教师也不可能有好的成就。古语有言: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教师只有积极去管理,认真去管理,才有可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赢得家长的尊重,赢得社会的尊重。既然教师有管理的职责,就应试有惩罚的职责,激励与惩罚本身就是
10、教育与管理的双重内涵。教育部在2009年8月颁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还引起一片哗然,因为规定第十六条是: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舆论认为,老师有权批评学生还需要教育部出规定太雷人了。但在老师们看来,这是无奈,更是现实。李镇西说:“教育惩罚是教育者不可放弃的权利,没有运用过惩罚去教育学生,你的教育也是有缺陷的,不负责任的。”因此,从教育与被教育关系的意义上来说,教师应切实履行好自己的教育职责。不仅要积极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发展智力与体力,还应严格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通过各种有效方式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品格,培养良好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二、从人格上
11、讲,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只要是社会的公民,在人格上就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的义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都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平等相待的基础上,尊重学生是教师应该把握的道德底线与职业准则。在过去,教师对学生的专制霸道,其实给学生品德教育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现在,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教师与学生都有了进行平等交流、深入沟通的环境,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而不再居高临下,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威性。我们虽然不太赞同传统的“师道尊严”,要破除教师的权威地位,让教师从高高的神坛上走下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需要保持一定的威望。权
12、威不等于威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权威,但是教师需要在学生面前保持足够的威望。平等就是要讲民主,讲自由。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应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无论课堂内外,都要有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都要有学生自由发言的权利和机会。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重视学生的意见,尽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合理要求。尊重不等于宽容错误,更不等于放纵错误。当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中、思想上等出现问题时,我们要认真对待,要认真分析其原因,找准学生产生错误的根源,设计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帮助学生改变观念,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13、形成科学的思想观念。尊重学生人格就是不能有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前面谈过,老师有惩罚学生的权利,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要管,要制止,要帮助学生纠正,对屡教不改的学生,老师要给予适当的惩罚。但惩罚不等于体罚,惩罚不能伤及学生身体,惩罚不能侮辱学生人格,惩罚不能有损学生尊严。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教育经验:严格地要求和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我认为这句话也高度概括了师生人格平等的深刻内涵,它应该成为我们教师的行动指南。三、从感情上讲,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关爱的关系爱心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了爱,教育就荡然无存。任何教育家都把爱放在教育的第一位置,他们认为只有建立在爱的基
14、础上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关爱学生是教育的内在需要,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关爱学生要关心、了解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的首条金科玉律。”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心中不明,就不能从学习、生活、思想上全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也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家庭环境、社会交往等情况,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关爱学生要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是教师关爱学生的基本态度。教师的社会角色决定了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很高,他们看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尤其是差生和那些在家庭中缺乏温暖的学生,
15、更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作为教师,既要爱优生,也要爱差生,更要爱那些急需关怀教育的学生。对聪明勤奋的倾注满腔热情,对迟钝、调皮的耐心培育,才是一位老师应尽的职责。关爱学生要表现在行动上。有的老师虽然思想上认同教育要关爱学生,口中也表示要把爱心贯穿教育的始终,但总是不能表现在行动中,或在行动中出现了偏差。教师的行动是影响学生心理的直接因素,教师真诚的爱心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反之,老师的行动偏差能引发学生的反感,甚至是抵触,更严重的会带来对老师的仇恨。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所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待儿童没有同情,他们就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
16、的有效手段。”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关爱学生就是关爱未来。对学生赤诚的关爱,是一名教师的基本品质。四、从态度上讲,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信任的关系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合作过程,只有教与学“合作”默契,才可能有教学的高效。教、学合作默契的首要条件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信任。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是对信任带来教学效益的最经典的解释。教师只有信任学生,才会敢于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探索,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只有信任学生,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才少有责难,才会多鼓励;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只有信心的传递,没有鄙视和不满。学生在教师脸上看到的是微笑,在教师
17、神情中体会的是希望。学生只有信任教师,才会接近教师,才会和教师说真话,说心里话,才能和教师交成知心朋友。学生只有信任教师,才会相信老师的话,才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师生彼此间的信任会大大缩短教与学之间的距离,一方面增强教师教好学的信心,另一方面使学生更加自信,更加自觉、自主地学习。教师信任学生应从给学生设置适当的期望值开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的,我们不应该想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可上重点、名牌的学生,也不应该想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可以考上一本的学生。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适当的期望值,这样我们才会对学生少有不满,才会从心底里认同学生,相信学生。教师要信任学生还必须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赏识学
18、生。教师应善于从学生身上发现优点,并且放大优点,缩小缺点。成绩不好的学生可以从品德上找优点,品德不太好的学生可以从学习中找长处,还可以从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表演能力等各个方面去找。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可以成为有用之才。让学生在教师的赏识下快乐学习,快乐成长。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好心理背景,对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必将产生积极的、显著的影响。记住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五、从教学上讲,师生之间应该是教的主体和学的主体的关系学生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学校里,而在学校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上,所以,教学的关键在
19、课堂。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课改的标志,是关系到学生成绩提高与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现在,大家普遍认可的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的指导下,老师开始退居二线,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让学生来主持,让学生来讲解,老师成了旁观者。每逢听了这样的课,大家必盛赞其理念新、方法好、效果优。更可笑的是,有些连讲课者都认为是在应付差事、糊弄听课者的课,我们的听课者还在大加赞赏。我认为评价这样的课要注意两点:一是内容是否适合,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这样上课;二是教师到底退了多远,应该老师讲的时候,老师还在一旁若无其事,那就是“超脱”。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于教师来说,学
20、生是受教育的客体,但对于解决教学任务的一系列认识活动来说,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教育教学任务,获得一定知识、能力的一系列认识活动。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在教学活动中是积极的参与者。教师的教育和教材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都只是外因,真正获取知识、得到发展还要靠学生的内因起作用。教师是教学的主体。相对学生学习来说,教师是主导,是起辅助作用的。但相对教学来说,教师应是主体,怎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都是由教师来决定。虽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决定,但决定权还是在教师。所以说,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与学,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们具有双重重要性。不顾学生学习
21、的主体性,一味发挥教师的教学作用是不正确的;不顾教师教学的主体性,一味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也是不正确的。所以,我认为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两者的主动性,教学的效益才会最大化。这就是我的“双主体”思想。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人格平等的关系、相互关爱的关系、相互信任的关系及“双主体”的关系是从法律、人格、情感、态度和教学五个方面概括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对这五种关系应有正确的认识,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应努力践行这五种关系,让教育教学更具科学性,更有实效性。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影响教学效益,关乎课改成败的话题,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2013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