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部分重点.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60088226 上传时间:2022-11-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部分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财政学部分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政学部分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部分重点.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还有一部分没有找到,如果嫌麻烦的话可以自己找书本看一下!时间紧,没有好好排版,将就一下吧!2、公共商品 :满足公共需求、通过公共机制提供的商品,其基本特征是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2、 简述公共商品的特征。(1)非排他性,即无法排斥他人对同一个商品的消费;(2)非竞争性,即当增加一个公共商品的消费者时,不会减少其他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消费水平非竞争性 :拥挤系数其中u代表个人消费商品的效用,G代表商品的总效用,a代表拥挤指数公共商品和混合商品自己看哈!旧教材20页简述公共商品的提供方式5、(1)对纯粹公共商品,由于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免费乘车”成为消费者的最一般选择,政府应是这类商品的主要

2、提供者。(2)对混合商品:一种是具有一定竞争性或排他性的混合商品,对于这类混合商品既可以选择市场提供方式,也可采用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的方式。另一种是具有一定外部性的混合商品,其提供方式取决于受益外溢的大小:受益外溢很大的混合商品,应采取政府提供方式;受益外溢较大的混合商品,应采取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方式。2、实现帕累托效率的条件包括 ABDE A.生产效率 B.交换效率 C.分配效率 D.混合效率 E.综合效率2、帕累托改善:即在一部分人福利得以改善的同时并没有使另一部分人的福利状况变坏。市场失败主要表现在哪六个方面?(1) 不能有效提供公共商品;(2)不能有效解决外在性问题;(3)市场竞争不完

3、全;(4)市场信息不充分;(5)收入分配不公平;6、宏观经济波动试述政府失败的表现及原因表现:(1)政治制度失灵。(2)权力滥用,预算扩张明显。(3)成本高,浪费多,寻租普遍。(4)官僚主义严重,机构不断膨胀,人员不断增加,效率却不断下降。主要原因:(1)政府“能力”的有限性:有限的信息。对私人市场反映控制的有限性。对官僚主义控制的有限性。决策过程中存在的困难。(2)政府行为的越界:政府的越界行为,集中表现在本该选择市场交易方式,却选择了使用政治交易方式上。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总是以一定的强制性为前提,有一种天然的扩张趋势和不可逆性。公共政策决定机构和公共政策决定机制的缺陷。、5、购买支出:是指

4、政府按照有偿原则,在市场上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又称消耗性支出,如国防、行政支出和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支出。6、转移支出:是指政府单方面地、无偿地支付给其他经济主体的财政资金,包括各种财政补贴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和利息支出等国防支出:是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安全需要的军费支出。其目的在于加强国防建设,建立现代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保障领土完整、安全和主权不受侵犯。影响行政管理支出规模的因素。 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机构设置。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日常开支,直接构成行政管理支出的主要内容。通常情况是行政管理机关设置得越多,所需的行政开支也就越多。第二,人员

5、配备和公务员素质。行政管理部门是劳动力密集型部门,人员配备越多,公务员素质越低,行政开支也就越多。第三,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内部激励机制是使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私人目标与社会目标一致化的利益诱导机制,如物质奖励制度、升迁制度等;内部约束机制是防止私人目标与社会目标非一致化的利益处罚机制,如行政处罚、物质利益处罚等。所谓外部监督,是指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单位、团体和个人对行政部门的监察和督促。外部监督是一个体系,包括正式监督制度(法律和规定)和非正式监督制度(如新闻媒体监督、群众举报等)。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外部监督体系越健全,行政开支就越节约。另外,一些客观因素的变化也可能影响一

6、定年度内的行政经费的变动,如国家在经济制度转换时期,可能调整政府组织结构而引起行政支出的变化;在国家面临突发形势时(如战争)通常会大力压缩行政开支;在通货膨胀引起价格上涨时期,可能使行政支出也出现相应增长,但这些客观因素对行政支出的影响大多表现在一定时期内,一旦国家形势趋于正常,这些因素的影响也将消退。3、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区别。两者的联系:都提供公共商品、满足公共需要。两者的区别:第一,提供的社会商品属性不同,行政单位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而事业单位提供的是混合商品。第二,行使职能不同。行政单位行使的是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事业单位在本质上说不具备行政管理职能,只是在某些场合、某些时期接受

7、国家的委托、代行部分国家行政权力。 第三,经费来源和运营方式不同。行政单位资金耗费全部由财政补偿,其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宜导入市场规则;事业单位提供的是混合商品,其经费一部分来自于财政拨款,一部分按市场原则对消费者收费。4、简述行政管理支出的特点。第一,提供的是纯公共商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第二,消费性。行政支出是一种纯消费性开支,资金一旦投入,便不再收回,其支出结果只能引起社会物质产品消耗和价值丧失,而不能实现价值的补偿和增值。第三,低收入弹性。行政支出属于必需品,人们对它的需求一般不随收入增长而相应增加。第四,连续性。只要行政管理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存在,行使其职能,就需要连续不断的行政支

8、出予以保证。6、简述影响国防支出的因素。(一)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包括国内政治因素和国际政治因素。政治因素越稳定,国防支出就越少;反之亦然。(二) 经济因素:通常情况下,国家财政状况越好,国防支出的规模也就可能越大。而国家财政的状况,最终又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发展速度越快,效益越高,用于国防支出的资源就可以更多一些。(三) 经费使用效率因素:在既定国防目标下,经费使用效率越高,国防开支规模就越小。(四) 兵员制度:义务兵役制军事人员的薪金常常低于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影子工资”水平,但相应地国家需要更多地承担他们退役后的基本生活保障;自愿兵役制人员经费开支水平高,但可相应减少退伍军人的生活保

9、障开支。五)一定时期的国防开支,还受物价水平、技术水平和地域因素的制约。物价水平、技术水平越高,地域越广大,国防开支规模就越大公共投资: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需的资产而花费的财政支出。在中国,公共投资支出在量上等于复式预算中的资本预算支出加上经常预算中的非生产性投资。3、政府为什么要投资于基础产业? 基础产业是支撑一国经济运行的基础部门,它决定着其他产业的发展水平。一国要使其国民经济保持长期、快速、协调和有效的发展,就必须首先发展其基础产业。 与其他产业相比,基础产业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基础性。 第二,自然垄断性。 第三,混合商品的属性。基础产业中,绝大多数属于混合商品。它们虽然几乎都

10、可以排他,但却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非竞争性,其拥挤系数介于0到1之间,即在消费量达到其供给能力之前,消费者的满足程度相互之间并不受影响。 基础产业的这种特性,使它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部门,各国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不同方式对其进行干预,公共投资就是其中的一种。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社会财富的积累率低,市场投资主体缺乏进行大规模投资的实力与承担较大风险的能力,难以投资基础产业,如果政府不能对基础产业进行投资,必将形成国内基础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并最终拖累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帮助社会成员克服因种种因素造成的物质生活困难,维持其基本生活条件,依法进行的国民

11、收入再分配活动。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无偿地对经济组织和城乡居民所实施的财政补助支出试述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一) 生产力发展水平。(二) 经济管理体制和收入分配政策。(三) 政府的职能范围。(四) 经济周期循环与宏观经济调控。(五) 价格因素。(六)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也会引起财政收入规模的变化,如在发生内外战争时,国家必须动员各种财力以稳固政权或维护国家利益,因而财政收入规模会急剧扩大。1、 试比较全额累进税率与超额累进税率的异同。当课税对象达到适用高一级税率时,全额累进税率对课税对象的全额均按高一级的税率计税;超额累进税率则仅对课税对象的超额部分按高一级税率征税。

12、二者的区别:累进幅度不同。速算扣除数=全额累进税额-超额累进税额举数字的例子说明。 简述税收原则的具体内容。(一)财政原则税收的财政原则的基本含义是:一国税收政策的确定及税收制度的构建与变革,应保证国家财政的基本需要。这一原则与税收在组织财政收入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一致的。税收是财政收入的基本来源,国家征税的首要目的是为一定时期的政府活动筹集资金,否则税收将失去其存在的必要性。(二)公平原则税收的公平是指社会成员的税收负担应符合公平标准。具体包含二层意思:一是条件相同者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二是条件不同者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前者称为横向公平,后者称为纵向公平。税收公平是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的统一。从纳

13、税人所处的纳税地位或纳税条件作进一步分析,税收公平又存在两种衡量标准:一是受益标准,二是能力标准。(三)效率原则税收的效率包括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两个方面。税收的经济效率是指政府在以课税方式将经济资源从私人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额外负担最小和额外收益最大。税收的行政效率是指税收征纳过程所发生的费用最小化,即税收成本最低,包括税务当局执行税收法令的成本和纳税人遵照税收法令纳税的成本。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要求税制简便、透明、易于操作和实施,税务当局的管理效率和税务人员的素质较高,社会成员依法纳税的自觉性较强。1、 公共收费:是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公用设施或实施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向受益或管

14、理对象收取的费用公共收费的功能有哪些?(1) 筹集财政收入;(2) 管理社会事务和公共资源;(3) 提高公共商品的效益。试述财政赤字的经济效应。(1)国债规模扩大。在财政入不敷出时,政府必然会设法增加收入。政府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税收收入,而增加税收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政治压力。同时增加税收需要修改法律,要经过各种讨论,并报经立法部门同意方可实行。面对迫切的支出需求,政府没有耐心等待如此漫长的决策过程,因此,政府往往选择发行国债这种形式。政府举债既不会受到过多法律条文的制约,又能立杆见影地满足已然膨胀的支出需求。(2)货币扩张效应。财政部发行公债后,中央银行可以直接购买公债。在中央银行购买公债的同

15、时,财政部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余额等量增长。这笔增长的存款余额即相当于中央银行新发行的高能货币。如果法律规定中央银行不能直接购买公债,但在政府向公众发行债券后,中央银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从公众手中购买公债。于是,在债券流入中央银行的同时,等量的高能货币也就流出了中央银行。(3)拉动总需求,带动经济增长。政府发行公债后,往往将其用于各项投资。由于投资的乘数效应,总需求会成倍扩大。另外,政府投资也为市场经济运行创建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当然,要尽量避免或减小挤出效应。公债:即公共债务,是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或解决正常财政收入的不足以信用形式筹集资金而形成的债务。1、公债有何特点?一是有偿性。公债

16、收入的取得是以按期向债权人偿还本金并按预定利率计付利息为前提的,并以此吸引社会各界认购。税收、国有资产收益等形式取得的财政收入,国家拥有所有权,对缴付者不承担偿还义务。而国家通过发行公债取得的只是资金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二是自愿性。人们是否认购公债、认购何种公债以及认购多少公债,由购买主体自主决定。税收是依据税法的规定强制征收的,国家资产收益的取得则以国有资产所有权为依托,国有资产占有、使用者有义务按规定向国家提供其部分纯收入。而对于公债国家一般不能作强制性要求,否则违背货币信用关系的基本准则。三是灵活性。国家可根据财政收支、宏观调控、经济建设等需要,决定在预算年度内是否发行公债、发行多少公

17、债及公债发行的条件,一般不需要以立法形式预先规定发行标准。而税收的课征对象、征收标准、征纳方式等是由税法和征收条例预先规定的,在征收过程中不能随意更改,国有资产收益的收取要以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资产收入分配制度为依据,也有相对的稳定性。1、公债的效应有哪些?这些效应对经济运行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 (一)财政效应在现代经济中,总体上看,财政支出具有稳定和持续增长的特征,而经济的发展则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因此,在年度中要使正常的财政支出与收入完全匹配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时,公债作为财政收入的补充形式,就具有保证特定时期财政支出需要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公债是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预算、缓解财政困难的最

18、可靠和迅速的手段,当国家财政一时支出大于收入,面临短期困难时,如果通过增税来满足需求,一则要通过一系列法律程序,手续较为繁琐,周期较长;二则增税将带来长期性影响,并会产生经济扭曲。而通过发行公债尤其是短期的国库券,则程序简捷,能够满足急时之需,并避免消极影响。所以,各国无不把举债作为弥补年度财政收支缺口的主要手段。从长期看,公债融资还是筹集国家建设资金的重要方式。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一些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如能源、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往往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对这类项目企业和个人可能无力投资或因风险太大而不愿投资,这就需要国家来承担投资建设的重任。公债筹资还会引起收入再分配效应

19、。首先,公债改变当代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其次,公债产生代际之间的分配关系。在将公债偿还责任向下代人推移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公债究竟是给后代人造福还是加重后代人负担的问题。(二)公债的货币信用效应公债是政府以税收为偿还保证而举借的债,因而具有较高的信用水平。公债的债权人在失去原有的货币资金使用权后,可以用公债作担保或抵押取得银行贷款或向其他主体拆借资金。这样,公债就成为一种极为重要的信用工具,被广泛应用于信贷活动中,其结果,必然是加速资金周转,导致货币投放和信用规模的扩张。另一方面,由于公债较高的信誉和一般来说高于普通存款的实际利率,会对投资者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从而使部分已在银行体系中运转的资金

20、转而流向公债,这将导致银行的资金来源相应减少,对金融系统原有的信贷平衡产生冲击,要求银行相应调整其信贷规模和结构。(三)公债的投资扩张和挤出效应公债具有筹集建设资金的功能,为政府投资支出的扩张提供支撑。实际上,公债筹资除少数情况外,一般都用于增加财政投资支出。公债不仅能将社会闲散资金集中起来重点运用,同时还会产生“引致效应”,即为民间部门投资提供更多的机会并引导资金流向。如运用公债资金建设的公共项目,将会改善相关区域的投资环境,增加投资机会,降低投资风险。公债筹资的另一方面是会产生挤出效应。公债的挤出效应是指公债的发行导致民间部门可借贷资金的减少,引起资本投资的减少。公债挤出效应的大小,在不同

21、的经济条件下存在很大差异。首先,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政府举债时的市场投资意愿、投资机会、资金供求状况、利率变动趋势等因素。当市场投资需求不旺、闲置财力较大、利率趋于下滑时,政府债务融资对利率的影响较小,挤出效应也较小;相反,政府债务融资对利率的影响较大,挤出效应也较大。其次,公债的挤出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对公债挤出效应的分析通常以货币供给量不变为前提,而现实生活中货币供给量会随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整而发生相应变化。(四)公债的宏观经济调控效应公债具有刺激经济、拉动需求、保持宏观经济平衡的功效。在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时,通过增加公债发行,扩大财政支出,可以提高总需

22、求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使经济尽快走出困境,这就是所谓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当然,在一般情况下,公债发行规模过大,也可能导致需求过度膨胀,引发物价上涨。从货币政策的运用看,公债还是中央银行实现一定货币政策目标的操作对象。当商业银行把公债当作流动性较强的金融资产时,中央银行通过向商业银行买进或卖出公债,可以十分有效地调节商业银行的资金,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和投资,调控资金和货币流量,刺激或抑制社会总需求。这就是所谓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基本运作方式。1、财政政策的三大目标包括( ABC )。A、充分就业 B、物价稳定 C、国际收支平衡 D、100%的就业率 E、鼓励出口1、如何根据

23、不同的经济形势来选择财政政策? (一) 经济过热阶段的财政政策选择 在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物价持续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经济过热阶段,应选择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紧缩性措施包括压缩财政支出规模和投资规模,增加税收,缩小国债发行规模,增加财政结余或压缩财政赤字等。但在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时,必须根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一是必须恰当掌握紧缩的力度,不宜将总需求水平压得过度过急,以免紧缩需求的同时也紧缩了供给,仍然不能弥补供不应求的缺口。二是在实行总量紧缩的同时,必须结合结构因素考虑,不宜搞“一刀切”式的全面紧缩,而应针对不同领域的供求对比状况做到紧中有松

24、、紧中有活,以增加有效供给,缓解供求矛盾。 (二) 经济过冷阶段的财政政策选择 在社会总需求不足、社会总供给过剩、物价持续下滑、出现通货紧缩的经济过冷阶段,应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社会总需求,遏止通货紧缩。但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要掌握适度。一是财政支出规模和投资规模的扩大要同支出结构、投资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以切实增加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以供求的结构平衡促进总量平衡。二是减税幅度要考虑财政减收的承受能力和扩大支出的需要,不要因减税过多而弱化了财政调控社会总需求的实力。三是应将财政赤字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而且不能用财政性货币发行来弥补赤字,只能用国债发行来弥补赤字,以免引发

25、通货膨胀。四是扩大国债发行规模要考虑国家财政的还本付息能力,而且要以国债的投资需求有效带动民间的投资需求和居民消费需求。 (三) 经济正常发展阶段的财政政策选择在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大体平衡、物价基本稳定的经济正常发展阶段,应选择中性财政政策,即保持财政收支平衡。但这并不等于要刻意追求财政收支的绝对平衡,而是要保持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即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允许财政收支略有结余或略有赤字。同时,这种平衡又不是在低供给水平、低效率基础上的平衡,而是在提高供给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前提下的平衡,是在经济稳定和增长基础上的平衡,是稳固和有后劲的平衡。所以,财政政策保持中性,并不意味着放弃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

26、调节作用,它只是在调节方式和调节状态上不同于扩张性或紧缩性财政政策。5、财政分权有何优劣?(一)财政分权的优势1满足不同的公共需求偏好。2发挥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3促进对公共事务的民主管理。4推动地方政府间的竞争。5创新公共管理制度。(二)财政分权的局限性1难以解决因地方公共商品利益的区域外溢产生的问题。2难以实现公共商品供给的规模收益。3难以满足税收的效率要求。4不利于贯彻公平原则。1、试述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是如何划分的。各级政府的职责任务即事权是划分各级预算收支范围的基本依据。实际上,各级政府的事权是财政职能在各级政府间具体界定的结果。不同级次的政府所承担职能的侧重

27、面有所不同。资源配置职能要根据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在各级政府间具体划分,全国性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覆盖整个国家,凡本国公民或居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有它所带来的利益,因而适合于由中央政府来提供;地方性公共商品的受益范围局限于本地区以内,适合于由地方政府来提供;而受益具有地区外溢性的公共产品或部分地区共同受益的公共产品,则适合由中央与地方联合提供,或由地方为主、中央资助,或由中央为主、地方适量出资。收入分配职能的划分首先应从全国范围内实现公平目标的要求考虑,由于社会公平在各地区之间应有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大体一致的标准,因而中央政府在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协调收入分配水平和控制收入分配差距上要担负主要

28、责任,如确定所得税制度、制定和实施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等。地方主要是在国家统一的政策法规框架内,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调整和补充措施。经济稳定则主要是中央政府的职能,因为经济稳定是就整个社会经济而言的,地方经济的稳定从属于国家经济的稳定。由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是完全开放的,生产要素能在地区间自由流动,若在地方运用扩张或紧缩的财政政策,以图稳定当地经济,难以产生应有的乘数效应,无法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况且,地方也不拥有货币供给、利率调整、进出口水平控制等相关的政策工具。具体来看,应按照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明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 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包括:制定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

29、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对经济发展的速度、方向、结构、生产力布局等重大安排进行决策,调节经济总量和宏观经济结构,保持总供求平衡并促进宏观经济结构的合理化,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资源配置领域,提供全国性公共商品和混合产品,承担跨省区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的投资;在收入分配领域,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组织社会保障,从全国着眼把收入差距控制在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范围内,兼顾公平和效率目标。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则包括:制定地区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合理安排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方向、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稳定地方经济;根据一定经济条件下本地区居民对公共商品的需求数量与质量,合理确定地方税和

30、非税收入规模与结构,并将其按预算程序转化为各项公共支出,有效提供地方性公共商品和混合商品;执行中央制定的各项政策法规,维护区域内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对各级政府的共有事权尤其是在基础设施领域里的共有事权,如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电信等,应按照项目分级管理和费用分级负担的原则,进行合理和具体的划分。应当指出,国家应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转向主要依靠法律手段来界定和规范政府间的事权范围。从世界主要国家的经验看,无论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政府间权责关系的确定都是建立在宪法和相关法律的基础上的,权责关系的调整也按法定程序进行。完善分税制,也应发挥国家立法的作用,以宪法为本,构建相关的法律体系,为分税制的运行奠定稳固的法律基础。政府间转移支付:政府间转移支付是在各级政府间或不同地区的同级政府之间通过财政资金的无偿拨付来调节各预算主体收支水平的一项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